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矩生 《地球》2019,(6):92-95
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地处位于亚洲东部内陆地区、中国四川省巴中市,跨南江县与通江县,总面积1818平方公里。2006年,原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南江光雾山省级地质公园、通江诺水河省级地质公园,2009年,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光雾山-诺水河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  相似文献   

2.
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地处太行山东南麓,是一座以碳酸盐岩地质地貌为主题的地质公园。公园在不同的标高、地层层位和岩性等背景下,发育了不同的岩溶地貌。在查明公园岩溶地貌形态的基础上,对各种形态岩溶形成诸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岩溶发育的规模、分布规律、含水量、洞内景观、地壳运动性质等,这些调查成果可作为进一步开发和规划的基础资料,对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6,(11)
正"地上石林,地下阿庐",说的是石林、阿庐古洞两景区组成了云南喀斯特地貌奇观精品,缺一成憾。云南泸西阿庐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滇东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北部泸西县城境内,是阿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阿庐古洞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但拥有发育多样、典型、自然、系统完整、优美壮观的地下岩溶洞穴系统景观资源及与之对应的类型丰富的地表岩溶地貌景观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迹景观、水体景观、动植物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等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2)
正"地上石林,地下阿庐",说的是石林、阿庐古洞两景区组成了云南喀斯特地貌奇观精品,缺一成憾。云南泸西阿庐国家地质公园地处滇东南,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北部泸西县城境内,是阿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阿庐古洞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但拥有发育多样、典型、自然、系统完整、优美壮观的地下岩溶洞穴系统景观资源及与之对应的类型丰富的地表岩溶地貌景观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迹景观、水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12)
正典型的岩溶景观,独特的岩溶石芽、石林地貌,丰富的湖、瀑、泉,加上春季时漫山遍野的牡丹花,石林与花海构成了丫山独特的风景特色。近日,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组对丫山地质公园建设进行了实地验收,依据部相关规定及专家组验收意见,批复同意命名安徽丫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大观在丫山丫山称得上是"地质大观",因主峰呈"丫"字型而得名,是华东地  相似文献   

6.
岩溶旋回     
《地球》2011,(2):15-15
Cycle of karst development岩溶地貌由上升的岩溶高地开始发育。经幼年期、壮年期、壮年后期和老年期,完成一个发展序列,称为岩溶旋回。  相似文献   

7.
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黄龙和九寨沟自然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高寒岩溶地质景观(钙华景观和层湖叠瀑景观)蜚声中外,被列为世界级风景区,本文介绍了黄龙钙华景观,将其分为钙华滩流,边石坝彩池,钙华瀑布,钙华洞穴和钙华泉,描述了九寨沟优美原层湖叠瀑景观,以及各主要景点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8.
为减小岩溶区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以广西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广西岩溶地质的分布特点,对广西岩溶区的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类,对岩溶区工程场地处理方法进行研究,综述了地表封闭防渗法、地面下加固处理法、结构物跨越法三大方法的原理、实施效果和实用性。研究发现:由于降雨和地下岩石类别差异等因素,广西的岩溶分布类型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形成了三大岩溶地貌特征;产生岩溶区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因是地下水的变化,重要工程中定时定点监控地下水变化十分重要;广西的岩溶区溶洞和土洞塌陷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峰林     
《地球》2011,(2):89-89
Peak forest中国岩溶工作者通用的热带岩溶地貌名词。在国外也有音译fenglin而加以使用者。在广义用法上,包括峰林、峰丛两类。在热带地区,气候高温潮湿,碳酸盐类岩石被强烈溶蚀,石峰突起,并有地下排水系统,组成广义的峰林地形。  相似文献   

10.
广西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岩溶大省,其岩溶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2%.广西岩溶洞穴十分发育,至少有6万个洞穴.洞穴景观资源丰富,为广两的旅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岩溶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同时,也是地震信息的存储器,是研究地震遗迹的良好材料.地震活动不仅导致岩溶洞穴及洞穴沉积物发生破裂、坍塌...  相似文献   

11.
景观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考虑地震灾害对景观格局的破坏影响,模拟景观格局在地震作用后的变化情况,对于找到景观设计脆弱点意义重大。提出地震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以四川都江堰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图像、ArcGIS软件和Fragstats景观计算软件,以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景观格局指数作为指标,分析该地区在2007—2008年地震发生前后景观格局的变化,为该地区的震后重建以及未来的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6)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中国"东南第一山",主体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北部海滨,小部在台州市温岭南境。雁荡山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以前,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日至纪流纹质破火地。《载敬堂集》载:"雁荡山以瓯江自然断裂,分北雁荡山和南雁荡山。以景观区位分有北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东雁荡山、中雁荡山之称。"其开山凿胜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沈括、徐霞客、张大千、郭沫若等都留下了诗篇和墨迹。  相似文献   

13.
四川的龙门山山体初始形成是在三叠纪末期的晚印支造山运动时期。从侏罗纪开始到白垩纪及新近纪,龙门山前缘经历了四川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在晚喜马拉雅运动中,前陆盆地发生褶皱—断裂变形,龙门山再度崛起。在挽近期(更新世—全新世)构造运动中,盆山耦合部位显得特别活跃,形成了由第四系堆积组成的成都坳陷。在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组成的盆山耦合带,隶属中国南北地质带中段,地震活动显得特别活跃,大、中、小地震频繁发生。其中以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和2013年"4·20"芦山大地震为代表。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区特殊的地质条件,使低矮楼房在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所以加强岩溶地区农村建筑的抗震加固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岩溶地区农房RC框架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岩溶地区地震特点和农房RC框架结构损伤破坏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增加支撑来加固农房RC框架结构的方法。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三种型式的支撑加固方案在地震作用下损伤破坏过程。研究表明:采用"A型"支撑的加固效果要好于采用"X型"支撑的加固效果,采用"X型"支撑的加固效果要好于斜撑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江西独特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多样的地貌类型,铸就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景观。尤其是在主要城市及其周边。既有花岗岩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地貌景观,还有红层丹霞地貌景观、碳酸盐岩岩溶地貌景观、古冰川地貌景观及古采矿遗迹。这些地质旅游景观资源。大多具有极高的科学品位和研究价值。以及观赏游览、科普、休闲等多项功能。文章选取了16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景观地,对全省各主要城市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和介绍,为展示江西的地质旅游资源,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珍贵的资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张希梦 《地球》2023,(4):22-25
<正>“曾是地台浅海滨,沉砂结石广平伸。造山揭出地洼幕,褶断诞生节理纷。升露岩层遭水蚀,劈为崖柱顺裂纹。万年雕镂功成渐,绣就画图稀世珍。”这是地质学家陈国达对张家界地貌形象而富有诗意的描绘。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属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北部与湘西北中低山区过渡地带的武陵山脉腹地,拥有举世罕见的以石英砂岩为母岩的张家界地貌,辅以岩溶地貌、构造地貌和河谷侵蚀堆积地貌。置身于这片神奇的景观中,一幅幅纵贯古今的绝美画面展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3)
正十渡园区是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是春秋郊游尤其是夏日避暑的胜地,拥有中国北方唯一的一处大规模喀斯特岩溶地貌。景区内有主要景点十八处。一渡在东头的张坊,这里山青水秀,景色清丽。顺流而上即是二至六渡,沿岸山岩如削,各具秀色,主景有石笋峰、笔架山、千尺窗等。从七至十渡一带,群峰如林,江河似锦,山水风光最为雄奇壮美。十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12)
<正>在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并经过3年多的建设后,经国土资源部批复,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近日获得正式命名,成为继长江三峡(湖北)国家地质公园、湖北五峰国家地质公园之后的宜昌第三家国家地质公园。公园以东西向地质大走廊的清江干流为主线,串联清江画廊的武落钟离山、香炉石两大园区,形成"一廊两园"的总体布局,属于构造及岩溶地貌类大型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年11月14日中国西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引起的川滇块体内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的分析研究,得到了地下流体在四川地区表现出的远震响应的分区特征.探讨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与区域构造、活动断裂以及断裂带间相互作用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构造的相互联系,分析了四川地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表现出的对远震的孕震、震时和震后响应的阶段性特征,认为地下流体远场响应所包含的远震"孕震响应"、"震时响应"和"震后响应",正是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孕育-发展-发生的全过程中在震源外的远场反映.  相似文献   

20.
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震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艳娥  陈学忠  王恒信 《地震》2012,(4):113-122
本文根据Brune模式,在近震源条件下,利用中国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的波形资料,测定了2000年5月至2008年4月四川地区439次ML≥3.0地震的视应力值,给出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视应力空间分布图象,分析了四川地区、龙门山断裂带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上小震频次高值区视应力随时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视应力较高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四川南部的川、滇交界地区;②2001—2006年,四川地区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突升突降型变化形态,且视应力高值点有逐渐增大的现象,从2007年初至2008年初视应力在较低水平呈缓慢下降,临近汶川地震前有小幅升高变化;③龙门山断裂带上视应力在2004年中至2005年初曾出现过较为明显的、短暂的上升—下降变化过程。而Δσapp值的变化则相对复杂,出现过二次上升—下降变化过程;④龙门山断裂带上小震频次高值区视应力在2003—2005年间,曾出现过二次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变化过程,临震前,视应力出现突然上升。而Δσapp值随时间的变化则主要表现为2003—2004年的上升和其后的下降过程。临近地震发生前,Δσapp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