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火山岩储层发育受岩性岩相的控制,为了提高岩性岩相地震识别的精度,选择松辽盆地南部长岭断陷营城组和火石岭组典型钻井火山岩进行井旁地震相分析,分别建立了酸性和中基性火山岩的岩相识别的模版.酸性与中基性火山岩最明显的差别为爆发相和喷溢相之间的差异,酸性岩爆发相具有席状,板状,平行—亚平行反射,连续性好、局部中等,强振幅,低频的特征;酸性岩喷溢相具有楔状、局部透镜,波形反射特征,连续性中—差,中弱振幅、见中强振幅,中高频特征.中基性岩爆发相具有板状,楔状,蠕虫形反射、偶见亚平行反射,中高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差、见连续性中—好的特征;中基性岩喷溢相具有板状,楔状,平行—亚平行反射、局部波形反射,连续性中等、局部较差,中强振幅,中频、局部高频的特征.根据酸性、中基性火山岩不同的电性特征,结合火山岩段表现的地震内部反射结构,几何形态等地震相特征.总结出不同火山岩之间地震相与测井相的对应关系,为新区识别火山岩相,预测火山岩储层,划分有利储集相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麻江古油藏的露头和流体包裹体记录了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两幕流体事件,第一幕主要发生在红花园组的主力储层中,代表了油气充注时期的流体活动;第二幕主要发生在导致油藏破坏的断层系统中,代表了油藏破坏阶段的流体活动.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度和矿物晶体形态完整记录了幕式流体活动的过程:早期流体温度高,盐度低,温度变化快(可能代表突破初期的沸腾作用),相应形成细晶方解石;而流体突破之后由于与上覆储层中流体的混溶,温度会略有降低,并逐渐恒定,随着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进行,流体盐度升高,矿物生长速度恒定,相应形成粗晶方解石.由于幕式活动的流体在后期会进入温度相对恒定的状态,此时流体温度与储层温度相差最小,结合储层埋藏史可以确定流体活动的时间,从而为准确确定幕式流体活动的年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利用每幕流体活动的粗晶方解石均一温度测定了麻江古油藏的主要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认为主要的成藏时间是印支期,而主要的破坏时间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与前人认为本区古油藏成藏期与破坏期均在加里东期的基本认识存在巨大差异.文章从主力烃源岩的生烃史和构造活动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井地磁测可以提供井及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内磁性地质体空间分布和空间磁场变化等资料,是勘探磁铁矿床和含磁性矿物多金属矿床的一种有效的井中物探方法。以板状体模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非线性遗传算法,对井地单层和多层板状体进行反演试验,不同模型试算结果表明:利用遗传算法反演井中磁测资料是可行的,而且反演结果较稳定,收敛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4.
滕建彬  沈建伟 《中国科学D辑》2007,37(10):1338-1348
从地质微生物学和碳酸盐沉积学两方面对海南岛三亚鹿回头水尾岭海滩岩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三亚鹿回头海滩岩中含有微生物碳酸盐沉积, 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胶结物也很常见. 海滩岩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主要发育在珊瑚(碎屑和碎块)骨骼孔穴中或珊瑚体的表面, 而很少发育在珊瑚和其他生物碎屑堆积而形成的空隙中. 微生物碳酸盐沉积一般呈叠层状、薄的结壳状、穹状、微生物石等多种形态生长, 黏结细小的生物碎屑, 大多具有微生物的管形丝状体和纹层状的生长纹. 珊瑚骨骼孔穴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呈叠层的尖锥体, 生长方向不定, 随珊瑚骨骼孔穴的延伸方向生长, 具有清晰的生长纹层, 显示明显的阶段性, 是隐生微生物碳酸盐沉积的一种独特发育形式. 微生物成因的胶结物多以针纤状方解石、钙化的菌类丝状体和莓状钙球的形式出现, 并以针纤状方解石最为常见. 这表明微生物活动和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在热带海洋受季风影响下的以碳酸盐为主要成分的海滩岩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工作第一次发现和描述了我国南海北部海岸海滩岩中的微生物碳酸盐沉积和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胶结物, 研究结果支持海滩岩中的胶结物部分是源于微生物成因的, 肯定了微生物在碳酸盐沉积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拓宽了海滩岩的认知领域.  相似文献   

5.
深海(铁)锰结核微生物成因新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显微荧光技术 ,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对新近从东太平洋采集的铁锰结核进行详细研究发现 ,其中发育清晰的微生物显微荧光结构 ,并保存有大量微生物“活体” ,与铁锰结核的形成密切相关 .根据形态初步确定了两类微体菌 (藻 ) .其一为丛状菌 ,以富锰矿物为骨骼向外生长 ,形成不规则菜花状且表面粗糙的结核体 ;其二为丝状菌 ,呈弧状或同心圆状向外逐层生长 ,形成表面光滑的结核 .也常见两种菌类交互生长 ,形成各种形态复杂的结核体  相似文献   

6.
刘斌 Kern  H 《地球物理学报》1998,41(3):371-381
在实验室中研究了蛇纹岩和角闪岩样品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纵、横波速度和Q值.这两种岩样对应的主要组成矿物叶蛇纹石和普通角闪石都具有很强的晶格优选方位(LPO).随着围压的增加,波速和Q值均增大,但是在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上(垂直或平行于层理面及线理方向)增大的速度并不相同,这与微裂隙的逐渐闭合密切相关.在600MPa的围压下升高温度直到600℃以上,由于微裂隙的热扩张受到约束,波速和Q值下降幅度很小.观测到的波速和Q值的各向异性具有不同的机理,波速各向异性主要与定向分布的微裂隙和主要矿物的LPO等构造因素有关;高围压下纵波Q值各向异性与速度各向异性正好相反,可能是由于形成层理面的定向排列的平板状矿物晶体沿不同方向边界之间接触程度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一种包覆颗粒沉积新类型:鲕状泉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覆颗粒(以鲕粒为典型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沉积颗粒类型,以其特殊组构及长达两个世纪的成因理论演变著称于世.形成包覆颗粒的主导因素主要涵盖:微生物活动域、化学沉淀作用、水动力环境及地形条件、充足的核心物质补给、埋藏条件和水介质中的腐植酸条件等.而包覆颗粒成因理论发展至今,单因素理论似乎已经无法合理阐述包覆颗粒皮层沉淀物的精确形成,本文试图在传统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羌塘东北缘的温泉地区,如同巴哈马群岛一样,是全世界包覆颗粒正在发育的几个少数地区之一,更是研究包覆颗粒及热泉沉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该地区发育的鲕状泉华宏观上具有"黄豆状"聚合体的三维形态,与岩溶钙华、正常湖相鲕粒相比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在对鲕状泉华发育地区的泉水水化学分析基础上,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对鲕状泉华展开了矿物学及岩石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温泉地区热泉水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高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皆大于0,平均值为0.63).鲕状泉华宏观上呈黄豆状,颗粒及填隙物颜色皆为淡黄色.微观上,泉华颗粒共发育六种单元纹层类型,且六种单元纹层发育不同组合样式而构成四种颗粒类型;泉华胶结物矿物颗粒(方解石)C轴垂直于纹层面生长,世代结构明显.综上,鲕状泉华的颗粒类型为核形石,其生长环境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具特殊的水文化学条件以及广泛的藻类活动(硅藻)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主导颗粒发育.  相似文献   

8.
葛坪铅锌矿是一个多阶段形成的中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主要的矿化类型有脉状、稀疏和稠密浸染状等。本文阐述了葛坪铅锌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并通过在野外对矿床不同的成矿作用及矿化蚀变的观察研究,及室内对矿石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及先后关系的研究,将矿床的形成划分出五个成矿阶段:1早矽卡岩阶段;2晚矽卡岩阶段;3脉状铅锌硫化物阶段;4硫化物-石英阶段;5方解石阶段。  相似文献   

9.
陈骥  姜在兴  张万益  刘超  许文茂 《湖泊科学》2019,31(6):1783-1796
以青海湖的湖滩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矿物阴极发光性观察和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湖滩岩的岩石学特征和形成机制.湖滩岩胶结物主要由暗色纹层和文石针组成,识别出五类胶结物晶体和三类胶结物组构.在暗色纹层中,有发现包覆式和缠绕式生长的微生物.微生物对泥晶方解石和黏土矿物起着生物稳定化作用(障积作用、捕获作用和粘结作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影响了碳酸盐的溶解度,从而导致产生碳酸盐矿物在微生物席内的丝状体之间或沿着丝状体的沉淀作用.从研究湖滩岩胶结物垂向上和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入手,发现胶结物的类型和组构与水深、温度、盐度、水动力条件有一定关系.破浪带和碎浪带的水深、温度、盐度适宜,为微生物作用最强的水动力带.通过对青海湖湖滩岩中的微生物作用特征及其发育模式的研究,认为湖滩岩中胶结物的形成受到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较大,从而支持了微生物作用对碎屑岩早期成岩具有重要意义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坑道直流电阻率法超前探测研究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坑道空腔的存在使其周围电场分布不同于全空间的电场分布.以无限大板状体为例求解全空间电场分布,提出探厚比概念以讨论超前探测极限问题.通过对比全空间与坑道内超前探测异常形态可知,坑道空腔只会影响极距较小时的视电阻率幅值,不会掩盖迎头前方地质体的异常响应.大量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电阻率异常极值位置与板状体位置之间的差异在5~10倍之间,且同时受到异常体厚度、电性以及板状体倾角的影响.仅利用电阻率极值位置准确解释超前探测异常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1.
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过研究, 总结出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特征: (1) 铀矿体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下部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下部八道湾组. (2) 铀矿体形成与有机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 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在平面上呈蛇曲状, 在剖面上呈叠瓦状排列; 层间氧化带发育明显, 并且分带性越明显, 铀矿化越好. 据岩性及地球化学特征, 可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 (4) 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受地质构造、地下水、砂体透水性等多种因素影响. (5) 层间氧化带型铀矿体在空间展布上有的呈卷状、板状, 有的形态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2.
正萤石被称为"会发光的矿物精灵",具有颜色多、晶形多的特点。它色彩多样,美不胜收;它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除红色和黑色少见外,萤石几乎拥有其他任何颜色,常有多种颜色共存于一块萤石上,构成多姿多彩的图案。2019年1月15日上午,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矿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多彩的萤石"专题展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的主题为"萤石资源蕴藏丰富、萤石矿晶多姿多彩、萤石宝石异彩纷呈、萤石工业小兵大用"。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高级变质岩中复晶石英条带是地壳深部变形的特征性显微组构, 记录了地壳深部变质变形作用信息. 边界平直的复晶石英条带平行片麻理分布、延伸稳定, 穿切周围其他矿物颗粒,内部包有透镜状、定向排列的细粒围岩矿物颗粒, 条带末端经常出现分叉现象. 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 复晶石英条带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复杂, 分布不均, 它们无论在成分和物理条件方面与麻粒岩相条件下捕获的包裹体明显不同. 依据显微组构和流体包裹体分析, 复晶石英条带是富SiO2流体沿着平行片麻理的显微裂隙充填形成的, SiO2来源于变形岩石内部. 流体存在对岩石流变特征、破裂作用和石英条带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同震主地表破裂带—北川-映秀破裂带中,多处断层滑动面上可见到具有强烈变形特征的薄层断层泥.在地表垂直位移量较大的西南段和东北段,选取八角庙、和尚坪和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利用立体镜和扫描电镜对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和Y剪切面上的微-纳米级颗粒进行形态和结构研究.观测研究结果显示,汶川5.12大地震的同震断层泥发育有明显的Y和R剪切和平直擦痕.断层滑动摩擦面磨损、研磨、粉末化则是汶川同震断层泥中微-纳米级颗粒形成的主要途径.地震断层滑动会产生摩擦热,但并不排除热分解在断层泥滑动面上纳米粒子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断层摩擦滑动面上普遍存有微-纳米单体及其复合体两类颗粒,微-纳米颗粒形态有球状、蚕虫状、饼状和块状等.其主要结构是散布状和堆积状结构,但也有少量条带状和层状结构,而结构单元之间常有空隙,显现松散接触.在条带状和层状结构中,仅有异化的单体颗粒,而在散布状和堆积状结构中除了主要是由单体颗粒异化形成的蚕虫状,块状和圆饼状形态的复体颗粒外,还有未变形的单体球状颗粒.Y剪切面上微-纳米颗粒的散布状、堆积状、条带状和层状结构都是在相同的地震快速变形过程中极端不平衡条件下形成的.条带状和层状结构是塑性变形,而散布状和堆积状则是脆性变形,不连续的动态摩擦(断层粘滑)是松散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汶川地震同震断层滑动面微-纳米级颗粒的结构是地震断层滑动留下的地质形迹(不是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滑动的记录,它可作为判定古地震断层的一种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不是所有的活断层都会发生强震,其中只有极少数在几十年或几百年内,有可能发生强震,这里将它们特称为"强震发生断层"."强震发生断层"不是一个简单的面,而是有一定宽度的板状体.板状体是受了多期破裂而形成的疏松破碎的夹持层,错动时产生围限波,使强震发生断层内烈度陡增.新建的重要建筑物应避开"强震发生断层";不能避开的,则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台湾集集1999年7.6级地震,石冈大坝地区0.15 g的抗震设防,竟能抗御0.5 g的影响,不少民房坏而不倒,尚可住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姚大全 《地震学刊》2001,21(2):15-18
对安徽省殷家汇-葛公镇断裂旁侧方解石脉进行了野外考察和显微观测。露头上可识别出多期变形事件,显微镜下也能鉴别也脉的不同期次的变形特征和变形强度,脉的形变强度表现为从早期到晚期,脉的变形形态和组构从复杂趋于简单,方解石机械双晶从多组、弯曲趋于单组、平直。压性或压剪性脉体变形以及交错揉皱为其主要特征,而张性、张剪性脉体则多表现为破裂、砾化等脆性变形形态。殷家汇-葛公镇断裂宏观和微观系统分析研究认为基岩区断裂活动期次及各期变形特征的鉴别研究提供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气田天然气逸散: 流体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气田南侧断裂带充填的方解石脉富含天然气包裹体.应用流体包裹体测试、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热释光年龄测定等手段,研究了方解石脉和天然气包裹体成因特征及其形成时间.分析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形成温度在130~140℃之间,盐度为5.5(质量百分比)NaCl~6.0(质量百分比)NaCl,表明天然气包裹体属于盆地内热成因烃类流体.热爆法分析方解石脉包裹体烃类气体含量最高达2.4219m3/t,C1/ΣCi比值最高为91%.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的单个包裹体中烃类气体最高含量为91.6%.方解石脉δ13CPDB为-5.75‰~-15.23‰,δ18OSMOW为21.33‰~21.67‰,表明断裂带中含天然气包裹体方解石脉属于淡水成因方解石.天然气包裹体δ13C1PDB为-21.36‰~-29.06‰,δDSMOW为-70.89‰~-111.03‰,其与米脂气田同属于煤成天然气.含天然气包裹体的方解石脉热释光年龄为32.4±34.2万年.综合研究认为,晚期断裂构造活动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米脂气田南侧断裂带方解石脉天然气包裹体是米脂气藏受喜马拉雅构造活动影响,天然气沿断裂发生逸散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萤石之美     
《地球》2019,(12)
正萤石,又名氟石,主要成分是氟化钙(Ca F2),是自然界最主要的含氟矿物,也是氟元素的重要来源。萤石具有成分简单、成因复杂、颜色丰富、晶形多样、产地众多、用途广泛等特点。世界萤石资源分布广泛且不均匀,墨西哥、中国、南非及蒙古四国储量之和就占世界总储量的55.8%。萤石矿是我国的优势矿种,大、中型矿床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华中地区和内蒙古白云鄂博-二连浩特一带。  相似文献   

19.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缺氧环境的微生物和微生物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云长兴期生物礁顶部的下三叠统Hindeodus parvus带产小球状微生物化石, 其大小一般在0.15~0.30 mm, 中空, 内部一般为微亮晶方解石充填, 壁为泥晶质. 它们一般呈圆球状, 均匀散布于泥晶基质中, 数量可以密集、丰富、或极少. 没有腹足类或底栖双壳类共生, 但可以有介形虫或/和藻席共生. 岩石中细小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这种微生物生活于缺氧环境. 在一些剖面上, 这种微生物岩的上下地层为富含小腹足类和小虫孔化石的泥晶灰岩. 这种小球状微生物的分布严格限于发育到大绝灭开始的生物礁礁顶的浅水环境, 并且不在深水表层水体出现, 表明这种微生物是底栖生活的, 并且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其大小超过所有的球状的细菌和蓝细菌化石, 不能归入这两个门中. 根据其大小、形态、古生态特征、钙化特点, 推测它可能属于低等绿藻, 特为其建立一个新属种: Ziyunosphaeridium sinensis gen. et sp. nov.(中华紫云球藻)(新属新种). 迄今已描述的H. parvus 带的微生物岩可分为6种类型: (1)多孔泥晶结构的灰岩; (2)囊状化石的微生物岩; (3)含树枝状体的岩石; (4)小球状低等绿藻化石(紫云球藻)有关的岩石; (5)小球状蓝细菌化石有关的岩石; (6)叠层石. 紫云球藻有关的微生物岩只出现在生物礁发育到二叠纪末大绝灭开始的那种极浅水的剖面的界线地层中. 其他的微生物岩也形成于浅水环境, 但比紫云球藻微生物岩形成的水体可能要深些. 早三叠世的微生物岩与通常意义的生物礁在形成机制和环境意义上有本质的不同, 因而不应该当成生物礁岩. 那种因为早三叠世微生物岩的存在而认为二叠纪的生物礁生态系延续到中生代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宇宙空间受过强烈碰撞的岩庄球粒陨石中发现了与冲击变质有密切关系的气相成因晶体.这些气成晶体具有特殊的产状:(1)亚自形的低钙辉石产出在冲击温度高于1500℃的陨石熔体块内部孔洞壁上.(2)铁镍针(镍纹石)产在冲击温度850~1300℃的陨石部分熔融相区内裂隙中.(3)含丰富微孔道的陨硫铁形成在冲击温度小于850℃的陨石角砾化相区及弱变形球粒陨石相区裂隙中.气成晶体的产状和矿物特征表明,高能冲击作用可以导致陨石中矿物发生气化以及就地或近地少量的沉淀再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