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
含金毒砂中晶格金的确定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图像(HRTEM)分析技术,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含金毒砂进行了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面扫描、定量微区分析、线分析以及高分辨晶体结构观测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金毒砂中没有发现纳米级乃至更小粒级的超显微包体金,毒砂晶格完整,无任何“异构体”,Au散布于整个毒砂颗粒中,以晶格金形式存在。此外,金含量在不同的生长环带中有显著变化,表明Au是在毒砂形成过程中进入其晶格的。金的加入导致毒砂晶体结构中(100)面网间距局部变宽,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微弱变化,a轴变长。详细分析认为,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AsS~(3-)八面体空位中的,Eh值变化可能是控制毒砂中晶格金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层的排放--CO2地下储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中简要介绍了CO2收集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提出了我国进行CO2收集技术预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矿成矿流体特点及深-浅部流体相互作用成矿机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以中国一些典型金矿研究资料为基础 ,结合前人关于深部流体研究成果 ,分析对比了金矿成矿流体和深部流体的特点 ,总结了深部流体参与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表现 ,然后计算了深部富气流体的能量传递效应和富水流体在不同深度上的密度变化规律。认为深部富气流体主要是向浅部输送大量热能和部分有利于成矿的物质 ,而浅部富水流体下渗提供足够的水体 ,二者在中地壳的“低速层”附近交汇 ,发生相互作用并作用于围岩 ,在有利条件下演化形成成矿流体 ,最终上升到地壳浅部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4.
胜利油区第三纪火山活动对油气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胜利油区第三纪期间火山岩的类型和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禹城凹陷和东营凹陷南坡火山活动对烃源岩生烃作用的影响,认为小规模的火山活动对生烃作用并没有明显的负面效应,但可能改造已形成的油藏。这一认识对含火山岩盆地的油气成藏评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闪锌矿和黄铜矿交生形成的“黄铜矿病毒”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由富铜热液交代闪锌矿形成。本文通过显微结构研究、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微束分析,都证明了建德铜矿的“黄铜矿病毒”结构系闪锌矿交代黄铜矿形成。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群仍保留着原始黄铜矿的轮廓,高倍电镜下具明显的交代残蚀结构,电子探针点、线、面成分分析都表明,无论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含量多少,Fe:Cu原子比始终在1附近,与后期热液交代说不相符。总成分在相图上的投点还否定了固溶体成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气液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为100 ̄500℃,盐度为2.0wt% ̄60wt%NaCl,并且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温度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对热液脉石英及其流体包裹体中H2O、CO2的氧、氢、碳同位素组成分别进行了测定,得到热液δ^18OSMOW为+3.51‰ ̄+5.52‰,δDSMOW为-60‰ ̄-82‰,δ^13CPDB为-3.61‰ ̄  相似文献   
7.
含(油)气流体体系压力及相变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流体体系的观点出发,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分别对含(油)气流体的流体压力和存在相态进行了研究,着重阐述了流体压力的组成和体系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计算方法,重新界定了静水压力和异常压力及其相互关系,对含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的存在相态进行了分类,并分别探讨了流体自身成分、温度和压力对流体相变规律的影响,为定量研究流体压力和运移相态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上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微区测试技术,对同生、成岩及成岩期后不同阶段碳酸盐矿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出不同古地理位置碳酸盐成分的三种变化情况,即Mg/Ca比值①由高到低,②一直保持很高,成岩期后降低,和③由低到高,反映了不同层段从沉积到成岩直至成岩期后水体或孔隙流体盐度的三种变化历程,进而确定了该凹陷中心区域烃源岩成岩过程中处于高盐度介质环境中,对于分析该区油气生成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于其它地区的类似工作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深海(铁)锰结核微生物成因新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显微荧光技术 ,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对新近从东太平洋采集的铁锰结核进行详细研究发现 ,其中发育清晰的微生物显微荧光结构 ,并保存有大量微生物“活体” ,与铁锰结核的形成密切相关 .根据形态初步确定了两类微体菌 (藻 ) .其一为丛状菌 ,以富锰矿物为骨骼向外生长 ,形成不规则菜花状且表面粗糙的结核体 ;其二为丝状菌 ,呈弧状或同心圆状向外逐层生长 ,形成表面光滑的结核 .也常见两种菌类交互生长 ,形成各种形态复杂的结核体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临界抽提(SFE)新技术和氯仿抽提(CE)以及粘土分离等手段对东营凹陷沙四段低熟油烃源岩进行不同处理,得到3种粘土样品:(1)含有机质的粘土原样;(2)氯仿抽提去有机质的样品;(3)不同实验条件下超临界抽提后的样品。然后,分别对这3种粘土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傅利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发现烃源岩中可溶有机质除了吸附于矿物表面外,还吸附于粘土矿物尤其是蒙皂石层的层间,后者主要为碳数相对较低的饱和烃类。这一发现对认识沉积岩中可溶有机质对粘土矿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对烃源岩评价和探讨泥质烃源岩烃类的初次运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