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顾连兴  周兵  张文兰 《矿床地质》1998,17(Z4):675-678
矿石结构和电子探针成分研究表明,福建梅仙铅锌矿区闪锌矿中的黄铜矿产生体,除了形成高度分散的乳滴外,还呈棒条状、蠕虫状和叶片状沿闪锌矿的解理和双晶界面分布。这种交生体除了部分可能是出溶产物外,主要应是黄铜矿交代闪锌矿的产物。交代过程中由溶液带入的不仅有铜,而且还有铁。当交代热液前锋在硫化物矿床中不断向前推进时,锌和铅不断深解而铜不断沉淀,于是先存的硫化物矿体便不断受到带状提炼。因带状提炼而发生再活化转移的锌和铅,在环境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时便重新沉淀,从而在梅仙矿区上方形成了贫铜的锌-铅矿体。  相似文献   

2.
福建尤溪梅仙矿床闪锌矿中黄铜矿交生体的交代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兵  顾连兴 《地质论评》1999,45(1):15-18
福建尤溪梅仙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闪锌矿经50%HNO3浸蚀后发现,微米级的黄铜矿交生体呈乳滴状,棒条状,蠕虫状等沿闪锌矿解理面,双晶面和颗粒边界,裂隙等处分布,并且黄铜矿交生体所占体积均在5%以上,因上闪锌矿中有限的Cu的溶解度使出溶无法解释黄鲷矿交生体的成因,交生体的结构特征以其与黄铜矿脉的关系暗示其可能是交代成因。而对横切黄铜矿乳滴的电子探针分析中铁含量特征的研究,证实梅仙矿区闪锌矿中的黄铜矿交  相似文献   

3.
用高温高压模拟试验研究了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的出溶过程,测定了闪锌矿、黄铜矿在300 ̄700℃之间的相互溶解度的固溶体出溶时闪锌矿在黄铜矿中的黄铜矿在闪锌矿中的扩散系数;推导了出溶物厚度与过饱和度,生长温度及生长时间的关系;并依此计算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分离结构形成的持续时间,探讨成矿作用过程中成矿作用温度的变化速度。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大井矿床中产出一种奇特的闪锌矿斑点结构,闪锌矿斑点包裹于黄铁矿中,通过显微镜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认为该闪锌矿斑点属罕见的富铜闪锌矿,ω(Cu)为3.87%—6.99%,平均5.37%,其成因与在黄铜矿中的闪锌矿斑点一样,是高温下出溶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万龙山锡锌多金属矿是著名的都龙锡矿田中的一个矿床,对万龙山矿区主要金属矿物锡石、闪锌矿和黄铜矿进行的矿物组分、矿物特征和电子探针结果的研究发现,锡石颜色较深是由于矿物含有较多的Fe所致,并与锡石的结晶温度呈正相关性,早阶段温度较高时结晶的锡石颜色较深,锥面发育,多呈粒状和短柱状,而较晚阶段结晶时温度有所降低,Fe离子进入晶格的机会下降,锡石颜色较浅,晶形的柱面发育,出现长柱状或针状晶形。闪锌矿具有较高的Fe含量,主要为铁闪锌矿;闪锌矿的Zn与Fe呈负相关性,表明二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具有线性替代关系;闪锌矿中富Fe、In,贫Cd、Ga,w(Zn)/w(Cd)值多为300~500,显示出中-高温成矿的特点;闪锌矿具有极高的w(In)/w(Ga)值且均大于1(平均114.71),显然与岩浆作用有关。黄铜矿中S、Fe、Cu含量稳定,并且不含Ni、Se、Cd,显示中-高温岩浆热液的特点;在闪锌矿中呈固溶体出溶物的黄铜矿和交代闪锌矿的黄铜矿共存,说明黄铜矿的形成经过了不同的温度变化。万龙山锡锌多金属矿与岩浆活动的中-高温流体有关,矿床为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矽卡岩-热液型锌锡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东太平洋海隆9°~10°N热液活动特征,采用成因矿物学方法,通过矿相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电子探针等手段,对烟囱体矿物成分、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烟囱体硫化物矿物有3种矿物组合:(1)硬石膏 白铁矿 黄铁矿;(2)黄铁矿 闪锌矿 黄铜矿;(3)黄铜矿 斑铜矿 蓝辉铜矿 铜蓝.成矿热液流体温度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最高温度可达到400℃以上.该热液烟囱为典型的"黑烟囱"类型,早期硬石膏沉淀形成烟囱体的框架,后期的金属硫化物在烟囱体内表面沉淀,由烟囱壁向内形成了硬石膏-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和黄铜矿及次生铜矿物的矿物分带.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乌尔根铅锌银矿是得尔布干成矿带上具有代表性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之一。显微镜下观察、电子探针分析结果等矿物学证据证明,该矿床存在2期成矿作用。其中早期火山热液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普遍受应力作用的改造,并广泛被晚期形成的矿物交代,典型矿物是不含乳滴状黄铜矿的闪锌矿,具有高含量Fe、Mn和低含量Cu的特征;晚期次火山(隐爆角砾岩)热液形成的金属硫化物占大多数,常交代早期形成的矿物并与其交生在一起,典型矿物是含固溶体乳滴黄铜矿的闪锌矿,并且具有中等含量Fe、Mn和高含量Cu的特征。在次火山热液期的晚阶段残余热液还形成了较为纯净的呈棕黄色-无色透明的纯净闪锌矿,具有高含量Zn,低含量Fe、Mn、Cu的特征。结合前人测定的研究区火山岩和矿石矿物定年结果以及火山岩主量元素组成数据,推测早期火山热液成矿与中基性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关系密切,而晚期次火山(隐爆角砾岩)热液属于满克头鄂博组的(中)酸性岩浆热液的产物。隐爆角砾岩热液富含Cu元素且为成矿提供了主要物质来源,是研究区寻找除铅锌之外其他矿种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闪锌矿—黄铜矿固溶体出溶结构的特点,叙述了测定固溶体分解速度的原理、依据和方法。该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疆小热泉子铜(锌)矿床位于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带内,矿体主要赋存于一套凝灰质火山碎屑沉积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黄铜矿矿石、闪锌矿矿石和脉状硫化物矿石。硫化物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黄铁矿主要发生脆型变形,形成碎裂结构、细粒化结构、充填交代结构、"布丁"结构以及变斑晶结构,黄铜矿和闪锌矿发生塑性变形,黄铜矿表现为"S型"面理结构以及在闪锌矿中呈团斑状结构,电子探针结果表明黄铜矿发生明显的活化迁移富集作用。硫化物的稀土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闪锌矿中Mn、Ga、As等元素含量很低,Ga/In<<1,Ge/In多数小于1,174相似文献   

10.
福建碧田铜金银矿床中的含银黄铜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殿芬  韩秀伶 《地质论评》1997,43(5):529-534
福建碧田矿床是成因上与燕山晚期次火山岩有关的铜金银矿床。含银黄铜矿产于该矿床的金银矿石和银矿石中。含银黄铜矿呈粒度约0.004-0.07mm的他形粒状与银金矿,金银矿,自然银,辉银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共生,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含银黄铜矿的银含量变化在1.045%-14.273%之间,平均值为4.37%。与黄铜矿比较,含银黄铜帮中硫含量变化不大,但铁与银有反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碧大群铜矿床中筏子坝、阳坝和大茅坪三个黄铜矿矿脉中的黄铜矿物样品,通过大量的条件实验及方法研究,用溶解法获取了黄铜矿中的液态包裹体中流体并得出了与实际地质背景一致的Rb-Sr等时线年龄,建立了黄铜矿中液态包裹体Rb-Sr同位素定年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矿床技术经济评价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编写地质勘查报告都必须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章节。但我国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某些评价方法和基本概念还不够统一。通过对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总现值、销售成本、经营成本等参数的研究认为,矿床技术经济评价要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上堡、郴县及胶东地区5个黄铁矿样品和5个黄铜矿样品进行的穆斯堡尔谱及电子探针(波谱仪)的分析得出:含Fe~(2+)的黄铁矿中Fe的纯离子浓度I_(La)/I_(Ka)值为0.65±0.05,含Fe~(3+)的黄铜矿中Fe的纯离子浓度,I_(La)/I_(ka)值为0.40士0.05.可见,随Fe价态的升高,比值I_(La)/I_(ka)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一些有机物对Ph、Zn、Cu迁移与沉积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一些有机物在成矿溶液中存在的可能性,作者相继就中性、酸性与碱性氨基酸,以及酒石酸在铅、锌、铜迁移与沉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从90~210℃范围内,酸性氨基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比中性和碱性氨基酸更有利于铅、锌、铜的活化、迁移。而酒石酸在热卤水中的存在,只在90℃或更低时,才是铅、锌等金属活化、迁移的最佳温度条件。且无论哪种有机物在热卤水中的存在,随作用时间及温度的变化,不同金属的活化、迁移明显不同。这表明,金属与氨基酸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易溶络合物,其稳定性不仅与金属、氨基酸等有机物的种类有关,而且还受温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量的考古出土实物,以及依据古籍中涉及矿物的形态、颜色、光泽、解理、断口、味感和某些化学性质的描述,我们认为中国古代认识的主要含铜矿物已达13种。它们是:自然元素一种:自然铜;硫化物三种: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硫盐三种:硫砷铜矿、车轮矿、黝铜矿;氧化物二种:黑铜矿、赤铜矿;硫酸盐二种:水胆矾、胆矾;碳酸盐二种:孔雀石、蓝铜矿(详见正文附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富铜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培荣  徐士进 《地球化学》1997,26(5):54-61,T001
西范坪斑岩铜矿成矿母岩为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其多相流体包裹体中普遍含有黄铜矿子矿物,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铜的H2O-NaCl体系,具有高温、高盐度和沸腾和特征,多相包裹体捕获的最小压力51MPa左右,成矿流体水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典型岩浆水一致黄铁矿的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所有些特点吻合于斑岩铜矿的正岩浆模式。多相流体包裹体发育的部位曾经是高盐度高矿质流体活动的地位,这种包裹体是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辉铜矿、黄铜矿和斑铜矿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在25-70℃,溶解反应活化能分别为辉铜矿36.46kJ/mol,黄铜矿44.05kJ/mol,斑铜矿51.96kJ/mol。最近探讨了动力学实验结果在砂岩铜矿成矿作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Chalcopyrite is known to be slow reacting mineral in hydrometallurgical systems and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inert sulphide minerals with respect to leaching. Such character of chalcopyrite seems to be linked to a formation of a passive layer on its surface. This work reports that freshly fractured chalcopyrite surfaces exhibit highly selective reactivity depending on the exposed fracture planes. ToF-SIMS was used to qualitatively characterize various fracture planes in freshly fractured chalcopyrite particles, prior to and after hydrometallurgical treatment. It was found that, prior to treatment, certain areas exhibited pronounced contamination from atmospheric hydrocarbons; whereas, others were highly unreactive and remarkably free from adventitious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The positive ion spectra recorded from these areas were found to be dominated by peaks from Fe- and Cu-elements and related compounds. The negative ion spectra for the reactive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showed a high content of oxidized (sulphur) specie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eas of low and high reactivity, as detected after leaching, were more subtle than prior to leaching; whereas, SEM analysis showed clear evidence for selective attack of ferric sulphate to specific planes. Furthermore, it was shown that, when chalcopyrite is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pyrite, it experiences an enhanced oxidation compared to when there is no electric contact with pyrite.Attempts were made to explain the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bserved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emistry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