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2016,(3)
正令人惊奇的鸣沙、执着扎根在沙漠的胡杨林、色彩各异的彩色沙林……国家沙漠公园不同的特色展现了沙漠的奇妙之处。而国家沙漠公园不仅是颇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能突出沙漠公园景观资源的自然特性和地方特色,更重要的是它们是防沙治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5年底至今,国家沙漠公园的建设正驶上快车道,2015年12月22日,国家林业局在原有33个沙漠公园试点的基础上,又一口气批复了22个沙漠  相似文献   

2.
阿风作品     
《地球》2017,(8)
正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青海的德令哈市就以外星人遗址闻名世界,沙漠怪圈的传闻更是让人难以想象。虽然不知道有没有外星人,但德令哈市外星人遗址景区的风景很是迷人……  相似文献   

3.
刘扬武 《地球》2012,(1):115-115
云南以多云闻名世界,自古就有“彩云南现”之说,而大理苍山的景色“云、雪、石”也以云著称。到大理旅游观苍山之云,就像在长城观日落,在峨眉金顶观日出一样,让人心情激动。  相似文献   

4.
徐峙 《地球》2011,(1):76-79
在土地的所有形态中。沙漠是最让人类痛苦的一种。但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沙坡头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形态,让人类在与沙漠的千年博弈中难得地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5.
地震与沙漠化和沙尘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沙漠主要是由于气候干燥而形成的 .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 ,遇到强烈的大风 ,天气就容易形成沙尘暴 .大地震在地表造成的岩石、土层破裂和沙土颗粒粘聚性的破坏加剧了地表的沙漠化 ,为沙尘暴的形成进一步提供了物质来源 .在全球范围内 ,除了北非和阿拉伯半岛大沙漠中无强震外 ,其他诸如前苏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美国、中国、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沙漠中都曾有大震发生 .有的沙漠边缘与山脉交接处为大震多发带 ,有的沙漠内部就有大震活动 .在中国也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 ,而且沙漠逐渐向平原区和城市逼近 .如华北平原的一些局部地区已形成沙漠…  相似文献   

6.
岳尚华 《地球》2013,(9):62-65
正"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库布其穷、库布其苦,库布其孩子无书读;沙漠里进、沙漠里出,没水、没电、没出路"。这是十几年前库布其一直流传的一首民谣,恶劣的生存环境可见一斑。如今,那片将人们围困住的沙漠早已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相似文献   

7.
正夏天来了,大范围高温晴热天气频频来袭,各地热浪滚滚,"高温预警""蒸笼模式""高烤模式""提前入夏""桑拿模式"等消息此起彼伏,外出避暑度假迅速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主角。那么,去哪里最好呢?"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其实,北方岂止有倾国倾城的佳人,更有不少绝世无双的奇特美景,同样能让你一见倾心。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有不少好地方兼具旅游赏景和避暑纳凉的双重功能,尤其是北方,冬季虽寒冷,夏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6,(10)
正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揭牌仪式8月18日在灵武市举行,灵武白芨滩国际沙漠旅游节也于同日开幕,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将举行十项系列活动。镶嵌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这颗碧珠,今年以来,被列为灵武市旅游产业发展重点规划区域,规划总面积6.6万亩,包括大泉、马鞍山、长流水、大海子4个片区,已然成为灵武市新的王牌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9.
沙漠是重要的地表景观,其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目前对全球沙漠变化的规律及其气候影响了解有限.本文使用气候再分析数据和遥感产品,分别计算了全球沙漠的面积变化,分析了不同气候因子对沙漠变化的影响,并利用CMIP6(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6)模式结果,估算了未来全球沙漠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沙漠面积约17.64×106km2,占陆地面积的12%;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快速减小,其中主要发生在北非和澳大利亚; 21世纪初沙漠开始缓慢扩张.气候干旱区面积存在年代际波动,各气候区干旱指数(AI)与沙漠面积变化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增加对沙漠面积变化有直接影响;潜在蒸发、温度和湿度与沙漠面积呈明显相关关系,风速变化与沙漠面积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 CMIP6模式结果表明,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 21世纪全球沙漠都将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沙漠扩张最多,而北非南部沙漠将会缩小、北非沙漠北移.  相似文献   

10.
正翻开抽屉,总能找到一堆积满灰尘的电子产品。你多半已经记不清,最初第一次拿到它们的时候,曾有多么兴奋。它们可能是手机、音响、收音机、鼠标、复读机、传呼机、游戏机、电子表、电脑……或许由于故障无法修理,或许是功能落后早已淘汰,又或许是我们"喜新厌旧",让这些曾陪伴多时的电子产品,被打入冷宫,长期闲置、生锈、遗忘,最后沦为了电子垃圾。  相似文献   

11.
郭盖  温博 《地球》2012,(12):106-111
地球三四十亿年的生命交响乐,它的主旋律是碳的化学演变。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是生命世界的栋梁之材。我们来自何方?将去往何处?从远古的蛮荒直至今天的文明,这种疑问始终与人类相伴相随。几乎每一个人,在他有限的一生之中,或多或少都给过类似的问题以思考时间。或许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类思考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流于一时无所事事的灵光乍现。所以迄今为止,有关生命的来源,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2.
纳米比亚,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就是这个崭新的国家,有着纯正的大自然。雕塑般的沙漠,光影斑驳,树影婆娑,丝绒似的蓝天,泛着柔和的光。古老的沙漠,记录了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红色的沙丘,苍茫荒凉;孑然的枯树,桀骜壮美。  相似文献   

13.
<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从古至今,许多像这样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描述过沙漠。所谓沙漠就是沙质荒漠,主要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干燥的荒芜地区。古今中外,对沙漠的别称有很多。我国古代称沙漠为“沙河”、“流沙”、“瀚海”、“大漠”、“漠境”等。英文中称沙漠为“Desert”,维吾尔语中称“库姆”,非洲北部人则称“撒哈拉”。  相似文献   

14.
赵洪山 《地球》2019,(9):74-77
在地球上,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就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波浪谷”,那犹如波浪般红白相间的纹路,如时光岁月的痕迹,让人欲罢不能。那里是闻名于世的印第安人领地,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波浪谷”这个世界仅有的的特殊地貌,不公开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想去游览必须获得许可,每天只有20个人的名额。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20,(6)
正摊开世界地图,沿北纬27度线,你的笔尖划过印度的塔尔沙漠、伊朗、波斯湾、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墨西哥北部、摩洛哥……其中大都是沙漠地区。穿过太平洋和台湾岛,经过华东地区,让我们在此驻足,连绵起伏的丘陵和逶迤的武夷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冬季阻拦、削弱了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夏季抬升、截留了东南海洋季风,形成了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成为东南降水最丰富  相似文献   

16.
欧阳 《地球》2009,(3):96-99
如果你想一个人旅游,那么一定要去教堂。 彩色玻璃花窗过滤后的光线,投射着一个个在空气中游离的精灵,当光束下的信徒们欣然接受着洗礼的时候,整个世界变得安静。不管你是否信仰,你都会被这奇幻的光影和静穆的人群征服得无法动弹。这就是信仰的感召力,它能唤起你心中最原始的渴望,并告诉你执着和坚持是什么。 一个人旅游,让心灵沐浴在纯净的信仰中,倾听心底的另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7.
蓝颖春 《地球》2013,(2):42-44
正"北京咳"近年频繁地出现在旅游攻略中,美国一本旅游攻略中提醒游客:"很多人抱怨‘北京咳',但我们还不知道预防的方法。""外国人把‘北京咳'作为标签贴在北京这所千年古都上,不免让人觉得苦涩。"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曾经说过,空气污染问题关系到北京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可能会给政府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也有在北京生活两年的美国人戏称,应该设计一个手机程序,当空气污染指数达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6,(3)
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咏叹沙漠风光的千古绝唱。自古以来,沙漠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大漠戈壁人迹罕至,鲜少生物,水气难寻,只有黄沙漫漫。如今,随着国家公园体制的推进,沙漠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蜕变,截至目前,我国沙漠公园试点总数已达55个,国家沙漠公园的建设正快马加鞭。划沙为园,浩瀚大漠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21,(5)
正沙漠指干旱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覆盖的沙质荒漠。岩石的风化以及气候的干旱是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原生的沙漠是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地球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是内陆干旱与半干旱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其独特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09,(3):F0002-F0002
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由巴丹吉林、腾格里、居延3个园区10大景区组成,是中国唯一的沙漠地质公园。其中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拥有湖泊数量最多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奇峰、呜沙、秀湖、神泉、古庙”五绝著称,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沙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