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郭娅 《地球》2021,(1):44-47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您听说过“水往高处流”的倒流湖吗?我国确实有这样一个奇妙的“倒流”湖,它闻名遐迩,那就是滇池。滇池位于我国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的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誉。滇池现有面积31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5米,湖面海拔1886米。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5,(8)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换算后为144亿亩,也就是说,每18亩的土地里至少要有1亩是湿地。今年6月21日,位于北京著名的香巴拉路线末端的湿地里,一处山谷最后一注水流已经断流,山谷中遍地的芦苇以及半枯萎的水生植物还能让人看出这曾是一片湿地。走在裸露的土地上,还可以看到细柔的尘沙。这片消失的湿地让人恍惚,这片湿地中消逝的生命敲响了警钟,一处湿地的消失不知为多少鸟类带来末日。近十年来,全国湿地面积减少5094.45万亩,这庞大的减少面积当中,又不知有多少动植物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正盛开的宫粉紫荆花带香飘阵阵、万亩果林湿地风光旖旎、纵横交错的河网鱼跃鸟鸣……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最大最美的湿地公园,是名副其实的广州城"绿心",保留了珠江三角洲自然河涌生态系统和万亩果园果基鱼塘生态农业,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不久前,2018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活动就在美丽的海珠湿地举办,以城央湿地典范诠释可持续发展城镇未来,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4.
滇池生态系统退化成因、格局特征与分区分步恢复策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选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份:浮游植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的历史演变和现在分布状况数据,结合水质变化情况,揭示了滇池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在外因上,污染物持续输入以及围湖造田、直立堤岸和水量交换缓慢等外力干扰加剧系统组分失衡是直接原因;在内因上,由于滇池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蓝藻生物量对营养盐增加的响应远高于其他湖泊(太湖、巢湖),草型向藻型湖泊的转换进程更快;与太湖和东湖的生态系统比较,高原湖泊滇池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如物种的同域分化、窄生态位,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差、自我修复能力弱.通过对滇池生态格局特征、湖岸带结构的分析,将滇池划分为5个生态区:草海重污染区、藻类聚集区、沉水植被残存区、近岸带受损区和水生植被受损区,并提出"五区三步,南北并进,重点突破,治理与修复相结合"的滇池生态系统分区分步治理的新策略和"南部优先恢复;北部控藻治污;西部自然保护;东部外围突破"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7,(10)
<正>华北第三大洼淀——永年洼,是河北省南部唯一的内陆淡水型湿地,被誉为"冀南明珠"。这里长年积水,碧荷连天,百鸟飞翔,芦苇丛生,有"北国小江南"和"第二白洋淀"之城。近日,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组成国家湿地公园验收考察组,对永年洼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进行了验收考察。最终,该公园通过了验收考核,待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后,将正式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7,(2)
<正>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在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各种宣传活动,来推广湿地保护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到2017年的2月2日,已经是第21个世界湿地日了。这一天,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妨重温一下关于湿地的知识,一起呼喊一声"爱护湿地"的口号,一起聊聊关于湿地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滇池流域点源污染控制与存在问题解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是国家"三河三湖"治理重点之一.对2007年滇池流域点源污染现状和近20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滇池流域点源污染存在问题.结果表明,2007年滇池流域点污染源COD.TN和TP产生量分别为55913t、11222t和1008t,生活污水为主要的点污染源,COD、TN、TP所占比例分别达89%、96%、98%;1988-2007年,流域点源污染负荷产生量持续增长,但由于1991年以来污水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其后点源污染负荷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尤以COD和TP下降趋势最为明显,TN保持波动状态.滇池点源污染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未来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势必给滇池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二是老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无法改变、新城区雨污管网混接、部分污水处理厂河道取水,导致雨季合流污水溢流污染问题长期存在;三是局部区域污水产生量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匹配,且污水处理厂雨季处理能力不足;四是点源污染末端处理已不能满足滇池保护的要求,亟待加大污染全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8.
刘焕启 《地球》2014,(3):64-67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在全国人氏欢度新春佳节之际,也迎来了第十八个“世界湿地日”。  相似文献   

9.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 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 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 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臧敬  焦翠兰 《地球》2012,(4):132-13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在2012年"世界湿地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30年来,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虽然在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湿地大幅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但仍然有面积占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7,(2)
<正>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她被称作"亚洲第一湿地",据说这个湿地是中国最美的河谷湿地,清澈的根河静静流淌,曲水环抱草甸,岸边矮树灌木丛生,绿意盎然,湿地上花草摇曳,山间白桦林连绵成片。这里便是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额尔古纳湿地原名根河湿地,2009年之后更名为额尔古纳湿地。湿地位于额尔古纳市郊,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被  相似文献   

12.
正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有着"亚洲水塔"的美誉,这里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目前,西藏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10处,国家级、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共有各类湿地650万余公顷,居中国各省(区)第二位,其中玛旁雍错、麦地卡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近日,西藏自治区又新增了一处国家  相似文献   

13.
正草长莺飞,春意渐浓,而"地球之肾"——湿地,也换上了绿意盎然的春装。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上,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为吉林通化哈泥湿地等8处湿地代表颁发国际重要湿地证书,至此,中国指定的国际重要湿地达57处。在这个最适合踏青的时节,不妨去看看这些湿地,开启一场清新的自然之旅吧!  相似文献   

14.
正滨海湿地作为重要湿地类型,既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效应,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具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滨海湿地地处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地带,不仅资源丰富,还具有调节气候、调节水文、净化污染物、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多种功能。5月13日,滨海湿地保护工作组CWCT、跨境环保关注协会、唐山市曹妃甸区在水一方湿地生态科技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滨海湿地保护和  相似文献   

15.
水文学与水力学相结合的南四湖洪水预报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滇池沿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系列研究论文之一,主要分析研究了滇池东北部沿岸带原有生 态状况、现有环境基础、实施局部岸段生态修复的有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限制性环境因子及其可控性.结果显 示,滇池东北部沿岸带入湖河流密集,发育良好的湖滩湿地原本是拦截净化入湖河水的生态屏障;湖滩湿地被围垦之后, 人工岸堤前风浪侵蚀强烈,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消失,但沙质沉积物淤积形成了次生浅滩;在次生沙滩上创建挺水植被, 仍然可以发挥沉积掩埋污染物、捕获分解漂浮性蓝藻的污染控制功效;实施生态修复所面临的限制性环境因子主要为风 浪的强烈冲刷和水质严重污染,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相应的环境改造与控制措施加以解决,因而实现生态修复目标是可 能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5,(10)
<正>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而西藏高原正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是第三极的核心,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的生态安全至为重要。"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习近平主席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连绵数百里的绿色长城——木麻黄海防林带,是一道壮观的风景线;紫水鸡在野菠萝树丛间出没,它有着"最美水鸟"之称,却一度被误以为已然灭绝;这里是海南保护较好的湿地之一,也是比较稀缺的内陆淡水沼泽湿地……这里,就是海南的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从1998年到2018年,20年的打造和生态恢复,让昔日环境恶劣的荒滩,如今已是处处美景,海南西部海岸有了4000多亩浪漫恬静的湿  相似文献   

18.
滇池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滇池流域是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通过对1988-2009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环境变化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流域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滇池流域人口数量年均增长3.3%,GDP年均增长18%,城市化率提高了17%;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用水总量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增加,由此导致流域主要河流水体水质恶化趋势明显,Ⅴ类水质河流占比增长了近4倍,滇池草海、外海水体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水体水质恶化及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滇池面临的重要水环境问题,且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最后从产业结构优化、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污水再生利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探讨了解决目前滇池流域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湖泊科学》2022,34(4)
麦地卡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河源头地区,面积435km2 ,平均海拔4900m,属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 是黑颈鹤等多种珍稀鸟类的迁徙走廊和栖息地.2005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相似文献   

20.
云南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原状土就地取样野外定位研究方法,对云南西北高原的纳帕海岩溶湿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的2年定位研究表明,纳帕海湿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表现为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沼泽类型改变,沼泽旱化、沙化,中旱生植物侵入,沼泽发生逆向生态演替,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养分衰减退化,土壤酶活性降低,水质变劣.分析了引起纳帕海湿地环境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表明人为活动干扰是引起其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