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滇池沉水植物生长过程对间隙水氮、磷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5年6-10月通过原位采集滇池沉水植物分布区和无植物对照区柱状沉积物间隙水,分析其溶解性总氮(DTN)和溶解性总磷(DTP)、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溶解性无机磷(DIP)及溶解性有机氮(DON)和溶解性有机磷(DOP)浓度的时空变化,探讨沉水植物分布对间隙水氮、磷浓度、形态贡献及氮磷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滇池沉水植物生长过程显著影响间隙水氮、磷浓度.与无植物对照区相比,沉水植物生长过程对间隙水氮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6、8月,而对间隙水磷浓度的削减主要发生在7月,反映了沉水植物对氮、磷两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机制不同;间隙水氮形态贡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6-7月以DON贡献为主,沉水植物分布区和无植物对照区分别达到61%和84%;而8-10月以DIN贡献为主,沉水植物分布区和无植物对照区分别为76%和75%;沉水植物分布区磷形态贡献随季节波动变化,沉水植物分布区以DOP贡献为主(63%),无植物对照区以DIP贡献为主(62%);沉水植物生长对沉积物间隙水各形态氮磷比影响显著.沉水植物生长显著增加间隙水DTN/DTP比,尤其是DIN/DIP比,相反降低DON/DOP比.沉水植物对间隙水氮、磷吸收及转化过程改变了沉积物氮、磷释放机制,从而影响上覆水氮、磷组成及氮磷比,很可能会影响到浮游植物生长及藻类水华过程,这对于湖泊水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水土流失态势、分区与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分区是水土流失研究和水土保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云南省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首先分析对比了1987年和1999年全省和六大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态势及其各侵蚀强度面积所占百分比,再以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地理尤其是地貌、植被覆盖特点和陡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及所在区域农业人口密度,把全省分为7个水土流失自然区,并对每个自然区的水土流失现状、特点、趋势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滇中不同植被恢复策略下土壤入渗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按树林、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5种不同植物群落恢复措施下,土壤入渗性及其相关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饱和导水率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小顺序为: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荒坡灌草丛>云南松林>桉树林,其值分别为0.64、0.52、0.52、0.20、0.14 mm/min;到达稳渗率的时间为云南松林和桉树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符合Horton入渗模型.在不同的植物群落恢复下,随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的升高,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递增;土壤入渗与土壤容重成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及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在滇中地区以植物群落结构恢复为主要手段而间接的改善土壤性质,进而改变土壤入渗的影响因子,这样才能达到水源涵养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4.
运用3S技术和不同水蚀区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对金沙江流域龙川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量和需要治理的面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旱年1998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40069.19t,流失总面积为2293.7841km2;涝年1999年土壤流失总量为8690182.6t,流失总面积为2293.7841km2;1999年和1998年强度、重度和剧烈以上流失面积分别达85%和66.8%,该项指标1999年明显强于1998年.②从流失面积来看,1999年中度以上流失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35.2%,而1998年只占26%.③1988年和1999年防治强度分级中急需治理和需要治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7%和14.63%.④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接近,说明该方法对西南红壤季风区的水土流失定量监测与分析具有准确、实用和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滇西名山点苍山地区地貌结构与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野外细部考察地貌发育、地貌组合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苍山 洱海地区层状地貌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苍山及其外围山地的寒冷地貌过程和第四纪冰川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点苍山发育两次冰川作用, 即大理冰期早期和晚期, 是中国大陆发育古冰川的最南界. 探讨了苍山山顶古夷平面、三级广布的侵蚀面、三级混杂堆积扇群及滨湖地区的地貌结构与特征. 位于苍山北部,比苍山主峰低800 m的罗坪山发育了倒数第二次冰期(即丽江冰期), 其以复合型山岳冰川的出现为表征. 最后对海东山地和花甸坝地堑谷的地貌特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水位变化影响湖泊水质、水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湖泊演变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滇中高原湖群水位变化特征还少见系统报道.本文选择滇池、抚仙湖、阳宗海3个滇中高原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88-2015年实测水位数据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评估了3个湖泊水位变化特征;运用RClimDex模型获得了流域极端降水指标,结合其他指标构建了基于极端气象因子的湖泊水位驱动力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模型,解析了极端降水、蒸发等气象因子对滇中高原湖泊水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①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水位年际波动不突出.滇池的年平均水位总体略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0.025 m.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无明显变化.②滇中高原湖泊流域的极端降水指数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滇池的蒸发量呈明显减小趋势,年均减小21.05 mm.抚仙湖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5.52 mm.阳宗海蒸发量的变化不明显.③气象指标可解释滇池水位变化的49.7%,滇池水位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阳宗海和抚仙湖水位变化主要受气象条件控制,蒸发量、综合降水指标和连续降水指标对阳宗海水位变化的解释率高达93.3%;综合降水指标和干旱状况指标可以解释抚仙湖水位变化的64.5%.极端降水指标对解释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影响区域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地形使得云南气候与生态环境的演变存在特殊性。近50来,云南气候与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繁,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恶化。通过收集调查相关部门多年资料数据,咨询相关专家意见,对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云南气候变化趋势,以及云南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促进云南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便有效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云南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