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四大循环之一,是地表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化学迁移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内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由于课标表述相对笼统,各版本教材对该教学内容的处理也不尽一致,一些教师在课标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方面还存有误区。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同行交流。一、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  相似文献   

2.
苏军超  陆骏 《地理教学》2012,(12):40-42
一、学习目标设定 1.基础分析 (1)课标分析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两个要点:一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这是"标准"要求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3.
洋流积极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输送,深刻地影响着地理环境,而“洋流”部分则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和各版本实验教科书都将其置于重要地位。有几个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结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其理解与应用有些偏差,笔者认为,这些结论的应用应考虑具体条件,而不能将其绝对化。  相似文献   

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有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四种版本的高中新课程教材投入使用。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各版本教材具有不同的切入视角、内容选择、呈现方式、图像系统以及教学策略设计。新课程改革赋予教材新的内涵,教材不再是教学与评价的依据,而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一线教师而言,在章节范围内,依据课标比较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方式,结合教师自身的知识贮备和教学风格、学生情况,博采众长对本地区使用教材进行取舍、改进、重组,是形成特色高效教学设计,提升教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中提到的关于形成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没讲到洋流。虽然在第三章中讲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但笔者认为,为了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知识,应在讲授形成气候的因素时,加上洋流。为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和掌握洋流也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从读图入手,讲授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梁海斌 《地理教学》2010,(23):24-25
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标解读:①学会运用地图;②学会分析和掌握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张浩 《地理教学》2012,(21):28-30,27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洋流的定义,有别于海水运动的另外两种形式:波浪与潮汐;洋流按性质和成因的分类;洋流分布规律;洋流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2.地位与作用海洋水是地球上的主要水体,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了解洋流的性质、分布、成因,研究洋  相似文献   

8.
刘立栋 《地理教学》2014,(14):46-48
一、解读课标,把握实质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分析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本部分内容是案例教学的典型范例。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  相似文献   

9.
胡海侠  吴祺 《地理教学》2011,(13):17-20
洋流的成因和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是历来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洋流的成因并非孤立的,而是多种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密切相关,其流向受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及季风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高级地理思维水平,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0.
林雪清 《地理教学》2004,(10):21-23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海洋水”一节中的“洋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洋流的概念和分类、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知识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掌握的资料不足,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得到发挥。因此,本课教学采用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教师则借助多媒体创设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保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11.
例一 1.学习内容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阅读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对比各纬度地区洋流的流向和盛行风带的风向,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赵丽欣 《地理教学》2014,(23):33-35
一、微课基本信息 1.教材版本及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时间长度:20分钟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对课标的解读⑴核心概念: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⑵思维方式:分析⑶达成方式:运用地图3.学生学习目标⑴运用图表数据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⑵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概念是教材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运用教材来组织教学。本文以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城镇与乡村"为例,在课标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教材中"城镇"与"乡村"概念表述的异同,通过分析国内外对"城镇"与"乡村"概念的界定,来辨析与明确基本概念在教材中的含义,并对概念理解、教材编写与教学组织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教学结合湘教版教材材料,以中图版教材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表述是:"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课标的要求看,不必过多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永 《地理教学》2009,(2):44-45
心中有本“活”教材。高中地理新教材有四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个版本。教师上课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按地理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每个版本都提供了一种贯彻地理课标的范例文本。作为教师,应该以课标为依据。新教材中讲了哪些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要求到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心中有数。要让学生理解吃透教材中的内容,把握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观点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一、课标解读 1.学习内容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典型的区域性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森林及湿地的破坏等。其中水土流失分布比较广泛,它会造成本地区和下游地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所以四个版本教材均以此区域作为水土流失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7.
讲完世界洋流分布,我先问各大洋洋流系统的主要洋流名称及流向.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回答。随后我改变问题方式又问:“有人在澳大利亚西岸向海洋投放一些有标记的浮瓶,若干年后,美国人在佛罗里达半岛沿海发现了浮瓶,请估计这些浮瓶是怎样飘流到美国东南沿海的?”结果不少学生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可见改变问题方式可能造成思维障碍.使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妨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董辉 《地理教学》2012,(14):12-14
【课标解读】课标表述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这条标准可分解为三个方面: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如何进行工业区位的选择。【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了影响人口、城市和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的内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用前面的区位分析方法和思路对工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9.
杨斌 《地理教学》1998,(5):25-27
海洋水是水圈内最主要的水体,包括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与洋流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孙超帅  赵媛 《地理教学》2021,(17):13-16
准确把握地理教材中核心概念的内容表述,对于地理的教与学至关重要."城乡内部空间结构"是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四版本教材对其的处理不尽相同.本文在研读课标内容要求及四版本教材关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内容表述的基础上,分析"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相关概念的演变历程、总结提炼概念的界定维度与内容表述特征,为教材新增的"乡村内部空间结构"提供分析框架,以期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内容特征,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