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斯瓦尔巴群岛西部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可识别出强似海底反射(BSR)(振幅变化大)。据高频海底水听器(HF-OBH)资料计算,在BSR之上速度达1840m/s,暗示沉积物含气体水合物;BSR之下出现低速层,认为含气沉积物所致,厚度12-25m。另外,在经典的水合物稳定带(HSZ)之内。可识别出含游离气的两个低速层,而理论上这里不存在游离气。  相似文献   

2.
位于阿拉斯加北部波弗特海上陆坡海底之下300-700m处有一强的似海底反射层(BSR),与上覆的气体水合物和下覆的天然气及孔隙水之间的相界面对应。世界各地BSRs具有类似的成因,这里通常解释为含本水合物碎屑沉积物之底界,下覆沉积物内可能有或没有游离气。令人惊奇的是,对这些强反向起因知之甚少。在这篇论文里,通过对合成的BSR振幅和波形(随震源-检波器偏移距变化)与穿越波弗特海发育较好的BSR多道地震反射资料比较,分析产生BSRs的物性差异。为了区分BSR之下是否有游离气,需要补充近垂直入射资料和叠前偏移资料。对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的分析暗示出:BSR的产生主要是由于BSR之下碎屑沉积物内存在游离气。据垂直入射合成地震记录,估计游离气带厚度薄于11-16m。若气体浓度深度而减少,则游离气带厚度可能大于16m。据AVO模拟,初估BSR之上沉积物内气体水合物饱和度不足孔隙体积的10%。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地震资料进行走时反演得到南施特兰边缘(南极半岛)三个不同地质带中800m以上地层的声波速度图像:(i)大陆架;(ii)增生透镜体;(iii)海沟。由于沉积压实作用及陆地冰壳的补充和溶解导致的侵入,大陆架沉积层中的速度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地质带,海底以下600—700m处达1000m/s。采用叠前深度偏移来改善地震图像及检验速度场的质量。在有似海底反射的地方,发现了相对于参考经验速度剖面的正负速度异常。通过理论方法将二维速度剖面转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和游离气的分布。分析表明8SR主要与其下面游离气的存在有关。游离气以不同的浓度和厚度分布于该地区,而天然气水合物在整个陆缘的分布则相当恒定。  相似文献   

4.
1996和1997年,在日本TOKAI离岸Nankai海槽采集了四分量的海底地震检波器(OBS)数据。我们将OBS数据与多道地震数据(MCS)联合分析,研究甲烷水合物在沉积中的分布和特征。地震数据揭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沉积史,受控于下沉的浊流沉积、活动通道、褶皱以及陡倾角断层。不管这点,表明气体水合物存在的似海底反射(BSR),很容易识别为一个振幅横向变化的反射。 对于OBS反射数据,我们应用一种成像技术,获得的结果与多道地震剖面有很好的吻合。我们还应用模拟和反演程序揭示详尽的速度结构。东Nankai海槽水深在930至1160m之间的区域,OBS数据允许我们构建一个含9个地层的地球物理模型描述其最上部700m的沉积。旅行时反演给出了上升的P波速度,其值达到2100m/s。如此高的P波速度可以解释为部分的水合物饱和度达到孔隙空间部的20%。在海底以下320m处,BSR与P波速度的明显下降相对应,速度值大约降至1580至1750m/s之间。这一低速层厚约80m。S波速度通过广角数据的同相轴相关、时间拾取和正演模拟得到,在水合物稳定带其值达到700—750m。在BSR正下方,我们观测到s波的速度有小的下降。这可能暗示水合物对沉积基质的弱胶结作用。在更深的位置,高P波与S波速度表明沉积过固结,这归因于独特的压缩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海底以下气体水合物的广泛分布之认识源于似海底反射(BSRs)这一地震观测结果。根据纵波速度研究BSRs精细结构的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可行技术,我们将非线性的全波形反演技术用于研究秘鲁近海的一处BSR。首先利用一个统计的反演技术确定地震速度变化特征,使旅行曲线的相关能量最大化。这些速度被用作全波形反演的初始模型,并产生BSR附近详尽的速度/深度模型。我们发现数据与一个由薄的低速层形成的BSR的模型吻合最好。在18m的层内,纵波速度由2.15km/s下降至平均速度为1.70km/s,在其中6m在层内,最小速率仅1.62km/s。利用纵波速度反演结果,计算沉积物中的气体含量,结果表明低速层为厚6-18m、孔隙空间含部分游离气的地带。BSR的出现与地层区域垂向抬升相一致。因此,我们认为该BSR处的气体是由于抬升作用造成压力下降,水合物稳定带底部水合物分解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道地震反射资料分析,温哥华岛近海的北喀斯喀特俯冲带边缘有一清楚的BSR区。海底以下300m处的反射层代表笼形物或甲烷水合物层的底界。1300m水深和3600m长的地震检波器组合允许BSR振幅随炮检距变化,并进行高分辨速度分析和垂直入射资料模拟,所有三种类型分析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海底以下大约300m处BSR之上10-30m厚的高速层,并有一明显的底界和过渡顶界。在这层内,大约1/3的沉积物孔隙空间为冰状水合物充填。地震无法探测BSRs之下的游离气,这些结果对水合物BSR的形成与分布的模拟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岩石物理合成地震模型,我们解释了弗罗里达近海BSR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现场地震资料的AVO分析和以往得出的速度结果对比显示:BSR将含游离甲烷的沉积物与含水合物沉积物分隔开来,BSR振幅随偏移跨增大呈负增长,这种特性说明BSR之上的P波速度比BSR之下的P波速度要大,BSR之上的S波速比BSR之下的波速度小。由此可见,用AVO和速度结果可帮助推断水合物沉积物内部结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立两种微力学模型,对应于孔隙空间内水合物沉积的两种特殊情况:(1)水合物胶结颗粒接触,并增强了沉积物强度;(2)水合物远离颗粒接触部位,并未影响沉积积物骨架的硬度。仅第二种模型能定量化形成所观察到AVO响应。因此,推断含水合物沉积物内部结构意味着:(1)BSR之上的沉积物未胶结,故机械强度关弱;(2)其渗透率低,因为水合物阻塞了孔隙空间孔道。后者解释了为什么游离气圈闭在BSR之下,地震资料也暗示水合物层顶部缺少强反射,这一事实建议恰恰在BSR之上的沉积物内水合物浓度高,随深度减少逐渐降低,这种影响与BSR之上的低渗透水合物沉积物阻止游离甲烷上运移一致。  相似文献   

8.
南设得兰陆缘(南极半岛)上部800m有适用于用地震数据作旅行时间反演来产生声速图像的三种不同的地质范畴:(i)大陆架;(ii)增生柱;(iii)海槽。大陆架上的地震速度较高,在海底600——700m处比其余两种地质构造高出1000m/s。由于沉积压实和侵蚀作用导致蜡状冰层逐渐变薄。应用叠加前深度偏移是为了改善野外地震图像和检验速度场的性质。在似海底反射(BSR)明显存在的地方。在相关的速度剖面上发现了正、负速度异常。用理论方法可以解译计算水合物和游离气分布区的二维地震速度剖面。分析显示BSR主要与其下存在的游离气有关。当天然气水合物相当均一地分布于陆缘时,游离气的分布却具有不同的浓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9.
马克兰陆缘地震反射资料表明那里存在一分布广泛的强反射的似海底反射层(BSR)。我们运用非线性全波形反演方法分析该海域多道地震数据来研究BSR详细的速度结构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500m深的海底下,纵波速从2.2km/s突然减到1.3km/s,低速带一般厚200-300m,可能含有丰富的游离气体,这与ODP164航次在布莱克海台钻探的情况类似,由于断层的上升和增生楔中的沉积作用,与沉积柱有关的水合物稳定带裂解后向上运移,产生了大量的游离气体。  相似文献   

10.
位于南卡罗来纳近海的布莱克海台的海洋地震数据及测井表明:含有气体水合物的沉积层覆盖于含游离气的沉积层之上,造成了明显的地震似海底反射(BSRs)。我们将一个理论的岩石物理模型应用到二维的布莱克海台海洋地震数据,以确定气体水合物与游离气的饱和度。高孔隙度的海洋沉积物可以模拟为一个颗粒状的系统,其弹性波速度与孔隙度、有效压力、矿物成分、孔隙充填物的弹性属性以及孔隙空间中水、气体及气体水合物的饱和度相关。将此模型应用到地震数据时,我们首先通过叠加速度分析获得层速度。其次,除孔隙度,水、气和气体水合物的饱和度等参数外,通过地质信息获得岩石物理模型的其他输入参数。为了从层速度信息中估算孔隙度和饱和度,我们首先假定整个沉积物中不含气体水合物或游离气,然后,根据岩石物理模型由层速度直接计算孔隙度。在气体水合物与游离气出现的区域,这些孔隙度的数据特征出现异常(无气体水合物或游离气的沉积物中期望的标准数据特征与获得的数据特征相比较而言),低估水合物区域中的孔隙度,而高估含游离气区域的孔隙度。我们用带有异常值的孔隙度数据减去标准的孔隙度特征数据(不含气体水合物和气体)来计算剩余孔隙度。然后,我们应用岩石物理模型剔除气体水合物或气体饱和度引起的异常,最终获得理想的二维饱和度图。因此,这样得到的气体水合物最大饱和度占孔隙空间的13-18%之间(取决于所用模式的型式)。在布莱克海台钻井中(不在地震测线上)测量的饱和度大约为12%,这与计算结果一致,游离气体的饱和度在1-2%之间变化。饱和度的估算值对于输入的速度值相当敏感,因此,采用准确的速度对得到合理的储层特性相当关键。  相似文献   

11.
气体水合物是能源和温室气体潜在的巨大来源。最新调查表明,气体水合物在大陆坡普遍存在,而且水合物中甲烷的能源当量很可能超过所有已知原油和天然气储量的总和。海洋气体水合物通常由圈闭在水冰晶格中的甲烷组成,一般发现于海底以下(bsf)200~500 m之间海洋沉积物的特定深度范围内。在地震剖面上,气体水合物稳定带的底部由一强反射层――似海底反射层(BSR)指示。在BSR之下常见游离甲烷气体,但其浓度显著低于气体水合物中的甲烷。气体水合物的成因与形成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中的焦点。尽管通常假定气体水合物与海洋沉积物中有…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各地陆架外缘的地震剖面上,出现与海底近似平行的拟海底反射层BSR。BSR与气体水合物稳定域同时发生,并通常用作指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尽管假设BSR标志含气体水合物的沉积物之底界,但位于BSR之下沉积物内低速游离气的产状及重要性仍是长期争论的课题。这篇论文通过对俄勒冈近海和波弗特海面两个地区BSR的反射系数模拟或AVO模拟,调查水合物丰度与BSR伴生的游离气。根据两地的多道地震剖面,地震速度资料和俄勒冈ODP第892站的钻井记录资料模拟,若BSR之上的气体水合物饱和度小于孔隙体积的30%,BSR的AVO研究能确定BSR之下是否存在游离气。根据AVO,能大致估算BSR之上气体水合物饱和度,但仅用地震资料,不能控制BSR之下的游离气饱和度。两个地区的AVO分析暗示出:BSR之下的游离气是导致强振幅BSR的主要原因。对两地区研究,计算BSR之上的水合物浓度不足孔隙体积的10%。  相似文献   

13.
莫克兰大陆边缘的地震反射资料显示出一个强的似海底反射(BSR),且广泛分布。我们将非线性全波形反演技术应用于此区的多道地震数据。用来研究复杂的速度结构及BSR的成因,计算结果显示出:在海底以下500m深度处纵波速度从2.2km/s突然下降到1.3km/s。低速带厚度约200-350m,可能含有大量游离气,这与最近ODP164航次在布莱克海台的钻井有些类似。大部分的游离气可能是气体水合物分解产生的,在加积楔中,构造抬升和沉积作用,引起气体水合物稳定域相对于沉积柱向上运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神狐海域采集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结合2007年第一次水合物钻探航次(GMGS01)获取的岩心资料,从地震反射结构和岩心粒度特征两个方面对GMGS01区块内残留在峡谷群脊部的细粒浊积体进行了识别和特征刻画。过水合物钻探站位的准3D地震剖面显示,GMGS01区块似海底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s,BSR)之上的沉积体表现为2套特征迥异的反射单元:位于下部的薄层透镜状的杂乱反射单元,位于上部的厚层波状起伏形态的连续性中—强振幅反射单元。实际钻获岩心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粒度为4~63μm,为细粒的粉砂或粉砂质泥。自下而上,沉积物的岩性和粒度特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较为相似。但通过粒度CM图,可以发现,含水合物层段与不含水合物层段的沉积物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含水合物层段沉积物的结果近似与C=M基线平行,暗示了细粒浊积体的存在。结合神狐海域区域性覆盖的2D地震资料,研究认为发育在神狐海域北部的一系列小型水道,将会侵蚀下部地层的沉积物,使其沿着陆坡坡降的方向发生自北向南的再次搬运,在中—下陆坡的位置以细粒浊积体的形式再次沉积下来。神狐海域细粒浊积体的识别,将为从深水沉积的角度探讨GMGS01区块内水合物的不均匀性分布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该区域水合物的成藏机制和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5.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资料处理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多道反射地震资料,采用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AVO(Ampl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和其他地震正、反演方法,通过研究地震剖面上的拟海底反射层(BSR)分布、地震弹性参数特征,来探讨BSR上、下方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和含游离气沉积层的内部结构和某些主要物理性质,如沉积物的空隙率、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等,由此来评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前景并研究其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海洋地质》2007,(4):57-63
反射地震剖面能提供天然气水合物区域性存在的间接证据。尽管这一技术经过三十多年不断深入的发展,但将此相关技术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未决问题和需求。举例来说,在似海底反射(BSR)处观测到负的波阻抗差,气体水合物在负阻抗差形成中所起作用一直存在争论。此外,振幅随角度变化(AVA)分析是应用于储层存在游离气时获取信息的一种勘探方法,由此获得的定量信息的确定性尚有争议。本文研究采用有效介质理论(EMT),将AVA分析应用于长偏移距高分辨率的叠前地震数据。以海洋浅部沉积物的原位物理性质为约束条件合成AVA响应并建立模型,作为BSR处气体水合物浓度和游离气饱和度的函数。经过仔细处理后,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检测游离气是可能的,并且游离气的低饱和度可以量化。气体水合物对观测到的阻抗差的贡献非常小,特别是在气体水合物浓度小于10%时。这一分析已经应用于哥斯达黎加和沙巴大陆边缘的海洋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17.
南卡罗莱纳布莱克海台的海洋地震数据和测井表明明显的似每底反射(BSR)是由含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层覆盖在含游离气的沉积上所形成。我们将一个理论的岩石物理模型应用到二维的布莱克海台海洋地震数据上以确定天然气水合物及游离气的饱和状态。高孔隙度海洋沉积作为一个粒状的系统建立模型,在这样的系统中弹性波速度与孔隙度、有效压力、矿物、孔隙充填物的弹性性质地、水、以及孔隙中天然气水合物的饱和度联系在一起。为了将这种模型应用到地震数据上,首先我们使用迭加速度分析得到层,然后通过地质信息估算出孔隙度和饱和度,我们首先假设沉积物中没含天然气水合物或游离气,然后使用岩石物理模型直接从层速度计算孔隙度。这种孔隙度剖面在有天然气水合物及游离气的地方表现出异常(与所期望的典型剖面以及在无天然气水合物或游离气存在的沉积中得出的剖面相比较)。在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地方孔隙度估算不足而在含游离气存在的沉积度估算过高。从这些异常剖面中,通过与典型孔隙度剖面(不含天然气水合物及游离气)相减计算出孔隙度的剩余值。然后,通过引入天然气水合物或游离气的饱和度,应用岩石物理模型消去这些异常。这样一来就得出了所期望的二维饱和度分布图。我们得出最大的天然气水合饱和度介于孔隙空间的13%到18%(取决于所用模型版本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些饱和度数值与布莱克海台的测井结果(在地震测线边上)相吻合,测井的结果为12%。游离气的饱和度在1%和2%之间。饱和度的估算对输入的速度值极为敏感,因此精确的速度确定对储量的改正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水合物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的一个研究热点,而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通过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在海底的分布特征,聚集和形成机制,产状及其形成机理,甲烷羽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聚集位置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较浅的沉积物(海底以下几米)中,受控于泥底辟,泥火山,断层等;二是较深的沉积物(海底以下几十米,甚至更深)中,受控于流体,当断层延伸至海底时,通常在水合物聚集处的上部发现甲烷羽,天然气以溶解气,游离气或分子扩散的形式运移,在温,压适宜的沉积物中,即水合物稳定带内聚集并形成水合物,水合物的形成过程是:最初形成晶体,呈分散状分布于沉积物中,之后逐渐聚集,生长成结核状,层状,最后形成块状,在细粒的浅层沉积物中,通常以较慢的速度生长,形成分散状的水合物;而在粗粒沉积物中,水合物通常呈填隙状,并且这种产状可能位于较深层位中,我国南海在温度,压力,构造条件,天然气来源等方面都能满足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并且在南海也发现了一些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如似海底反射层(BSR)以及孔隙水中氯离子浓度的降低。因此,天然气水合物在我国南海海域可能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振幅空白与沉积物中气体水合物充填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气体水合物沉积的地震指示包括层速度的急剧增大及地震反射振幅的衰减,这归因于沉积物孔隙中存在气体水合物。然而在布莱克海台所观察到的具有较低层速度的振幅空白使人难以理解,这是由于缺少实际地震模型以解释观测结果。本研究提出几个气体水合物浓度随孔隙度而变化的模型,其中的气体水合物在较大孔隙介质中时,其浓度也较大,并能获得具有明显较低层速度的振幅空白。含气体水合物沉积的反射振幅可能比相应的不含水合物沉积的反射振幅弱很多、略弱或者强,这取决于孔隙空间中气体水合物浓度的量值。  相似文献   

20.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岸外BSR地震层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重构没积层序中与气体水合物和游离气层相联系的速度场,地震反射层析已经在南设得兰群岛边缘的增生锲两个多道地震剖面中得到应用。地震资料显示沿着水深1000-4600m的斜坡范围内存在强BSR,在局部地区比一个弱的正极性反射深80ms。分析表明从海底到BSR处速度趋势与海洋沉积在正常条件下的趋势一致,而在BSR和下伏反射层之间速度突然降低,这说明在孔隙空间中存在游离气。计算获得游离气层厚度大约为50ms。局部地层BSR上方速度的增大,就象叠前深度偏移剖面一样,一是由于正常压实沉积层中水合物含量较丰富;二是由于沉积过压实。我们发现南设得兰群岛大陆斜坡水合物和游离气的分布受到增生锲的构造背景控制,断层起到了促使天然气向表层运移的通道作用。文中将简要地描述所采用的层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