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阿发友 《地质与勘探》2009,45(3):312-320
利用几何分形学的方法,测算了北川县及邻区区域内龙门山断裂的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的分形维.再分别对研究区灾害点分布进行总体分形维和各分带分形维测算.通过分析分形维测算结果以及灾害点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断裂带各分带的分形维差异很好的体现了龙门山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并与各分带的灾害点分布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灾害分布分形维是灾害点分布均匀程度的体现,与断层分布的复杂程度和灾害点分布密度无关.定量的证明了断层分形维、灾害分布分形维和灾害分布密度三者的关系,成功的以定量的形式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对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分布的控制.  相似文献   

2.
平顶海山富钴结壳分布上界的确定对准确估算结壳资源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这一问题未能有效解决.通过浅地层剖面测量和海底摄像的首次联合应用, 发现浅地层剖面测量揭示的海山浅部地层结构与海山结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沉积物分布的上界往往与结壳分布下界对应.通过对浅剖测量结果的分析, 并对比海底摄像资料, 可以确定沉积物分布的下界, 进而推断结壳分布的上界, 据此判断西太平洋某海山结壳分布的上界水深为1560m左右.   相似文献   

3.
密云水库三维水质模拟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水平层面间线性插值计算,模拟密云水库污染质的三维分布.给出水质模拟的3种技术方案:通过着色创建污染质浓度分布的连续图谱,自由设定浓度区间按级差着色的级差分布图谱,创建污染质浓度分布的地图式彩色数字文本浓度分布表.提供基于Windows平台上的数据共享支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分形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矿床分布及元素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已经成为研究成矿作用的一个有力的新工具.分析了水口山铅锌金多金属矿田各已知控矿断裂带、潜在控矿断裂带及区域地层和矿区花岗岩体的元素含量分布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断裂带内的元素分布有两个地质过程控制,即经受了后期改造叠加作用,且部分活动性较强的元素和Cu,Pb,zn等成矿元素,富集程度高,取代或者掩盖了元素的原生分布规律.而地层和花岗岩体的元素分布则没有受到后期的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此外,F5.F16断裂带也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宜清  罗毅  孙林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14,36(3):527-536
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规律是冰川系统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将全国冰川划分为27个研究区域,基于SRTM-DEM数据,分别提取了各研究区分段高程所占面积,分析了冰川面积随高程的变化. 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冰川面积都随高程呈偏态分布. 依据统计理论,建立了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的二阶高斯分布偏态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0.97,相对误差较小. 根据偏态回归模型,计算出了冰川系统高度特征值,并分析了冰川面积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该模型一方面可以表达冰川面积在中间高程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描述冰川面积在两侧分布的差异性,并可以用来分析未来冰川的变化. 偏态分布模型能很好地描述中国冰川面积随高程分布规律,为冰川系统结构的研究和冰川区域分布差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土壤切片技术的细观孔隙实验研究及其分布规律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高梁  柏亮  庄心善  张然 《冰川冻土》2016,38(4):955-962
岩土多孔材料孔隙分布特性强烈影响其宏观物理力学特性,细观孔隙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固化剂及蓝色有机染料对生态护坡材料进行固化和染色,基于土壤切片技术获取样本的典型剖面,利用高分辨率相机采集剖面彩色图像,借助IPP技术获取细观孔隙分布数据.结果表明:细观孔隙度随孔径分布较为均匀,不同样本的细观孔隙数量分布较为近似,数量分布曲线越光滑,材料结构越稳定.为合理描述细观孔隙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隙率模型,较已有孔隙率模型,改进模型在二维空间内具有更广的适用范围及更小的预测误差.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中东部的冻土特征(Ⅰ):多年冻土分布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吴吉春  盛煜  于晖  李金平 《冰川冻土》2007,29(3):418-425
祁连山地区地势高耸,气候严寒,冰缘现象广布,各类冰缘现象受地形与水分条件的控制,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祁连山多年冻土属青藏冻土区,阿尔金山-祁连山亚区,分布在海拔3400 m以上的高山、谷地、盆地中.多年冻土分布具有明显的高度地带性,随高度增加,冻土分布呈现出季节冻土-岛状冻土-连续冻土更替,同时,多年冻土下界高程与经度明显相关,自西向东表现出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每经度150 m,这一变化与降水在东西方向的变化有关.山区微气候因素复杂多变,也造成了冻土分布的复杂性,局地因素对冻土分布影响显著,对比分析了坡向,植被与水分、岩性,季节性积雪等诸因素对多年冻土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冰盖下冰花浓度分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伟伟  曹征  王军 《冰川冻土》2012,34(3):597-602
封冻河道内的冰花分布规律对冰期水文及环境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视冰花为连续介质, 基于多相流理论和欧拉-欧拉模型方法, 建立了河渠垂向二维标准k-ε紊流数值模型. 在不同的水流流速、 冰花颗粒尺寸、 上游来冰量条件下, 对冰盖下冰花浓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 得到了冰盖下冰花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水流流速越大, 冰花沿垂向分布范围越大, 冰花浓度分布曲线斜率越大, 冰花浓度沿垂向的均匀性越大, 同时浓度最大值越小; 冰花颗粒尺寸越大, 冰花沿垂向分布范围越大, 冰花浓度分布曲线斜率越大; 上游来冰量越大, 冰花沿垂向分布范围越大, 在同一水深其浓度值也越大, 冰花浓度沿垂向分布的均匀性越大.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举世瞩目,现在的侵蚀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侵蚀,受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制约.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历史演进,自然与社会因子影响侵蚀的比例不断发生改变.本文从数字黄土高原的角度研究黄土的分布特征和堆积、侵蚀过程,建立了地貌、地质、黄土剖面、水文等空间数据库,研制数字黄土分布图件,展示黄土分布特点,构建黄土的三维分布模型,模拟主要地质时期黄土分布,探讨了侵蚀过程和人类活动对侵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梁成  杨永 《地质与资源》2022,31(1):121-121
萤石已成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是未来高科技发展的关键战略性矿产.当前世界萤石资源储量分布和生产相对集中于墨西哥、中国、蒙古和南非等国家.中国已探明萤石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西、内蒙古、福建等地,但富矿少,贫矿多,高品位富矿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和内蒙古等省区,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技术的都汶公路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分布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汶川县境内的都汶公路(漩口-汶川路段)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公路沿线的各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信息,将灾害点分布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等要素进行叠加分析,获得了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其特点为:①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集中分布在映秀-北川断裂与汶川-茂汶断裂之间;②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1 000~2 000 m的地带;③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的边坡;④地震及余震期间以崩塌、滑坡、滚石为主,后期以泥石流、滑坡为主;⑤次生山地灾害具有沿岷江河谷发育且在河流左右两岸呈不对称分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山系、断层系的分形分维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中国为例运用分形理论对山系、断层系及其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不仅判定了山系、断层系的分形性质,探讨了二者分维的地学意义,而且根据分数维的相关性,深入进行了二者关系的探讨,并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断层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根据袁见齐教授“高山深盆”成盐模式,探讨新疆天山对第四纪盐类矿床的形成和控制作用,阐述了天山地貌、气候、水文特征与盐类矿产的分布规律和特征。认为“高山深盆”并非一定是四周环山的深盆,可以是某一高山与其间深盆或两侧盆地的有机组合。高山的屏障作用造成了垂直的气候分带,在潮湿多雨的山区利于成盐组份的析出并迁移到干旱少雨的闭流深盆中,形成盐类矿床。  相似文献   

14.
郭清海  阎世龙  蒋方媛 《地球科学》2005,30(2):245-249,254
太原市深层孔隙水具有明显的水化学分带性,具体表现为由山前到盆地依次分布硫酸一重碳酸型水、重碳酸一硫酸型水、重碳酸型水,且各类地下水均大体在南北向上呈条带状展布,这与补给水的水化学状况密切相关.利用地球化学模拟软件PHREEQC建立一系列地下水混合模型对深层孔隙水的水化学形成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盆地北部的深层孔隙水受到北部边山岩溶水、盆地北部浅层孔隙水、汾河水的补给,其中北部边山岩溶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源;盆地西部的深层孔隙水由西部边山岩溶水与盆地西部浅层孔隙水混合而成;盆地南部的深层孔隙水则由盆地北部与西部的深层水混合而成.混合作用是控制区域水化学状况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天山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化探补缺采样及对不同时期1∶20万、1∶5万化探数据的收集,对东天山地区元素分布特征及与镍矿有关的Cu,Ni,Cr,Co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岩石中的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图拉尔根、白鑫滩、路北铜镍矿床与不同尺度化探中的异常特征进行总结。区域化探圈定找矿远景区,化探普查寻找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并对其含矿性进行评价,化探详查可直接圈定矿体。通过化探成果数据集成,对东天山地区开展了定量预测,镍预测资源量987×10~4t。指出东天山铜镍矿带具有寻找超大型铜镍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吴运动是二叠纪的一次重要地壳运动,但对其位置、性质、发生时间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而对于龙门山地区,更是很少有人专题涉及。近来,笔者等人对龙门山地区二叠系进行了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该区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响应及火山岩分布等特征的分析,论述了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的存在及其性质。研究认为龙门山地区东吴运动主要表现为茅口组上部地层缺失;在茅口组和龙潭组之间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并于不整合面的底界发现底砾岩;中、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发生突变以及火山爆发等。其发生时间于晚二叠世早期至中期,即龙潭组沉积期,属于地壳的升降运动,并伴随龙门山南段玄武岩浆的爆发而结束。东吴运动结束了龙门山地区早二叠世以来的稳定地台沉积,使该区发生了强烈的岩相分异。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历史森林景观的初步重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对环境因子(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进行空间表达的基础上,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当前森林景观垂直带(包括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和苔原)与这些环境因子间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然后利用1997年各环境因子的空间数字面来反推1975年森林景观带的空间分布,并根据1975年MSS遥感影像计算机监督分类的结果,用Kappa指数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苔原、岳桦林、云冷杉林和阔叶红松林1975年的预测分布面积分别为7243.83hm2、6517.08hm2、125570.16hm2和34264.80hm2,与遥感分类结果相比,苔原和云冷杉林的面积分别减少了29.04%和3.05%;岳桦林和阔叶红松林的面积分别增加了246.45%和8.6%。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苔原在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预测阔叶红松林的分布范围,但是对岳桦林和云冷杉林分布范围的预测结果较差。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方法性的探讨,本文可以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变化的关系以及森林景观对气候变化的反应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储量丰富,未来开发利用前景好,对该区域进行地热资源评价可为安徽省能源结构优化及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分析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等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揭示了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概况及分布特征,探讨了隆起山地对流型和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资源的赋存特征,并对其储量及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安徽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热储主要赋存在巢湖—和县基岩隆起区、大别山隆起区、沿江基岩隆起区、江南隆起等隆起山地及定远断陷盆地、肥东断陷盆地、霍山—九井盆地、庐枞断陷盆地、安庆断陷盆地、宣城断陷盆地等沉积盆地。前者隆起区热储类型为带状,岩性以断裂破碎带中花岗岩为主,后者断陷盆地热储类型为层状及层状兼带状,岩性以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带内热储主要为偏硅酸·氟热矿水,隆起山地型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HCO3型水,沉积盆地型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型水。通过潜力评价可知,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潜力较小,且处于开发利用状态的地热田基本处于超采状态;沉积盆地型地热资源潜力相对较大,其中潜力大、中和小的盆地分别有4处、6处和10处。【结论】安徽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地热资源潜力分布不均,地热资源需要分区规划利用,并且需要考虑高氟、高矿化度热矿水利用造成的地表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20.
辽宁省凌源市山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凌源市是辽西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危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作者在GIS技术支持下, 选取地形、岩性、构造、降雨、道路、土地利用6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 根据历史上已发生的68个山地地质灾害点计算了各指标因子的敏感性,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利用因子叠置法对凌源市山地灾害易发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凌源地区的山地灾害易发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带性, 高易发区与区域性大断裂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该研究对凌源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