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代地理学面临自然-人文二元化、学科过分分化、失去雄心壮志且健忘等问题,统一地理学受到挑战。从自然地理学先驱们探讨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着手,对自然地理学的人文化进行回顾,并论述其最新进展;从自然生产视角探讨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交叉性。基于两大分支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解决问题的面向性,提出围绕重大问题,超越自然-人文二元化,加强对话,加强统一地理学,以便加强学科认同并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刘云刚  许学强 《地理科学》2008,28(5):587-593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繁荣的表象背后也蕴藏着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是中国地理学的二元结构。中国地理学正在分化为以西方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外生地理学"和根植于本土实践的"内生地理学"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之间缺乏交融。中国的内生地理学需要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规范,而外生地理学也需要更扎实的本土实证来进行充实,这其中尤其需要关注建设的是区域地理学。中国需要发展基于本土实证,同时使用科学方法的地理学研究。这是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的需求所在,也是地理学学科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3.
实用主义VS科学主义: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取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云刚  许学强 《地理研究》2010,29(11):2059-2069
从学科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对今后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讨论。中国城市地理学30年来秉承实用主义传统,学科获得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的范式也日渐扎根普及。这些变化表现在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和内容上,具体体现在点的研究相对减少,而面的研究相对增多;实证研究中研究区域的尺度下降,更加重视案例分析;更加重视可量化的科学方法;更多关注科学问题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使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出现分化,形成科学和实用两种不同的标准。本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讨论,并呼吁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应合理引导研究取向,促进科学研究和实用性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4.
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保继刚 《地理学报》2009,64(10):1184-1192
中国旅游地理学从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发展历程中,诸多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但是现有总结和评价仍多是基于学科内部视角,缺乏站在中国社会发展宏观背景、学术发展整体背景以及旅游业实践背景下的外部视角.因此本文将主要从外部视角来回顾、评价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研究价值取向的差别,将中国旅游地理学30年来的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理想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并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各阶段的时间跨度均大致为10年.通过总结各阶段旅游地理学的主要进展反映不同价值取向对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影响.文章最后指出,由于中国目前并没有具备旅游地理学彻底地理性回归的现实条件,当前的理性回归是基于知识分子内省的个体选择,因此这种理性回归究竟能否持续仍存疑问.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理科学学科体系浅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为地理科学带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为契机,本文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根据地理科学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地理科学可划分为综合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信息地理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也基本成熟,有些三级学科下的四级学科名称也在普遍使用。我们希望以这一新的学科体系为支点,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分支,推动地理科学框架下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国际及国家的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6.
由于技术发展和地理学内部计量革命的兴起,自动化地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逐渐被地理计算学取代。自动化地理学是指通过对一系列自动化工具和技术的综合选择和使用,研究空间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自动化地理学一经提出,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反响。对其审视和批判的角度丰富多样,包括技术、学术、应用、社会政治等多个视角。这些评论和观点促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数字环境下的地理表达及其产生的社会结果,也从概念和技术上为自动化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同时,对于我国GIS学科和地理学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与发展战略要点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学重点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空间特征、演变过程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过去人—环境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自然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的联系更加密切和广泛。本文结合《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发展战略研究(2021—2035)》地理科学的学科规划,分析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形成过程,阐述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学的分支学科体系,提出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优先领域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8.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顾朝林  陈璐 《地理学报》2004,59(Z1):11-20
中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需要人文地理学家进一步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主流学派兼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论述了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认为人文地理学始终是扎根于自然地理学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作者从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论两方面描述了当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敏  张捷  姚磊 《地理科学》2013,(1):23-28
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全面复兴和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的迅速发展相一致,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主要在21世纪之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研究内容涉及文化景观、地域文化、文化现象的传播与扩散等中国文化地理学各基础领域。最近,有关空间的文化研究,如空间的符号与表征、地方与认同、空间的生产,以及对城市的聚焦、与社会、经济的交叉等成为新的研究趋向,呈现出新文化地理学的特征。南京大学文化地理学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拓展,如旅游研究与规划、城市文化保护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与规划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和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景观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特色,是未来具有国际对话潜力的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0.
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与拓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因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对人地关系的深入阐释而在20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缺少关于行为地理学学科框架的系统界定,对于行为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性和学科分工的讨论尚不够深入,这既不利于人文地理学其他子学科的研究者正确认识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价值,也不利于行为地理学者之间凝聚共识、构建学术共同体。恰逢中国行为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论文尝试进一步厘清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定位,在回应当前行为地理学面临的一些学科属性和理论路径选择方面的困惑的基础上,指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拓展路径。行为地理学兼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的定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理解人地关系的个体视角、主观视角和过程视角;未来行为地理学应该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尺度理论推动微观尺度研究与宏观尺度研究的对话整合,进一步拓展对行为的心理机制解释和相关因果机制的检验,并立足中国的地理背景加强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应用价值。期待更多学者积极投身行为地理学研究之中,共同推动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尚意  戴俊骋 《地理学报》2014,69(10):1521-1532
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第二,关于层间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自然与文化两层关系的分析,延展到文化各层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不同尺度文化区转换的领域研究较薄弱。  相似文献   

12.
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及其对地理学理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地理学理论尤其是定律的争论, 实质上反映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地理学认识的发展, TFL(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之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场争论中, 地理学理论的建设超出了传统的以科学哲学为基础的理论思考, 出现了科学社会学对地理学理论的反思这一新的视角。以TFL的合理性为基础, 地理学家论证了TFL在匀质空间和非匀质空间中的合理性, 并强化了地理学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论证过程中, 早期的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和理论革命都被提及, 而其关联的基础之一是GIS和GISscience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空间的表述和解读。而且, TFL之争以“邻近”为核心, 在理论上与研究维度、尺度及其转换和时间地理学结合起来, 构建了以“邻近”为核心的“维度-尺度-地域”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科学》2019,39(9):1407-1415
《盐铁论》是记录汉朝时期关于盐铁酒榷均输及对匈奴关系的辩论的一部重要著作,能够较典型地反映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过程。构建中国古代地缘战略制定中的“权衡”理论分析框架,继而基于该分析框架对《盐铁论》中的地缘战略辩论进行详细解读。《盐铁论》中辩论双方“权衡”的要点包含匈奴对汉朝产生的威胁程度、领土扩张所带来的收益大小和相应地缘战略的合法性3个方面。从思想、方法、目的等比较中西方地缘政治研究差异,指出“权衡”思想为西方主导的地缘政治理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以西方为主的国外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学说为中国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基础。因此,如何理性对待西方的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是关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学科方向的重要议题。然而,目前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困惑乃至两难。一方面,过度依赖西方研究框架和理论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了一定风险;另一方面,在对西方研究保持谨慎态度的同时不能走向封闭乃至仇外的极端,破除“唯西方论”的同时不能走进“中国特殊论”的陷阱。为此,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政治地理和地缘政治研究的青年学者自发于2019年举办了一次“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前沿”青年论坛,集中探讨了对西方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发展的借鉴与反思,取得了初步的共识。具体而言,西方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研究议题的多尺度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氛围的批判精神、研究视野的国际化和研究规范的严谨性等方面值得中国借鉴;而历史视角缺失、知识生产不平衡、地图空间表达不足、话语分析过多、解决现实问题不足等方面存在局限,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未来发展过程中应加以避免。希望本次讨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共同推动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云刚  安宁  王丰龙 《地理学报》2018,73(12):2269-2281
本文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特征,对中国政治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以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为背景,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可概括为萌芽期、停滞期和复兴期3个阶段;当前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但仍具有离散的特征。总体而言,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主体包括探讨军事战略、外交政策的“地缘政治学者”和地理学者中关注政治要素的“兼业政治地理学者”,这两者存在部分的交集;在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张其昀、鲍觉民、李旭旦、张文奎、王恩涌等学者为首的几个谱系,但总体而言政治地理学在中国仍然主要受到外源性理论影响,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体系仍不完善,在此背景下的研究共识形成、学术共同体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更为均衡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面对变化中的全球环境以及变化中的学科热点,以“变化背景下自然地理学新发展与新挑战”为主题的第一届全国自然地理学大会于2017年11月20-22日在南京召开。聚焦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要素与过程集成、空间数据挖掘与系统决策等当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内容,通过学科前沿理论的凝练,引导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继续深化;依托理论与方法创新;在典型流域、区域实现了自然地理过程的初步集成,切实服务于人地耦合视角下的可持续社会决策。深化自然地理学分支学科的过程研究、推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提升陆地表层系统观测和模拟水平,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地位,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学科贡献。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地理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中心研究课题是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从发展观点来认识地理学。再则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地理学的发展也具有地域差异性。本文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和西方及苏联两大中心的主要地理思潮加以分析,说明了以上论点。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二元论的演变及其透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超  蔡运龙 《地理研究》2012,31(5):771-781
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适性的学科,还是强调其独特性,这个"普适"与"例外"的问题曾引起地理学史上最大的方法论争论。它反映出系统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的二元论。系统地理学家强调地理学追求一般法则,区域学派则认为研究独特的区域是地理学的核心。这种二元论争论在古希腊时代就初见端倪,"舍费尔—哈特向之争"则使其达到顶点。对争论的历史根源和发展演变的分析表明:虽然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和舍费尔都至少在形式上反对只强调系统和区域中的一个而忽视另一个的做法,但是他们的兴趣、价值观导致的偏好和地理学史观的重大分歧,使他们最终对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倾向不一样。20世纪80年代的"哈特—格里奇之争"只是这种二元论的一个余波。其后,多元主义方法论的兴起使得这种二元论争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后现代地理学聚焦于"批判的区域研究",实质上仍是这种争论在新时代的变种。中国地理学界缺乏此种争论,原因可能在于"实用主义"的学术导向、学术环境、学术评价体制、折中调和的理论构建方式等。这不利于中国地理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思想变革的案例剖析:哈维的学术转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叶超  蔡运龙 《地理学报》2012,67(1):122-131
大卫·哈维的学术转型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地理学思想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聚焦于哈维空间观的转型,通过解析哈维学术转型的代表论著,认为哈维关于空间的认识论立场主要经历了以实证主义相对空间观为主的“多维”空间观、“社会过程一空间形式”统一体、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空间体系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基本对应于他作为实证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的历史.导致哈维学术转型的原因主要是剧变的社会政治环境、其个人禀赋和志趣、工作环境、地理学学科发展状况等.哈维的学术转型对中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创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启示我们正确对待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直面现实社会重大问题,洞察其深层次原因并建树理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