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9,19(3):251-255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区域不尽平衡、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防治技术亟待提高等,提出今后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与主要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研究员主编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一书,已于2 0 0 3年1 2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我国50多年在沙漠与沙漠土地以及沙漠化防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正如获得2 0 0 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所盛赞的“《中国沙漠与沙漠化》一书的出版是国家科学事业成熟的标志。……不要把这件事仅仅看成出版了一本书,它代表一门科学或者一种自然现象,例如沙漠科…  相似文献   

5.
宁宝英  金炯 《中国沙漠》2010,30(6):1497-1507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相关专业期刊上。《中国沙漠》作为国内集中体现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0a。利用数据库提供的详细文献信息,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透视《中国沙漠》创刊30a来的论文发表趋势。基于对《中国沙漠》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指标的年际分布量化,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与研究人员组成的区域变化。结果表明,30a来,《中国沙漠》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东部地区的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加入,表明国内对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沙漠化、沙尘暴、气候变化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2001—2009年间,沙尘暴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基于引用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沙漠》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进一步说明了学界对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对未来我国沙漠、沙漠化及相关问题研究成果的国际推介和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7.
朱震达先生作为中国沙漠学科的创始人、世界知名的沙漠学家,是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首倡者和先行者,在沙漠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无论在沙漠化理论研究还是在防治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仅通过先生业已发表的学术著作,采撷其沙漠化研究中关于类型划分和治理区划的学术思想,以纪念恩师在建立和发展中国沙漠科学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涛 《中国沙漠》2007,27(1):0-0
朱震达先生(1930-2006)是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的创始人和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奠基人。在近50a的科研和管理生涯里,先生一直开拓和引领着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使得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  相似文献   

9.
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辑出版了一套英文版丛书,其中第三集专门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了由中国国务院原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国际沙漠化防治讲习班上的全部科学技术论文。该论文集名为《中国的沙漠化防治》(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由James Walls编辑。环境署沙漠化工作处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南部历史时期沙漠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盆地南部的沙漠南缘及深入沙漠腹地的河流下游的一些地方,"丝绸之路"南道通过这一带,历史上曾一度繁荣。其后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城郭、田野被流沙所埋,在原来平坦的地面上,形成沙丘连绵的景象。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献记载为研究该地区历史时期的沙漠化提供了方便。研究这一地区沙漠化的历史情况,将为今后利用当地的水土植物等资源及预测可能引起的某些环境退化问题,俾益借鉴。在生产实践和科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圳湾海底沉积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用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球剖面系统对深圳湾进行网格状断面勘测,经室内剖面记录解译及与钻孔记录校核,将全部剖面录入计算机,再经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处理,得出深圳湾海底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与各种数据。文中讨论了有关新技术在小区域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及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技术,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43%,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  相似文献   

13.
中国红土与自然地带变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我国第四纪冷期气候及自然地带变迁的研究较多,本文则专论暖期,根据棕红色土,红土,强风化红土网纹红土的时空分布,结合其它环境标志,论述亚热带北部,亚热带南部,热带这3个自然地带在上新世以来的4个暖期的配置,推断华北,长江中下游,华中,华南这4个区域的暖期气候变迁及其变幅。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东部常平地区景观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曾辉  邵楠  郭庆华 《地理学报》1999,54(3):253-262
本文以1988年-1996年6个时段景观遥感类型图为主要信息源,利用信息熵法和空隙度指数法对珠江三角洲东部常平地区的景观异质性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了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差异和异质性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开发区主要呈宏观异质性分布,果园,农田和林地呈微观异质性分布,城镇和水体的异质性分布特征均出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曹有挥 《地理学报》1999,54(3):233-240
运用吉尼系数分析技术研究建国以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该港口体系空间结构变动的总趋势是趋向集中,但集中化进程是在空间集聚程度很低的基础上运行的,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规模经济,沿江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技术创新,交通网络变动和国家政策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导致上述动态特征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华北植物区系的演变和来源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王荷生 《地理学报》1999,54(3):213-223
本文根据古植物学资料及与现代植物区系的对比分析来研究植物区系的演变和来源。文中论述了自白垩纪以来各时期华北植物区系的演变发展过程,认为华北现代种子植物区系有4个来源。即主要是本地起源和演化发展的,其他来自中国西南和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中亚一地中海区和欧亚草原,东北亚和西伯利亚温-寒地区。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feminist historiography of geography has begun to situate wome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duction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within the histories of geography, at times against the conviction of skeptical colleagues. In this Focus Section introduction, we renew Domosh's (1991a Domosh, M. 1991a. Beyond the frontier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6 (4): 48890.[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1991b ———. 1991b. Toward a feminist historiography of geograph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6 (1): 95104.[Crossref],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call for creating more inclusive feminist histories of geography by situating the three focus section articles on the careers and contributions of women in twentieth-century geographical practice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in wider debates about diverse, unfamiliar, and previously hidden aspect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We argue that feminist historiography of geography and feminist historical geography could benefit from continuously diversifying inclusive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from unlocking diverse archive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why and how some male and some female gatekeepers have been more supportive of women than others.  相似文献   

18.
许炯心 《地理研究》1983,2(4):60-71
通过野外考察和室内自然模型试验,本文探讨边界条件在水库下游再造床过程中的作用。从土壤物理力学性质与水流作用力的对比关系出发,建立了河床边界抗冲性的定量指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调整之后的河床形态与边界条件、水动力条件之间的经验方程;还运用判别分析的方法,得到了区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趋势的判别函数。  相似文献   

19.
Carnivore conservationists agree that addressing the socioeconomic needs of people is critical to human-carnivore conflict mitigation. We therefore welcome studies that encompass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verity of human-carnivore conflict on Namibian farmlands. However, we contend that the recent study by Rust et al. (2016 Rust, N. A., J. Tzanopoulos, T. Humle, and D. C. MacMillan. 2016. Why has human–carnivore conflict not been resolved in Namibia?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29 (9):107994. doi:10.1080/08941920.2016.1150544[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was poorly designed, used inappropriate sampling methods, lacke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on their qualitative results, and ultimately produced unsupported conclusions about the role of historic apartheid and current racism in exacerbating human-carnivore conflict in Namibia. We outline our concerns regarding the methods used,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clusions drawn by Rust et al. were not supported by their data.  相似文献   

20.
Carbon markets as a policy tool to mitigat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continue to be controversial,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is thus refreshing that Carton and Andersson (2017 Carton, W., and E. Andersson. 2017. Where forest carbon meets its maker: Forestry-based offsetting as the subsumption of nature. Society &; Natural Resources 30 (7):82943.[Taylor &; Francis Online], [Web of Science ®] [Google Scholar]) undertook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a transnational forest carbon offset project in Uganda. However, I am concerned that assumptions of structural Marxism that underwrite subsumption theory may have led the authors to see the project as inherently conflict ridden and exploitative and to neglect actual benefits. Their presentation of the project’s local impact jarred with my ow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is project, undertaken in 2009, as well as more recent news accounts. While my field effort preceded the authors’ by 6 years, I attribute ou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largely to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Evidence I present below suggests considerable alignment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ransnational carbon markets and Ugandan smallholder farmers. Additional fieldwork might be able to resolve these differences in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