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9-384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对确认北京猿人石器的人工属性和用火遗迹起过重要的作用,与裴文中一道对周口店的石器工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并与杨钟健等一起建立了周口店遗址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框架.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裴文中和贾兰坡有过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45-356
文章试图通过德日进神父自己的记述、与亲友的通信以及人们的回忆寻找他对中国科学做出贡献的发生发展过程,追踪德日进在其事业不同阶段的经历,了解他是如何在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崇高的、科学和哲学的统一.德日进神父(1881~1955年),法国人,1923年来到中国.从在宁夏银川的水洞沟黄土层中发现了旧石器时起,1929年担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顾问,指导了周口店的发掘研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困难时期,完成了他的名著<智慧圈>及<人的现象>.直至1946年离开中国,他在中国前后生活了23年(1923~1946年).在这23年中,他对中国的地质、古生物科学、考古科学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培养了人才,撰写了许多科学论文和专著,以及重要的哲学著作.德日进神父在中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称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者和领路人.一个人成就的伟大,往往不在于他意料之中,而是在于出乎他的意想之外.德日进神父是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历史上、20世纪这一旋回中,连接西方和东方之路的无声的开拓者.他是把自然科学和哲学完美联结在一起的一座看不见的桥梁.文章按时间顺序分别描述德日进神父对东方的印象和思考,包括:1)对东方的憧憬--童年和<马可@波罗游记>;2)对东方的企盼--浪漫主义的东方;3)对东方的失望--长城边上的落日;4)对东方的希望--他们将自己站稳;5)对东方的升华--"智慧圈"和<人的现象>.谨以此文纪念80年前德日进神父来华所开辟的东西方科学交流之道路,和科学与哲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4月7日,由袁道先院士等编著的《现代岩溶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本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的系统地研究岩溶学的学科专著。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岩溶学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引入地球系统科学,二是从全球角度研究岩溶。中国岩溶分布约占国土面积的1/3,总面积344万km2,而且中国大陆碳酸盐岩古老坚硬,虽然新生代以来地壳大幅度抬升,却未受末次冰  相似文献   

4.
裴文中,字明华,河北丰南县人,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和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杰出的第四纪地质学家.他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同年入地质调查所工作,次年参加周口店发掘工作,从1929年起,主持周口店发掘事宜,于12月2日发现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在此前后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  相似文献   

5.
《中国远古人类》是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位高级研究人员,在完成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写成的一本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在古人类学方面全面记述了我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人类化石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我国化石人类在古人类进化中的地位。根据我国化石人类某些重要性状的连续性,提出我国古人类的进化以区域连续进化为主、基因交流为辅的观点。同时,依据丰富的晚期智人化石的资料,讨论了晚期智人演化以及人种起源和形成等古人类学研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近一个世纪前,"北京人"化石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也使得裴文中、步达生、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新生代研究室成为国内外地质学、古人类学炙手可热的话题。"北京人"与它的命名人加拿大人步达生和它最后的栖身地——北京协和医学院密不可分。步达生的学术活动奠定了中国古人类学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古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北京人"化石与步达生、协和医学院步达生(Davidson Black,1884~1934年),加拿大解剖学家。1906年毕业于加拿大多  相似文献   

7.
王艳君 《地质论评》2006,52(4):466-466
李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早期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地质学会的26位创始会员之一。在长达60余年的地质生涯中,李捷先生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冰川、工程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他是中国第一代由本国培养成长并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硕果累累,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愧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李捷先生是周口店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中方第一负责人,为北京猿人头盖骨等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是周口店遗址发掘80周年,李捷先生诞辰112周年,为了纪念李捷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和周口店遗址发掘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对古人类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1999,19(2):97-105
中国人类化石研究为古人类学增添大量具体资料,并且促进了人类进化理论的发展。北京直立人化石的研究将人类的化石记录肯定地推前到0.50MaB.P。对大量化石的研究将中国人类进化归纳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模式。这是对近年古人类学两大热点之一的现代人起源争论中关于东亚现代人来源的一项重要的贡献。此外,中国人类化石的研究还揭示在各个时期中中国的古人类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古人类学的发源地 ,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科研基地。该遗址丰富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都是宝贵的科学资源 ,而过去对这些材料整理与研究的局限性为未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和产生新的成果预留了空间。遗址区仍然埋藏着丰厚的科学资源 ,新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势必在探索东亚地区古人类体质与行为特点、演化过程以及生存环境背景的重建诸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张鹏飞 《地质科学》2005,40(2):303-304
1977~1979年,冯增昭教授提出了“单因素作图法”(后来称“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的岩相古地理研究及作图新思路。该思路是对传统的古地理图的挑战和发展。二十多年来,冯增昭教授带领他的研究队伍在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的道路上筚路蓝缕,特别是对全国的寒武系和奥陶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陆续撰写出关于寒武纪和奥陶纪的5部区域性古地理学研究专著及20余篇论文,并最终完成《中国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专著。  相似文献   

11.
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对人类起源研究的回顾和对我国人类进化概况的认识,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新的比较完整的化石和有关材料,关键之举是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发现和综合考量蕴藏在其中的各种信息,因此在新的世纪,必须大力进行野外调查,发现更多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以及有关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形态学和考古学研究,还要寻求人类古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协调,构建更加坚实的我国古人类年龄框架,适当地进行我国古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传夔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2-378
每当我们在德日进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新的工作,或参阅他的著作时我们都会想念和敬佩这位思想超前,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博学多才,做出很多科学发现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过很大贡献的学者……周明镇,李炎贤1981.9.16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日进百年诞辰纪念会”的讲话德日进学识丰富,又为人温和,诚可师可友杨钟健回忆录.  相似文献   

13.
深部物质运动的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氦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中国东部和云南腾冲地区上地幔的脱气。尽管地球脱气作用主要发生在地球形成时的十亿年间,但是后期的脱气作用仍是影响大气圈演化的主要因素。在两种力学性质不同的构造带──中国东部大陆裂谷和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缝合带的腾冲火山区,采集了天然气样,并分析了气体组分和氦同位素组成,较高的3He/4He值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天然气和温泉气中的氦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上地幔。来自上地幔的氦和其他气体自第三纪以来不断在气藏中聚集或向大气中逃逸。伴有源于上地幔的岩浆活动的地幔脱气是深部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对新生代气候演变可能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4.
裴申 《第四纪研究》2002,22(1):39-46
从家人的角度回忆了裴文中的青少年时代、参加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以及晚年等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个片断。介绍了裴文中在周口店最初工作的几年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和石器的过程;记述了晚年生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张森水 《第四纪研究》1994,14(4):330-338
今年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家裴文中教授诞辰90周年。裴文中教授的研究兴趣甚广,本文仅从周口店早期工作这一侧面来探讨先生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乃至对世界史前学的贡献,以志纪念。由于先生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潜心研究。求知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法论上和研究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意见,为周口店地点群在史前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埋藏学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Applied Geochemistry》1995,10(6):643-656
The abundance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He have been determined for a variety of natural gases (oil-field gases) in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The3He/4He and4He/20Ne ratios range from 0.004 to 4.99 Ra (where Ra denotes atmospheric3He/4He ratio = 1.4 × 10−6), and from 100-39,000, respectively. Helium in the gas sample is composed of mantle-derived He and crustal radiogenic He.The high3He/4He ratios were observed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which underwent Cenozoic extension in the eastern domain, such as the Songliao, Liaohe, North China, Subei, Sanshui and South China Sea basins. The basins where mantle-derived He is recognize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volcanic rocks, high terrestrial heat flow, deep faults and thinned crust. On the other hand, regions which underwent pre-Tertiary extension such as the Jungar, Tarim, Tuba, Caidam and Yumen basins in the NW and tectonic loading such as the Ordos and Sichuan basins in the central domain are marked by almost pure radiogenic4He of crustal origin and thus by an apparent absence of mantle-derived He, which coincides with complete lack of Cenozoic volcanics, low terrestrial heat flow and thickened crust. Such a3He/4He distribution pattern clearly indicates that tectonic environment control the distribution of He isotopes in the continent of China.  相似文献   

17.
苏鲁造山带位于华北和华南板块之间,是中国东部最显著的陆内造山带之一,约束其新生代剥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东部盆山格局分布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由于封闭温度较低,能更准确地约束上地壳地质体的剥露过程.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苏鲁造山带东部的多福山和锯齿山开展研究.磷灰石(U-Th)/He年龄...  相似文献   

18.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9.
蒋志 《黄金地质》1995,1(1):16-19
指出中国金成矿的三个大地构造特征,中国第一个岩金成矿高潮的地层时代(古元古代)晚于全球第一个岩金成矿高潮的地层时代(新太古代);中国第二个岩金成矿高潮地层时代(中生代)早于全球等二个岩金成高潮的地层时代(新生代);全球有一个围绕北极圈的砂金成矿区,中国另有一个青藏高原砂金成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