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高星 《地层学杂志》2006,30(4):385-386
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博物馆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来自韩国、印尼、美国、法国、英国、瑞士,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会议活动丰富多彩,议程安排紧凑,报告精彩纷呈,提问互动踊跃,讨论热烈深入。会议内容十分丰富、学术交叉性强,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1)德日进科学精神与学术贡献的纪念与研究刘东生院士在以“宇宙公民德日进与人类世”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中指出:德日进与桑志华对萨拉乌苏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鄂尔多斯残阳如血的落日也给德日…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收藏标本的细致研究,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文章客观地评价了中国古人类学研究者的工作业绩和历史局限,认为在中国发现的东亚早期人类的新证据为探讨人类起源的单极和多极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东亚人的古老性是目前科研工作的关键问题,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对此予以尽可能准确的界定。与中国学者合作研究人字洞遗址、龙骨坡遗址和东谷坨遗址的结果说明中国的考古遗址具有多样性,各遗址的石器相互间差异性很大,与同一时期非洲的模式不同,在这里可以找到更加有趣的材料来认识早期人类的方方面面,因此,应以最严谨的态度和最高的注意力对待中国的考古发现。此外,结合中国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和古气候学的研究资料,文章从宏观地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旧石器时代阿舍利和勒瓦娄哇两个典型的文化现象及其发展脉络,探讨了旧石器时代东亚和西亚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模式及其与西亚乃至全球的关系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着眼于研究早期工业技术的发现地、创新地及其传播地点等问题认为,中国同西欧一样,在地理环境和人类生存方面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其技术的发展亲历了在本土发明、从境外引进和向外输出等不同阶段,它们不愧是穿越时空来追随技术变革的两大实验场。文章  相似文献   

3.
在辞旧岁迎羊年开泰之际 ,由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汝康和古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李星学为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和研究员穆西南为副主编撰写的《南京直立人》( H omo erectus from N anjing)专著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部学术著作的面世 ,为我国古人类学及相关学科添写浓重的一笔。此书是在南京汤山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综合研究专家组的组织下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9位多学科专家协力合作 ,经过 10年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德日进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创建时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吴新智 《第四纪研究》2003,23(4):362-365
德日进参与了20世纪20年代北疆博物馆在河套地区进行的古人类学野外调查和发掘以及<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编写.这是第一本关于中国古人类学的专著.从中国第一家专门为进行古人类学研究而建立的学术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成立之时起,他便任顾问;他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古人类学的专著<中国原人史要>的两位主要执笔人之一;他不仅在中国新生代地层和哺乳动物的研究上卓有建树,而且在旧石器考古和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方面都有不小的贡献;他是为中国广义的古人类学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国专家,为之付出了近20年的辛劳.  相似文献   

5.
《南京直立人》由吴汝康、李星学主编 ,吴新智、穆西南副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 0 0 2年 12月版。这是一部研究南京直立人及其遗址的专著 ,是 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 2 9位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专家的共同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南京直  相似文献   

6.
秦岭  傅稻镰  张海 《第四纪研究》2010,30(2):245-261
遗址资源域分析(Site Catchment Analysis)已被广泛应用于对史前经济和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中,有别于西方普遍采用的“遗址外”(off-site)研究模式,本文提倡一种以“遗址内”(on-site)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遗址所见大植物遗存,结合古环境研究成果,模拟复原当时的植被分布,进而讨论遗址资源域及其反映的生业经济特点。第一个案例是长江下游的田螺山遗址,属于河姆渡文化(6900~6500cal.aB.P.),分析表明: 早期的水稻栽培活动是长期伴生于采集经济模式中的;  当时的采集经济具有广域性、专门性、季节性和强调储存性等特点;  这一时期聚落的选址会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在步行一天的活动半径便可获得大部分植物资源,但也有一些资源分布于12小时半径之外,必须短期露营(可能与狩猎同时进行)方可获取。第二个案例是中原地区的颍河上游,分析以袁桥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聚落(6000cal.aB.P.): 尽管 2~3 小时的步行范围内就有条件获取各类野生植物资源,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已经集中在更小空间范围内的作物栽培上。遗址资源域缩小、对小范围景观进行改造、聚落间产生土地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社会关系问题——这些构成了农业聚落资源域的一般特点。比较两个案例,农业聚落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种景观环境上发生的变化。遗址资源域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早期农业社会的产生、发展及不同生业社会与周边景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湖北长阳清江地质公园是构造及岩溶地貌类大型地质公园,以丰富的岩溶地貌、典型的古冰川序列剖面以及罕见的古人类化石遗迹而闻名。公园内共有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地貌、化石遗迹4大类7类共100余处地质遗迹点,为研究华中西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古地理古气候和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以及弥补古冰川序列和古人类考古学的缺陷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全球地质遗迹对比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明了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特征,并从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地学意义,为认识公园地质遗迹状况和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泥河湾层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正楷 《第四纪研究》2001,21(3):262-269
泥河湾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第四纪河湖相地层,它以巨厚的沉积、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存为世人所瞩目.经过几代人近80年的努力,泥河湾层在地层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古地理学和古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我国研究程度最高的第四纪地层之一.近年来,随着第四纪学科的发展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加大泥河湾层研究力度,提高"泥河湾层”研究水平的呼声日趋高涨.预计在新的世纪,泥河湾层研究将成为我国第四纪工作的热点,它将对第四纪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地貌变迁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最为重要的新石器人类 文明之一,文章以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区内西沟冲沟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仰韶人类活动与遗址区内冲沟地貌形成的先后关 系。渑池仰韶遗址区地处黄土高原东南缘黄土堆积区,文章利用释光测年方法测定了西沟冲沟阶地上覆堆积黄土的年代, 粗略重建了阶地形成的时间为大约距今3万年和12万年前,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MIS) 3阶段和5阶段。而该时期渑池 仰韶区域尚无古人类活动记录,所以释光测年结果证明仰韶遗址区内的冲沟完全是自然成因的,与遗址区仰韶人的地表活 动无关。  相似文献   

10.
人类起源研究回顾与中国古人类学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对人类起源研究的回顾和对我国人类进化概况的认识,将我国古人类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境界的首要任务是找到新的比较完整的化石和有关材料,关键之举是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发现和综合考量蕴藏在其中的各种信息,因此在新的世纪,必须大力进行野外调查,发现更多人类化石和旧石器以及有关的材料,进行深入的形态学和考古学研究,还要寻求人类古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在人类起源与进化研究方面的协调,构建更加坚实的我国古人类年龄框架,适当地进行我国古环境与人类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冉维宇  史振华  胡歆睿  秦燕娇  蒋良兵  邓小杰  贺箫  喻美艺  罗永明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21-2023030021
贵州安顺龙宫戴帽山是新发现的一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地,通过在该地区开展化石发掘与修理工作,共获取3块保存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上述3块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均归属于鳍龙超目(Sauropterygia),基于古生物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判断其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化石产地的古地理位置位于扬子台地西南缘,是滇黔桂台地边缘相区内首个产出完整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系统演化、重塑当时古环境、中三叠世安尼期辐射强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海生爬行动物的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福泉桅杆坪地区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以炭质印模的形式保存有大量宏观后生动物化石.化石微细特征保存较差,多属于疑难化石.该化石组合以化石个体较大的蠕虫状化石和疑似杆壁虫类化石为优势分子,还常见管状类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的软舌螺、海绵骨针等化石碎片.该化石组合紧位于镍钼多金属层之上,与遵义等地区的松林生物群(牛蹄塘组下生物群)的层位相当,化石组成基本一致,但优势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福泉地区牛蹄塘组蠕虫状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生物群面貌,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信息.对该化石组合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为这种特殊生物群的古环境恢复和埋藏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范嘉松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5-128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把自己整个一生贡献给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记述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的部分学术生涯,并涉及他指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化石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等。所有这些教导对正在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年青一代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洞穴与裂隙堆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万波 《第四纪研究》2000,20(2):155-164
洞穴和裂隙堆积是陆相地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它已成了我国地层表中的一个明确的时空单位,就目前信息,其地质时代从第三纪早期一直延续到第四纪晚期。本世纪发现的洞穴堆积地点上千处,其中含古人类和古猿类化石的地点已达40多个,与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400余种。这些珍贵的史料,对研究第三纪以来洞穴堆积地层的时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明镇 《第四纪研究》1993,13(4):335-343
本文简单记述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50年代几件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包括研究所的名称的由来,第一次野外考察,丁村旧遗址群的发现过程中的一些作者亲身经历的小插曲,供对科学史有兴趣的地学工作者的参考。此外,也提到一些关于我国几个著名的古生物(包括古人类)地点或遗址,当前在研究方面一些遇到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个人看法。这些存在的问题,它们的产生是“自然的”,但可以减少重复,使工作更为有效和集中到了解科学问题本身上去。我们发表了不少数量的著作,但相对的信息则较少,深入解决问题的进度还可以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17.
The Cliefden Caves area in central-western New South Wales includes the scientifically most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examples of fossiliferous Ordovician rocks in the State. Exposures of the stratigraphically lower parts of the Cliefden Caves Limestone Subgroup on the aptly named Fossil Hill are world-famous among paleontologists and internationally significant for preserving the earliest in situ shell beds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y also contain some of the oldest known rugose corals, and an exceptional example of one of the oldest coralline biostromes, as well as many examples of invertebrate fossils and cyanobacterial mat structures that either are unique to this locality or were first described from here. Other stratigraphic levels throughout the total 363?m-thick Cliefden Caves Limestone Subgroup are similarly endowed with highly significant fossils, such as a globally unique in situ shell bank with rare examples of the trimerellide brachiopod Belubula spectacula, a wealth of shelly fossils and trilobites on Dunhill Bluff (adjacent to Fossil Hill to the east), and the appropriately named Trilobite Hill. Less well known to the general public, but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to paleontologists, is the unique deep-water sponge fauna of the overlying Malongulli Formation that occurs at several levels in limestone lenses within this unit. Fossils from the Cliefden Caves Limestone Subgroup and the Malongulli Formation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more than 60 scientific papers and monographs since pale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ite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1895. Despite concerted scientific endeavour in the region over the past 50?years, much more study needs to be done to fully document the paleontological riches of the Cliefden Caves area. These sites are interpreted as the remains of a tropical island, fringed by limestone and flanked by deep-water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Malongulli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Preservation of such islands is exceptionally rare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 It is therefore vital for the area to remain accessible to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o continue their studies. Flooding of the Belubula Valley by a proposed dam downstream from the Cliefden Caves area would hinder future research work on this unique geoheritage resource. Fortunately, a successful public campaign has led to listing of the site on the State Heritage Register that will provide essential protection of the caves from inundation while ensuring continued access to researchers.  相似文献   

18.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科学依据.辽宁建昌国家级化石集中产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化石产地,化石种类和化石数量丰富,是受到中外古生物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区域.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建昌中生代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赋存层位和化石属种等进行归纳介绍,并对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保护区...  相似文献   

19.
同号文 《第四纪研究》2010,30(2):307-318
在泥河湾盆地真象化石十分常见。  近年来,在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化石,过去被归入古菱齿象的部分材料也被转移到该种;  但以往报道的材料都很零碎,并且时代也较早。本研究的发现于蔚县大南沟东陡壁附近的长鼻类下颌骨(完好下颌体带左右m3)亦可归入该种,主要依据如下特征: 喙突(或吻突)不发育、下颌联合部短、下颌体前缘陡直、具有舌侧神经孔、颊齿齿板中间突不发育和釉质环无菱形结构、下第三臼齿有×18个齿板、齿板较薄、齿板频率为6、釉质层较薄但褶皱不强烈等。蔚县大南沟的化石是迄今在我国所发现的材料最完好和地质时代最晚的草原猛犸象化石记录,距今约4.5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