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断层性质及褶皱排列方式的总结分析,目的是探讨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结论:侏罗纪受NW-SE向挤压兼具左行扭动形成(N)NE向褶皱及压扭性断层,局部并形成次级近EW向或NE(E)向褶断带、NW向及近SN向张性正断层.白垩纪受左行走滑扭动应力作用形成NW向唐河断陷及向北东凸出的弧形褶皱,南部受秦岭构造带右行扭动应力影响,形成NWW向构造带及近EW向次级褶断带.  相似文献   

2.
褶皱构造裂隙和由褶皱构造裂隙发育而成的褶皱构造裂隙水,不仅存在于特定的岩性组合与适当的褶皱程度组合成的水文地质结构中,而且不同构造部位也可分别成为富水结构、导水结构、阻水结构。并按水文地质结构的自然组合构成了褶皱构造裂隙含水系统。辽西地区的平缓褶皱中的湖相碎屑岩和中等褶皱中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岩石组成了典型的褶皱构造裂隙含水系统。在此种含水系统中,富水结构中的钻孔出水量为500—3000m~3/d;导水结构中的钻孔出水量小于100m~3/d。  相似文献   

3.
福吉山铜矿成矿地质特点不同于山东已有的铜矿类型,属于构造热液成因类型。近SN向的平移断裂同时具有张扭性和压扭性双重力学性质,其中张扭性破碎带造就成矿空间,造成了矿体近等间距雁列式排列。受断裂构造的影响,矿区内节理、裂隙发育,为成矿热液的运移和积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区内沿裂隙充填形成的石英脉、褐铁矿脉、铜矿脉发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沂水北部沂沐断裂带中段构造透镜作进行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指出透镜体多呈对称型展布,并具有分带性的特点。根据透镜体的不对称性、排列方式等特征,对断层的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向进行判断,认为断裂带内次一级断层的性质和活动方式均具多样的特点,而纯挤压应力和扭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透镜体则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辽宁西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的充水空间皆以次生空隙为主,其发育程度与分布受岩性层组和地质构造的综合控制。按综合控制条件,本区划分有富水结构、导水结构和阻水结构三类水文地质结构。在一个水文地质单元中,上述三类水文地质结构常组成一个具有特定排列、成生联系和水力联系的整体,本文称为含水系统。区内碳酸盐岩可划分出软硬相间可溶性岩组褶皱构造裂隙—岩溶含水系统、软硬相间可溶性岩组断裂—岩溶含水系统和层状弱面可溶性硬脆岩组断裂—岩溶含水系统三类,富水结构和导水结构的钻孔涌水量分别为500—5000m~3/d和10—150m~3/d。碎屑岩可划分出层状弱面软质岩组褶皱构造裂隙含水系统和层状弱面软塑岩组褶皱构造裂隙含水系统两类,富水结构和导水结构的钻孔涌水量分别为500—3000m~3/d和10—100m~3/d。  相似文献   

6.
运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定向半变异函数,研究了个旧高松矿田莲花山断裂和五指山背斜裂隙网络的空间变异性。首先基于ArcGIS将野外露头裂隙网络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提取裂隙密度和强度,然后依托GSLIB对裂隙密度和强度图沿着0~175°方位角计算,创建了36个实验性半变异函数并进行克里金插值,最后创建归一化的半变异函数图,量化各个断裂强度和断裂密度的二维空间变异性。研究表明,越是靠近断层裂隙密度和强度的空间变化幅度越大,并且其空间变异性存在显著的各向异性。空间变异性最小的方向平行断层且靠近断层,最大方向垂直断层且靠近断层,在褶皱近端空间变异性最小的方向平行于褶皱轴面方向,最大的方向则垂直于褶皱轴面方向。裂隙网络空间变异性质反映了断层和褶皱对裂隙网络发育的不同影响,为构建矿田三维裂隙网络空间分布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金宏金矿位于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金矿集聚区,经过近30年开采,矿山资源已接近枯竭。矿区成矿严格受构造控制,开展矿区控矿构造研究,进行深部矿体预测及找矿,具有重要意义。矿区容矿构造以次级褶皱和断裂为主,矿体易产于次级褶皱轴部扩容带,主要以似裙边状倾伏开阔式横跨褶皱为主;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向及北西西向两组,均为压扭性断裂构造,断裂带往往控制了矿化蚀变带和矿体的分布。通过对矿区控矿构造特征的研究和分析,矿区深部找矿取得了突破,就矿找矿和深部新盲矿体的发现均获成效,其意义对本地区或同类矿山找矿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密度电法在老山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勘察宁淮高速公路南京老山隧道工程,查明了隧道YK5 280~ZK5 540段的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并推断出鹰嘴山断层的位置和产状,结合勘察资料证明该断层为高角度逆断层。预测出隧道和断层破碎带相交处为浅部裂隙岩溶含水带中的优良导水带,该处涌水的可能性很大,其推断结果在施工中得到证实。说明高密度电法是进行隧道勘察和构造裂隙岩溶富水带探测的一种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会泽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发育小米落叠加褶皱。褶皱发育在小江断裂、会泽断裂、雨碌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区内,呈"弓"字形展布。小米落叠加褶皱野外特征反映小米落向斜经历了由轴迹近SN向至弯曲变形呈"弓"字形演化的过程。对会泽断裂及雨碌断裂进行详细野外解析,发现会泽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再发展为左行压扭性的演化过程;雨碌断裂经历了由压性至右行压扭性转变的过程。应力场特征反映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受断层调整作用的影响,会泽地区依次受到近EW向、近NW向、和NE向挤压应力作用。通过对会泽及周缘地层接触关系进行分析,结合会泽地区新生代沉积盆地电子自旋共振(ESR)的年代学特征,确定了叠加褶皱形成时代为始新世晚期(25~38Ma),于渐新世晚期((17.8±1.7)Ma)和更新世(0.75~1.05Ma)被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边界构造、滑动形态特征与力学性质、滑动系统、下伏系统、运动方向等方面 ,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的总体特征。新密大平—超化滑动构造南北以背斜为界 ,东西受断层切割 ;滑面具有穿层现象且次级滑面发育 ;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南翼还兼有张性 ;滑动系统总体表现为向斜构造 ;滑动方向晚期呈现出先南后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三维地震、录井、测井、圈闭要素等资料,通过断裂体系发育与演化,以及构造控制下的沉积相类型及展布差异、圈闭类型及分布差异分析,研究走滑与伸展构造叠合区特征,并对BZ25-1/1S油田油气深浅成藏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伸展断裂体系控制研究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走滑作用形成的压扭应力改造研究区构造格局;伸展构造控制沉积相类型及平面展布,并与断层相匹配,控制研究区深浅成藏的输导及储盖条件;伸展作用控制浅部构造圈闭的形成,走滑作用控制深部构造圈闭的形成,两者结合为深浅成藏差异性提供圈闭条件;伸展断层上盘易于浅部运聚成藏,下盘易于深部层位成藏。  相似文献   

12.
牟平-即墨断裂带是胶东地区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断裂带。通过研究断裂带两盘不同构造层的共轭节理系、纵弯褶皱以及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对古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即墨段白垩纪时期构造应力场具有以伸展为主,并与急剧的挤压作用交替进行的燕山旋回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带经历了莱阳期、青山期的张性活动、各构造期末的左行压扭活动,以及王氏期的张性活动,最终以右行压扭性活动结束白垩纪的演化历史。伸展构造与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关系密切,而挤压作用则与周边板块,尤其是东部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阜新盆地盆缘断裂研究入手,应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对盆地的构造演化进行讨论。阜新盆地发育有6组盆缘断裂,即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其中以前4种断裂为主。所有盆缘断裂除具明显的压性、压扭性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力学性质,其运功方式也是多变的。盆缘断裂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期次:第1期力学性质表现为压性、扭性、张性;第2期力学性质为压性、压扭性、张性为主兼扭性;第3期为压扭性、扭张性、张扭性。它们具有统一的应力场,是一定方向、一定方式地壳运动的产物。燕山运动第四幕导致盆地强烈回返上升,燕山运动第五幕和喜山运动形成了现今阜新盆地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4.
论东秦岭某地花岗伟晶岩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某地花岗伟晶岩主要分布在同源花岗岩一侧,形成密集区。这种密集区受褶皱构造所控制,而伟晶岩脉的分布主要又受褶皱过程中所派生的裂隙构造所控制。伟晶岩浆的侵入作用是在构造运动作用下,脉动式发展,侵位后呈明显的水平分带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陆地和海域地震资料重新整合,重新厘定孤东地区主控断层性质,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及孤东地区石油地质条件,分析断层性质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孤东、垦东断层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作用,并派生右行左阶增压叠置和拉张释压马尾扇构造样式。增压叠置区位于孤东低凸起,油气聚集分布,为主要成藏区,以浅层成藏为主,潜山不成藏;拉张释压马尾扇区位于孤东断层尾端,油气分布较少,为主要失利区。两种构造样式的相互结合共同控制孤东地区油气的运移与分布。该结果为研究走滑派生构造特征地区的油气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蓬莱市蝎子顶金矿容矿构造为NW向断裂,具NW向成串分布的特点。NW向压扭性断裂与其派生的断裂裂隙系统是该区金矿床赋存空间的重要构造标志,构造破碎带中的钾化、硅化、黄铁绢英岩化等蚀变是一种直接找矿标志。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矿床属岩浆低中温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类5个亚类反转构造,并与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大二段次生油气藏具有良好耦合关系.大二段次生油气藏为反转期原生油气藏沿主干反转断裂向上调整形成,以南一中段及下段烃源岩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为源,以大二段砂岩为储层,以伊敏组泥岩为盖层,以主反转断层为疏导为成藏模式;该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反转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反转程度较弱的塔南凹陷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发育的区域,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圈闭是寻找该类次生油气藏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8.
曲堤断鼻是济阳坳陷一个大型中浅层富油断鼻构造,受张、扭、拱应力复合作用形成。古近纪以来NW向拉张应力和NE向右旋走滑扭应力持续作用使其在基底鼻形背景上形成NE走向的“两阶两垒夹一堑”构造格局,古近纪晚期以来叠加的基底块体差异性拱张又使其形成NW向地垒型“鼻脊带”。不同应力机制对油气有不同控制作用,张应力作用下断鼻主体区断层活动弱但油气丰度高,东西两翼断层活动强但油气丰度低;扭应力作用下断层压扭段附近油气富集,张扭段附近含油性变差;拱张应力作用使油气作垂向大幅疏导从而形成系列新断块圈闭并形成“鼻脊区”最有利聚油场所。断鼻内不同构造部位因应力作用不同从而形成不同构造单元并具有不同含油气丰度特征,约95%已探明储量赋存于张扭形成的“两垒夹一堑”断鼻主体区内,其中近60%已探明储量又富集于基底上拱“鼻脊区”,显示构造高部位是控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广西隆林县坡陇金矿近SN走向的侵蚀沉积间断面,受构造运动复活改造为逆冲断裂(F0),成为导矿和含矿断裂,并在坡陇屯拐弯处被F5、F7断层错断位移,致使夹入断层间的灰岩岩体转动而产生"旋扭构造",在旋扭应力作用下于旋扭壳体上形成NE、NW组"х"型共轭构造格架,并控制坡陇的"卡林型"’金矿。文章论述了坡陇"旋扭构造"及其控制的"卡林型"金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拟与同行切磋。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南部边缘玛扎塔格山地表构造为一倾向南的新近纪单斜地层,而中深部则为凸向北玛扎塔格背斜弧形构造带。根据该区构造展布特征,依据地震和钻井资料,对玛扎塔格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首先从平面上分析了该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然后建立起弧形构造不同部位构造接触关系,引进斜向逆冲断层褶皱概念,分析了所解释的地震剖面,并对其进行部分平衡恢复。结果表明:弧形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垂直弧顶(中部),与弧形构造东、西两段斜交;弧形构造中部与东段之间发育撕裂断层——玛4井东走滑断层,弧形构造中部与西段之间的分界构造为玛7井西侧向断坡;无逆冲断层的部分恢复剖面显示弧形构造中部位移较为均衡,古生界地层从上到下缩短量基本一致,说明构造基本上为纯挤压作用形成的滑脱褶皱;弧形构造西段滑脱褶皱北翼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缩短量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缩短量,说明滑脱褶皱的北翼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构造可与混合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类比;而弧形构造东段的部分恢复剖面表明中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缩短量增加很快,而石炭系—二叠系缩短量逐渐减少,说明该构造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褶皱类似于简单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玛扎塔格弧形构造属于旋转弧形构造类型,即早期平直构造被晚期挤压导致逐渐弯曲形成的弧形构造,这与剖面上观察到的生长地层得到变形时间认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