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和标准以及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景观与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可以考虑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申报世界遗产如能成功,对黄河大堤与下游黄河的保护有很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峰  吴晋峰  王鑫  李蕾 《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中国干旱区分布的大面积典型雅丹地貌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但是中国雅丹地貌的“申遗”工作长期以来被忽视。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分析了中国雅丹地貌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论证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讨论了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开展中国雅丹地貌“申遗”工作,使中国雅丹地貌尽早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3.
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潜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遗产(以下简称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在策略、重点与工作方式上出现许多新的趋向。《凯恩斯决议》的修订突出对生态、地质演进及生物多样性价值的重视,并提高人们对自然遗产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完善自然遗产地的覆盖范围和世界遗产名录平衡性问题。这将加快自然类遗产的申报,尤其是涉及水圈的自然遗产,如海洋、淡水、山地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多样性的自然遗产地的保护成为热点。国际协作使得跨国自然遗产的联合申报成为必然趋势。随着遗产保护地由点向线、面的扩展,绿色廊道遗产的建设将促进自然遗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02年2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批评了黄山大兴土木建水库,破坏黄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问题后,引起了国人的高度重视。然而,时隔数天,媒体又一反常态,说黄山保护如何好,一点毛病都没有了。黄山问题不能在赞歌声中掩盖过去,让其继续破坏,这是极不正常的。保护黄山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政府和人民的神圣历史责任,是政府在签署《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公约》中的承诺,要竭尽全力保护好所在国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  相似文献   

5.
截至2011年6月25日,中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9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这些吸引全世界目光的世界遗产令所在地的地名熠熠生辉。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地名进行逐一盘点。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将于2007年6月9日—10月9日在辽宁省会沈阳举行。据悉,沈阳是世界上第一个举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的城市。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出台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目前,已有180个缔约国、138个世界遗产拥有国、830项世界遗产。中国被联合  相似文献   

7.
世界遗产缺乏对乡村类型遗产的划分导致对此类遗产特征与综合价值的把握不甚明确。乡村是由其所在地的自然基底要素、硬质要素和软质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了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文章筛选了28处独立且仍有人类活动的乡村世界遗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归纳了不同地域的乡村世界遗产特征,并且总结了乡村规划布局、文化艺术、杰出建筑和土地利用4大核心价值。进而指出,我国的乡村世界遗产申遗工作起步较晚,且地域局限、类型单一,未来乡村世界遗产申报可尝试从其他遗产亚类或者双遗产角度开展,发掘乡村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手工业生产方式等价值,丰富我国乡村世界遗产类型和价值。并且,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当格外注重对乡村世界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INESCO)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2014年全球世界遗产总数为1007项,分布在161个国家,其中,中国拥有47项世界遗产,数量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位。在当前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旅游大众化等快速发展的背景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6,(8):43-44
在我国第一个“化遗产日”前夕,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也引发了人们对保护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型线性化遗产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它广阔的冲积扇上星罗棋布着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本文就是根据黄河下游的水文地质特征,从转变人的观念和开发黄河旅游资源入手,提出了要点线结合地开辟我国新的旅游线—黄河水上游,举办各种具有黄河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此来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时期区域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等信息的反映载体。运用核密度估算、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 078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空间密度、集散与方向特征给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得出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空间密度上,文保单位在黄河流域整体上呈现东密西疏、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核心区数量由史前时期到近代以来呈现波动变化的发展趋势。(2)集散类型上,文保单位的最近临指数为0.38,属于集聚型分布类型。(3)方向特征上,文保单位在黄河流域多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旋转角为89.85°,东西横向特征最明显。标准差椭圆重心整体上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境内,但从史前时期到近代以来重心轨迹呈现西南—东北往复移动以及山西—陕西交替变化的特征。(4)文化事业经费、河网密度、年末人口数、非遗项目数量和A级景区数量均是黄河流域文保单位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此外,影响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后多表现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型关系,与独立作用时相比更具有空间分布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环境对水资源开发承受力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尹国康 《地理学报》2002,57(2):224-231
根据黄河1919-1999年系列水沙资料,系统分析了其下游水沙变化时空过程,揭示了其发生断流原因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模拟了不同历史时期水情条件下环境用水需求量,并对如何提高黄河水资源开发承受能力,如何满足其环境用水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京杭运河北端通惠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惠河是元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北端的漕运河道,但列入UNESCO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京杭运河项目中并未包括通惠河.为了在正式申报时弥补这一缺憾,笔者于2007年底对通惠河的历史地理与遗产资源做了文献梳理、社会调研与实地勘察,结果显示:通惠河的运河遗产资源价值较高,但运河遗产资源的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原住居民对运河遗产资源的认知程度不高,运河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不够.有鉴于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通惠河遗产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重点保护符合申遗标准的遗产资源;综合整治遗产资源本体及其环境;传承发扬运河历史文脉与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14.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数字黄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计算机三维虚拟空间的映射,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现代遥感遥测技术和虚拟地理环境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通过概述“数字黄河”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黄河”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中“原型黄河”各有机组成部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的表达及行为描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对黄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表达。以“数字河道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字河道模型”、“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水库模型”和“数字河口模型”在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 ,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 (194 9年以前和以后 ) :在第一阶段 ,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 ,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即人类活动叠加于气候的变迁之上 ;在第二阶段 ,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 ,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 ,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6.
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形象地把其比喻为“城市之血脉”。文章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及其分支对开封城市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黄河与开封城市的关系存在着利与害的统一。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因此,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使其恢复它应有的美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产水产沙、输移和沉积系统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欧阳  许炯心 《地理研究》2002,21(2):188-194
根据Schumm提出的河流系统的理论对黄河流域地貌系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 ,整个黄河流域地貌系统可以很明确地分为产水产沙系统、输移系统和沉积系统 ,其模式与Schumm的理想流域模式非常吻合 ,同时又表现出其特殊性。以河口镇为界 ,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两部分分别具有对应的产水系统、产沙系统和河道输移系统 ,各子系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存在一种强耦合关系 ,这种特点主要是由黄河流域的历史发育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学工 《地理学报》1997,52(1):18-26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