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霄县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建设生态城镇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本文在分析云霄县生态环境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该县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境生态形势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庆华 《地理科学》2000,20(6):523-527
在国内外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生态形势特征,构建了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为单位,进行了自然、社会、经济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定量计算出各县环境生态形势指标值,绘制成图,可见,我国危急环境生态形势主要分布在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和人类生活动的不稳定带上(包括农牧交错带和不同和地政单元的交界地带),这些地区表现出强裂的界面性和波动性,了解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的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区域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以及制订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分析国内外环境生态形势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环境生态形势特征,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评价我国环境生态形势的指标体系,建立各指标计算的数学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下以全国县域为单元进行多因素综合性定量研究,采用指标权重的地域计算方法来反映区域差异,得出了全国各县的环境生态形势指标值,并绘制出我国环境生态形势图。  相似文献   

4.
生态移民国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程度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对生态难民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对生态移民的定义与分类、生态移民的产生原因、生态移民的相关预测与评估、环境变化与移民之间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综述,并对环境难民的进~步应用进行了展望。提出要扩大生态移民的研究区域、转移生态移民的预测重点、加深关于生态移民影响效益的评估研究、探索更综合严谨的生态移民研究方法以及建立一套适合于生态移民的应对指导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线性扩散接连分析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生态要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黔东南非遗分布具亲山性、亲水性特点,3个区域的文化-生态要素各有不同;(2)非遗的环境依赖程度因文化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制作、营造、医药、生产以及饮食酿制类非遗的生态依赖最明显;(3)非遗具有一定的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水质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会影响到文化保护与传承;(4)非遗一方面依赖生态,一方面也因生态作用而扮演了建构、维系地方环境秩序的角色,直接表现为非遗推动跨县、跨海拔、跨地形地貌的生产分工与合作,在促进民族交流中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根据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确定7个评价指标,运用指标赋分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评价,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退化的动力学解释及其定量表达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生态力学角度对生态系统退化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物质实体,它和一般物体一样,也具有运动的特性。生态退化实际上是生态系统从高水平的稳定状态向低水平的失衡状态转化的一种运动形式。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惯性,当生态系统遭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合力大于生态系统的内在生态阻抗力时,生态系统势必发生运动或"位移"。文中定义了生态质量指数、自然干扰指数、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和生态退化潜势指数,以定量描述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的潜势。  相似文献   

8.
生态位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将生态位理论用于城市研究,引入城市人口生态位和城市生态场势,并用二者的均衡协调程度分析了我国18个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具体分为协调型,低人口生态位,高城市生态场势型和高人口生态位,低城市生态场势型三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绿洲发展与环境协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1,他引:14  
傅小锋 《中国沙漠》2000,20(2):197-206
在分析绿洲形成演变规律和制约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因素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将绿洲与荒漠生态及水源区生态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形成大系统观,才能确保绿洲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在形成绿洲在系统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咱与绿洲所处的干旱区环境特征相适应、以不断提高资源组合利用效益、促进绿洲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促使生态良性化发展为目标的高效、和谐的绿洲生态经济体系是干旱区绿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农田环境问题与生态保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田生态保育对建立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田综合生产力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6—2004年土地调查数据和TM影像解译数据,分析河北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重要的环境因子信息,阐述河北省农田数量与质量下降、土壤沙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干旱缺水等农田环境问题对保障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探讨河北省农田生态保育对策,即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中低产田改造与培育、农田污染综合防治、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保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国家生态特区构想及其科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次提出了“国家生态特区”的概念及其科学基础。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生态安全。但生态问题与贫困、区域发展道路和方向紧密联系,涉及因素多、复杂程度高,简单的工程性应对存在明显缺陷。我国西部存在战略重要、生态脆弱、贫困集聚的 “三位一体”地区。应给予其特殊政策,包括持续的生态补偿,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部门治理为综合规划,改变区域发展方向和衡量指标,实施生态战略及跨越式发展战略,走特区发展模式。在这类地区建立国家生态特区符合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能源安全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扶贫攻坚战略,具有比较完备的政策基础。建立国家生态特区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组合,建立我国生态建设的示范基地及地区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有效地破解我国生态战略区的经济与生态困局,解决生态移民难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消除国家生态安全隐患,奠定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金沙江下游地区近8万km2,约1000万人口,共30个县,其中22个为国家贫困县;计划修建的四大电站装机3800万瓩,超过两个三峡电站;在生态安全、能源、扶贫方面都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可以考虑作为第一个国家生态特区。建议重新定位它的发展模式,给予相应的国家政策,使其发展既符合地区发展目标又符合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洪湖的环境变迁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卢山  李世杰  王学雷 《湿地科学》2004,2(3):234-237
洪湖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在同类型湖泊中表现出其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洪湖从成湖以来所发生的的湖泊环境变化,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洪湖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对洪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优化提出对策与建议;同时,对于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地理学报》2002,57(5):611-618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与生态用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把生态用水作为重要的用水项目纳入到地下水系统模型考虑范畴,兼顾地下水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三者统一,在吉林省大安试验区建立了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三维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采用该模型,分别模拟出试验区1998年和1999年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各项均衡量,并确定了2000年地下水最佳开采利用方案,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持续讥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敏感区生态经济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生态敏感区具有地理位置特殊、稳定性较低和资源利用多功能等特征,存在自然生境减少、农业、林业生产面积缩减、人为干扰加剧和健康发展的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生态经济问题。通过对城市生态敏感区生态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敏感区划分指标体系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和预警系统、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法规、建立完善相关生态补偿措施和提高公众生态意识等相应的生态经济调控对策,为城市生态敏感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更为切实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国内外研究综述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54  
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新主题。本文归纳了学术界对生态安全概念的各种理解和认识,并将生态安全内涵概括为:(1)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完整和可持续性,(2)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完善的生态服务。简述了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框架。综述10年来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出生态安全研究十几年来的3个基本理论:①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价理论;②环境(生态)安全的国家利益理论;③生态权利理论及其法律实践,以及生态安全研究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法,最后提出了生态安全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的原理、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以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生态类型,具有年轻性、脆弱性、不稳定性等生态特点,在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导致部分区域生态恶化和退化。200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始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在对湿地生态系统论述的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恢复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背景、湿地退化的原因,论述了实施生态恢复的目的、原理、方法、工程设计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7.
常斌  熊利亚  侯西勇  丁艺 《地理研究》2007,26(5):940-948
介绍了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在生态足迹的预测方面采用消费预测模型和人口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方面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采用以上模型方法计算了1995、200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了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足迹在逐年上升,生态承载力前5年上升后5年下降。采用该模型方法计算与预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具有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生态脆弱区人为作用对生态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西藏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西藏生态具有自然基础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的敏感性特点。本文从阐述西藏生态的敏感性入手.在辨识生态退化的人为作用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敏感性、人为作用与生态退化之间的关系及人为作用机理.进一步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在西藏自治医县域尺度上就人为活动对生态退化影响的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三点结论:1)人为作用通过生态敏感性而使生态趋于退化。2)人为因子与生态敏感性之间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一种乘数效应。3)总人口是生态退化的最显著的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是科学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等,四者分别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基础、安全保障、经济命脉和发展的灵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的佛山市以建设生态城市基本架构为途径,构筑生态友好的城市空间体系,建立生态化产业园区,整合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促进城市的生态转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沈润  史正涛  何光熊  林燕华  徐瑞 《热带地理》2022,42(8):1363-1375
以西双版纳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敏感性,采用热点分析法提取出生态源地,构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修正地物赋值的阻力系数,基于MCR模型识别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和优化西双版纳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重要生态源地20个,总面积为7 709.56 km2,占西双版纳州面积的40.33%。2)与夜间灯光数据校正的阻力面相比,基于景观破碎化指数修正的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异更加显著,且在廊道空间分布、避开人类活动冲突区、网络连接度和廊道对比验证上效果较好,说明基于景观破碎化校正的阻力面在夜间灯光数据较弱的区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3)生态廊道包括631.73 km的潜在廊道和278.59 km的关键廊道,呈现大半环和小环状相结合的空间形态;生态节点包括20个资源战略点、4个生态战略点、27个生态暂歇点和24个生态断裂点。4)在现有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依据现有的自然本底条件和生态格局,优化出“一带一廊四组团”的生态空间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