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和以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2.…  相似文献   

2.
蒋国先 《海洋信息》1998,(4):22-22,29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鱼虾贝藻等生物品种有20278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的主要经济鱼类有150多种,其中优势品种20多种。我国的海洋水产品产量也在逐年上升,1996年我国海洋水产品总量达1560万吨。  相似文献   

3.
拥有天然地势作护荫的海下湾,是一个受遮蔽的海湾,水质洁净,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海洋生态环境。在香港逾84种珊瑚品种中,至少有59种能在海下湾发现,数目足可媲美加勒比海的珊瑚礁。这片珊瑚乐园,同时孕育了不少珍贵的鱼类。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资源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牛物,其中巳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足人们卜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5.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新研究表明海洋鱼类在无机碳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对鱼类参与碳循环过程的认识、量化其固碳潜力将有助于丰富海洋碳循环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等研究进展。鱼类通过产生碳酸盐粪便、水平和垂直迁移运输、生物扰动、生物碳和“尸体”碳以及食物网消耗与传输等方式参与海洋碳循环。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证据和参与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次,本文提出目前鱼类参与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渔业捕捞源汇之争、水产养殖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量化鱼源碳酸盐的困难,仍有待理论和方法学的深化研究和技术的革新去解决。最后本文提出鱼类参与碳循环的研究展望,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机遇,同时结合当前渔业碳汇的发展进程以及行业需求,提出渔业减排固碳发展路径建议。本文旨在提升鱼类在海洋碳循环贡献和服务生态系统的潜力的认识,为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缩头水虱科 (Cymotho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重要的类群 ,迄今共发现 42属 3 4 7种 ,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淡水或海洋中。由于它们主要营寄生生活 ,寄生在鱼类的体表、口腔或鳃腔 ,因此 ,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缩头水虱科的种通常雌、雄异型 ,且雌性个体往往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海洋生物学家在苏格兰海域捕捞到一条神秘鱼,它看上去像是丑陋的水滴鱼,但事实上是非常罕见的拟皱唇鲨,这是迄今在苏格兰海域发现的第二条拟皱唇鲨。这条拟皱唇鲨是海洋生物学家在外赫布里底群岛巴拉岛海域海洋生物标记勘测中发现的,它体长3米,体重达到60千克,生活在海底1400米深处,它们大都生活在加拿大、巴西、葡萄牙、冰岛、新西兰、夏威夷和日本海域。拟皱唇鲨长着长而细小的眼睛,身体肥胖,游动较为缓慢,在海底寻觅鱼类、无脊椎动物,吞食腐烂尸体,  相似文献   

8.
正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在现实社会和大自然中是常见的现象。然而,有压迫就有反抗,在海洋中,小鱼吃大鱼的怪事也常常发生。盲鳗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的一种远古鱼类。据科学家们推测,盲鳗的祖先应该生活于5.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盲鳗是脊椎动物中唯一营体内寄生的动物,是世界上唯一用鼻子呼吸的鱼类,也是唯一一种脊椎类软体动物,因而它们的化石很难被发现。盲鳗一般生活在海面100米以下,身体白色,身形细长  相似文献   

9.
动态·信息     
《海洋世界》2006,(10):4-4
新种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52个新物种2006年9月17日,科学家宣布在印度尼西亚沿岸新发现了52个海洋物种,这些新物种中包括24种鱼类,其中有两个新肩章鲨(Epaulette Shark,也称金钱鳖鱼,长达1.2米)种以及一种奇特的“会发光的”鱼; 20个新的珊瑚品种以及8个不知名的虾。这一发现进一步巩固了西太平洋作为全球海洋生物最丰富聚集区的地位。科学家同时还呼吁人们对新几内亚西部的鸟头(Bird's Head)半岛进行保护,阻止类似于采矿和炸鱼的行为,这些行为会毁坏当地水域中的珊瑚礁。科学家发现的这一水域面积在18000平方千米,所集中的海洋物种要比澳大利亚的大堡礁还要多。他们还发现了一种叫做fusilier鱼的石首鱼,这种鱼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石首鱼中唯一可以食用的。目前对这一鱼种最大的担忧是可能被人们大量捕捞用作观赏鱼。  相似文献   

10.
海参趣话     
据说早在6亿多年前,原始鱼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海洋里就已经出现了海参。海参的家族是属于棘皮动物门的海参纲,共有1100多种,广泛地分布在世界上的各大洋中,从潮间带到不同深度的水中,都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我国海参纲的动物有70多种,从北到南沿海均有分布,但不同品种分布的区域也不同,多数品种分布于南海及西沙群岛。其中可供食用的品种有20多种。在食用海参中,品质最佳的还算是  相似文献   

11.
三叶虫三叶虫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在寒武纪时期,小小三叶虫,一度称霸地球,占领了整个海洋。古海鱼鱼类是在4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至今全球的鱼类已有近3万种,我国的鱼类有2500种左右。  相似文献   

12.
救救乌贼类     
全世界大洋中可供捕捞的鱼类日益减少。为了补缺,有些国家的渔业部门正在向乌贼类大力进军。在1983至1992的10年期间,全球乌贼类年捕获量加倍,1992年达到近3百万吨。诚然,乌贼类现存量惊人,据海洋科学家估算,仅在南大洋中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生物科学中,应用生物卵壳亚微结构的物种特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已成为可行性现实。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曾发现海胆类未受精的卵壳层颗粒中即存在着眀显的物种特异性差别( L?nning,1967)。很多学者通过对鱼类卵细胞发生期间的亚微结构及卵壳形成的研究,证实在鱼类卵壳结构中亦存在特异性的种间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与分类学、生物学及其区系分布有密切关系( Müller& Sterba,1963; Yamamoto,1963;G?tting,1966; Anderson,1967; Flügel,1967)。目前我国对鱼类卵壳( Egg chorin)结构的研究还鲜为人知,本文亦是首次通过对12种海洋经济鱼类受精卵的卵壳结构差别的探讨,为进行鱼类系统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这里我们要说的并不是生态保护的话题,所说的鱼医也不是我们人类,而是鱼类中的一种小鱼。说来真不可思议,鱼类之间也会救死扶伤,可谓海洋之大,无奇不有。海洋学家最近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竟然也有自己的医生——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鱼医”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以那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肌肉。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  相似文献   

15.
在伟大祖国辽阔的海洋中,鱼类不计其数,单鲨鱼就有350余种,这真叫你目不暇接。鲨鱼的嗅觉极为灵敏。据有关鱼类专家研究得知,1米长的鲨鱼,其鼻腔中密布嗅觉神经末梢的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如果是5~7米长的噬人鲨的话,其灵敏的嗅觉可嗅数公里外的受伤人和海洋动物的血腥味道。虽然鲨鱼的名声并不好听,但绝大部分的鲨鱼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鲨鱼的肝脏占总体重的15%~20%,特别是含油率高达63%左右,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珊瑚礁鱼类的初步研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  田明诚 《海洋科学》1995,19(5):28-32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纲,根据Nelson1984年的估计,全世界有28000种现生鱼类,目前记录到的约为20000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000种。我国海洋鱼类已知有2000余种,约占世界海洋鱼类种数的六分之一。然而尚有一些种类还没有被记录到,其中很多是生活在珊瑚礁区域的小型鱼类。珊瑚礁只分布在地球上南、北纬30°线之间,且具有高温、高盐的少数浅海岸地区,我国的海南岛即位于其间,海南岛沿岸有较丰富的珊瑚资源和珊瑚礁鱼类,遗憾的是这一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人为的破坏,因此如何加强对珊瑚礁鱼类的…  相似文献   

17.
海水养殖鱼类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海域辽阔 ,海岸线漫长 ,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专家统计 ,现有记录物种20278种 ,隶属于44门。其中 ,海洋鱼类约有3048种 ,占世界总数的22%[1]。但由于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加剧 ,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受到各种威胁 :如过度捕捞引起的生境破坏、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生态入侵和海水养殖以及养殖品种的单一化等。这些轻则使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干扰 ,许多珍稀海洋生物被毒死或受到伤害 ,重则导致其基因突变或因被排挤而消失 ,最终导致种质同质化 ,从而引起经济性状衰退 ,资源遭到严重破…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物学家近来发现,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也有自己的医生———一种普普通通的小鱼。“鱼医”的体态小巧,行动轻盈,它给鱼治病,不是通过用药,而是用它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5,(11):1-1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海底探险时,在新西兰西北的海底发现了许多奇特和陌生的海洋生物,其中就有从未见过的犬牙鱼。这种陌生的鱼类有特别长的牙床,在牙床的前部有倒齿。在它的头顶有一些随着倒齿开合的小孔。另外他们还看到了其他的陌生生物:许多巨大的海蜘蛛、有坚硬外壳的虾和牙齿参差不齐的奇异动物、长角小鲨鱼、有刺鲨鱼、鬼鱼等等。这次奇特的海底探险使科学家对海底  相似文献   

20.
《海洋世界》2015,(5):3
<正>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西部的西澳州近年有越来越多人把饲养的金鱼和锦鲤等观赏鱼拿到河流放生,导致这些鱼类的体型迅速增长。一些河道中近期发现重达2千克的巨型金鱼及8千克重的锦鲤,体型长达1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而原本在河中生长的侏儒鲈等本土鱼类一般身长只有10厘米,体重100克。这些巨型金鱼不单跟原本在河中的本地鱼类争夺食物,甚至吃掉它们,并会带来新的寄生虫和疾病,其中一种巨型金鱼更对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