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然气水合物的测井识别和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球物理测井作为传统的资源评价方法,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是有效评价手段。从国内外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出发,简要地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特征,介绍了利用电阻率测井和声波速度测井识别含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层的方法和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评价,对现有的测井评价模型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层的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识别标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球物理标志是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测井识别标志和地震识别标志两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在电阻、电位、井径、声波、密度、中子和成像测井等方面的测井异常,常规剖面和属性剖面上的地震响应异常,以及东海海域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旨在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3.
天然气水合物将成为21世纪的替代能源,地球物理方法是勘探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本文比较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各种地球物理识别技术以及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和分析方法,详细地介绍了水平地震剖面、垂直地震剖面、测井以及旁侧声纳剖面上天然气水合物的表现和识别方法。特别地,针对海洋地震资料的特点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BSR、振幅空白带等特征,文章引入了真振幅处理、子波处理以及多项式拟合等处理方法来提高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标志在地震剖面上的显示效果。最后,为了全面了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 以及微细结构,文章介绍了AVO分析、全波形反演速率分析、叠加速度分析和走时反演等正、反演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钻井已成为勘探的必需手段。近年来,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如ODP164航次、日本南海海槽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ODP204航次、加拿大马更些河三角洲地区、IODP311航次及印度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这些钻探工作都伴随着地球物理测井,不同地区的钻探由于钻探目的层的地质条件及地质任务不同,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测井方法,在储层测井评价方面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和精细评价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主要从测井方法与资料评价两个方面介绍天然气水合物测井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沉积学识别标志是指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与沉积作用密切相关的特征性标志,它是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基本的和重要的识别标志。这些标志包括沉积学背景、沉积物类型、沉积速率、有机质含量、沉积相类型、自生矿物、沉积热环境和特殊沉积地质体等。  相似文献   

6.
海洋拖缆主动源多道地震技术是应用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藏勘探,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复杂多样,海底似反射(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BSR)特征与水合物赋存并非完全对应。为提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矿体识别的可靠性,地震属性技术在水合物资源调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我国南海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的关键属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及筛选试验研究。试验针对海洋高分辨多道三维地震数据,采用三维地震层速度控制综合处理技术完成了BSR区域的成像,提取了与BSR相关的多种地震属性,并对BSR地震属性体的内部特性进行了分析,实现了BSR特征水合物矿体的识别,并提取了BSR上方和下部结合层带的地震属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合物赋存地层极其复杂的条件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海洋复杂浅地层水合物识别方面具有可行性和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7.
沉积物含天然气水合物后通常会引起速度的增加,与周围地层形成较大的波阻抗差异,利用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可识别出这种差异,从而预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测井资料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率,而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较高,通过井震联合反演可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准确的空间展布形态。利用井震联合反演技术对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研究表明,该矿区天然气水合物储层表现为高波阻抗特征,其值域范围为3 450~4 500m/s·g/cm3,同时根据有效介质模型建立了岩石物理量版,预测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孔隙度和饱和度数据,预测结果与测井解释结果吻合度较高,为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评价提供了比较准确的物性数据。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透明的冰状结晶体。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为寻找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以取代日益枯竭的传统能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新的思维方式。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总结前人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地球物理测井、沉积岩石、地球化学、地形地貌等识别标志。企望对加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稳定条件、分布情况及勘查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国际上典型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项目的目标及成果。通过ODP164航次、ODP204航次、墨西哥湾联合行业项目、日本、印度和韩国的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实例研究,分析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在钻探区域的分布特征,阐述了如何利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部署井位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给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钻前井位部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标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透明的冰状结晶体。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为寻找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以取代日益枯竭的传统能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新的思维方式。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广阔的勘探领域和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总结前人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天然气水台物的地震、地球物理测井、沉积岩石、地球化学、地形地貌等识别标志。企望对加速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新的自然能源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20世纪60年代证实,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气田为典型的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田,70年代又在海底发现了固体天然气水合物岩样。1971年,RStoll首先将地震剖面中的似海底反向层解释为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标志,后来被深海钻探证实,从此地震方法成为大面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手段。天然气水合物既是潜在能源,也是影响环境和形成灾害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是人类在21世纪的重要课题。探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识别方法,由于这项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做出具体的成果,在此只能根据我们仅有的工作和参照国外分开的出版物,以及出国访问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我们的一些基本设想,与各位专家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是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评价的基础,饱和度预测研究有利于了解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地质灾害和引发全球气候变化所起的作用,同时对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规律和指导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准确预测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非常重要。目前电阻率和氯离子浓度异常、氯离子剖面以及声阻抗测井数据均可预测水合物饱和度。  相似文献   

13.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水合物稳定带(HSZ)控制着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其厚度及分布范围决定了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量,所以水合物稳定带的分析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与分布规律、成因与演化机制以及资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合物稳定带本身受海底温度、压力和甲烷量等因素的影响,其变化会影响水合物稳定带的范围、稳定带底界的位置,并制约着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性和甲烷气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无测井或岩心资料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海域未固结成岩地层的体积密度,对ODP164、ODP204、IODP311航次实际钻探资料进行了分析,统计了体积密度、孔隙度、颗粒密度的分布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水合物赋存的未固结成岩地层孔隙度很高,一般大于40%,在此范围内体积密度主要受到孔隙度制约,而对骨架颗粒...  相似文献   

15.
地球物理识别技术是天然气水合物识别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即以自然界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模型为指导,以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层的岩石物性分析为基础,以地质、地球物理模式为桥梁,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用地震正、反演的方法系统地、定量地研究各种天然气水合物地震标志(如BSR)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机理,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识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双相介质理论和热弹性理论,建立了沉积层纵波速度与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弹性性质及地层孔隙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饱和水的理论P波速度与实际P波速度,可以得到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根据ODP184航次的电阻率、声波速度、密度等测井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初步推断南海陆坡存在天然气水合物。根据声波测井的纵波速度估算出南海1146和1148井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分别为孔隙空间的25%~30%和10%~20%,1148井个别沉积层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可达40%~50%。沉积层的纵波速度与饱和水速度差值越大,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天然气水合物在海洋环境中与在纯水溶液中的生成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除了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孔隙水的化学组成、流体中气体的浓度及沉积物类型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外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研究成果及其进展,重点介绍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分解的热力学条件及各种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化学识别标志及探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识别标志及相关的分析测试技术,包括海底沉积物空隙水中阴离子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异常、标型矿物、海底底层水中CH4异常等。应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进行综合研究,可提高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2D and 3D seismic reflection and well log data from Andaman deep water basin are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geophysical evidence related to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and saturation. Analysis of seismic data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BSR) in the area showing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lassical BSR associated with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 Double BSRs are also observed on some seismic sections of area (Area B) that suggest substantial changes in pressure–temperature (P–T) conditions in the past. The manifestation of changes in P–T conditions can also be marked by the varying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thickness (200–650 m) in the area. The 3D seismic data of Area B located in the ponded fill, west of Alcock Rise has been pre-stack depth migrated. A significant velocity inversion across the BSR (1,950–1,650 m/s) has been observed on the velocity model obtained from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The areas with low velocity of the order of 1,450 m/s below the BSR and high amplitudes indicate presence of dissociated or free gas beneath the hydrate layer. The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analysis of BSR depicts increase in amplitude with offset, a similar trend as observed for the BSR associated with the gas hydrate accumulations. The presence of gas hydrate shown by logging results from a drilled well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Area B, where gas hydrate deposit was predicted from seismic evidence, validate our findings. The base of the hydrate layer derived from the resistivity and acoustic transit-time log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depth of hydrate layer interpreted from the pre-stack depth migrated seismic section. The resistivity and acoustic transit-time logs indicate 30-m-thick hydrate layer at the depth interval of 1,865–1,895 m with 30 % hydrate saturation. The total hydrate bound gas in Area B is estimated to be 1.8 × 1010 m3, which is comparable (by volume) to the reserves in major conventional gas 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