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圆刚  余向洋  程静静  余润哲 《地理科学》2019,39(11):1796-1805
地方情感作为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游憩地理学的热点论题。以安徽黟县西递、宏村和江西婺源县江湾景区为研究案例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目标导向行为模型进行拓展和重塑,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建构游客乡村游憩行为意向模型的解释与预测配适度指标良好,且模型具有复核效化的稳定性;地方情感对游客游憩行为意向的作用效果最显著,其次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游客在乡村旅游地选择意向总效果呈现不同的影响趋势;通过对态度因素进行重塑,提升了整体模型的解释与预测力;加入愿望(欲望)因素,相当于地方情感、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通过态度诱发具有情感性动机的愿望(欲望),扮演了催化愿望(欲望)的角色,进而产生了游憩行为意向。  相似文献   

2.
王凯  李志苗  肖燕 《热带地理》2016,36(2):237-244
基于道德动机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基于利己动机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综合模型,检验游客亲环境行为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和机制。结果表明:与单一理论模型相比,综合模型对游客亲环境行为意向的解释力度相对较高;后果意识与责任归属、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正相关,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98、0.50、0.70和0.66;主观规范和个人规范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0和0.51,而生态世界观对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游客的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景区可以通过加强环保宣传和利用环保志愿者的监督、劝解以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游客也应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旅游活动中增加关注环境行为的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3.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人才是乡村地域空间发展的基础,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流就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论文采用多变量交互作用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意愿为结果变量,构建地方参与、地方情感、感知获益、风险承受能力、政府信任、支持度为前因变量的研究模型,探索居民回流就业的驱动机制与多元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所有单项因素均不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回流就业的必要条件;(2)满足条件的组合路径共7条,总体一致性为0.876,总体覆盖率为0.862;(3)在所有路径组合中,支持度和政府信任出现的频率最高,包含地方情感的路径覆盖率较高;(4)7条路径构成了情感主导路径、信任主导路径、支持主导路径,以及知—情—意—行综合路径4大类路径模式;(5)当同时包含情感、信任、支持和参与因素时,路径具有最高解释力;(6)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地在回流就业影响路径上显示出差异。研究结论可为鼓励和吸引乡村旅游地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更广泛的乡村地区鼓励人才回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构建旅游照片的质量和数量、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借助SPSS 22. 0和AMOS 22. 0软件分析旅游照片、旅游体验记忆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照片质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照片质量越高越能够唤醒游客旅游体验记忆;旅游照片数量对游客旅游体验记忆的影响并不显著;旅游体验记忆对游客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回忆旅游体验记忆越详细,对重游意向和推荐意向的影响就越高;个人的重游意向正向影响推荐意向。  相似文献   

6.
杨高  刘柳颖  周春山 《热带地理》2021,41(3):562-572
对21位有过广州长租公寓租赁经历的租客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逐级编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广州长租公寓租赁意向影响机制模型.研究表明:租客在长租公寓租赁过程中,其租赁行为会受到租赁意向的驱动,租赁意向受到租赁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共同影响.租赁态度由住房情感需求、住房品牌偏好...  相似文献   

7.
潘丽丽  王晓宇 《地理科学》2018,38(8):1337-1345
以公众环境行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以及计划行为论(TPB)为基本借鉴理论,融合旅游活动特性,构建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地,以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受到特定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以及旅游地意象3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特定环境态度的影响最突出,感知行为控制次之,旅游地意象略弱;主观规范作为中介变量在受到环境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作用于游客特定的环境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旅游地意象要素直接影响特定环境态度与游客环境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8.
奚雨晴  桑广书 《热带地理》2022,42(12):2121-2131
为充分把握新冠疫情发生前后乡村旅游游客的行为变化,利用网络游记,基于旅游进展的时间逻辑构建乡村旅游行为模式,通过扎根理论对新冠疫情发生前、后浙江省乡村旅游者的行为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行为包括行为动机、体验行为、评价感悟行为3个阶段,其框架可从行为时间、行为环节、行为内容、行为层次4个方面组织;2)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乡村旅游造成危机的同时也带来发展机遇,疫情下催生出包括疫情压抑反弹、逃离疫情阴霾、门票特价诱惑、寻求安全区域、出行时间限制和出行空间限制在内的六大新兴乡村旅游动机;3)旅游实际体验中,疫情背景下乡村旅游游客体验行为呈现一系列新特征,体现在交通选择行为、拥挤感知程度、消费行为、管理体验行为上,景区游客数量、景区管理措施、景区消费场所的改变能相应地影响旅游者行为;4)疫情下出行需求与现实矛盾激烈影响旅游者的情感,游客的情感表达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9.
开展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乡村研学旅行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皖南地区典型的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从游客体验视角,构建了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因素恒等性检验。结果表明:影响西递、宏村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的旅游体验因素有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学习认知4种类型;从路径系数来看,案例地研学旅行者的文化认知(0.510)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情感体验(0.340)和审美体验(0.224)次之,学习认知(0.212)位居最后;论文构建的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跨样本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西递、宏村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和传统古村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网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根据携程网的点评信息做出旅游的决定。本文构建携程网点评的信息特征对沙漠旅游区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携程网响沙湾的旅游点评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在线点评的质量特征和效价特征正向影响游客行为意向。(2)在线点评的质量特征和效价特征正向影响点评可信度。(3)点评可信度对游客行为意向起到正向影响。(4)点评可信度是点评质量和点评效价与游客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研究为沙漠旅游区营销管理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提高沙漠旅游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可信度,增加游客的到访率,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地377份游客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结果表明:游客是否愿意为旅游生态补偿买单受其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自然环境认知和人文环境认知等影响。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重要因素,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是有效因素,对人文环境的认知是关键因素;不同价格的补偿标准对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具有不同影响。提出构建奖惩并施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旅游生态补偿体系、创新游客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方式、完善旅游生态补偿财政保障制度、营造绿色文明的旅游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居民态度是影响旅游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借助态度ABC模型的标准学习层级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形成机理,并对地方依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主要受正面影响感知和积极情感的影响,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的经济与社会作用感知能激发其对旅游发展的满意感,并抑制对内地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社会成本感知将导致居民对自由行游客的厌恶感,居民满意感对其支持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地方依恋在澳门居民态度形成过程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澳门居民对自由行政策支持意向的管理举措。  相似文献   

13.
遗产地网站的旅游研究关注网站的设计和游客的行为,网站与游客之间的交流路径研究相对空白。针对此,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双中介沟通路径模型,探讨遗产旅游地网站与游客之间沟通交流程序。研究发现:①网站设计、网站信息、网站感知、遗产地感知、网站态度、后遗产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是模型的结构因子。②遗产地网站与游客之间存在双路径沟通,涉入因子影响游客路径选择。③对于不同涉入人群,网站设计和信息质量对网站感知和遗产地感知的影响不同。④遗产地营销商需要根据游客的涉入度制定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人地关系研究迫切需要新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以旅游发展为基础的局域社会—生态系统,认为其本质是将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联接起来,构建一种"全景式"审视村域人地关系的分析框架。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以陕西秦岭北麓上王村为例,构建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模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以游客分类为基础,辨识了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获得稳态的关键变量,分析系统内部运行的动力机制。主要结论:1划分出生态旅游者和大众旅游者,通过识别不同游客的旅游偏好,结合生态系统商品与服务的质量,以及资本变量,构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的四维模型,理清指标的关键变量。2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维持系统稳态的阈值(退化系数)ω在0.2587~0.3605之间,各子系统的关键变量包括与生态旅游者相关的"娱乐方式"、"景区内部道路完善性"、"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和"人类是世界的主宰",与大众旅游者相关的"便宜的住宿"、"人类需要和环境和谐共处"和"景区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与环境相关的"发展旅游的条件",与资本相关的"景区基础设施的退化程度"。3景区管理者在政策制定方面,应根据游客行为的特征和反馈,做出调整和改变,以应对和减缓当地社会—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左冰  周东营 《热带地理》2014,34(2):209-216
通过对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游客的问卷调查,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探讨了旅游解说对于游客形成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检验3种主流解说效果评价模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表明:解说效果与吸引物的类型及其保护和利用目的密切相关;游客解说有助于游客形成国家认同,可增进游客对历史的认知,增强其爱国意识和情感。文化遗产类吸引物的解说遵循着效果结构模式,其对游客的影响依循着知识获得―情感(态度)转变―行为调整的顺序渐进。同时,解说也会对游客的行为产生即时的直接影响。在文化遗产类吸引物的解说中,认知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解说的效果,解说手册和多媒体讲解系统对于帮助游客获得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旅游地除了配备相应的人员解说外,还应当重视非人员解说系统的建设和青少年游客的解说需求。  相似文献   

16.
虚拟旅游对于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和促进实地旅游行为转化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游客虚拟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待拓展,虚拟旅游形式下的游客体验维度形成机制也需探讨。该文以敦煌莫高窟为案例,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虚拟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满意度对实地旅游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满意度对实地旅游意向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虚拟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和实地旅游意向均有直接正向影响,但无法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实地旅游意向,真实性对虚拟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均有直接正向影响,且无法直接影响实地旅游意向,但可以通过满意度间接正向影响实地旅游意向。  相似文献   

17.
东道主和游客是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旅游体验价值为中介,探讨乡村旅游主客互动对游客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实地数据调研,运用SPSS,AMOS,BOOTSTRAP多元统计技术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主客互动中的社会互动维度和互动质量维度对游客公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体验价值在社会互动与游客公民行为之间以及互动质量与游客公民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服务互动对游客公民行为的驱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意愿"理论,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案例地,运用SEM结构方程模型理论,分析环境知识(认知)、环境敏感性(情感)和地方依恋(态度)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对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交互影响。结果表明:环境知识能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敏感性,但并不直接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其中环境敏感性和地方依恋是环境知识和游客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环境敏感性、地方依恋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游客亲环境行为。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规制路径,培育游客自发的亲环境行为,探索通过增加游客环境知识、提高游客的环境敏感性、培育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地方依恋等旅游地游客环境行为管理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乡村旅游地游客的逃避行为因子、旅游逃避后效果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逃避行为先后分为逃避动机和逃避效果两个维度。逃避动机主要由环境、社会关系、驱动力、自我、转换需求5个因子构成,逃避效果由自我、旅游条件、社会关系3个因子构成。②在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社会关系、融合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游客的逃避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③去往乡村旅游地的游客行为呈现出自我转变、关系逃避、游憩休整、环境逃避4种模式;在5个逃避因子中,环境因子的解释力和显著性最为突出,交互提升效果最强。④在动态的逃避行为中,显性逃避因子具有直接触发功能,但在旅游逃避效果中,隐性因子更为突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的交替作用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朝辉  陆林  夏巧云 《地理研究》2011,30(4):735-746
基于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调研数据分析,构建世界级博览会游客感知价值维度与行为意向、重游意向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关系验证.研究表明:(1)上海世博会国内游客感知价值包括服务价值、美感价值、效用价值、愉悦价值、感知价格、便利价值六个测量维度.(2)效用价值、服务价值、愉悦价值对游客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美感价值、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