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碳酸盐岩表生岩溶作用控制着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缝洞系统的发育及分布。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早期两次岩溶作用,造成了储层极强的非均质性。通过塔河油田岩溶作用演化及发育期次的研究,将塔河油田奥陶系垂向岩溶带划分为地表岩溶带、纵向渗滤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平面上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个地貌单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溶洞、溶蚀裂缝及蜂窝状孔洞等连续孔隙是该区有效储集空间,基质作为不渗透(低渗)层对缝洞系统有一定的隔挡作用。结合表生岩溶洞穴的原理及对孔隙状态的控制作用,将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根据不同成因分为落水洞、潜流洞和小溶洞,按溶洞充填物类型分为垮塌充填洞、机械充填洞和化学充填洞,同时建立了不同类型孔洞系统的识别特征及地质模式。结合塔河油田洞穴储层发育特征及生产实际,最终建立了塔河油田岩溶储集空间展布模式。  相似文献   

3.
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调查,获得了研究区岩溶裂隙与溶洞的发育特征;根据此特征,提出了变流量连通试验方法,并与示踪连通试验方法结合,进行了岩溶缝洞系统连通试验,分别测试了观测点流量与水样电导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岩溶裂隙与溶洞较发育;变流量连通试验方法和示踪连通试验方法相结合,可以确定岩溶缝洞系统地下水系与流体流动途径,为合理开发岩溶区地下水资源与确保水利水电等工程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草桥古潜山油藏储层埋藏较浅,属于碳酸盐岩孔隙、裂缝、溶洞型复合油藏,受风化壳孔、缝、洞发育程度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盖层条件等因素影响,具有油水性质复杂多变、储集空间多种多样的特点,能够为油气运移和储集提供有利条件.流体流度属性是反映储层物性及流体可动性的重要指标,为此,这里利用基于反褶积广义S变换的流度属性提取方法,首...  相似文献   

5.
有效应力对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压力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宜强  班凡生  高树生  薛慧 《岩土力学》2008,29(6):1649-1654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低渗油藏中流体在双重介质之间的渗流规律及其影响,建立了双重介质间流体窜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拉氏变换数值反演方法给出近似解析解;通过数值计算,研究窜流压力的动态特征,分析储容系数及窜流系数对压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压敏试验研究了有效应力对双重介质低渗油藏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容系数主要决定双重介质之间发生窜流现象的早晚,储容系数越大,发生窜流的时间越晚;储容系数越小,发生窜流的时间越早。窜流系数主要决定双重介质之间发生窜流压力的大小,窜流系数越大,发生窜流的压力越小;窜流系数越小,发生窜流的压力越大。有效应力对裂缝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能力影响很大,有效应力的增加能够大大降低裂缝型油藏渗透率和孔隙度,以致降低储层的储容系数和窜流系数,从而影响双重介质间窜流压力的动态特征。因此,在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开采中,保持压力、防止储层伤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发育规律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为该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段.依据地质岩心(屑)、录井、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运用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方法,探讨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的溶洞发育规律.由区内溶洞充填砂泥岩的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得出其形成时间在369.33~451.90Ma,古溶洞的形成时间应该早于该时段或与该...  相似文献   

7.
熊良 《新疆地质》2019,(2):219-225
为明确塔中西部奥陶系鹰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总结鹰山组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条件,划分了岩溶层组类型。在鹰山组古地貌恢复基础上,通过钻井、取心、测井等资料,分析丘状岩溶台地、上丘状岩溶缓坡地和下丘状岩溶缓坡地典型井岩溶缝洞特征。结合大量钻井资料分析了上述3类古地貌单元岩溶缝洞储层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对岩溶缝洞储层发育深度分析表明,岩溶缝洞发育段主要在鹰山组顶面以下0~180 m,受3期海平面控制,发育多层缝洞。表层溶洞主要发育在0~50 m,泥质充填较强,测井GR值较高,溶洞规模多小于2 m。岩溶台地区岩溶缝洞形成受微地貌、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规模溶洞、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缝洞后期易充填。岩溶缓坡地岩溶缝洞形成受岩溶层组、水动力条件控制,以小溶蚀孔洞、溶蚀裂缝为主,后期不易充填。滨岸岩溶带及岩溶岛屿发育海水、混合水岩溶作用,溶蚀作用及冲蚀、侵蚀作用使该区域形成较大洞穴。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充填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是该区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层段,古岩溶作用产生的大量溶洞作为油气的存储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11口井充填溶洞的岩心观察,划分出化学沉(淀)积岩相、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渗流充填相4大类溶洞充填相。搬运型岩相为溶洞的早期充填产物,当地表岩溶的溶蚀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崩落,崩落的结果就产生了垮塌型岩相,后期的渗流充填相以填隙物的形式充填在垮塌型岩相里。据区内Ta井的典型溶洞充填特征,归纳出其充填序列为上部的溶洞破裂相、中部的塌陷相及下部的海水侵入充填相。溶洞充填物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的地球化学特征,证实区内存在海水-淡水混合岩溶,对油田的开发生产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油藏溶洞储集体成因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溶孔、裂缝构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的重要储集体,控制油气分布。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早期岩溶作用的改造,通过对塔河油田岩溶作用演化及发育期次的研究,认为O3s尖灭线以北为海西早期岩溶及加里东期岩溶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南区域主要为加里东期岩溶发育区。利用岩心、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将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从成因上划分为侵蚀型溶洞、异地沉积物充填型、原地沉积物充填型、塌陷型溶洞4种类型。结合塔河油田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建立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型储层的纵向分布模式和平面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魏历灵  康志宏 《新疆地质》2005,23(2):169-172
流动单元研究对于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该项研究在砂岩油藏研究中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因、岩性和岩石结构构造、成岩后生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溶蚀作用等多因素对储集空间的影响,使已有的流动单元概念及研究技术方法难于应用.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地质特征,论证了碳酸盐岩储层渗流屏障的存在及其类型.提出区别于砂岩油藏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说明各类动态资料对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较为重要.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包括:油藏压力趋势分析法、井间生产干扰分析法、流体性质差异分析法、井间干扰试井法.并结合塔河油田实际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洞穴充填物及其充填程度的测井判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军  李宗杰  虞兵  柳建华 《中国岩溶》2013,32(2):225-230
近年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了超亿吨级的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是其非常重要的储层类型之一,而此类储层的有效性取决于洞穴中充填物及充填程度,由于此储层中的洞穴横向变化可延伸至几米甚至几十米,远远超过了仪器的探测深度,因此对它的充填程度及其充填物的有效识别仍是目前待攻关的难题。通过分析不同充填程度、不同充填物的洞穴在常规测井曲线、电成像和阵列声波图像上的响应特征以及交会图分析法来识别洞穴充填物的性质,并结合钻井、录井、试井及地震等方面的识别标志,将洞穴型储层划分为完全充填洞穴储层、半充填以及未充填洞穴储层。   相似文献   

12.
寻找到充填流体的大型洞穴是碳酸盐岩油藏预测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塔河油田的试验表明,应用AVO技术可以有效地鉴别溶洞是否充填流体。溶洞充填流体之后,由于碳酸盐岩与流体之间存在很大的纵波波阻抗差异会形成强的纵波反射系数;同时,又由于流体内不传播横波,溶洞壁(包括顶低面)是横波的绝对反射界面,因而会形成强的横波反射。换句话说,充填流体溶洞既能形成强的纵波,又能形成强的横波。AVO分析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弹性反演,从中提取出与横波有关的属性来指示充填流体的溶洞。  相似文献   

13.
轮古西奥陶系潜山洞穴型岩溶储层发育特征与充填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穴型岩溶储层是塔里木盆地轮古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多数高效井均钻遇大型洞穴型岩溶储层。依据轮古西奥陶系潜山大量单井资料分析,洞穴型岩溶储层可分为充填洞穴、半充填洞穴和未充填洞穴三种类型。结合古地貌精细刻画与岩溶垂向分带成果,认为古地貌位置由岩溶台地向岩溶缓坡和岩溶盆地逐渐降低,而洞穴发育和充填程度在逐渐增高。未充填与半充填洞穴主要发育在岩溶台地和岩溶缓坡的溶峰边坡、溶丘边坡及沟槽谷洼地边坡等地貌单元。表层岩溶带、径流溶蚀带洞穴型岩溶储层发育频率最高,其次为垂直渗滤带和潜流溶蚀带。未充填与半充填洞穴型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表层岩溶带。  相似文献   

14.
针对潜山内幕火山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复杂的难题,以渤海海域秦皇岛30A地区白垩系为例,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对潜山内幕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孔缝充填期次、成岩演化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区火山岩储层以爆发相安山质火山角砾岩为主,储集空间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类。作为主要原生孔隙类型,储层中原生气孔先后经历早期充填和晚期充填两个充填阶段,导致原生孔隙大量减少。根据裂缝相互切割关系和充填矿物组合,将储层中裂缝分为四期,晚期裂缝充填程度低于早期裂缝。火山岩储层成岩演化经历同生成岩阶段、表生成岩阶段和埋藏成岩阶段3个阶段。同生成岩阶段火山热液作用对储层破坏作用最为明显,后期表生成岩阶段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成岩阶段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进行了一定改善,但作用有限。未充填有效裂缝发育程度是控制潜山内幕火山岩储层物性和油气产能差异的关键因素。靠近大断裂和火山通道的构造高部位储层裂缝更为发育,但易受火山热液作用影响而被热液矿物充填,有效裂缝较少,储层渗透性和产能远低于距火山通道较远的斜坡带。构造部位、裂缝形成期次及宽度大小三个因素共同控制了有效裂缝发育。裂缝集中分布于靠近大断裂一定范围内,距火山通道较远、裂缝形成期次较晚且与油气成熟期和运聚期有效匹配、裂缝宽度较小的地区裂缝充填作用较弱,是有效裂缝和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区,可作为下一步潜山内幕火山岩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川东北罗家寨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滩成岩作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东北部罗家寨气田的储层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孔隙性鲕粒白云岩。其沉积相属碳酸盐台地的鲕粒滩微相,为台地潮下较高能环境沉积,主要受潮汐作用的控制。原生岩石为亮晶鲕粒石灰岩和泥晶鲕粒石灰岩,白云石化作用使其岩石结构大多遭受破坏。对储层起建设性作用的成岩作用主要有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解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基础。埋藏溶解作用主要在粒间半充填剩余缝隙、交代白云石的晶间孔内进行,这进一步溶蚀造就了大量超大孔隙、粒间溶孔、粒内孔、铸模孔等。对储层起到破坏作用的主要是充填作用,表现为次生溶蚀孔隙、裂缝、溶洞中充填自生矿物,它们的包裹体测温数据证明充填作用发生在埋藏时期。各种自生矿物充填的不均匀性揭示了岩石与孔隙水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岩溶水在不同时期是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盐体覆盖区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盐下地区储层分布特征为奥陶系裂缝发育程度较高,溶蚀孔洞和半-未充填的高角度构造缝、溶蚀缝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大型洞穴发育程度低于土体区,最主要的储集层类型为孔洞。裂缝型或裂缝-孔洞型储层.该区西部储层发育程度优于东部,本区有利储层多呈近NS条带状(或指状)展布;中下奥陶统上部储层发育程度高于下部;中下奥陶统储层发育程度高于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纽.控制盐下奥陶系储层发育与展布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变形作用、加里东中期岩溶和沉积相.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永进地区深部储层的保存与发育机理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部发展,在深部寻找优质储层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永进地区位于准噶尔腹部中石化中部3区块,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大于5000m,储层多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因此,在该地区深部寻找相对优质储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意义。该地区发育区域性不整合,即J/K不整合。在不整合形成期间,大气淡水具有高的流速和相对开放的流体环境,可以溶蚀易溶矿物并将溶蚀产物带离出溶蚀区;颗粒包壳可以抑制石英加大和碳酸盐矿物沉淀,保存原生孔隙和形成的次生孔隙;永进地区油气充注早,早期的油气充注改善了流体成岩环境,抑制胶结作用,同时,其携带的有机酸溶蚀易溶矿物,产生次生孔隙,油气早期充注从两个方面改善储层。  相似文献   

18.
许江  雷娇  刘义鑫  邬君宇 《岩土力学》2019,40(11):4129-4137
通过自主研发的煤岩剪切-渗流耦合试验装置,开展了无充填结构面和充填石膏、岩屑、黄泥结构面的剪切试验。利用三维光学扫描技术,研究了结构面的三维形貌特征和裂隙开度演化。结果表明:充填结构面的峰值剪应力和法向位移由充填石膏、岩屑到黄泥依次递减,受充填物强度影响较大;无充填结构面由于直接接触,剪切后表面发生明显磨损,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整体减小且变化最为显著,充填石膏和岩屑结构面的JRC变化次之,充填黄泥结构面几乎没有变化;充填物破坏和结构面磨损主要受裂隙开度演化和局部应力集中的影响。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在裂隙开度较小的区域,应力分布较大,充填物易沿此处破碎,无充填结构面沿此处严重磨损。  相似文献   

19.
The Middle Ordovician Kelimoli Formation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northern Tianhuan area, Ordos Basin, China are main exploration targets. Subsurface core samples, logging,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data from the area were used to characterise the carbonate reservoir and to construct a genetic model for exploration. The sedimentary facies identified include trough–continental rise, upper–lower slope, platform margin reef-shoal, open platform and evaporation-restricted platform. The slope and platform margin facies are potential zones for high-quality reservoirs. Porosity in the study area comprises intergrain, intercrystal, intragrain and intracrystal pores, fractures and vughs. The Sr/Ba (0.40–4.87) and V/(V + Ni) (0.64–0.97) ratios indicate deposition in a brackish water-dominated environment under reducing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sea-level fluctuation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Kelimoli Formation. The Sr/Ba, V/(V + Ni), 87Sr/86Sr ratios, δ18O values and crystal texture of dolomite samples suggest that meteoric water was involved in the diagenetic fluid in the near-surfac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otopes (δ13C and δ18O) and trace elements (Fe and Mn) allow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epage-reflux and mixed-water dolomitisation. The crystal textures of the samples consist of micritic, bioclastic and reefal limestones, and dolomite with gypsum, which were easily dissolved during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The epidiagenetic stage was the key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 because of large-scale bedding-parallel karstification from meteoric water. The reservoir zones, dominated by partially filled and unfilled vughs, and fractures, are favourabl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northern Tianhuan area.  相似文献   

20.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济阳坳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统计结果表明:①不同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不同,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充满度从6.8%至94.1%均有分布,平均为46.5%,沾化凹陷的分布范围为7.4%~78%,平均充满度为46.6%,而车镇凹陷岩性油藏充满度为5%~60%,平均仅为19%。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二段和沙三段,其中沙三段的岩性油气藏平均充满度高,另外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不同。②不同类型岩性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分布特征亦存在着差异,其中孤立砂岩体油藏的充满度绝大部分在40%以上,总体大于断层侧向沟通砂体岩性油气藏的充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