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通过对常规最小二乘法在求解磁性球体参数过程中产生发散解的原因分析表明:非线性方程组中待定参数过多,特别是角度参数,是影响最小二乘法收敛性的主要因素.为此,提出将磁异常三分量作为观测值,用矢量磁矩作为待定参数,以替代磁化强度磁倾角和磁偏角,从而消除了非线性观测方程中的角度参数影响.根据观测值与磁矩的线性关系以及磁性球体中...  相似文献   

2.
多数磁异常源在解释时可以看成是一个均一体,此时求取其磁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对正演问题这是显然的。对反问题,如果磁参数已知,即使仅仅知道磁化方向,也将使解有质的改善。若通过场的观测推算出异常源的剩余磁矩与感应磁矩的比值Q,除对磁异常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磁异常中正负异常形成的规律,开展强磁铁平面模拟实验及等值线制作工作,为了准确数据判断磁性体空间位置及个数,开展分量转换、化极、求导等数据处理数及转换工作.最后得出:①磁化方向的不同是形成正负异常的根源;②将△Z分量转换数据用于垂直二阶导数计算,能更加准确确定磁性体的空间位置及个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于二度问题证明了总磁場强度△T与垂直磁場强度Z的一般表达式具有相同的形式,因此可以把△T异常曲线看成Z异常曲线,利用复变函数理论中的柯西-黎曼条件我们就可根据△T异常曲线计算出与H异常曲线相当的所谓△T的“负共轭调和函数”△T,文中指出了同时利用△T及其原函数△T将有助于磁测资料的解释工作,还举出了两个应用的例子:1)根据△T与△T计算二度体的磁矩及其倾角;2)利用观测水平上的△T及△T值将△T向下解析延拓。  相似文献   

5.
在采用中梯装置的电阻率剖面法应用中,特别是在环境、水文和工程等领域,经常遇到需要对多个异常目标体进行快速定位以便及时进行相应处理的情况.利用倾斜椭球体来近似模拟这些电阻率异常目标体,使得正演计算可以采用解析表达式来实现,提高正演计算的时效性.相应的地球物理模型也可简化为由椭球体个数、中心点位置、倾角、轴径以及电阻率等参数构成的粒子,多个粒子组成的粒子群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控制下在给定的搜索空间中并行地搜索最优模型.通过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的合理设计,利用其良好的全局与局部均衡的搜索能力实现对多个异常目标体的同时反演.数值实验结果表明该反演方法能有效实现对多个目标体的同时反演,计算速度快、反演拟合精度较高、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噪音能力.快速的多目标体反演,可以实时准确的定量解译中梯剖面法圈定的异常目标体,较好地满足工程等领域的高时效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解析信号法被广泛应用于磁性目标平面位置确定中,然而,数值计算表明:斜磁化情况下,解析信号模极大值与磁性目标中心平面位置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最大可达探测深度的30%,从而制约了该方法在航空磁测或水深较深区域的应用.从理论上推导了磁性球体磁异常经拉普拉斯算子运算后信号(简称"拉普拉斯信号")表达式,分析了其具有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7.
反演磁性地质界面的意义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性地质界面的反演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磁测资料的地质解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磁测资料反演磁性地质界面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总异常中分离有磁性界面起伏引起的磁异常;第二步,由分离的磁异常反演磁性界面的深度.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回顾了提取异常和反演界面的较有代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改进了一种快速、高精度空间域三维正演算法,用来计算地下场源在水平观测面产生的磁异常ΔT场及其梯度场,以解决传统空间域正演计算效率低的问题.算法采用长方体对场源区域进行剖分,观测点与场源剖分单元体中心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改进的算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采用无解析奇点的解析解公式计算磁异常,保证计算精度.(2)通...  相似文献   

9.
在地质体具有较强剩磁或自退磁效应的情况下,获得地质体总磁化方向对磁法勘探的数据处理、反演及解释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航磁总场测量相比,航磁矢量(三分量)测量能够获得地磁场的矢量信息.基于三分量磁异常一阶矩与磁源磁矩的积分关系,我们实现了基于航磁矢量数据的磁源总磁化方向估算.针对该方法易受相邻异常影响,从而使多异常的估算难以确定磁源中心位置的问题,分析了在不同磁化倾角下,估算的磁化偏角、倾角与实际磁源中心位置的关系,并根据该关系采取了限定估算区域的方法,获得了多异常的估算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东天山启鑫地区实测航磁三分量数据,估算了具有强剩磁的启鑫岩体总磁化方向,并将估算的方向应用于化极计算.化极结果显示,减少了启鑫岩体磁异常受斜磁化的影响,且与磁异常模量计算结果类似.该方法假设磁源均匀磁化,估算结果可视为地质体总磁化方向的整体体现,对强剩磁地质体磁异常的数据处理、反演及解释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过去2000年以来地磁偶极子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磁场模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公元0~2000年的地磁场偶极子磁矩和地磁北极位置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过去2000年中,地磁场的偶极子磁矩并非一直减小,有近400年的时间是持续增长的。地磁北极位置的移动并不均匀,在纬度方向的变化范围只有10°左右,经度方向变化有255°。  相似文献   

11.
1900-2000年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变化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第7代IGRF模型,计算并绘制了1900-2000年(时间间隔为5a)非偶极子磁场的全球分布,计算和分析了各个磁异常中心位置和强度的变化,东亚正磁异常、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非洲负磁异常和北美洲正磁异常是分布范围广、异常强度大的5个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是强度最大的磁异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亚正磁异常的强度位居第2位,90年代以后,非洲负磁异常的强度(绝对值)超过东亚正磁异常,成为第2大磁异常。磁异常强度增长最快的是非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大洋洲负磁异常。南大西洋正磁异常和非洲负磁异常是磁异常中心位置变化最快的两个磁异常。  相似文献   

12.
首先在球坐标系中导出了三度磁性体的“拟引力位”V(p)、“拟引力场”F(p)、磁位U(p)、总磁场T(p)和任意方向磁场分量(p户)等球谐级数正演通式.然后,采用(p),F(p)和V(p)等3个球谐级数正演通式,建立了复杂条件下三度剩余磁力异常源全方位成像方法.最后,给出了“成像”理论方法体系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区地磁异常与地震分布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1970.0年全国地磁普测的归化值,减去按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985)计算的中国地区地磁正常值,得到地磁异常,绘制了异常等值线图,进而对我国大陆地磁异常分布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地磁异常展布格局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当吻合,地磁异常与地震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文中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证明了重、磁异常的走向与其振幅谱的走向是垂直的。  相似文献   

15.
Dip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of very deep magnetic plates can be estimated approximately from either vertical, horizontal or total field measurements. A general accuracy of 2–5 degrees is easily obtained, if the other plate parameters, most notably horizontal position of the plate, are precisely determined. For reliable interpretation, measurements around the anomaly maximum or on the dip-side flank of the anomaly should be preferred. The depth extent of the plates must be great, some ten times the plate width at least. The method is best suited to form a part of a plate interpretation scheme, where the other plate parameters are found by some other suitable means. 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a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dips of several plates, but because of its error sensitivity an iterative formulation should then be preferred.  相似文献   

16.
地磁异常ΔZ受到岩石斜磁化方向畸变。应用函表示ΔZ后,能将磁异常ΔZ化到磁极而消除了这一畸变。由此得出垂直磁化磁异常三分量ΔZ、ΔX、ΔY,它们的导数以及向上和向下延拓公式。这一方法将有助于地磁资料的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17.
A method is proposed to detect buried magnetite concentrations within river sediments. Model studies show that relatively small (thickness 1 m, width 10 m) plate-shaped volumes with magnetite contents of 0.5% within a non-magnetic matrix can be detected by a detailed ground magnetic survey using a sensitive (0.1 nT) magnetometer. Tests along lines perpendicular to the river but at a different angle to the bedrock trend (or the aeromagnetic anomaly trend) reveal that essentially all total field and vertical’gradient’anomalies detected in the profiles are elongated in the river and/or valley direction. This shows that the anomaly sources are (buried) volumes of higher magnetite content within the river sediments. Further evidence for this is (1) that higher intensity total field and vertical’gradient’anomalies occur in an area where the river cuts through strongly magnetic serpentinites, (2) the absence of high frequency anomalies over unsorted glacial till, and (3) some features on power spectra. Relatively large volumes of high magnetite concentrations within the river sediments may well contain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heavy economic minerals such as gold. Consequently, the areas of greatest interest in the exploitation of buried placers may be selected from maps obtained by detailed magnetic surveys either on the ground or at low altitude by helicopter.  相似文献   

18.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岩石图结构的磁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综合研究中,处理和解释了沿断面实测的高精度磁测剖面和大范围的航磁资料.所采用的处理方法有视磁化率填图、长波磁异常提取、方向滤波和航磁数字图像处理,并反演了地壳磁层的上、下界面深度.依据资料处理结果,对研究区内构造断裂的分布、不同地体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与边界位置及岩浆活动性等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利用位场模拟方法,得出了代表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内地壳结构的磁模型.  相似文献   

19.
岩石破裂过程中的超低频电磁异常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震前电磁场和大地自电位的异常是重要的地震前兆现象.在零磁空间对超低频段的磁场和自电位的变化进行了岩石破裂的实验研究,细致地揭示出电场、磁场出现异常变化的全过程,对深入认识超低频电磁信号的微观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发现,岩石受力后应变、电位和磁场的缓慢变化在空间分布上是首先在近破裂源处出现,继而随裂纹的发展而改变位置;在时间序列上先出现自电位异常,然后是超低频磁场的变化;在异常形态上,超低频电磁信号呈现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的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岩石微破裂引起裂隙尖端处的电荷分离. 静电荷在局部区域的积累和运移,导致了自电位的脉冲状变化;而在主破裂阶段,积累电荷的急速运动形成瞬间电流,激发了脉冲式的磁场异常.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综合实验的技术步骤和观测结果,并对地震电磁前兆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