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建立大地构造内波假说的根据,即:(1)全球海陆分布的低阶段谐特征;(2)球大洋中脊体系的存在;(3)大陆永存及生长的事实;(4)地壳均衡及莫霍面的变化分界面性质;(5)地槽活动的现象,规律等,在分析以在事实的基础上研究了大地构造运动中主要的物质运动过程,认为从薄地壳底部向厚地壳底部迁移的地壳物质流,引起地壳厚度的自激波动,推动地槽运动和大陆生长。  相似文献   

2.
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动力问题研究的历史背景、以及我国地学工作者最新提出的“内波假说”和“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针对地壳运动及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问题,对“内波假说”和“纬向正常密度假说”的基本观点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星载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载SAR已成为海洋内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回顾了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进展,特别是有关国内外SAR海洋内波的遥感成像机理研究、遥感成像仿真研究和遥感探测研究的发展,同时针对目前SAR海洋内波遥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有待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海洋中尺度涡与内波的地震图像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反射地震通常用于调查、研究海底地质构造,勘探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近期研究表明多道反射地震方法也可以对水柱的热盐细结构成像.中尺度涡与内波是重要的物理海洋现象,但是常规的物理海洋调查是在间隔若干公里的离散测站上进行的,水平分辨率较低,因此对中尺度涡的结构与内波的横向分布了解较差.本文利用在大西洋东部、南海采集的地震数据给出了低频反射地震可以对中尺度涡与内波清晰成像的新的证据.反射地震方法较传统海洋观测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的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剖面进行成像方面.从地震剖面上,能够清楚地观测到中尺度涡、内波造成的反射特征变化,从而有助于改进对能量在不同尺度的海水运动之间传递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按内波假说的观点,讨论了典型板内地震即中国大陆地震的成因机制,认为造成地壳厚度分化的内波运动依靠地壳厚度差异中蕴藏的重力位能,推动地壳物质运动形成各种类型的板内地震。研究了全球地震活动的纬度分布特点以及地震活动与潮汐作用及大陆分布的联系,指出;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大陆因剥蚀,搬运和沉积以及负载重分布,使大陆地区始达不到重和均衡,成为地壳运动的活动区,因而陆壳“地震能量发射强度”曲线具有类似于潮汐剪  相似文献   

6.
再论纬向正常密度假说与内波假说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和“内波假说”再次进行了讨论,进一步比较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根据岩石圈板块概念和地幔对流假说的基本观点、以及“纬向正常密度假说”和“板块运动重力机制”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软流圈板块”概念.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内波特征——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应用初探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海洋学方法研究海洋内波已成为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与物理海洋学家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本文尝试利用当今时频分析的新手段——希尔伯特-黄变换中的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南海东北部地震数据处理获得的垂直位移分布数据进行分解,获得了一些有新意的结果.分解结果表明,南海东北部海盆上方区域的内波包含波长约1.2、2.5、4、12.5 km的组成成分,其中波长约1.2、2.5 km的内波在200~1050 m的深度范围内上、下各层的波动基本耦合;波长约4 km与12.5 km的内波以600~700 m的水层为分界,其上、下部分的内波相位差90°,指示低波数内波能量的斜向传播.这些研究表明,EMD方法在内波运动学特征的地震海洋学研宄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南海东北部海洋内波的反射地震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已有的内波研究多来自单点的垂直剖面观测资料,但研究内波水平特征的实测资料却非常缺乏.利用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具有高水平分辨率和短时间内对整个海水垂直剖面进行成像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物理海洋学观测方法的缺陷,为研究海洋内波提供有前景的新手段.本文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地震剖面的重新处理、分析,认为地震叠加剖面上同相轴呈现的起伏变化反映了内波的总体形态.计算的水平波数能量密度谱与GM76模型谱基本一致,但在低波数段和高波数段中,两者的振幅及斜率存在着一定差异,经分析认为这种差异主要与内潮波和复杂海底地形的强烈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内波破碎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起潮力作为地球演化的一种动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潮汐弹性位能的量级和转化及内波形成的机制.认为当地球是一个非完全弹性体(耗散体)时,在周期潮汐应力作用下,地球莫霍面上弹性位能的耗散可达300μW/m3的产热量,大大超过了花岗岩中放射性物质3μW/m3的产热量.在地球内部密度有差异的化学界面上(如莫霍面),当其两侧有物质进入弹塑性状态成为马克斯威尔体时,在界面起伏部位的倾斜面上,水平面上的潮汐剪切应力在倾斜面上的分力,使两侧的物质作反向流动,扩大了界面的起伏,形成内波.本文还用重力分异的观点讨论了莫霍面是一个化学界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混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海水运动形式,对多个海洋学分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物理海洋学的研究重心从大尺度向中小尺度现象过渡,近年来混合问题的研究重心也逐渐转向了中小尺度现象.内波与中尺度涡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尺度物理海洋学现象,对海洋能量在不同尺度中的级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地震海洋学研究了海洋混合参数的提取方法,并以南海内波和地中海涡旋为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内波在200~600m深度范围内所引起的混合可达10-2.79 m2·s-1左右,比大洋的统计结果10-5 m2·s-1高出两个数量级以上.而地中海涡旋所引起的湍流混合率可达10-3.44 m2·s-1左右,与大洋统计结果相比高出1.5个数量级左右,并且地中海涡旋下边界的混合要强于上边界,这一特征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另外涡旋上边界之上以及侧边界的外侧也具有非常高的混合率.  相似文献   

11.
天山莫霍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胥颐 《内陆地震》1997,11(1):29-33
利用三维P波速度结构的反演结果,确定了天山不同地区莫霍面的深度和起伏变化形态;通过分析应力场,提出了莫霍面隆起和坳陷的形成模式,并探讨了莫霍面形变与地震活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融生  孙为国 《地震学报》1995,17(3):322-327
过去十年在中国大陆上已进行了数万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工作,取得了许多地壳构造的结果.我们根据这些材料,绘制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在缺少DSS资料的地区,我们采用了天然地震面波及其它资料. 根据莫霍界面深度图,中国大陆可以分为8个地壳块体,块体内部的莫霍深度变化不大,不同块体之间,莫霍深度有很大变化. 本文对影响中国大陆不同地壳块体的莫霍界面深度的某些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它对研究地壳演化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技术研究莫霍面的进展. 对在松辽盆地内进行的约1300km近垂直反射地震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解释. 得到松辽盆地内莫霍面埋深的一些特点,其中重要一条是沿依安—大庆—大安东一线存在32km的等深线,其西侧莫霍面埋深明显大于东侧. 对典型剖面段的莫霍面震相进行瞬时信息的提取. 结果表明,利用三瞬信息可以补充原始剖面上莫霍面的解释. 并对与莫霍面有关的科学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东海及其邻域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霍面是地壳和上地幔的分界面,是个重要的密度界面,东海莫霍面的展布特征,对于研究东海深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最新重力异常数据反演莫霍面深度,结合前人的莫霍面深度结果,分析东海及其邻域的壳-幔结构与展布特征.从莫霍面深度图可见东海及其邻域莫霍面起伏变化很大,深度在12~34 km之间变化,东海及其邻域地壳厚度为6~34km,东海陆架地区地壳厚度变化与大陆地区相比并不明显,显著减薄开始于冲绳海槽地区,琉球岛弧处地壳厚度明显再度增加,莫霍面呈现两凹两凸形态,认为东海及其邻域地壳自西而东从陆壳-过渡壳-洋壳逐渐过渡的.  相似文献   

15.
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莫霍面的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垂直地震反射方法研究了在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内泰康-哈尔滨约130km范围内地壳结构和莫霍面特征.通过数据采集,定量处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以下认识:在野外观测中激发井深和震源能量是主要参数;在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与共反射点分布的处理是主要技术.分析莫霍震相可以得到它的层状与似层状内部结构以及起伏、断裂等外形特征.利用傅立叶谱、时频分析与瞬时信息可更细致地研究莫霍特征.影响莫霍特征与成因的因素主要为分异作用、地幔对流、相变、地球转动和板块运动;其中地幔对流和相变是形成莫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均衡模型在莫霍面反演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莫霍面是重要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界面,对其深度分布的研究是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内容.莫霍面深度分布与地球均衡重力场之间有重要关系,但长期以来部分研究人员在使用重测-均衡方法探究莫霍面深度时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参考均衡模型的重要性,造成了均衡补偿模式理论发展与重测-均衡方法研究莫霍面深度之间的不同步.本文介绍了世界上常用的几种均衡补偿模式当前的发展状况,对均衡解释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和应用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针对莫霍面深度反演问题,指出了传统重测—均衡方法尚需进行的改进,并从五个方面阐释了均衡理论对传统反演方法的贡献,并探讨了下一步可继续探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沙海域内潮与近惯性内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使用西沙海域锚定潜标的测流数据,分析了距浣熊台风路径100 km处海流受浣熊台风影响前后的动能谱、旋转谱和流剪切谱,从而阐明近惯性波,以及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的相互作用机制.台风浣熊之后所引起的近惯性波主要在上250 m较强,其能量是普通风场所引起的40倍.近惯性波的能量向下传播至450 m左右,与此同时,强的近惯性流的剪切驱动着惯性波与全日内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强的近惯性波与全日内波的耦合波(f+D1).此三波耦合机制为Davies的波波相互作用理论提供了观测依据,同时,近惯性内波与全日内潮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揭示了南海近惯性波能量耗散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盆地的地壳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蒙新巴尔虎左旗-黑龙江齐齐哈尔深地震测深剖面长630 km,跨越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造山带和松辽盆地.本文根据沿测线爆破地震的9炮记录截面图中,5个震相的到时资料,结合地震记录中的振幅信息,确定了沿剖面的二维纵波地壳速度结构,海拉尔盆地的地壳厚度为39.0~41.0 km,大兴安岭造山带西侧莫霍面深度为38.5~43.5 km.东侧的莫霍面深度为34.5~36.4 km.松辽盆地的莫霍面深度为32.4~36.2km.整个地壳形态东浅西深,松辽盆地最浅的莫霍面深度为32.4 km,大兴安岭西侧最深的莫霍面深度为43.5 km.最后讨论了本区的深部特征和盆山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黄金莉  赵大鹏 《地震学报》2003,25(6):563-573
应用南加州地震台网记录的6 347次区域地震的146 422个P波到时数据,并结合其它地震学方法所得到的莫霍面深度资料,在考虑莫霍面起伏变化下,确定了该区0~35 km深度内的精细三维P波速度模型.检测板分辨率实验结果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该模型提供了有关区域结构的重要信息,浅层P波速度结构与地表的地质特征相关,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山脉盆地、地形地貌的差异;各深度层上的速度结构表现为分块特征,反映了以大型活动断裂为界勾画出的分区,如洛杉矶盆地、文图拉盆地、莫哈韦沙漠、半岛山脉、圣华金山谷、内华达山区及思尔顿凹槽区域整体变化的特征.圣安德列斯断层成为研究区内明显的边界,几个深度层上可以看到两侧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横跨该断裂的几个剖面图上则显示了位于断层西南侧的太平洋板块区域速度较高、不均匀性较大,地震活动较深;位于断层东北部的北美板块速度偏低,非均匀性稍弱,地震活动性则较弱.比较平缓莫霍界面和起伏莫霍界面下反演得到的结果可以说明:莫霍界面的起伏对中下地壳层位速度结构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在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的部位,这种影响更为强烈.带莫霍面形状的模型能更精确地计算射线路径和理论到时,从而使反演后的残差更小、结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多波束测深和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数据,以及遥感资料研究南海北部东沙海域深水沙丘,总结底形形态分布特征,分析其水动力成因.按照空间分布形态将沙丘分为平行沙丘、波状沙丘和网状沙丘,本文首次发现水下网状沙丘,重点讨论网状沙丘的特征分布和形成机制.网状沙丘发育在东沙环礁东北部水深约352~420 m之间,研究发现其延伸方向共有三个走向:NS、NE-SW和EW,前两个方向为西向传播的内波所致,而最后一个则很有可能是由洋盆西向传播的内波遇到东沙环礁后形成衍射,向北传播的内波引起了向南的近海底底流,冲刷海底底层,剥蚀出足够的沉积物颗粒,从而形成EW走向的水下沙丘.值得一提的是,在多边形网状沙丘的上方,反射地震剖面揭示水层中发育与下方沙丘相当波长的高频震荡内波,并且在遥感资料上也发现相关的衍射和内波干涉区域,而内波干涉很有可能导致高频震荡,从而形成网状沙丘.本研究丰富了水下沙丘形态类型,探讨了新型水下沙丘的形成机制,在陆坡底沙运动及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