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霍面的起伏波动可看成壳-幔分层介质中的内波现象,引入推动地壳底部物质迁移的驱动力,用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了莫霍面内波的运动,并探究了内波运动的动力来源及潮汐在内波生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按内波假说的观点,讨论了典型板内地震即中国大陆地震的成因机制,认为造成地壳厚度分化的内波运动依靠地壳厚度差异中蕴藏的重力位能,推动地壳物质运动形成各种类型的板内地震。研究了全球地震活动的纬度分布特点以及地震活动与潮汐作用及大陆分布的联系,指出;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的大陆因剥蚀,搬运和沉积以及负载重分布,使大陆地区始达不到重和均衡,成为地壳运动的活动区,因而陆壳“地震能量发射强度”曲线具有类似于潮汐剪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分析了前人对青藏高原岩石层构造和动力学研究的成果,提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大陆碰撞及大陆形变的基本特征为青藏高原地壳的加厚和地壳缩短,地壳物质的横向流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组成青藏高原的各块体可能有不同的主导隆升机制.认识到在板块构造理论所揭示的全球构造格局中,青藏高原不仅仅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会聚、碰撞以及大陆形变的结果,它也是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层和下伏地幔物质运动的相互耦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地幔动力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断离险升-挤压隆升-对流隆升三阶段模式(BCCM),结合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与此模式相对应的该区域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深部物质运移和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分别由Love波和Rayleigh波得到的S波速度结构的差值(VSH-VSV)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海域(70°E~145°E,15°N~55°N)地壳上地幔中的偏振各向异性进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1)在小于150 km的深度范围内,VSH>VSV的各向异性体占主导地位,反映出在地球的浅部岩石圈内的水平应力作用及软流圈顶部物质的水平向流动对各向异性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在大陆地区,各向异性的强度随深度有显著变化.上地壳和上地幔盖层中的各向异性普遍较弱,而在流变性较强的下地壳和软流圈存在较大范围的各向异性.这一现象说明下地壳在岩石圈变形中可能有解耦作用.(2)在大于200 km深度的软流圈下部主要表现为VSH<VSV的各向异性,说明地幔物质垂直运动相对占优势地位.(3)在中国大陆东部可以看出一个大致趋势:在构造比较稳定的地区,岩石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比较显著,而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较弱;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软流圈中VSH<VSV的各向异性占主导地位.(4)印度板块低角度向青藏高原下俯冲影响了中国大陆西部地区各向异性的特征.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水平挤压中国西部大陆,使得物质定向重结晶,从而在岩石圈下部产生显著的VSH>VSV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5.
自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印度的大量地壳物质向欧亚大陆的地壳和上地幔挤入.寻找这些物质储藏的处所是了解大陆碰撞过程的关键.利用地震波层折成像方法.研究三维地震波速的结构,可为发现青藏及其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异常物质提供证据.本文引用并分析地震面波和体波的层析成像结果.提出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新模式,它不仅符合地震波速度数据,而且也和地质及地球物理现象相匹配.印度次大陆向欧亚大陆挤入的新模式可归纳如下:(1)印度次大陆的地壳向青藏的下部地壳挤入,而不是向青藏的地壳底部或上地幔的软流层挤入;(2)增多的青藏下地壳物质沿破裂的地壳底面,向东部邻区(青川滇)的上地幔软流层下插;(3)青藏中部及川滇上地幔较轻的热物质分别自地壳底面涌入地壳中;上涌物质可以达到地表附近(青藏中部)或是达到25km 深度的中地壳(川滇).视不同地区条件的不同而异.地表的张性构造和热物质的上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资料的积累,不断发现与板块假说相矛盾的事实:地震层析没有发现地幔对流的证据,却发现大陆克拉通具有400km深的“壳根”;海洋地质调查发现一系列否定板块假说的重要证据,尤其是大西洋中多处发现古岩石;使海底扩张模型受到严重挑战;跨越扩张脊的一系列测量结果实际实际上否定了扩张假说。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   总被引:102,自引:10,他引:102  
全球定位系统(GPS)揭示的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场清晰地表现出了以活动地块 为单元的分块运动特征,不同的活动地块具有不同的运动和变形方式.GPS观测到的阿 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速率仅(5.l± 2.5)mm/a,龙门山断裂的挤压缩短速率为(6.7± 3.0) mm/a,华南地块相对于欧亚大陆向东的运动速率是 11~14mm/a,这些结果均不支持青 藏高原北部沿主要走滑断裂向东大规模挤出的假说.中国大陆以活动地块为单元的现 今构造变形可能与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性质有关,上地壳以脆性变形为主,下地壳和 上地幔以粘塑性的流变为特征,从底部驱动着上覆脆性地块的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8.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96°E~104°E, 22°N~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 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 结果显示,该区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底部受下地壳南南东向剪切力,与GPS反映的现今地块运动方向大体一致;而研究区域其他地区底部没有受到统一显著的剪切力作用. 结合该地区的研究资料,初步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受挤压向东和东南运动过程中,下地壳物质比上地壳更易于流动,从而对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壳有拖曳作用. 从应力场反演的模型位移与GPS实测的现今位移资料也大体吻合,反映结果有合理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的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有限元方法对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与岩石圈运动进行动力学模拟. 以一个黏性薄板(牛顿黏滞、非牛顿黏滞)比拟中国大陆岩石圈,通过解力平衡方程得到中国大陆地壳相对于欧亚板块的运动速度分布,并与最新观测的GPS测量资料比较. 结果表明,造成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今地壳运动及形变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巨大重力位能. 相对而言,前者的贡献大于后者. 同时,构成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介质具有较强的非均匀流变特性,呈现出分块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年轻的大陆构造活动区的下地壳可能因热软化而出现透入性非地震式顺层韧性流动 ,这种下地壳层流作用驱动大陆上地壳发生地震式脆性断块运动 ,形成盆山格局 ,发生圈层耦合。大陆下地壳低粘度物质顺层流动可能是在地幔岩浆底侵作用为下地壳提供热能和添加幔源物质的基础上 ,并在地幔上升派生的重力和剪切力作用下 ,造成大陆下地壳热软化物质从盆地下部的幔隆区顺层流向相邻造山带之下的幔拗区。在下地壳层流过程中 ,地温场和速度场发生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地壳运行角度利用重复大地测量数据分析大陆强震机理,提出了利用反映地壳内部密度变化或时变的物理量来分析强震发生的密度变化机理的一种物理方法:(1)介绍了地球内部密度时变的一般理论和单层密度时理论,提出了分步迭代算法;(2)简要分析了断层位错引起的单层密度变化效应;(3)分析了1996年丽江7级地震前震区南部地壳密度时变(变化)的特征,(4)初步探讨了强震孕育过程中可能的地壳内部密度时变(变化)前兆模式或发震机制。  相似文献   

12.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ge;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 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 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 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 km)比东部(16 km)的深, 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 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 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 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 空群集的过程; 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 Nc =8.64-0.99 MS. 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 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 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 700和246 200人; 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 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 Nc=2.40-0.39lgD, 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华北北部(大首都圈)地区近十年(1983-1992年)来的地壳垂直运动。就其运动的性质可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以1989年大同地震为界的前一阶段,表现为应力积累阶段;在同地震后的后一阶段,则表现为地壳垂直运动处于一种反向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14.
重力作用下的地壳物质流是壳内重要的构造活动现象,它对大陆地区强震起着控制作用。大陆强震重复周期与地壳物质流速相关,在地壳物质流速较快的地区,强震重复周期较短,反之则较长。计算出地壳物质流速不同地区的强震重复周期值。在地壳物质流速低于一定数值的地区内,只能在地壳岩石中产生流变结构,而不致于发生强震。上述看法可供评价有关地区地震危险性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实施的14条近垂直深反射地震探测叠加速度谱,利用Dix公式将叠加速度剖面转换为地壳层速度剖面,并利用时深转换方法构建了深度域地壳层速度模型,综合各地壳速度剖面分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不同深度层次的P波速度变化趋势以及地壳几何分层特征.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区可分为4~8 km沉积层(VP为1.7~4.7 km/s)、4~10 km厚的上地壳层(VP为5.2~6.3 km/s)、5 km〗左右的下地壳层(VP为6.4~7.0 km/s)以及2~6 km厚的高速下地壳底层(VP>7.0 km/s).VP>7.0 km/s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被认为是岩石圈伸展、下地壳底部底辟构造或者是残存的原始华夏下地壳基性层的地震学指示;综合研究区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构建了跨越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陆坡区剖面莫霍和岩石圈底界图像,揭示出岩石圈上地幔在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减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杨亭  傅容珊  黄川  班磊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4):1049-1061
在地球表层存在着占地表面积约30%的具有低固有密度、高黏度的大陆岩石圈.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大陆岩石圈通常不直接参与下方的地幔对流,但其与地幔对流格局有着重要的相互影响.大量研究显示,在中太平洋和非洲的下地幔底部,存在着两块占核幔边界(CMB)面积约20%的高密度热化学异常体(由于其剪切波速度较低,常称作低剪切波速度省(LSVPs)).LSVPs的演化既受地幔对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地幔物质运动的格局和动力学过程.本文系统研究了存在大陆岩石圈,下地幔LSVPs的地幔对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1)当大陆体积较小时,其边缘常伴随着俯冲,大陆区域地幔常处于下涌状态,其上地幔温度较低,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处于压应力状态.随着大陆体积的增大,大陆边缘的俯冲逐渐减弱,大陆区域地幔由下涌转为上涌,其上地幔温度较高,大陆岩石圈水平方向处于拉应力状态.(2) 岩石圈与软流圈边界(LAB)在大陆下方较深,温度较低;在海洋区域较浅,温度较高.随着大陆体积的增大,陆洋之间LAB深度、温度的差异逐渐减小.(3)大陆区域地幔底部LSVPs物质的丰度与大陆的体积呈正相关.当大陆体积较小时,大陆下方的LSVPs丰度比海洋区域少.随着大陆体积的增大,大陆下方LSVPs的丰度逐渐增大.(4)海洋地区地表热流高,且随时间波动大,大陆地区地表热流低,随时间波动较小;LSVPs区域的核幔边界热流低.  相似文献   

17.
引言 众所周知,在强震发生之前可观测到地光现象和电磁波异常发射(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1982),以及低空静电场的突变(郝建国,1988)。这些异常现象都与地壳岩体在孕震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放电现象有关。地壳中放射性物质辐射的放射线可引起地壳内物质的电离,因此,地球自身存在一定量的微电流流动。 1 仪器工作原理 地壳中射性物质辐射的放射线引起地壳内物质的电离形成一种微弱的微电流,这种微电流就是日常检测值的背景值。由于孕震应力场作用,岩体承受挤压,导致压电效应,可在地震前发射出10-…  相似文献   

18.
全球扰动场源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舸  李斐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2):193-201
作为大地重力学反问题研究的实际应用,本文计算了全球扰动场源.在参数选择、赋值模式上,首先考虑到地球的成层结构与密度异常分布.研究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一性主要体现在岩石层块体内部,并一直延深到幔核边界;地壳中的构造活动与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状态相关.从大地构造学的角度,分析对比讨论了扰动场源所揭示的地球深部地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通道流模型动力环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下地壳流"模型作为一种可能的动力学演化机制,在解决诸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东缘、南缘等区域地壳中岩层的通道流或韧性剪切挤出等方面的解释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和阐述.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壳、幔介质平均速度模型,采用二维黏弹性数值模型对高原下地壳物质流动的动力学边界条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作为坚硬的固态物质相接,不具备可运动的边界条件,难以在Moho界面处任意地域发生相互运动.壳、幔介质中需存在可供物质高速运动的边界条件,即以上地壳底部的低速层为上滑移面,以上地幔软流圈顶部为下滑移面,才有可能在足够强的力系作用下促使"下地壳+岩石圈盖层"物质发生同步运移;(2)若不具备这样的初始与边界条件是难以产生深部物质运移的.因此,青藏高原深部壳、幔物质运动不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只能是局部和在特异环境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陈虹  黄忠贤 《地震学报》1995,17(2):264-269
应用混合极值理论及最大似然法估计中国大陆地震危险性陈虹,黄忠贤(中国北京100085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主题词地震危险性;地震活动;地震综合预报极值理论由于其不需要一段时间内的全部观测资料,而只需各个短时间段内的极大值,故在利用历史资料及现代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