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在地壳垂直形变场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笃信  刘文义 《地震》2000,20(3):82-86
论述了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地壳垂直形变场,处理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的实测资料,结果显示,地壳垂直形变场的第一典型场对中强以上地震发震地点的判定有重要意义;而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间权系数能够表示区域地壳运动的相对强弱,它可以作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的时间判据。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若柏  洪汉净 《地震学报》1995,17(2):148-155
应用华北地区30余年的精密水准资料,用统一的方法进行同网形、同起算点的平差计算,得出了1965-1975,1975-1979,1979-1983,1983-1988年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壳垂直形变场有规律的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周期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推断,这一现象可能与区域应力-应变场的微动态活动有关;最后对垂直形变场与地震预报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条件观测平差理论,对辽宁地区历年来施测的水准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期平差处理。绘制出各个时期的地壳垂直形变图,它直观的反映了地面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情况,用以研究垂直形变场的演变过程。根据我国“九大”地震区水准资料显示的地壳垂直形变特征,探讨了地震发生的可能规律,从近年来水准资料反映的地壳形变,对辽宁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用富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散度计算公式,对华北、南北地震带和河西─祁连山地区的水准资料进行计算,并绘制出各时间段的等值线图。通过对各区的地震活动与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时空特征的分析,发现绝大多数中强地震的震中位于零散度区或其零值线附近,散度场变化越强,零值区越大,在本时间段或下一时间段内,该区的地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5.
四川西部现今地壳形变与地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段线性速率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川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多期区域垂直形变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垂直形变场的信息分离与动态特征研究,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了川西地区地壳运动现状及未来地震危险区。结果表明:川西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场出现转折,呈逆继承性运动,同时运动强度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1971—1979、1979—1983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阶以内的小波分解结果与地质构造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反应的是断层活动;四阶小波变换结果为地壳垂直形变的低频部分,反映的是大区域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壳垂直形变。1971—1979年,门源南部的地壳垂直运动相对剧烈,而到了1979—1983年,门源地区地壳垂直运动主要活动区域由门源南部地区转移到门源附近区域,这可能与门源6.4级地震孕育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北祁连河西地区近期大地垂直形变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形变逆继承性运动弱,继承性运动强。研究了垂直形变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垂直形变隆起区的边缘形变高梯度带上。指出该地区的中段形变异常明显,已形成强震的孕震背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西部地区二十多年的地壳垂直形变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了地壳垂直形变场的形变速率波中的0阶子波,发现:地震的发生大多在地壳波浪的0阶子波的0振幅线与断裂相交的地带附近。认为:形变速度波的0阶子波的传播是地震破裂的扰动力源,它的0振幅线与构造断裂的交汇部位可作为地震触发的重点监测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分数维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唐地区1968─1975年的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复测成果数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的分数维明显降低,地壳的有序性增强。本文认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分数维能够明确地揭示地壳的有序程度,是一种较好地利用形变测量资料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特征及其物理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用富里叶级数表示的地壳垂直形变场所产生的散度场公式,对华北地区30年多的资料及河西地区近期资料进行了计算,绘制出各时间段的散度等值线图,并对该区地震活动的散度场背景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在散度图像中正源区和负源区之间通常有散度密集带,零散度线恰好位于密集带;(2)散度密集带和地壳厚度变异带在分布上呈现一致性,且在多数情况下二者方向一致;(3)中强地震通常发生在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  相似文献   

11.
陈时军 《地震研究》1994,17(1):56-60
本文应用分数维的概念及方法,对京、津、唐地区1968-1975年的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复测成果数据处理后的结果进行了分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前该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的分数维明显降低,地壳的有序性增强。本文认为,地壳垂直形变空间分布分数维能够明确地揭示地壳的有序程度,是一种较好地利用形变测量资料提取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永志  王双绪 《地震学报》1998,20(2):150-157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 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天祝—景泰6.2级地震的地形变异常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笃信 《地震》1994,(4):59-64
本文总结了1990年天祝-景泰6.2级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特征,发现这次地震并未发生在地壳垂直运动最强烈的地方,而是在其边缘。至于断层形变,则随测点与震中关系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唐山7.8级地震的地壳垂直形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了这次地震前后大面积地壳垂直形变的特点。结果表明,在震前震中区地壳运动有一个长期缓慢运动-活跃-“平静”-发震的过程。地震前后的地形变资料表明,地壳形变与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震后形变与以往强烈地震的震后形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小波分析在地壳垂直形变测量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并采用基于样条函数的多分辨分析及其相应的B小波,推导了适合区域地壳垂直形变分析的平面二维小波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样条B小波计算了河西-祁连山地区1971~1995年的多期垂直形变观测资料,所得结果如下:①小波多分辨分解可有效地分离地壳垂直形变的不同空间波长成分,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垂直形变在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我们研究地壳垂直形变不均匀性与地震活动关系的一个有力工具;②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一阶、二阶小波分解结果主要与地质构造一致,说明了河西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短波主要是断层活动;③河西-祁连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东南部较强烈,与1986年青海门源6.4级、1990年甘肃景泰6.2级和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河西地区地应力加强和地震活动有关,而西北部运动较弱,无中强以上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6.
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崇立 《中国地震》1993,9(4):327-333
本文综合研究了山西断陷带垂直形变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本区深、浅部结构,构造和地壳价质物性特征的关系;结合浅部地震地溶部探测的研究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现代垂直形变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形变测量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的现代垂向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晋北地区以北东至北东东向构造活动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浅部构造活动和地壳介质的特征特征对地壳形变的制约作用;2.山西断陷带内主要盆地的垂直形变与其深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表征地壳垂直形变场定量特征的地壳垂直运动准加速度及体积变化率两个新指标,利用甘肃河西地区70年代以来的5期复测水准资料计算了地壳剪切变形率、扩张变形率、体积变化率、速率增量、准加速度等各项指标,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与强震危险区判定的关系.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沂沭断裂带地壳垂直形变的演化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柏  扬国华 《中国地震》1995,11(2):174-180
本文使用多期精密水准资料,经采用统一的计算方法和起算标准处理后,分别对沂沭断裂带上的山东和苏鲁皖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场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区域应力场、地震活动特征等研究了地震危险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山西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垂直形变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及其邻近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出现的两升三降的分布格局,反映出现代构造块体活动在不断增强.通过地震活动和区域形变场分析,可以看出山西地区自50年代以来地震释放能量有不断加强趋势,区域形变出现了有规律的四象限分布.预计今后10年内本区若干危险点有可能成为地震能量大释放地区.  相似文献   

20.
叙述了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地壳形变的主要特征,指出其具广泛性、多样性和阶段性。分析了这次地震前后大地形变场的动态和演化,并从不同时空尺度对这次地震后华北地区形变场的新格局和未来地震形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