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库尔勒市历年沙尘天气发生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71~2010年库尔勒市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库尔勒市沙尘天气40年变化特征,以及沙尘天气与平均风速,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面0cm温度和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浮尘等沙尘天气在年际、季节与各月变化上具有一致性。20世纪的70年代沙尘天气发生日数最多,从1971~2005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1971年最高,共出现沙尘天气112d但不同沙尘天气发生日数最值出现的年份不同,2005~2010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又开始回升,到2010年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已接近70年代的平均水平。其次,沙尘天气呈现春夏季节发生日数多,秋冬发生日数少的季节变化趋势,每年的4月沙尘天气出现最多,1月沙尘天气出现最少。沙尘天气的发生与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气温的变化关系不明显。根据2010年4月的沙尘颗粒物监测表明,沙尘天气使大气中的Ca、Mg、Fe等地壳元素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2.
1981—2013年京津冀持续性霾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娟  张培群  王冀  曲恩杉  刘秋锋  李刚 《气象》2015,41(3):311-318
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多的霾天气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持续性增强,为此,本文利用1981—2013年京津冀霾日统计资料,对京津冀持续性霾事件(定义为连续2 d及以上有烟或霾发生的天气)的基本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1981—2013年非持续性霾日数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持续性霾日数及其所占百分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持续性霾日数的增加是总的霾天气增加的主要原因。持续性霾天气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北部和河北西南部,年平均持续性霾日数占到霾的年总日数一半以上。持续性霾高发区的范围呈现年代际增大趋势,2000年之后扩展趋势显著加速。  相似文献   

3.
利用哈尔滨1960~2005年烟幕出现次数进行气候分析,找出了烟幕冬季的月、年变化规律,统计发现哈尔滨市烟幕日主要出现在冬季(11、12、1、2)4个月,并通过对哈尔滨市2000~2005年6a烟幕资料详细分析,结合烟幕发生时的天气特征,以及烟幕与各项天气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烟幕的气象预报着眼点。烟幕日多产生在高压系统控制下,冬季烟尘排放量多、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常有逆温层存在)是多烟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浅析奈曼地区沙尘天气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关联系数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奈曼地区的沙尘天气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5年奈曼地区的沙尘暴和扬沙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年沙尘暴和扬沙天气发生的日数与年蒸发量的关系最密切(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的关系较密切(负相关),说明在蒸发量高而降水量少的年份里沙尘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当年1—6月平均温度和年蒸发量构建的回归模型B能很好地反映其与沙尘暴发生日数的关系。年平均气温和年蒸发量构建的回归模型A能很好地反映其与扬沙天气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1966—2015年鲁中地区8个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年最高气温、高温日数、极端高温日数、暖夜日数、炎热日数和高温热浪日数等指数,研究其极端高温天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鲁中地区近50 a年最高气温随时间变化呈增加趋势,1990年后增加趋势明显,有6 a左右的主要变化周期,主要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极端高温天气呈增强趋势,尤其在1990年以后,年炎热日数和轻度高温热浪日数最多出现在1994年,年高温日数最多出现在1997年,年极端高温、暖夜日数和重度高温热浪日数均出现在2005年;中部地区发生极端高温天气频率高,南部山区发生频率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巴楚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0年的大风及沙尘天气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变化趋势方法,分析巴楚县大风、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天气的变化特点及趋势,并初步探讨沙尘天气日数变化的气候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出现的沙尘天气主要以浮尘为主,扬沙次之,大风和沙尘暴最少。沙尘的出现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每年的3-10月是沙尘天气的多发时段;近50a来大风和沙尘天气日数明显减少。沙尘天气与当地大风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偏西北大风能引起沙尘天气发生的概率性最大;降水量与沙尘暴发生日数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负相关,降水偏多的年份,沙尘天气就偏少。  相似文献   

7.
根据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和下游(民勤)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最高、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固定阈值法(天气标准)和百分位阈值法(平均标准)定义了高温事件,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高温事件强度、日数和极值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中、下游年代、年天气标准和平均标准高温事件强度总体上呈增强和日数呈增多趋势,2010—2015年高温事件强度增强和日数增多趋势明显,高温事件极值也呈增强趋势。高温事件出现在5—9月,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的高峰值均在7月,依次向两端递减。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均为下游中游,说明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下游比中游更长。高温事件中、下游年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没有发生周期性变化,平均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均存在着5~7 a的准周期变化。高温事件中、下游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以及平均标准强度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平均标准日数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中游在1997年、下游在1996年。年高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正常年份概率在58.9%~73.2%,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强度偏强和特强年份概率在14.3%~16.9%、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概率在14.3%~21.4%。  相似文献   

8.
根据喀什气象站19712010年历史气候资料,分析了喀什市40年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以及沙尘天气与月降水量,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喀什市20世纪80年代沙尘天气发生日数最多,从19712010年历史气候资料,分析了喀什市40年沙尘天气的发生规律以及沙尘天气与月降水量,月平均风速,月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喀什市20世纪80年代沙尘天气发生日数最多,从19712005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1985年最高,共出现沙尘天气272d,但2006年以后沙尘天气发生次数有所增加;发生沙尘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其次是夏季,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每年4月沙尘天气出现最多,1月沙尘天气出现最少;沙尘天气发生次数与月总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风速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关系,是沙尘天气发生的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9.
根据石羊河流域中游(武威)和下游(民勤)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最高、平均气温观测数据,采用固定阈值法(天气标准)和百分位阈值法(平均标准)定义了高温事件,运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高温事件强度、日数和极值的变化特征。统计结果显示,中、下游年代、年天气标准和平均标准高温事件强度总体上呈增强和日数呈增多趋势,2010—2015年高温事件强度增强和日数增多趋势明显,高温事件极值也呈增强趋势。高温事件出现在5—9月,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的高峰值均在7月,依次向两端递减。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均为下游>中游,说明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下游比中游更长。高温事件中、下游年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没有发生周期性变化,平均标准强度和日数时间序列均存在着5~7 a的准周期变化。高温事件中、下游天气标准强度和日数以及平均标准强度均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平均标准日数发生了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中游在1997年、下游在1996年。年高温事件存在一定的异常性,高温事件强度和日数正常年份概率在58.9%~73.2%,对生命健康和安全生产造成危害的强度偏强和特强年份概率在14.3%~16.9%、日数偏多和特多年份概率在14.3%~21.4%。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黑龙江省71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10 mm以上降水日数、降雪日数、大雾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计距平法和M-K突变检验法,分析黑龙江省不利交通运营气象要素和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利交通运营的气象要素中只有10 mm以上降水无明显增减趋势,降雪日数、大雾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1961年以来,黑龙江省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呈减少趋势,近54 a平均减少了28 d;全省大部地区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减小趋势显著,趋势系数在-0.2-(-0.8);黑龙江省交通运营不利天气日数在1989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减少18 d。  相似文献   

11.
根据佛山地区3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佛山地区近30年气温、降水和灾害性天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佛山的年平均气温具有上升的趋势,在1994年发生突变,快速增暖;年雨量波动明显,年降雨日数则呈现出下滑的趋势。高温、暴雨、强对流天气、灰霾等是影响佛山的主要灾害性天气。高温日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持续高温现象加剧。暴雨日数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上呈波动且缓慢上升的趋势。佛山全年均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其中6—8月是高发期,在10月随着汛期的结束强对流天气急剧下降。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1—3月份和10—12月份,2007年之后,逐年灰霾日数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2.
运用和田地区气象、社会统计、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应用气候趋势、小波、突变、合成方法分析了1960—2010年和田地区烟幕天气的变化趋势、周期及突变特征,揭示了影响烟幕天气多发的气候及社会成因,结果发现:(1)和田地区烟幕天气呈现出递增(15.4 d/10a)的趋势,多年平均日数66 d,其代表站——和田高达123 d,烟幕天气在20世纪60年代最少、90年代增至最高峰,2000—2010年大幅减少,年烟幕日数呈单峰型,峰值在10月—次年3月的冬半年,日烟幕频数呈双峰型,峰值在20—01时和早上09—12时;(2)年烟幕日数具有稳定的准17 a振荡周期,1982年为显著突变增加年、2005年为显著突变减少年;(3)影响和田地区烟幕天气多寡的主因是人口快速增长下,冬半年长时间向空中大量排放烟尘,加之冬半年受高空浅暖高压脊和地面塔里木盆地低气压环流的控制,气层稳定、逆温易发且频率高,风速较小,烟尘不易扩散。  相似文献   

13.
齐斌  邹俊丽 《山东气象》2011,31(2):15-17
利用泰安市1971—2009年观测资料,对泰安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泰安市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数的80.7%;灰霾日数1月最多,7,8月无灰霾日;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灰霾天气出现较多;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泰安市灰霾日数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灰霾天气多,则日照时数少,降水日数多,则灰霾天气少;低云量与灰霾日数呈正相关关系。进入21世纪,灰霾日数的减少更多是因为环境整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乌兰乌苏镇1964~2012年的气象资料,选取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大风、雷暴、沙尘暴、沙尘天气及大雾、轻雾天气出现的天数作为分析对象,运用3年移动平均法、回归分析法、非参数检验方法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突变检验法以及小波分析法,进行了多种天气事件的年纪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大雾天气的发生日数呈增加趋势,沙尘天气、沙尘暴天气、轻雾天气、大风天气和雷暴天气的发生日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大风天气发生日数减少趋势最为明显.(2)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大雾天气、轻雾天气、沙尘暴天气、雷暴天气和沙尘天气在研究时段都出现了突变,且平均气温、轻雾天气、沙尘天气和雷暴天气在突变之后不久都达到了极显著的上升或者下降变化趋势.(3)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大雾天气、雷暴天气和大风天气有明显的周期性,但是不同的气象要素周期性长短是不同的,沙尘、沙尘暴和轻雾天气则没有明显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苏尼特右旗1976—2006年的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对苏尼特右旗沙尘天气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6—2006年苏尼特右旗沙尘天气呈波动性减少趋势,月平均沙尘天气日数的波动性,与月平均最大风速和月平均大风日数成正相关。扬沙天气出现日数最多,沙尘暴天气次之,浮尘天气出现日数最少。造成沙尘天气除本地沙尘源外,上游沙尘的输送也是产生沙尘天气的重要原因。影响苏尼特右旗沙尘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为冷锋和蒙古气旋。  相似文献   

16.
一次由秸秆焚烧引起的霾天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红  邱明燕  黄勇 《气象》2008,34(11):96-100
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有着负面的影响,并且会增加霾天气的发生几率.霾是一种由于大量尘粒子、烟粒子或盐粒子的存在使空气变混浊,进一步导致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结合2007年6月10日郑州市出现的一次严重霾天气,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高空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地形高度资料,从焚烧点遥感监测、污染物轨迹、地形和气象条件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机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焚烧产生的大量烟粒子、东南气流对粒子的输送以及大气层结中连续几天出现的逆温和"郑州弯"特殊的地形是造成这次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呼和浩特地区35年(1971—2005年)气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呼市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点,以及与降水量、气温、大风日数等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浮尘,在年际、月变化上具有一致性。沙尘天气的发生与降水量呈反位相,春季扬沙与同期降水量呈明显负相关。沙尘天气总体上与前冬平均气温和同年2月气温呈负相关;土默川平原全年沙尘暴日数与3、2月温度差呈正相关。春季沙尘天气与同期大风日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雾霾天气对天津市太阳辐射影响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5—2016年天津市1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探讨了近12 a天津市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同时以西青站为例,基于西青站太阳辐射观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雾霾天气对天津市太阳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天津市雾霾天气总体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雾霾日数高值区分布在宝坻蓟州地区,而滨海新区南部地区雾霾天气发生最少。2005—2016年天津市雾霾日数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秋季和冬季易形成逆温,不利的扩散条件使雾霾天气频发,因此秋季和冬季应重点防治雾霾天气。近12 a天津地区冬季雾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率最大。随着雾霾天气持续日数的递增,天津地区雾霾天气发生频次呈幂函数的形式递减,但雾霾天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逐渐增加,持续6 d的雾霾天气使太阳辐射比背景值下降57.14%。雾霾天气持续发生发展对冬季北方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及太阳能发电等行业影响较大,应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尽可能减小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53—2008年合肥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合肥城市暴雨、大雾、雷电、冰雪冻害、大风、高温6类主要城市灾害性天气的统计特征,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其进行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大雾天气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加更为明显;暴雨发生日数基本维持不变,2000年以后大暴雨发生概率增大;大风、雷电、高温的年发生日数呈现减少趋势;降雪日数减少,年极端最低气温49.1%出现在雪后第1 d或第2 d。  相似文献   

20.
孙蕾 《贵州气象》2011,35(5):20-22
该文对1957-2009年阿拉山口地区的雪暴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53a阿拉山口雪暴天气主要发生在11一次年3月,其中1月发生雪暴日数最多,其次是2月和12月;阿拉山口雪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降幅-0.7d/10a(通过显著性0.001检验);阿拉山口的雪暴天气全天都有可能发生,持续最长时间达12.5h;发生雪暴天气主要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西北大风(极大风速在9~10级以上)、降雪量或积雪较厚是形成雪暴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