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回顾性的报告分析了165例颈椎病,CT50例、CTM15例、MRI100例。MRI比CT和CTM更精确而且没有损害。但CT和CTM则可补充MRI对颈椎和韧带的观察不足。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简称MRI)的临床应用为脑部血管异常的检查提供了一种无创伤手段。本文观察了11例脑血管畸形的MRI表现,6例有CT对照资料,4例有血管造影资料,8例手术证实。MRI结果表明:畸形血管常呈线条状迂曲的低信号或无信号影,如果与畸形血管呈垂直切层时常呈点状和蜂房状低信号影或无信号影.在检测畸形血管钙化中,CT优于MRI,而在检测后颅凹血管畸形中MRI优于CT。而在检测后颅四血管畸形中MRI优于CT。血管造影虽是有创检查,但对于观察畸形血管的全貌非常有用,目前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松果体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例均做CT检查,3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其中2例行CT与MRI增强检查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CT扫描5例囊肿均位于松果体区,呈类圆低密度区,边界光滑锐利,CT值为12-16HuMRI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结论:CT和MRI对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是建立一套CT、MRI影像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系统,使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懂得简单CT、MRI影像术语的医生能对脑血管疾病做快速确诊,并可作为影像教学系统。材料与方法为:本系统图片和资深放射医生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和其他有关方面。分析方法为序贯诊断法,程序设计以Window32为平台,Visual Fox Pro3.0为开发语言。结果得到:该系统实现了分别由29种CT、23种MR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CT及MRI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征象分别进行了描述,并重点对各种不同的影响检查做了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6.
研制脑血管疾病MRI、CT影像的计算机分析诊断系统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是建立一套CT、MRI影像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诊断系统,使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懂得简单CT、MRI影像术语的医生能对脑血管疾病做快速确诊,并可作为影像学系统。材料与方法为:本系统图片和资深放射医生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和其他有关方面,分析方法为序贯诊断法,程序设计以Window32为平台,Visual Fox Pro30为开发语言。结果得到:该系统实现了分别由29种CT、 23种MRI特征量对八大类23种脑血管疾病的确诊,自动打印诊断报告,还设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文字及图片档案管理模块。结论:经过运行证明系统确实能辅助医生快速识别图像内涵,达到了辅助诊断和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CT与MR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应用的各自特点及不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不能替代,X-CT便宜,速度快;X-CT业已证实其特征及长处,其局限性也已经明确,而MR在这些方面,尚待继续探讨。在检查组织内小钙化灶方面CT大于或优于MR,CT显示皮质骨比较好,因而在诊断外伤方面优于MR。MR不能显示急性蛛网膜下腔内出血,因而在大多数急症方面CT优于MR。在显示血脑屏障的破坏方面,增强CT扫描优于MRI,这种情况只有在MR静脉注射造影剂得到广泛应用后才可能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CT机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机之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T和MRI是当今应用最普遍的两大类临床影像诊断设备。本文应邀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对CT和MRI两大设备在原理、性能、指标、功能、参数、敏感性、安全性、信号性质、图像标准、图像重建的方法学理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和有意义的比较。并沿两类机器发展的轨迹追溯了两种影像在历史上的交汇点(源宗)。阐明了两套数学方法(Radon变换和Fourier变换)的平行发展根源于其信号性质的重大区别。MR是时域信号,而X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CT对42例脑血管病急性期病人进行检查,结果表明:C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定性诊断中具有首选价值.尤其对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实用,对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虽然不如MRI敏感,但应用CT动感观察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对无设备的单位更为重要,DSA对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型、脑血管狭窄的诊断较特异。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尿崩症(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我院1990.12-1994.12月四年间在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社会源性尿崩症,并对其病历,分类,病理转归,CT和MRI表现,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脑垂体后叶素是目前临床治疗神经源性尿崩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转移侵犯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CT或MR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鼻咽癌、颅底转移侵犯海绵窦。鼻咽癌侵犯颅底并侵犯一侧海绵窦病例12例,均经过CT和MR扫描。结果: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影像表现为一侧海绵窦形态增宽,密度以及信号改变;结论:结合临床较易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海绵窦部的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病变中4例表现为T1稍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在平扫CT中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呈现不均匀的明显对比增强。结论海绵窦部的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海绵窦部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CT/MRI和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影像诊断水平和临床表现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临床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检查时间外伤后半小时至3天不等.结果所有病例的胼胝体损伤灶在CT图像上均未见明显密度异常.MRI上表现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FLA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病灶位于胼胝体膝部4例,胼胝体压部2例,胼胝体嘴部1例,胼胝体广泛性损伤1例.8例中都合并有1处以上的胼胝体外其他部位的颅内损伤,包括多发性脑挫伤、脑内血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2例有MRI复查资料.结论 MRI是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明显优于CT,不仅对较小和轻微的挫伤敏感,而且能多方位地显示病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10例,该10例病例均进行了MRI检查,2例进行了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下肢海绵状淋巴管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下肢软组织增生肿胀、呈网格样改变,并可见迂曲扩张的淋巴管影。病变累及范围常常比较广泛,并可累及临近肌肉及骨骼组织。结论:MRI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有无肌肉、骨骼受累,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50例原发性肝癌、26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瘤和9例肝囊肿进行了形态学分析和比较;反映病灶密度的CT值进行测量和统计;注药后增强扫描进行分析和描述。发现CT图像上最易确诊的是肝囊肿。肝癌病灶边缘有持征,表现膨胀性生长的边缘清晰,可见有包膜,浸润性生长的注药后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变清晰,并较平扫时病灶有缩小。肝血管瘤在注药后增强扫描,尤其是延迟扫描病变部大部被充添,这可将肝血管与肝癌和肝转移瘤区别开来。而肝癌和肝转移瘤要通过形态学特征,注药后增强扫描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或MRI平扫及增强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影像表现。3例患者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13例中有3例为未降睾丸并发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CT主要表现为中等均匀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到中度强化;MRI主要表现为结节状,信号较均匀,T2WI呈稍低信号,可见低信号线状纤维血管分隔,增强时分隔强化,肿瘤实质轻度强化。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位于正常睾丸下降路径,可发生于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病灶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和MRI在中老年女性额骨内板增生症(HFI)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中老年女性(45~97岁,平均年龄67.66±11.95岁)头部多排螺旋CT和MRI图像,应用VR后处理图像评价HFI类型,以CT和MRI矢状位、CT斜矢状位图像测量额骨内板厚度,分析CT和MR测量额骨内板厚度的差异,分析年龄、额骨内板厚度与HFI的关系。结果:中年组(45~59岁,平均年龄52.97±4.43岁)、老年组(60~97岁,平均年龄73.49±8.45岁)分别29例和73例,中年组、老年组患者HFI患病率分别为41.38%和56.1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患病组中,中年组、老年组重度HFI患病率分别为41.67%和56.1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CT矢状位、CT斜矢状位测量额骨内板厚度无统计学差异,CT矢状位、MR矢状位测量额骨内板厚度无统计学差异。中年组、老年组,两组患者额骨内板厚度无统计学差异。患病组额骨内板厚度大于非患病组。回归分析,中老年女性人群,年龄与额骨内板厚度,两者不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多排螺旋CT和MRI可以显示、测量额骨内板厚度,VR后处理重建技术可以直观反映额骨内表面,利于额骨内板增生症的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能CT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行双能CT和MR检查,观察软组织CT图像、双能CT肌腱伪彩(DETC)图像和MR图像上ACL。以MR图像为参考标准,评估双能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预测值。结果:MR图像、软组织CT图像、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明确的ACL损伤的例数分别为23、11和20。软组织CT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47.8%、100.0%、100.0%、36.8%和60.0%;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各预测值分别为82.6%、85.7%、95.0%、60.0%和83.3%。与软组织CT图像相比,联合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诊断ACL损伤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均有明显增加(敏感度和准确度相应的χ2值分别为6.133和4.022,P值均<0.05)。结论:联合双能CT的软组织CT图像和DETC图像可诊断ACL损伤,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值。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免疫组化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交界性或交界性偏低度恶性潜能5例,低度恶性4例,中-高度恶性7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CT和MRI检查在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证实的AS患者骶髂关节CT及MRI表现特点,根据CT及MRI征象进行分级,对其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主要累及髂骨侧,对于I级病变,MRI较CT发现更多病灶,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