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川西坳陷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有利储层横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坳陷侏罗系是川西浅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气藏分布与蓬莱镇组中有利储层的展布密切相关。气藏预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对有利储层的准确预测。笔者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起了川西坳陷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层序地层对比格架,经研究发现,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中期基准面下降晚期和上升早期,通过分析砂体的沉积,测井,地震等标志,可以确定储层的主要沉积微相。利用储层的多种识别标志,特别是含气砂体的地震识别标志,有效地实现了对有利储层的横向预测。  相似文献   

2.
洛带气田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大多数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的发育控制了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进而控制天然气富集区的分布区域与范围。产气层段砂体在纵向上的厚度与砂岩粒度受控于不同微相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产能的高低与储层的孔、渗条件和孔隙结构特征有更直接的联系。自深层运移上来的天然气至上侏罗统遂宁组储层中占高点运移和聚集,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次生气藏,原生裂缝的发育对产量的增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寻找构造适当部位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体和原生裂缝发育区,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次生气藏为岩性气藏,在蓬莱镇组砂、泥岩中,砂岩为最主要储层。通过对该气藏进行沉积相、储层及气层地震响应等特征的详细研究后,认为控制储层储集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沉积微相。气藏内有利储集砂岩多属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坝及河流相河道砂坝微相。有利储集砂体展布即与这三种微相展布一致  相似文献   

4.
利用岩芯、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录井及测井解释等资料和手段,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上侏罗统遂宁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在遂宁组沉积时期处于稳定坳陷阶段,沉积作用明显受周期性洪水注入影响,形成“洪水-漫湖”沉积体系。“洪水-漫湖”沉积主要发育冲积扇、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4个沉积相和若干个沉积微相,其沉积具有以下特征:①频繁的湖平面升降,形成砂泥互层的地层叠加样式;②缺乏大面积分布的半深湖-深湖沉积;③河流相为主要的沉积类型;④湖盆具有多物源、多期漫湖、满盆含砂的沉积特点。“洪水-漫湖”是川西坳陷遂宁组一种沉积充填新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川西洛带气田遂宁组沉积相及与储集物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洛带气田上侏罗统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并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分流间湾和浅湖砂坝微相,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砂体的展布明显受控于沉积微相,大多数含气和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与储层物性间的配置关系较好,浅湖砂坝与河口砂坝微相储层具有最优的储集条件。因此,寻找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砂体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喜山期构造运动影响下,云南地区形成众多断陷盆地和拉分盆地。保山盆地和曲靖盆地是已经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两个断陷盆地。两个盆地形态相似,均为受控盆断裂拉张、坳陷形成的一侧陡坡、一侧缓坡的箕状盆地。盆地演化均经历了拉张期、断陷期、坳陷期和抬升消亡期4个阶段。曲靖盆地受喜山运动二幕影响,缺失中新统地层沉积。烃源岩主要由盆地断陷和坳陷期半深湖-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沼泽平原相煤系地层组成,有机碳含量1%~2%,有机质成熟度低。储层主要由盆地陡坡带冲洪积砂砾岩、三角洲前缘砂岩和三角洲平原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组成,具有高孔隙度低渗透率特点。鉴于断陷盆地烃源岩和储集层分布规律,在油气勘探过程中除了寻找有利的构造气藏外,应注重生烃坳陷内寻找有利的岩性气藏,有利相带为靠近陡坡带的冲洪积相和缓坡带的三角洲前缘相。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地边界性质、沉积相类型、地层厚度、沉积序列与砂体空间组合特征及砂岩的粒度变化与物性的研究,结合地震相对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7油层组湖盆古地貌的恢复结果,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西缘、西南缘、东南缘的沉积边界受构造控制,属于构造坡折带,形成以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盆地东北缘和北缘为扰曲宽缓盆地边缘性质,属于沉积坡折带,发育缓坡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姬塬地区三角洲前缘可划分为坡型前缘和台型前缘两种斜坡带类型。位于坡型前缘的砂体厚度大、物性好,是低渗背景上相对高渗带发育区,为油藏聚集的有利场所。该成果为在大型坳陷型盆地中寻找三角洲相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应用录井、测井、地质和地震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萨尔图油层Ⅰ砂组的沉积微相,并采用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利用拟合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萨尔图油层Ⅰ砂组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其微相类型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已有的勘探成果也证实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结合构造发育情况,预测了松辽盆地南部月亮泡地区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川西坳陷中侏罗统的千佛崖、沙溪庙组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通过沉积特征分析和对比,砂泥百分含量平面变化研究,建立了各亚段的沉积古地理面貌及可能的砂体叠合分布区。结合有利相带特征研究认为,千佛崖组的河床亚相或滨湖滩环境形成的砂、砾岩储集体具有相对较好的物性条件,沙溪庙组的储集砂体主要为辫状河道及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其它微相类型砂体较少见,在此基础上预测出了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0.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已成为中国陆相盆地岩性油气藏最重要的勘探目标。通过对现代典型湖盆浅水三角洲的深入分析,结合我国中、新生代大型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及湖盆中心砂体的地质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与认识:①在分析浅水三角洲形成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按照供源体系、湖水深度及三角洲前缘倾斜坡度将湖盆三角洲分为9种成因结构类型;②建立了毯式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指出末端分流河道及末端决口扇是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典型微相类型;③分析了浅水三角洲砂体大面积分布的形成条件,指出敞流湖盆是湖盆中心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的重要条件,敞流通道对湖盆中心砂体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④湖盆中心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流及密度底流砂体等牵引流成因砂体,也发育洪水浊积扇及滑塌浊积扇等重力流成因砂体;⑤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三级层序界面对岩性(成岩)圈闭的发育有重要控制作用,三角洲平原带层序界面上覆叠置砂体富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大。本文研究成果希对坳陷湖盆沉积学研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能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西地区在晚侏罗世遂宁期处于稳定坳陷阶段,构造活动相对较弱,主要沉积一套稳定的鲜紫红色泥(页)岩夹长石岩屑细-粉砂岩地层,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沉积旋回。根据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分析,川西遂宁组可划分出1个长期层序、3个中期层序(对应于遂宁组的3个岩性段)和十余个短期层序。以各中期层序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编图单元编制的沉积相图表明:遂宁期川西地区以广泛发育被湖湾分隔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特征,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储、盖组合和油气聚集成藏条件。遂宁期沉积演化具明显受基准面旋回控制的继承性,遂宁期早期(遂宁组一段沉积时期),基准面不断上升,沉积作用以进积→加积为主,沿龙门山前缘发育有小型冲积扇或带状剥蚀区,向前分别在丰谷、新都、回龙镇各发育1套大且稳定的三角洲;遂宁期中期(遂宁组二段沉积时期),随着基准面由缓慢上升转为下降,沉积作用由加积→退积→加积演化,遂宁期早期形成的3个三角洲分裂成4~5个发育较均衡的三角洲;遂宁期晚期(遂宁组三段沉积时期),随着基准面不断下降,沉积作用由加积→进积演化,三角洲不断向湖推进,同时,由于受陆源物质供给不均衡的影响,该时期川西地区三角洲发育有较大变化,除在德阳发育1个较稳定的三角洲外,在新都发育的三角洲逐渐消亡,而在新津则由浅湖沉积逐渐演变为大型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是主力勘探层位,明确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野外剖面踏勘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石盒子组地层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粗粒陆源碎屑岩系。中二叠世研究区仍存在间歇性局部海侵,石盒子组主要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包含冲积扇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同时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研究区自北向南石盒子组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南缘、西南缘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南缘、东南缘障壁海湾中发育潟湖和障壁沙坝沉积。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演化及微相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为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按照短期基准面旋回期次分析了该区沉积演化特征,在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的交替演化过程。不同的演化期,其微相构成具有很大的差别,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由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河道间微相构成,河口砂坝及远砂坝不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有曲流河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口坝较发育,远砂坝、席状砂次之;滨浅湖沉积微相由砂泥坪及滩坝构成。通过分析认为,在中期基准面下降到上升的转换位置,辫状河水下分流河道叠置连通广泛分布,为本区最有利的构造油气藏储集砂体;中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的中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发育,孤立状分布,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丰富,中二叠统石盒子组是主力勘探层位,明确其沉积相及沉积特征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野外剖面踏勘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石盒子组地层及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主要发育粗粒陆源碎屑岩系。中二叠世研究区仍存在间歇性局部海侵,石盒子组主要以陆相沉积体系为主,包含冲积扇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三角洲沉积相等,同时发育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研究区自北向南石盒子组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滨浅湖等沉积,南缘、西南缘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南缘、东南缘障壁海湾中发育潟湖和障壁沙坝沉积。  相似文献   

15.
秦黎明 《沉积学报》2013,31(4):738-746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部分层段烃源岩较好,并已发现油源贡献,勘探前景较好。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依据有机地球化学及有机岩石学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侏罗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潜力、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整体上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差,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部分层段生烃潜力较好,三工河组烃源岩较差,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分布较好的烃源岩,而三工河组与西山窑组烃源岩较差。此外,八道湾组沉积早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与滨浅湖相,沙湾凹陷发育滨浅湖相、湖沼相,其南部发育半深湖相,有机质发育,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弱氧化-强氧化的沉积环境。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发育滨浅湖相,沙湾凹陷及东部地区局部发育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于强氧化的沉积环境,有机生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碎屑。西山窑组沉积期间,玛湖凹陷、陆梁隆起带及盆1井西凹陷发育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沉积中心向沙湾凹陷的东部和南缘迁移,主要发育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强氧化的湖沼环境,生源输入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6.
准确建立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模式和精细刻画颗粒滩时空分布规律,是提高天然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依据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四川盆地及周缘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以四级层序为单元,精细刻画等时地层格架内沉积相时空展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揭示颗粒滩发育规律,指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方向。结果表明: (1)四川盆地及周缘龙王庙组发育典型浅水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体系,自盆地西缘向东依次发育混积潮坪、局限台地(颗粒滩、云坪和咸化潟湖等微相类型)、开阔台地(颗粒滩、灰坪等微相类型)、台地边缘和斜坡—盆地等沉积相类型;(2)建立了“一凹两隆,双滩成带”的沉积模式,颗粒滩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和相对海平面升降,具体表现为垂向上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海退时期,平面上沿台地边缘带和围绕咸化潟湖的相对隆起区呈带状分布。由于颗粒滩是优质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因此该结果可为四川盆地寒武系龙王庙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提供沉积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Building the sedimentary model accurately and delineating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ain bank are the keys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success in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Thus,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were studied based on field outcrops,drilling,logging and seismic data. Taking a fourth-order sequence systems tract as a unit,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facies within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ere precisely described,and the depositional model of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f grain bank and point out the futur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typical shallow carbonate platform depositional system was developed in the Longwangmiao Formation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Mixed tidal flat,restricted platform(microfacies types including grain bank,dolomitic tidal flat,lagoon,and gypsum lagoon),open platform(microfacies types including grain bank,lime tidal flat),platform margin,and slope-basin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edge to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2)A sedimentary model was established,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one depression,two uplifts,and two grain banks in the form of belts”.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banks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palaeo-topography and relative sea-level fluctuation. It wa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of a fourth-order sequence vertically,and distributed as a belt along the platform margin and around the lagoon area horizontally. Our paper pointed out the grain shoal deposits are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s,the results thus provide a sedimentary geological basis for future natural gas exploration of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in the Sichuan Basin.  相似文献   

18.
川西前陆盆地流体的跨层流动和天然气爆发式成藏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川西前陆盆地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前陆盆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致密砂岩含气区。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等渗透层中的流体跨过须家河组三段、五段等不渗透层流入侏罗系自流井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等渗透层,即发生了流体的跨层流动。流体的跨层流动一方面使侏罗系砂岩发生了受酸性水控制的次生溶蚀作用,从而改善了侏罗系的储集条件;另一方面为侏罗系形成天然气藏提供了气源条件。盆地天然气成藏具有烟囱效应、早聚晚藏和异常高压等特征。深盆气是天然气早期聚集在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主要是须二段和须四段)的基本形式,是后期天然气成藏的基础,本文称之为气库区。天然气藏形成是由地壳隆升作用致使早期聚集的气库区决口,引起流体跨层流动,天然气以速度快、规模大和范围窄的形式运移和聚集,本文称之为爆发式成藏。爆发式成藏形成了上三叠统晚期裂缝重组气藏和侏罗系气藏(并非都是次生气藏)两类气藏。早期天然气聚集和定位地区的确定和评价是今后川西前陆盆地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永8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永8地区沙三段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研究。将沙三段划分为上、中、下3个长期旋回,进一步将沙三上亚段和沙三中亚段各分为4个短期旋回,沙三下亚段分为2个短期旋回。古近纪沙三期主要发育2种沉积相类型,即三角洲、半深湖-深湖相。对研究区沉积相的演化特征分析表明,构造位置、古地貌和物源方向对沉积相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区沙三段发育了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河流相-浅湖亚相纵向演化序列,沉积体系在纵向上表现为湖泊-河流-湖泊体系的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纵向演化特征。在平面上,河流、三角洲从东向西逐渐推进。通过对该地区的沉积体系研究,为储层评价及油气勘探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