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共计18个病灶,均为单侧,10例位于左侧,8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范围从1.5~18cm,平均8.7cm。13例腹腔见积液,其中4例同时合并有胸腔积液。18个病灶多数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例伴有浅分叶,4例形态不规则,边界或大部分边界清晰和光整。肿瘤呈较均匀实性密度7例;囊实性密度11例。增强后囊性部分三期均未出现强化;实性肿块或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或渐近性轻度强化,增强后延迟期与平扫比较实性部分CT值增加幅度为2~18HU,未超过20HU。结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特征性表现为单侧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强化,有时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PT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增强检查,另外2例同时行CT增强、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腺尾部。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边界清晰;直径1.8~13.2cm,平均8.0cm。1例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成分比例相仿。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动态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包膜及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即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成分、钙化及出血均不强化。MRI平扫信号混杂,增强时呈不均匀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体积较大,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有完整包膜、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块,认识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PTP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7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增强检查,另外2例同时行CT增强、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2例位于胰腺体部,1例位于胰腺尾部.病灶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规则,边界清晰;直径1.8~13.2 cm,平均8.0cm.1例肿瘤以实性成分为主,2例以囊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成分比例相仿.CT平扫肿瘤密度不均匀,动态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包膜及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即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但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成分、钙化及出血均不强化.MRI平扫信号混杂,增强时呈不均匀中等度延迟强化.结论:SPTP是一种好发于年轻女性,体积较大,CT、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有完整包膜、延迟逐渐充填性强化的肿块,认识其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学证实的pPNET的CT图像,总结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强化方式及转移情况等。结果: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8~71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pPNET中发生于腹腔4例,腹膜后3例,盆腔3例,后纵隔2例,肋骨1例,骨盆1例。8例为单发肿块,6例表现为多发肿块或结节。12例(85.71%)患者病灶直径≥5 cm。单发者多呈不规则分叶状。CT平扫密度不均匀,病灶内部见低密度坏死区,4例病灶内见点片状钙化。病灶实性部分平均CT值约为41.18 HU,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平均CT值分别增加了14.85 HU、21.42 HU和22.50 HU。多发者呈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肿块,密度、边界及强化方式与单发者近似。合并病灶周围静脉血栓者2例。12例胸腹盆部患者中7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3例患者合并腹膜转移。结论:pPNET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增强CT可清楚显示病变范围,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重要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特点。结果:10例仅接受CT检查,4例仅接受MRI检查,4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18例中胰头颈部5例,胰体尾部13例。13例肿瘤边缘规则,5例不规则。14例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增加并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均未见强化;5例肿瘤局部包膜不完整;5例出现颗粒状、点条状或蛋壳状钙化。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其中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3例包膜不完整,1例压迫胆总管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明显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有助于SPTP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文献,对经病理证实的2例异位支气管囊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异位支气管囊肿中,1例位于胃食管区,另1例位于左腹膜后区。两例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密度较高的肿块影,增强扫描表现为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其中一例病灶有厚壁,壁均匀光滑,增强表现为环形强化,另一例病灶内部可见分隔及钙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CT有助于敏感地发现异位支气管囊肿,能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及增强表现,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 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CT影像诊断价值。资料方法:搜集4例临床手术证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CT影像资料,全部女性,年龄68~84岁,平均76.25岁,病史6个月~1年,全部单侧发病,单发肿瘤。临床表现乳房肿块,肿块逐渐增大,疼痛,质硬。3例边缘光滑,活动度好;1例浅分叶,局部皮肤略凹陷,活动度稍差。1例乳房有分泌血性乳液;3例未见乳房分泌物。CT设备采用西门子Emotion螺旋CT,平扫加增强,层厚3~5mm,增强造影剂采用GE药业欧乃派克非离子造影剂80mL。结果:4例病例CT表现为单个肿瘤,直径2.8~5.0cm,囊实性肿块,表现类圆形,外缘光整,囊壁局部呈不规则增厚,平扫壁结节呈中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强化,液性部分不强化,壁轻度强化。腋窝及锁骨下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为乳腺癌少见类型,增强CT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以做出准确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症状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资料及MRI图像,其中无性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3例、未成熟畸胎瘤2例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结果:7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1例,腹部肿块3例,腹胀3例。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AFP明显增高6例,CA125升高3例。MRI表现:7例均为单侧病灶,其中右侧4例,左侧3例。类圆形6例,分叶状1例,边界均清晰。最大径均大于9 cm。除无性细胞瘤为实性成分外,其他6例均为囊实性。无性细胞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小囊样液性信号区,并可见散在脂肪信号。增强扫描:无性细胞瘤中等度强化,内见持续强化分隔;6例囊实性肿瘤实性部分不均匀持续强化,3例卵黄囊瘤可见"蜂窝征",2例未成熟畸胎瘤见多发小囊样不强化区。5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卵黄囊瘤网膜不规则增厚。无性细胞瘤伴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他病例均无淋巴结肿大。结论:结合临床表现、术前肿瘤标记物检测及MRI表现有助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成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UESL 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病灶均单发,4例位于肝右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CT/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的囊实性肿块,囊壁见结节状、不规则软组织密度/信号影,内见厚壁不均分隔,CT平扫呈低密度,内见大片状液化、坏死,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CT/MRI增强扫描壁结节、软组织成分及囊内分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结论:成人UESL影像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呈不典型表现的卵巢畸胎瘤50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0例中,均发生于单侧卵巢,右侧27例、左侧23例。大小范围为1.1~12.8am。形状呈类圆形4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45例、实性5例。根据肿瘤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囊肿型38例(偏低密度囊肿型12例,高密度囊肿型9例,厚壁囊肿型9例,薄壁囊肿型8例)、无壁全脂肪型3例、实性型5例和混合肿瘤型4例。结论:有些不典型畸胎瘤也具有一定的CT特点,熟悉其CT征象及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影像,探讨其相对特异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手术及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肿块,位于右。肾7例,位于左肾3例,CT平扫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或欠清楚。病变长径1.0~4.5cm,平均2.5cm。瘤体小时(冬3cm)密度较均匀,无囊变和坏死:瘤体较大时(≥3cm)常出现坏死、囊变。肿瘤强化程度较低,三期呈渐进性轻度增强,特别是排泄期密度略降低。结论:与其他亚型。肾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多呈渐进性轻度强化,其确诊可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妇科急腹症中扭转现象的CT和MRI表现及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典型病例,结合文献回顾了卵巢肿瘤蒂扭转的典型CT、MRI表现,并进一步探讨了引起扭转的疾病之间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内硬纤维瘤(DT)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lO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DT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腹内DT中,位于腹腔6例,腹膜后4例。肿瘤最长径4.3~17.1cm。4例DT形态不规则,6例呈椭圆形;5例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3例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10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平扫3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出血灶,所有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肿瘤密度均低于髂腰肌密度;增强扫描10例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理:镜下梭形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呈浸润性生长,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粘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10/10),CD34、S-100阴性率均为90%(9/10),CDll7阴性率100%(10/10),SMA阴性率80%(8/10)。结论:腹内D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SH)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共13个病灶,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境界不清,呈稍低密度者4例,境界清楚,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且多为红髓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男8例,女3例,全部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其中肠外型9例,肠内型2例。肠外型CT表现为单房低密度囊性肿块,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其中5例表现为双层状“晕轮征”。肠内型CT表现为肠腔内附壁囊性肿块,轴位扫描表现为“双弧征”。结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表现较具特征性,对该病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腮腺Warthin瘤CT、MRI表现。其中男32例,女5例。年龄27~80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26例(70.2%)。有吸烟史30例(81%)。结果:37例共56个病灶,单侧单发28例(28个病灶),单侧多发4例(12个病灶),双侧多发5例(16个病灶);CT及MRI表现:病灶长径0.5~4.8c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CT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呈早期明显强化,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Warthin瘤有一定的临床和CT、MRI特点,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史,可提高对其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中心气道原发鳞状细胞癌(SCC)与腺样囊性癌(ACC)的CT能谱扫描及多参数定量测量,探讨CT能谱成像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未经任何治疗、行宝石能谱CT检查的中心气道SCC、ACC患者26例,SCC组14例,ACC组12例。符合增强条件者于平扫及动脉期行能谱扫描,将原始数据进行能谱分析,选取肿瘤实性部分作为测量感兴趣区,测量其平扫时40keV的CT值、钙含量和水含量;增强扫描动脉期40keV的CT值、碘含量、水含量,并计算平扫及动脉期相应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平扫及动脉期各参数在各组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平扫时,SCC组40keV对应CT值、能谱曲线斜率、钙含量均大于A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含量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动脉期:SCC组40keV下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均高于A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能谱成像可作为中心气道原发SCC与ACC鉴别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