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仁民 《中国地名》2009,(8):140-142
我第一次听到“沈阳”这个地名时,还是孩童时代。父亲指着在北陵公园那尊石狮子前照的黑白照片告诉我:“辽宁省的省会在沈阳。”我仰着脸问:“什么叫省会?沈阳大吗?那狮子不咬人吗?”父亲的回答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我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2.
卫晓燕 《地理教学》2006,(12):39-40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的铃声响过后,我走进六年级11班教室。由于持续的高温,教室里特别闷热,看着一张张陌生但又可爱的脸庞挂着汗水,心中顿生怜爱之情。这是六年级的第一节地理课,刚进教室,学生就大声告诉我:“老师,我们还没拿到地理书!“学生还没有拿到课本,这节课该怎么上呢”?我心里想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也无“用武之地”了。我先按照惯例,讲了地理课的要求,但接下来如何安排?忽然,一个想法在我脑中闪现,何不让学生讲讲暑假旅游见闻呢?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0,(22):59-59
我姑姑叫“建桥”,爷爷说是为纪念解放军给流经我们玄奘故里的河上建桥而起的名,桥身上还依稀能看到“一九六三年建”的字样。爷爷说原来河水很大,奶奶说他们那时常在河边洗衣服、在泉水上涌的地方洗菜,爸爸说这条河是他们儿时的乐园。但自我记事起,河床上都是满眼的庄稼,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水究竟哪里去了呢?  相似文献   

4.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地球的北温带和南温带地区都有明显的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现象。但是,这一简单的地理知识,对于我们平时比较粗心的学生而言,却容易犯错误。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时问了如下一道题目:“2009年7月20日去澳大利亚的悉尼访问,飞机飞行约13个半小时,问到达当地时,当地是几月份?”几乎半数的学生不加思索地说是1月份;而当我再问下一个问题:是什么季节?又回答是当地的冬季。  相似文献   

5.
周峰 《地理教学》2007,(6):41-41
多次听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右“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等。好多地理教师也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新课改到底怎么改?何渭“形”、“神”呢?我的理解是:“形”就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状态。“神”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把握,也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6.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7.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李卫 《地理教学》2007,(1):22-24
新学期我拿到了教科书。第一章是《中国的产业》,介绍了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等产业部门。翻开课本,看到一个新名词——“新型农业”:包括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生产模式。课本上的解释只有言简意赅的几句话。怎么能跟学生讲明白呢?当然还是举例最有说服力,可我搜肠刮肚竟然想不出几个有关新型农业的例子来,主要是自己本身对“新型农业”这个名词就有些困惑。猛然间,我想起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对啊,我何不让学生搜集有关新型农业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呢?平度市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市,学生也大都来自农村,搜集身边有关农业方面的资料,对他们来说应该算不上什么难题,而且这也是开发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绝佳机会,既能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真是一举数得!我为自己这突如其来的“灵感”感到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9.
古人常形容一个人的才学,总是夸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足以显示地理知识对古人的重要性,那么当今的地理对一个人的生活、综合素质等又有什么影响呢?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青年歌手大赛总决赛中,主持人向选手出示了一道地理题:“中国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那位选手回答“南半球”。这个答案让电视机前看节目的孩子都笑得喷饭!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常识依然是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问及身边的人,中学时代最喜欢上什么课?什么老师让你印象深刻?当中的回答不乏“地理”与“地理老师”。这样的回答多么让人自豪!确实,在我们心目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好奇与花色品种畏之心,还有年少时对地理课和地理老师的美好回忆,正是这种地理情结让我们今天走到了一起,加入中学地理教师的队伍,走进了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叶玉琴 《地理教学》2011,(13):58-58
讲完《中国地理》“交通运输业”中“铁路交通”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经过我们商南县的这条铁路名称吗?它的起点终点在哪里?过去它有哪些名称?为什么要改名?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在我国具有显赫声誉的四位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先生,他们的演唱艺术驰名全国直至海外,人所公认,在京剧艺坛形成了旦角儿四大“流派”,而且,在半个世纪前就当选为京剧的“四大名旦”。然而,他们是如何产生和选出来的?以及是怎样形成“流派”艺术的呢?下面笔者做以大致、浅略的续述。 应该从公元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说起:当时,在北京(即北平)出版的《顺天时报》举行了一次“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活动,报上登出了邀请全国各地的读者自愿投票、公开选举的消息。数月后的评选结…  相似文献   

14.
王红霞 《地理教学》2010,(13):57-58
我一打开这张家乡地图投影,同学们立刻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哇,我找到我们乡镇了!”“我找到我们学校了!”“我还找到我们村庄了,哈哈”……我在旁边听着他们的话,突然想到这节课可以换种方式学习,于是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这节课和以往不同,同学们可以先看图,然后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最后老师来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09,(5):63-65
盛大的海上阅兵在民众中掀起狂欢。一位海军大校打来电话,声音平静,嘱我去中华世纪坛看看。“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观念非常明确,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今在世纪坛,我们看到的仍然只有土地。海洋呢?但愿一场世纪阅兵激发的瞬间热情,能引发国人对民族海洋意识缺失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课内容份量重、知识点多的特点.我选择和设计了单刀直入提问式开讲。“同学们,你们登过黄山吗?你们游过三峡、看过桂林吗?”如果同学们回答说去过了,教师因势导入:“本节课我们大家一道,再从课本的字里行间去领略一下祖国名山秀水的魅力。”如果大部分同学回答说没去过,教师则可进一步导入说明:“本节课我们就可以一道去看看黄山、三峡和桂林。”随后放映有黄山、三峡和桂林特写镜头的录像带。  相似文献   

17.
明春 《地理教学》2011,(13):39+41-39,41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感晤地理之美,这是我们地理教师的目标与追求。那么,我们地理教师怎样才能贯彻新课标理念,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感悟地理的魅力,进而更加热爱生活呢?  相似文献   

18.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19.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说: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两者提出背景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区别,但两毒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对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还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