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通过对1067~2002年广东及邻区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沿海近海区域,7级以上地震全部位于海中,陆地的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活动周期,当前已进入平静时段。计算了本区各地的地应力,并分析GPS有关观测结果,再结合地震活动参数和有关数理统计结果,认为2005年前本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存在发生ML5级地震可能。  相似文献   

2.
结合东南沿海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地震活动特点,研究粤闽交界及其近海地区(N 22.80°~24.00°、E116.50°~118.00°)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此区域:1具备中强地震活动的构造背景;2现代小地震呈北东方向密集成带分布在南澎列岛附近,与北东向滨海断裂的方向一致;3 6级以上地震序列类型多属主余型;4 1971年有小震记录以来,一直存在背景性的ML2级左右地震活动;ML4级以上地震活动成丛分布特征明显;中等地震(ML4~5级)的发生与本区小震活动增强之间无明显关联;当出现年平均b值低于平均值、且较上一年b值下降幅度≥0.5时,可能预示本区进入ML4级地震活跃时段,东南沿海地震带在未来1~2年内可能有中强或以上地震发生;ML4.5级以上地震前,应变能释放曲线存在加速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是:地震活跃期为230—250年,平静期为130—150年;喜马拉雅南缘、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强震与本区强震明显相关,喜马拉雅南缘与缅甸北部地区发生强震后本区发震的概率分别为87.5%和66.7%;本区7级地震分带交替发生,最先发生的两个6级地震对预测未来7级地震发震地点有一定意义;中强震在8级地震前不活跃,而在7级地震前比较活跃,且青海北部与西部发生6级地震后,甘肃东南部或甘青川交界有5级地震活动。据此判断本区未来10年内存在发生7级强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赤峰--辽蒙交界地区地震活动性及平均波速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赤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地球动力学环境、历史中强地震活动,表明该区域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条件;2008年以来的地震活动表明,辽蒙交界地区存在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危险性,该地区的波速比震前异常能够为该地区的地震中期预测提供一定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琼  聂晓红  吴传勇 《中国地震》2013,29(4):448-461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 年11月1 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2012 年6 月30 日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 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 年6 月以来北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处于加速活动状态,进入应变能释放阶段;尼勒克、巩留交界6. 0 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 6 级地震震前先呈6 级地震平静而后被打破、中强地震成组活动和空间迁移、条带和空区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震前还出现了较为相似的4 级以上地震围空和5 级逼近地震,且逼近地震与主震发生时间间隔均为14 天,显示了较清晰的异常图像和较明显的中短期震兆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华南近海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内,华南近海地区地震活动处于长趋势有起伏的衰减之中,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为6级。1986—1997年间,本区处于中强地震相对活跃时段.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数次5级左右地震。值得注意的地区为南澳─海丰和灵山─玉林等。  相似文献   

7.
对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指出该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出现一个长轴约230km的3级地震空区。该空区及附近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即ML≥3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能量强,中等地震震中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及低b值等。讨论认为,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与2004年10月24日太康4.7级地震的强度不匹配,未来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了1668年郯城8 1/2级强震震中区1970年~1986年Ms≥1.0的地震资料。发现本区小震活动的时、强特征有其自身规律,3级以上地震存在3年左右的周期;在邻区发生中强以上地震前某些活动性指标(如能量、频度等),出现异常变化,似有反映邻区地震的“窗口”效应,是区域应力场变化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鲁东—南黄海地块区历史与现代地震活动特征,讨论了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以及应变能积累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分析认为,鲁东—南黄海地震区自1839年以来,显示3个中强以上地震密集时段———地震“幕”,当前幕可能还会持续10年左右;根据应变能积累释放图像分析,认为今后3年内本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较大;从空间上认为下一次5.5级地震发生在北部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属于中国南弱地震区,但它是该地震区内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的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一部分,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1994年9月16日发生台湾海峡7.4级地震,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相断在北部湾发生了6.1级和6.2级地震,如何估计未来本区的地震趋势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导出了一种给出相对烈度在lg R~0之间的收敛解(忽略震级)的小震方程式。结合在贝加尔地区岩石抗震特性调查与文字资料和统一理论,使人们可对震源等势面进行评估。确定了在震源区边界处的地震烈度稳定性和弹性波在地壳中的传播,使得推导出从地震主要参数震级向随震中距不同的烈度定量计算的转换成为可能。获得了烈度(能通量的密度)对距离的双线性相关,给出了能通量密度和相对烈度之间的关系。求出了取决于地表建筑地基的物理特性的振动载荷烈度。在地震学角度,这种强震的定量预测方法是一种提供详细地震区划和场地小区划的可能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虎男 《内陆地震》1995,9(4):338-344
讨论了地震屏护区的分类和机理,并以研究程度较高的华南地区为例,详细论述了有关问题。指出在特定的条件下,利用相邻地区(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可预报被屏护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而正确划分地震被屏护区,对重大工程建设和大、中城市的发展规划始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为研究区域,利用G-R震级能量经验公式和Benioff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对该区域内1500a以来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进行了系统研究。文中给出了各断裂带和断块区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周期表及相应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地震应变能的释放具有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整体上各断层断块区的历史地震应变能释放符合准周期模式,某些断层和断块区上的地震周期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现象。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处于大释放期,地震的活动性不能忽视。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较强,对于这些地区应重点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4.
Recent earthquakes such as the MJMA 7.2 Hyogo-ken Nambu earthquake and the M 7.4 Kocaeli earthquake demonstrate once again the need to include detailed soil investigation into hazard evaluation, that is the need of microzonatio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evaluated at a regional scale generally does not consider soil effects but only in a limited way using an attenuation law that can be ‘soft soil’ or ‘rock’. However, the relevant role of seismic hazard in the assessment of seismic coefficients for the definition of the actions in seismic codes must be properly considered. That is to say,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is proportional to a definite level of hazard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ground motion with 10% probability of exceedence in 50 years). When a microzonation is performed, this criterion cannot be ignored, therefore, a clear linkage must be established between hazard (regional scale) and microzonation. The crucial point is represented by the reference motion (or input motion) to be used for site effects analysis, that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regional seismic hazard. In this paper,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reference motion evaluation are analysed: probabilistic;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Through the case history of Fabriano microzonation the three approaches are compared. It is shown that each approach presen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s. For example, the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he reference motion is directly derived from the expected response spectra for a given return period) is linked with hazard, but produces an overestimation in short periods range, while the deterministic approach correctly simulates the wave propagation, but it ends with a kind of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Until now, clear criteria to choose the right approach do not appear to exist and the expert experience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signal processing procedure to perform refractor velocity analysis. The procedure enables one to obtain the seismic velocity from the refracted wavefield without the picking of refracted arrival times. Two processing procedures are derived, one starting from a seismic interferometric approach and another, from the conventional reciprocal method and generalized reciprocal method approaches. The theoretical equivalence of the two approaches is also demonstrated. The proposed processing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synthetic data in order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some procedural parameters and its capability to reconstruct a known velocity model starting from refracted signals, without and with perturbations, in arrival times and noise; finally, it is applied to a field data set.  相似文献   

16.
1995年1月克孜尔水库小震群考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荣  王建新 《内陆地震》1996,10(3):245-250
1995年1月2日至2月5日在克孜尔水库0~1km范围内发生了40次小震。通过对小震群记录资料分析研究及实地考察,找到了发生小震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其次,回顾了确定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成果。回顾表明,在1996~2005年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10次强震中,有8次发生在防御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其经济和生命损失已分别占大陆的67%和92%。最后,简要介绍为确定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社会学和预测学而进行的10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预测研究,以及所得到的2006-2020年全国地震危险概率预测图、地震危险性(烈度)预测图、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和地震危险性综合指数预测图等。  相似文献   

18.
新疆地震构造带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块体活动性质、地质构造特征、深部构造和震源力学,将新疆地震构划分为五个强震构造带。分别讨论了各带的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9.
用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的方法对广州市沙河顶统建楼的震陷做了进一步估算,结果表明,该楼在有淤泥质土一端的震陷为2.7cm,无淤泥质土的另一端为0.6cm,虽比文献〔1〕的粗估值稍大,但震害仍属轻微。  相似文献   

20.
1997年青海省震群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青海省1996年12月~1997年7月发生的4起震群活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其空间分布图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锡铁山震群和大武震群为前兆性震群,龙羊峡震群和茫崖震群为非前兆震群.4起震群在总体上形成NW向条带.根据震群的总体特点及地震空区等,讨论了青海省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