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婧  方创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1440-1448
针对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现象、耕地流失及城市建设用地保障不足的用地现实,本文对国内外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深化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研究、解决现实用地矛盾、正确引导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践行健康城市化之路提供参考。当前,国内外学者已在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时空过程与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模拟预测方面进行了多尺度、多地域的综合性与典型性研究,探讨了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对耕地的占用,并提出了一些致力于城市用地增长调控的对策与方法。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数理统计法、RS/GIS技术、灰色系统分析法、MAS/CA模型等。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和调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及当前面临的土地利用问题,未来的建设用地变化研究应逐步向城市与乡村相结合领域转型,研究方法将由一维逐渐向二维、三维甚至多维拓展,并据此为国家制定和完善土地管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未来应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增长边界控制,以有效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低效、过速扩张。实现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失地农民的居住形态由原来的宅基地建房为主转变成征地补偿房、租房和自购商品房等多种形式并存,即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居住空间分异对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用机制的有关研究尚少。论文基于长三角地区的调研数据,以“社会—空间”为主要视角,从住房类型(含区位)和住房人均面积2个维度衡量居住空间,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居住空间对城郊失地农民社会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为:一是不同居住空间的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程度有显著差别;二是住房类型对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影响最大,住房面积则影响不大;三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获得非农户口的时间等因素也与住房类型共同产生作用。为推动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提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可采取的措施有推行混合居住模式、增强就业能力以及政府增加投入提升城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和林格尔县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导致被征地农民增多。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加上外界因素,使得他们面临创业就业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国内外学者对于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研究;其次以和林格尔县为例对阐述了该地区在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创业就业的方法;然后对所研究的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最后在现实中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增加就业的机会,以促进经济的更好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一项重要的科学命题.其中,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交通及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围绕影响城市交通及其碳排放的城市空间结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展开了大量细致深入的实证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利于节能减排的空间结构模式与调控策略.研究方法上,国外学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建立空间结构要素与交通能耗的综合关系模型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并且越来越倾向于在模型中引入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量,以便更好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交通的影响.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信息时代城市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秦萧  甄峰 《地理科学》2017,37(3):321-330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城市研究领域的“大数据”热潮,并带来了传统城市研究方法的变革。但是,其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使得学者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小数据的应用角色。但是,传统小数据并没有失去其应用价值,相反,以城市与居民行为活动关系研究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的城市研究必要充分结合大数据与小数据,并探讨适宜的方法论与方法框架,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和居民需求。提出“物质空间与活动空间结合”、“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挖掘结合”的3个方法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样本空间发展评价+空间差异与联系发现+小样本影响因素探究”、“小样本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发现+大样本验证及挖掘”、“微观活动分析+活动空间界定+影响因素探究”3种方法框架,且分析了这些框架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未来的城市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常江  谢涤湘  黄健文 《热带地理》2015,35(4):507-514
文章对西方国家的“社区依恋”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首先将社区依恋和地方依恋2个概念进行了对比,之后分为线性发展模型、系统模型和多因素模型等3个发展阶段介绍了社区依恋的研究阶段,并总结了社区依恋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主要有以深度访谈、话语分析和图形法等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和以问卷调查、测量量表和统计分析为主的量性研究方法,亦有将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则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人口统计学因素、社会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最后指出,中国的社区依恋研究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质性与量性研究方法,针对中国丰富多样的社区类型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为中国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生计视角下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趋扩张,失地农民问题日益凸现,且呈现出尖锐化。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后,成为既非农民也非市民的社会弱势群体,遭受社会的不公正待遇及排斥。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得以实现,才能真正保证其生活质量,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城市化顺利进行。基于对长远生计重要性的分析,以可持续生计为研究视角,探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实现长远生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失地农民实现长远生计的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球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发展历程,着重论述了目前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重点研究领域:水循环要素变化的检测与归因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与水资源影响的定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演变趋势预估、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策略;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中的气候变化情景、水文模拟及陆-气模型耦合等重要技术手段。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游客量的增加,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关系的影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旅游影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对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根据文献数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特征,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关系影响的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摸索、初步发展、快速发展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就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生意关系变迁的影响进行了分类总结。当前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仍有如下问题需要关注:研究层次上,实证分析颇多,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研究方法上,质性研究较多,量化分析相对薄弱;研究内容上,具有碎片化特点,缺乏系统性。鉴于此,未来的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得到加强:注重理论框架的建立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注重评价方法的改进和测量模型的创新;注重系统论思想的运用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关注的焦点。在考察中国城镇化过程和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策略。研究发现:政府、企业和个人不仅是推进城镇化的三个行为主体,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导致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产生。中央政府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在推进地方城镇化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但更多关注自身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通过户籍制度排斥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中国企业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而大多采取低工资、低社会保障的政策。个人的人力资本等特征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也具有重要影响。但在三个行为主体中,外来人口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制度性的障碍使他们难以嵌入城市社会。为了更好促进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行为主体共同承担市民化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佟伟铭  张平宇  何欢 《地理科学》2019,39(10):1537-1545
基于长春市兴华园社区典型案例,利用社区理论揭示了大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社区的城镇化机制与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征用体制下以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了快速城镇化,实现了乡村社会和经济空间重构,乡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优化和重组,地域空间并入城市发展范畴,城镇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城市景观和设施的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加快,包括就业非农化与生活方式市民化等,但存在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不健全,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低,社会认同感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中国宅基地“乱象”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学者们围绕宅基地退出问题从各个视角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作为外生约束条件,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收益性空间界限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收益空间界限模型;并以2015年武汉市东西湖区84个宅基地样点为对象,从微观尺度单元视角对城乡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地域差异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城乡结合区农户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为正(B>0),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较好,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较高;而城市中心区和偏远农村地区宅地基退出外部环境综合收益为负(B<0),宅基地退出外部环境较差,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不高。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在宅基地退出管理中“因地施策”,构建“城乡互助”宅基地退出机制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颖敏  薛德升  黄耿志 《地理科学》2017,37(12):1831-1840
21世纪初,在对非正规经济研究的二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解释基础上,出现了批判管治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国家权力与制度对非正规性产生的影响。基于该视角,以东莞市长安镇为例,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珠江三角洲,其基层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的产生、表现及其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土地制度缺失、正规土地管理制度颁布和实施阶段,以及省级政府主导的土地制度创新阶段,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经历了被政府鼓励、包容和默许及正规化的过程。部分非正规土地利用实践成为制度创新的根源。土地制度的演变经历了由乡村基层“自下而上”式向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式推动的转变,在演变过程中具有非正规性特征,并服务于各个时期的城市与经济发展需求。未来的研究中,应更多的关注“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和地方实践。  相似文献   

15.
A driving force of urban development is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which occurs through expropriation, privatiz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 of land. While the macro theory is now well refined, there is still much we do not know about how the underlying processes occur and how they shap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 2009 survey data of land expropriation cases across 12 Chinese cities, and find that expropriation takes different forms leading to specific outcomes. In half the cases, local governments followed central government policies requiring them to pay standard rates of compensation, but in the other half, local governments negotiated with farmers over the terms of expropriation. In the latter scenario, farmers were more likely to receive compensation higher than the standard rate, particularly if they were embedded in local power structures, which we argue could be counteracted if all households in a rural collective negotiate one agreement rather than individual agreements. These findings move us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why accumulation through dispossession sometimes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t other times undermines urban development leading to social instability.  相似文献   

16.
梁小英  段宁  刘康 《干旱区地理》2019,42(2):385-491
LUCC是表达土地系统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仅利用LUCC已不能完整理解土地系统的变化,而通过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研究加深对土地系统的认识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目前,探讨和分析宏观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微观主体行为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已成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土地利用功能表达与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微观响应机制等两个方面,对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农户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结论如下:(1)需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功能类型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使其在表达宏观土地利用功能分异规律的同时,亦能表达微观主体土地利用行为的信息;(2)还需借鉴土地利用决策和多模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对土地利用功能及其微观响应进行模拟。同时,指出发展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下农户响应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探索多模型整合的方式与方法就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任务。它对于认识和理解该宏观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下微观主体的响应,进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蔡啸镝  曾建明 《热带地理》2014,34(1):123-129
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体育场地布局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和观点,得出中外在该领域研究上存在着以下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在研究的广度来看: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体育场地布局现状、原则、场馆布局与区域发展关系、布局影响因素等领域的探讨,而国外学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场地布局演进过程、发展趋势、变动成因、以及是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外在场地布局更倾向于实证研究,采用动态的分析视角研究场地布局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而我国学者多采用静态方法分析场地布局总体现状问题,以至于无法全面而又深入地阐释场地布局的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也就无法有效的指导场馆布局实践过程;3)从体育场地布局策略的研究结果来看,国内学者仅限于从目标、模式、原则等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场馆布局,而国外学者则研究了政府利用公共财政、城市发展计划、选址干预措施,以及职业联盟对场地专营权的控制等行为,这对丰富有关优化场地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认为我国体育场地空间布局研究应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加强:即进一步厘清场地布局与区域城市发展的关系;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场地布局问题;注重场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的研究;完善场地布局的评价方式,提出今后我国体育场地布局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颖敏  薛德升 《热带地理》2016,36(5):795-80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化和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在推动城市与经济的发展中通常表现为企业主义行为,并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地方政府企业主义是否仍然行之有效?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东莞厚街镇的赤岭社区为例,对中国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发生的源头--半城市化地区社区发展与转型进行研究,解析新时期地方政府企业化的特征、作用机制及应对危机的方式。结论认为:1)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推动了改革开放以来半城市化地区社区(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转型,但是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在社区尺度不再行之有效;2)社区(村级)体制改革也是一种城市管治方式,半城市化地区的社区发展适时需要管治的进入;3)全球化是影响地方政府企业主义行为的直接动力;4)在中国的城市管治中,社会力量还相对较弱。在未来地方政府企业主义的研究中,应更多关注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单位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单位制度作为中国城市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已引起相关学科的日益关注,但国内地理学界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通过对已有社会学和地理学关于单位研究成果的梳理,构建出"由制度变迁透析城市空间演变"的单位研究新框架;从地理学视角重点评述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度的变化及其在就业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福利制度等方面的表现以及对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结构的影响。尽管单位制度已经终结,但对中国城市的影响仍以更加"隐形化"的形式存在,在以市场化、全球化为主导的中国城市转型中单位制度的"退出"与影响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罗万云  王光耀 《中国沙漠》2019,39(1):195-202
以甘肃省606份农户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了家庭禀赋、环境感知及控制变量对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对沙化土地治理持较为满意态度,其中参与治理的实验组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未参与治理的对照组农民,这一结论通过对比回归得到印证。实验组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受政府补贴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大,家庭禀赋与对照组农民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检验。环境感知与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实验组农民更关注周边植被覆盖度变化,对照组农民更关注绿洲保护功能。家庭禀赋、环境感知对农民沙化土地治理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的差异。沙化土地保护政策不应仅局限于沙化土地逆转,更应注重基于农民满意度的家庭福利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