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地震标准化工作对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意义重大,而地震标准的复审是地震标准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对地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复审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参照与地震专业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震行业标准和科技文献编排规范,对地震观测量和单位、测项类型、仪器名称、防震减灾术语等规范编写分类介绍;学术论文、科技报告的构成及规范编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地震观测标准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DB/T1-2000)和2002年及2004年国家科技部项目《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标准》实施过程中得到的认识,运用标准体系的原理和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与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地震观测标准子体系的结构和层次划分以及地震观测专业通用标准和地震观测门类通用标准,为进一步修订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提出了建议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孙剑功 《地球》2014,(7):58-60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我国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于2014年6月25日起正式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司长高俊才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个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各自围绕行业需求制定了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但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的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5.
估计转换波的静校正量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常规的线性静校正方法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很好的非线性全局最优化方法,但其缺点是"早熟"现象严重.最大能量法是一种常规求取静校正量的方法,局部寻优能力强且收敛速度快是其优点,但是当地震记录含有大的静校正量时易收敛于局部极值.本文在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团体粒子群算法.并且通过对Rastrigin函数的寻优实验证明了其全局寻优能力优于标准粒子群算法.同时为了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串行融合了团体粒子群算法和最大能量法.最后,建立了含一个水平反射层的模型并合成地震记录,加入随机值作为检波点静校正量.对合成的地震数据分别利用团体粒子群和最大能量的串行融合算法、标准粒子群算法和最大能量法求取静校正量并进行静校正.结果证明串行融合算法得到的静校正量与理论值误差很小,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连续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以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发布的《地震波形数据格式交换》为依据,通过Java语言实现对地震波形SEED文件格式文件的读取和解析.这是实现地震自动产出的第一步,也直接影响地震自动处理过程(波形仿真、量纲化处理、P波拾取、地震定位、震级计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的整合,该软件为地震业务提供了底层支撑.  相似文献   

7.
地震学的发展,需要建立本学科文献编目的统一标准.但目前地震系统尚无一部统一的赖以使用的编目标准.本文就地震文献编目标准拟定原则、类目划分、辩类和归类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重点湖库水体透明度和叶绿素a建议控制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控制云南省高原湖泊的富营养化,切实改善湖库的水环境质量,本文在通过调查统计云南省辖区内的典型湖库和国内外相关指标分析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省重点保护湖库水中透明度、叶绿素a环境控制指标的标准限值:Ⅰ类5.0m、Ⅱ类2.5m、Ⅲ类为1.0m、Ⅳ类和Ⅴ类均为0.5m;叶绿素a为:Ⅰ类2μg/L、Ⅱ类10μg/L、Ⅲ类20μg/L、Ⅳ类40μg/L、Ⅴ类60μg/L.这两项控制指标能与国家标准有较好的衔接,可作为云南省执行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时重点湖库的地方补充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地震序列的11项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 ISODATA 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以 M≥M_—0.3为标准将地震序列分为两类;Ⅰ类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 M≥M_0-0.3的地震发生;Ⅱ类为主震 M_0后无 M≥M_0-0.3级的地震。以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39次地震震例序列建立震后判别模型,然后以近期发生的4次中强震和5次云南地震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一年有5万次地震全球一年中仪器可记录到的地震有500万次,也就是说每天有1400次地震发生.但是能使人感觉到的地震一年中只有5万次左右;而具有破坏性的地震约有800次;7级以上地震一年中约有10来次,并且大多发生在海里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地震科技硕果累累10年来,我国地震系统科技成果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国家地震局科技成果奖421  相似文献   

11.
基于Open Stack的开源标准体系,结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的云基础设施现状,设计两级云管理架构,以异构云管理平台作为综合管理平台,纳管区域云管理平台,以统一门户的方式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容器化部署异构云管理平台,初步实现对地震行业云计算资源的统一监控和运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问卷调查法、统计学方法、情景分析法和专家分析法,根据单位应用标准情况、人员掌握标准情况、标准实施反馈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地震标准实施情况调查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地震行业存在对地震标准重视程度不够、普及不均衡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地震标准宣贯力度、建立并执行地震标准清单制度、强化地震标准实施监督等建议,为促进地震标准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试运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了一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并于2005年7月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试运行.本文对系统在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间处理的网内震和网缘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对90%以上网内ML≥2.0地震的处理结果达到中国地震局地震速报评比满分的要求;系统对网内线以外100 km区域范围内ML≥2.5的网缘地震也有一定监控能力.本文对系统处理其他网缘震、网外震与人工爆破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已于2016年6月1日正式实施,它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借助日益普及的移动智能终端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我们面向公众服务和行业应用,分别研发了地震动参数区划图APP(Android和iOS版)及B/S架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新一代区划图所涉及的“四级地震作用”、“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等技术方法进行无纸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此外,针对市县基层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的特点和需求,为新一代区划图提供了一套实用的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在部分市县工作部门进行了推广和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适用于遥测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的一套计算机处理系统,系统设计以《全国遥测台网观测技术规范》和《近震分析》理论为依据,实现了数据输入,震相选择,数据处理,地震定位,震级计算,结果输出及贮存等多项功能,达到了快速确定地震三要素,提高速报速度和精度之目的,是一个较完善的,实用的速报系统。  相似文献   

16.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实时速报系统的发展目标,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解决的实时数据流接收、震相自动识别、震相可靠性处理、实时地震定位、震相到时等值线实时绘制、地震震级的实时计算、地震动强度分布图的实时绘制等问题.我们编制了一套实时地震速报软件,实现了上述功能,并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事件进行软件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对于网内地震,软件处理结果基本达到中国地震局地震速报评比满分的要求,速报时间缩短至30~50 s.此外,通过实时仿真技术,系统可给出实际观测到的PGA、PGV、PGD等值线图,可以为应急救灾确定重灾区和有感范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实际工作需求,针对国家台网在全球地震速报中缺乏专门的地名查询系统,通过对国家台网实时、人机交互处理子系统和全国速报信息交换平台(EQIM系统)的相关协议和数据接口进行研究,并结合地震速报相关规定中对地名的要求,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提供的Arc GIS Engine(AE)组件技术,采用Visual.Net开发平台和COM组件技术,来实现获取地震地名信息的功能,开发设计一套用于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地名查询辅助系统,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国家台网地震速报的效率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作为建筑抗震的第一道防线,阻尼器在建筑结构抗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规范消能减震行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有关阻尼器检测的行业标准与地方标准,但在具体的检测内容如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和不清晰的地方。本文针对速度型阻尼器和位移型阻尼器,在检测参数、检测方法、判定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对比分析指出不同行业和地方检测标准的异同点,并通过试验验证和理论分析给出了推荐的阻尼器加载制度和参数定义,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The main technical backgrounds and requirements are introduced with regard to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design parameters in several domestic and American standards,codes and guides involved in the seismic analysis and design activities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China.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site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of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 in the last years,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site specific design spectra are analyzed in 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a,and the suitability of standard response spectra for domestic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