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汶川8.0级地震引起了社会广泛地关注,产生了地震能否预测的疑问以及汶川地震前是否出现了异常的讨论,震后一些学者对前兆资料进行了研究总结,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仅对地下流体异常进行了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前存在着一些地下流体异常,本文从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同震及震后调整这几个方面对水氡、水位、水温、流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中期异常的识别及提取,认为采用从属函数方法定量提取异常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南北地震带强震频发,位于南北地震带北段的甘东南地区被认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之一。2013年7月22日岷县6.6级地震发生在这一区域,本文对岷县地震前后甘东南地区地下流体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岷县地震前距震中300 km内的一些地下流体资料出现了明显的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和同震响应。本文从中期异常、短临异常、同震响应等几个方面对甘东南地区的水氡、水温、水位、流量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利用从属函数方法定量提取出的中期异常效果较为理想,震前7-32个月各测点资料开始出现异常;震前几个月地下流体资料出现了上升速率加快、趋势性上升、下降及与正常形态不一致等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下流体观测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改造以后,观测资料的采样频率明显提高,这些高频采样的观测资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构造信息,如何从分钟值甚至更高频率采样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有用的异常信息,是目前从事地震地下流体资料分析人员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引入概率密度分布法,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及其附近区域72个测点的数字化水位和水温分钟值采样高频观测资料,结果显示:汶川8.0级地震前有16个测点水位和14个测点水温出现高频异常信息,出现高频信息异常的观测点多集中在滇西南构造带,异常出现的时间呈现出由南向北推移的特征.据此认为概率密度分布法在流体资料的高频异常信息提取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适用性,可为数字化高频观测资料异常提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珲春7.0级深源地震地下流体中期、短期、临震、震时、震后异常,分析了地下流体异常特征。认为其时间展布具有阶段性,配套性和集中性,异常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密切相关,其空间展布具有迁移性,中期异常由外围向震中收缩,其速率很小,进入短期阶段,速率迅速加大。临震异常由震中向外围发散,其速率加大到剧增。此即为我们捕捉岩石变形临失稳阶段提供信息,是经验性预报向物理预报过渡的一种尝试。本文尚对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构造的关系,地下流体异常的场兆、源兆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汶川MS8.0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宏观前兆异常的现场调查基础上,认真分析目前地震预测的困难与能力之后,认为汶川MS8.0地震的预测失败并不意味着地震不能预测;认为汶川MS8.0地震前前兆异常的数量偏少,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地下流体异常与明显的宏观临震异常;还认为震前作出预测可能困难,但震前有所觉察应是可能的。为提高中国地震预测能力,提出了要改革目前的"监测、预测、研究三分离"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与地方两条线"的管理体制,要改变地震日常分析预报中"电脑代替人脑"的工作现状和过早地"程式化与规范化"的工作模式,要提倡创新性的科学探索,要重视前兆异常的震前调查与落实,要重视宏观异常的监测与研究等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小菁  陈莹  陈晨 《华南地震》2001,21(2):36-41
在对福建的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1990年以来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并对异常点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闽台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或临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发现在不同的观测位置,将出现不同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资料,发现在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多个流体监测点的测项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下流体地球化学预测出现高值异常、油气井震前发生井喷、地下流体水动态则出现同震振动效应和震后阶跃变化。最后,对比分析了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地震和6级强震群对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影响,并认为强震的地下流体远场效应与震中距离具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中云南地区地下流体典型前兆异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云南地区数字化和模拟前兆观测资料,确认滇东北及邻区水富水位、渔洞水位、曲靖地温及丽江地温等流体典型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的孕育及发生有关。分析认为:①汶川地震的典型流体异常与云南强震异常具有相似性;②汶川地震孕育与发生影响的区域性与多样性;③水温中期异常和数字化分钟值异常是值得关注的新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系统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可能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空间展布、时空演化以及形态等总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68项异常均位于10-8应变量范围内,59项异常位于汶川8.0级地震3倍破裂区(约900 km)范围内,占异常总数的87%,这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相符,说明汶川8.0级巨大地震的前兆观测范围至少包含该地震3倍破裂尺度甚至更大;异常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出临近地震异常数量增多的特点,但异常数量并非逐渐增多,而是在震前5个月和1个月突然增多;异常形态特征复杂,水氡和水位总体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特征,水温总体表现出短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1—3个月突升、突降或波动异常变化.此外,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及地震孕育理论,讨论了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与未来震中的关系,这对深入认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及产生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收集观测连续、动态稳定的井(泉)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选择适合中期和中短期的异常提取方法,对大同6.1和张北6.2级地震前的水位、水氡异常进行分析,依据统计资料给出了山西及其邻区强震地下流体中期和中短期发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收集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前兆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和各宏观观测点上报的宏观地下水变化资料.通过分析安徽省流体异常点的分布与断裂构造之间的关系,探讨汶川地震通过大地构造上的关联可能对安徽产生影响的敏感位置.还使用了汶川地震后安徽省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地震主体活动区域与流体异常集中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震例,探讨了未来地震...  相似文献   

13.
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对汶川地震同震响应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12”汶川8.0级地震震前、震时、震后均引起了昌黎井水位、水温资料显著的变化,对昌黎井数字化水位、水温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详细分析多个地震前后昌黎井流体的异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震对该井水位、水温的影响并没有固定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水位与水氡中期、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定量方法判定异常,对该区强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地下流体存在着趋势上升型的中期异常和转折型的中短期异常,且不同地震的前兆异常图像具有相似性;依据大量异常资料,给出了华北地区中长期和中短期前兆异常的统计特征,以期能为华北地区年度会商的地震预测提供较为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盘锦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盘锦地下流体资料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以及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地震前后异常变化原因等问题进行总结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地下流体观测数字化改造完成以后,积累了大量高频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而高频资料中所含有的丰富的构造信息,能够为我们识别前兆异常及震情跟踪提供有利条件。虽然高频资料异常丰富,但如何从分钟值甚至更高采样频率的观测资料中提取有用的前兆异常信息,成为目前地震地下流体资料分析人员首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引用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法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前南北地震带174组水位、水温分钟值高频观测数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海南地下流体观测井水位资料,选择适合长期、中短期地震异常提取方法,对海南及邻区M 4.0以上地震发生前水位异常进行分析,依据统计资料,提出预测海南及邻区中强震发生时间的指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分析了北京及其邻区多年积累的震例资料, 提出该区的地下流体异常分为趋势上升型中期异常、 转折型中短期异常、 突发型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等类型。 运用“同一化”思路、 从属函数、 剩余曲线及原始曲线均方差等异常判定方法, 提取了中等以上地震, 特别是5级以上地震的中、 短、 临异常实例。 通过对流体异常特征的统计分析, 给出了北京及邻近地区的中期、 中短期、 短期和短临异常的时间分布特征, 并对地震前各阶段异常的超前时间进行了总结, 该时间可作为发震时间的预测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可为该区的震情判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总结1980—2010年祁连—西秦岭地震带地下流体有关震例,对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进行统计。发现:祁连—西秦岭地震带地震异常以原始曲线方法提取出的高值、化学量、中期异常为主;流体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成负相关关系,即异常最先出现在与地震较近的台站。  相似文献   

20.
高立新 《地震》2002,22(3):65-70
在“九五”各前兆学科异常识别方法、标志体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适合内蒙古地区的前兆异常识别方法进行了应用研究,提取部分异常识别方法,对半年、月异常频次速率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地下流体资料对1996年包头西6. 4级地震和1998年张北6. 2级地震进行了中期、短期地震危险性检验。并对该方法的中、短期地震危险性预测效能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二次地震前的半年、月异常频次速率法处理的异常率明显大于原始图像异常率,证明该方法在中期和短期预测上具有一定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