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龙首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推挤的最前缘,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分界断裂之一.虽然观测精度有限,1954年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71/4级地震是该断裂上少有的有现代地震观测和记录的大地震.本次地震仅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两个次级断裂段之间的一条转换断层上形成了长7 km左右的连续地震地表破裂带,以北西向右旋兼正断为主要特征,这与区域上近东西向左旋逆断构造运动特征差异较大.经过多次野外调查和地质填图,发现在主断层上没有形成地震地表破裂带,而地震震害的分布又完全受龙首山南北两条断裂所围限,说明地震的孕震可能与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有关,转换断层上的地表破裂仅为局部的应力释放.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通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模拟可以看到,如果主震发生在南缘断裂上,对地表破裂有显著的触发作用.综合考虑北缘断层可能存在的动态触发作用,说明目前所见地表破裂是龙首山断裂带主断裂地震的同震响应.小震精定位也显示,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断裂在约10 km范围内形成一狭窄的倒三角形,并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是潮水盆地与龙首山地的地貌分界线,展布于龙首山隆起的北麓。前期曾在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东段的白家嘴、中段包代河、西段斜坡山开挖了三个探槽,均揭露出多期古地震。本文通过三个探槽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认为,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第1次古地震(11 ka)到最后1次古地震(1.6 ka)间隔9.4 ka,约1万年时间里有6次古地震发生。如果取算术平均(9.4 ka/6=1.57 ka),则每隔1 500年左右,龙首山北缘断裂带就有一次强地震事件,即古地震平均重复间隔约1.57 ka。这和其它各大断裂带得出的古地震优势重现周期(1~2 ka)并不矛盾。①5 ka年以前龙首山北缘断裂带仅有2次古地震事件,重复间隔5.3 ka,明显偏长,可能有古地震的遗漏问题;②5 ka年以后该断裂地震活动明显丛集,最短间隔0.7 ka,最长间隔1.5 ka,平均重复间隔约0.8 ka。无论是最短、最长或平均重复间隔,均与山丹-张掖地区历史地震的最长重复间隔0.79 ka接近。  相似文献   

3.
龙首山位于阿拉善地块南缘,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外围的山脉之一。揭示龙首山新生代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与向外扩展及其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U-Th)/He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龙首山南、北两侧岩石的侵蚀与隆升过程开展研究。采集自龙首山南缘的11个磷灰石的(U-Th)/He年龄结果显示,在其南缘断层的控制下,龙首山约于14Ma BP发生了强烈隆升或剥蚀,导致上部岩石快速冷却。而在龙首山北缘采集的3个样品的年龄较老(220~240Ma),但年龄非常相近,表明其北侧活动较弱,龙首山整体表现为掀斜模式。龙首山中中新世由南向北的掀斜式抬升不仅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部挤压应变可能由南向北扩展,同时也限定了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已向NE扩展至阿拉善地块南缘,使龙首山成为高原东北部现今构造与地貌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青藏高原东北缘合作-大井剖面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该区域的电性结构呈明显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特点,中下地壳普遍存在高导层.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北祁连南缘断裂带、北祁连北缘断裂带(海原断裂带)及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等区域性断裂带在电性结构模型中均表现为电性梯度带或低阻异常带.电性结构的横向分区与构造上的地块划分有明显的一致性,各个地块的电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作是一个大型的板块边界,但板块结合带附近没有明显逆冲或俯冲痕迹,可能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北祁连地块向北仰冲与阿拉善地块向南俯冲边界可能不是海原断裂带,而是龙首山南缘断裂带.西秦岭造山带内的壳内高导层与青藏高原内部存在的高导层具有可对比性,可能是由于部分熔融与含盐水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祁连地块内的高导层可能是含盐水流体引起的.而北祁连与河西走廊过渡带内的高导层则可能是板块俯冲或仰冲的构造运动痕迹,也可能是由含盐水流体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刘薇  张晓清  胡玉 《高原地震》2012,(4):20-24,35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的Ms6.3级地震及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主要沿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分布;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北东东。该序列与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走向一致,与震源区的区域构造基本一致,余震主要分布于主震的南侧。此次地震主震发生在宗务隆山南缘断裂带北侧,Ms6.3级地震主破裂面走向、倾向、倾角与该断裂带产状基本一致,主震破裂面南侧余震活动强于北侧。  相似文献   

6.
晋冀蒙交界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区13条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状态,结果发现,凡是活动断裂带通过的地段,在形变剖面图上一般都出现转折或突变。断裂现今活动与继承性活动是一致的,但是运动速率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甚至作反向运动;同一条断裂有的地段活动强,有的地段活动弱。在1983—1992年间,该地区活动最强,平均速率超过2mm/a的断裂是怀安盆地北缘断裂和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活动较强,平均速率为1.0—1.9mm/a的有恒山北麓断裂、怀安盆地南缘断裂、太白山山前断裂、蔚—广盆地南缘断裂西段、延矾盆地北缘断裂、张家口断裂、五台山北麓断裂。活动较弱,速率小于1mm/a的有蔚—广盆地南缘断裂东段、恒山南麓断裂、六棱山北麓断裂、阳原盆地北缘断裂。  相似文献   

7.
1、前言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是甘肃西部重要的强震活动带。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该断裂带上的中强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西段的保得河断裂上,如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等;而东段的白家咀断裂尚无历史地震的记载。为了客观评价白家咀断裂的活动特征及强震的潜在危险性,作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高精度数字化SPOT卫星影像 ,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测试 ,对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的 3个典型走滑断层断错地貌点进行了研究。在安南坝沟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一主要分支自 (9.36± 0 .73)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7.5± 1.7)mm/a ;在七个泉子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有 4条分支 ,其中 1条规模较小的断层分支自 (13 86± 1 0 7)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2 .3±0 5 )mm/a ,由此推断七个泉子附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 (6 .9± 1.5 )~ (9.2± 2 .0 )mm/a ;约马克其断裂带自 (4 .73± 0 .38)ka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 (10 .6± 3.0 )mm/a。综合以上各点结果 ,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中段 88°30′E与 93°0 5′E之间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 7~ 11mm/a ,与最新的GPS观测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
代炜  严武建 《高原地震》2009,21(3):1-10
地震序列的特征和震型判定工作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对其发生成因的研究是解决地震预报难题必须面对的科学问题。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初步研究表明:①余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于宽100km,长约330km的带状区域内,并侧向于主震震中的北侧;②序列发展初期有2个快速衰减过程;③序列类型为主震一余震型,最大强余震6.4级;④序列的空间演化过程,强余震震源机制结果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分析表明,序列具有分段特征;⑤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构造在剖面上呈现出“犁形”或“铲形”。地球物理勘探和壳、幔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自青藏高原穿越龙门山到四川盆地存在地幔阶梯,上地幔阶梯的阻挡作用使得物质东移速率减慢,并蕴积了汶川8.0级地震所需能量。地震的产生正是东西向应力平衡被打破的结果,余震沿龙门山断裂的分布是高原地壳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向北北东方向的运动得以继续的表现。整个龙门山断裂带都参与了活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作为断裂带的止裂端与南段同期活动。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地块北缘主要活动断裂晚第四纪强震复发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北边界主要活动断裂的古地震研究、强震复发特征及异常分析,得到了晚第四纪的62次古地震,其中全新世期间33次.段落、断裂和断裂带3个层次的古地震复发特征有所差别,独立段落的强震序列多数遵循长短间隔复发的特征,而断裂和断裂带的随机或丛集特征更明显。“移动窗口测试”结果表明,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和乌拉山南缘断裂,随机偶合产生“异常接近/异常长间隔”的概率分别为64.4%和70%,各断裂的段落之间相互作用不明显;而整个断裂带,其概率为26.8%,断裂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这种复发特征可能意味着地块整体运动对强震复发的影响。另外,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的乌句蒙口-东风村段和大青山山前断裂的土左旗-乌素图、呼和浩特段等3个段落离逝时间已超过平均重复间隔时间,是未来强震最可能发生的地点。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南缘地区中强地震的定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祁连山断裂南缘地区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中强地震的分布,认为该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沿断裂带走向迁移的特征,并对其形成的特殊条件和机理做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汶川M_S8.0级地震发震构造大震复发间隔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共约330kin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可能属特征地震模式。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参数综合分析,本文从地质学、地震学和GPS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评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周期。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方法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Ms8.0级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别为:3185a、170(02264a和4310a,平均为3000a左右:Ms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1000a左右;Ms7.0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500a左右。这些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比,相差不多,基本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能量水平和累积速度。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3年 1 2月首都圈地区 ( 38 0°~ 4 1 0°N ,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ML≥ 2 0地震 2 2次 ,ML≥ 3 0地震 5次。1 1日 2 2时 4 8分塘沽ML4 0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频次高于上月 ,处于偏高水平。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震中主要分布在河北大陈东断裂带、沧东断裂带、唐山断裂带、滦县-东亭断裂带、蔚广盆地南缘断裂带和怀涿盆地北缘断裂带附近以及山西地震带北段。表 1  2 0 0 3年 12月首都圈地区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年月日时分秒震中位置φ…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南缘分布的大规模超壳走滑断裂带和中-高温地热区释放大量深源气体.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温泉水和逸出气体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该断裂带的水-岩相互作用显著,深源含碳流体强烈释放,是研究大陆碰撞造山带巨型走滑断裂系统深源CO2释放的重要地区.δ18OH2O和δDH2O值显示温泉水主要来源于不同补给高度的大...  相似文献   

15.
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地表破裂分段研究   总被引:6,自引:1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活动断层进行正确的分段有助于我们对地震造成断层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 ,将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两大构造单元截然分开。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东部青崖子—宽滩山的Spot数字化卫星影像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合研究区内的断错地貌和前人的古地震研究成果 ,对阿尔金断裂带东段进行了地表破裂性分段。将阿尔金断裂带东段青崖子—宽滩山分为 3段 :青崖子—芦草湾为阿克塞破裂段 ;芦草湾—北祁连山逆断裂为疏勒河破裂段 ;北祁连山逆断裂—宽滩山为宽滩山破裂段。其中阿克塞破裂段的最后破裂时间晚于 (5 2 4± 0 4 0 )kaB .P .,疏勒河破裂段最后破裂时间早于 (6 97± 0 5 3)kaB .P .,而宽滩山段的最后破裂时间估计晚于 5kaB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2 0 0 4年2月首都圈地区(38 0°~4 1 0°N ,1 1 3 0°~1 2 0 0°E)共发生ML≥2 0地震1 5次,无ML≥3 0地震。1 0日1 3时55分唐山ML2 9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频次略低于上月,仍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能量释放处于中等状态。震中分布在唐山与滦县东亭断裂带之间,其他地震的震中分布在东北旺小汤山断裂带、南口山前断裂带、怀安盆地南缘断裂带西部和怀安盆地北缘断裂带之北,基本上沿着燕山地震构造带排列。表1 2 0 0 4年2月首都圈地区ML≥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年月日时分…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规模、不同方向的活断层很多。两千多年来历史地震记录表明,沿一些活断层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如祁连山北缘断裂带、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及库玛断裂带等。而有的活断层仅发生5级或5级以下的地震,没有发生过强震,如鄂拉山温泉断裂带,拉脊山南缘断层等。  相似文献   

18.
拉脊山断裂带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和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向北东凸出的弧形挤压逆冲断裂带构成,成为北侧的西宁—民和盆地、南侧的循化—化隆盆地和东侧的临夏盆地等多个晚新生代断陷盆地的边界,拉脊山北缘断裂带全长230km,由数段弧状不连续的断裂带组成。拉脊山南缘断裂带全长220km,由5段不连续宽缓波状断裂带组成,其左旋活动形成了拉张型的山间盆地——千户盆地,左旋水平位移180~640m不等。历史上沿拉脊山南、北两侧发生过20余次5级左右中等破坏性地震,这与遥感解译该断裂带的几何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龙日坝断裂带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青藏高原东缘NE向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约200km的巴颜喀拉地块东部,由GPS复测发现存在一条宽阔的NE向右旋剪变带,变形速率达4-6mm/a.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这一右旋剪切带对应了以往被忽略的、新生的NE向龙日坝断裂带.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由走向N54°±5°E、相距约30km的两条平行分支断层组成.这两条分支断层沿线晚第四纪断错地貌发育,北支龙日曲断层具有较大的逆冲分量,南支毛尔盖断层为纯右旋走滑断层.依据矢量合成原理可知,龙日坝断裂带北东段晚更新世以来平均右旋滑动速率为(5.4±2.0)mm/a,垂直滑动速率约0.7mm/a,地壳缩短率约0.55mm/a.龙日坝断裂带的存在和发现可以很好地解释青藏高原东缘的大地构造与动力学特征:以龙日坝断裂带为界,巴颜喀拉地块分为西部阿坝和东部龙门山两个次级块体;龙门山次级块体的整体缩短和隆升反映出从龙门山断裂带到龙日坝断裂带是巴颜喀拉地块南东向运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华南地块的强烈阻挡而形成的后展式推覆构造系统,并成为青藏高原东缘承载新生代晚期至今地壳变形的一种活动地块边界构造类型.龙日坝断裂带正是这一系统中晚第四纪新生的活动断裂带.  相似文献   

20.
大同-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带是北京西北~山西北部盆-岭区的一条最大的断层。晚第四纪断层崖高度和高度分布型式把断裂带分为西南和东北两个段落。该断裂带在山前带和山麓坡的构造地貌、微地文期演化历史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段变异。构造地貌过程的速度和断层习性差异,以及段落边界的重叠断层特征,是构造地貌变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