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两年来,我国养殖对虾出现了大面积病害,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鱼虾病害防治中心研制的“鱼虾救星”和“大虾新宝”是目前防治各种病毒病害的最有效新药。1“鱼虾救星”1.1功能“鱼虾救星”是由甲、乙两种复合药品和专用投施发生器组成。它能从根本上铲除病源,对防治鱼虾病毒类和寄生虫类效果显著。能立即抢救鱼、虾因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等中毒缺氧造成的浮头;可净化水质,使一些有害物质转化为营养物质。使藻类正常生长,节省饵料15%左右;可防止水质污染和赤潮危害,促使生态环境迅速正常化;以…  相似文献   

2.
李乃胜 《海洋科学》2020,44(12):116-122
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肆虐,造成全球恐慌,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感染、数十万人失去了生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几乎成为全球范围内划时代的重大事件,甚至会改写人类发展的历史,这充分说明人类对病毒的认识还很肤浅,还缺少应对病毒的科学储备和有效举措。病毒源于海洋、存于自然,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病毒一方面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又是自然界、甚至人体内不可或缺的特殊微生态系统。病毒是生命起源的界限、是基因传递的使者、是生态环境的桥梁、是细菌的天然杀手。人类抗击病毒首先是彻底"防控",其次是有效"疫苗",最终靠提高免疫力。而海洋盐卤可能是从"元素平衡"的机理出发、从根本上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被看作“超级癌症”和“20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和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及带毒者进行性接触或输入了含有艾滋病病毒(HIV)的血液制品而发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于艾滋病对人类生存和发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9,(3):8-8
日本短尾鱿鱼和一种发冷光的海洋细菌相处得可谓是“琴瑟和谐”:这种细菌在鱿鱼的发光器官里“安家”,使鱿鱼发出水纹状的光,用来蛊惑敌人和猎物。最近,科学家发现:决定这种细菌是否寄居在鱿鱼体内的关键因素是一个基因,而这个基因的关键作用是使细菌形成生物膜。  相似文献   

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组同源重复区结合蛋白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艳冰  杨丰 《台湾海峡》2006,25(3):318-323
对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基因组3%的区域均匀分布有与昆虫杆状病毒类似的9个同源重复区,很可能具有昆虫杆状病毒同源重复区参与病毒复制起始或转录调控的功能.以WSSV基因组同源重复区中一个包含高度保守结构域的小重复片断DNA(210bp)作为配体,利用WSSV基因组噬菌体展示库,经过5轮淘选出一个可与DNA特异结合的重组噬菌体克隆,包含的外源DNA片断长度为306bp.通过与WSSV基因组序列对比,发现该序列为WSSV的ORFs中wsv 021的5’端部分.推测wsv 021是一个可能与病毒复制或调控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vp15基因的RNA干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  谷力  杨丰 《台湾海峡》2012,31(1):47-52
VP15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一种核衣壳蛋白,以往的研究表明VP15属DNA结合蛋白,具有潜在的浓缩包装病毒基因组的功能.利用RNAi技术将vp15基因沉默,来研究vp15基因沉默后对WSSV增殖及结构的影响.体外合成了vp15基因的特异双链RNA(vp15-dsRNA)和非特异双链RNA(gfp-dsRNA),分别与WSSV混合共注射淡水原克氏螯虾.在感染后24、36、48 h,每个实验组分别取病虾步足肌肉,样品用Trizol试剂盒提取RNA用于RT-PCR检测、用病毒检测试剂盒提取DNA模板用于荧光定量PCR分析.另外每组随机选取1只虾,取中肠,用于树脂包埋组织超薄切片分析.逆转录PCR分析结果显示vp15-dsRNA能特异性敲除vp15基因转录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vp15-dsRNA干扰vp15基因的表达能有效抑制WSSV病毒粒子的增值.此外,利用树脂包埋组织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发现vp15基因被干扰后病毒粒子数量上明显降低并且引起病毒粒子包装异常.通过vp15基因特异dsRNA干扰,有效抑制了WSSV病毒增殖,此外进一步阐明VP15蛋白的功能及其在病毒组装方面的重要作用,对进一步了解病毒组装以及病毒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海洋球石藻Emiliania huxleyi病毒EhV99B1的基因组中克隆了丝氨酸蛋白酶(Sp)基因(GenBank登录号:KC161207),对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进行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大肠杆菌中融合表达,通过亲和层析法获得了纯化的重组Sp。结果表明:EhV99B1-Sp基因的ORF为1 110bp,编码368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9.5kDa;该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EhV86-Sp的同源性很高,核苷酸及其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和97%,而与其他物种Sp序列的同源性仅为28%~32%,说明其可能是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预测的二级结构特征显示EhV99B1-Sp的蛋白结构域中具有典型的LTAGHC(组氨酸活性位点区域)和AICNGDSGGPLF(丝氨酸活性位点区域)两个丝氨酸蛋白酶催化活性位点的氨基酸基序,是一个两次跨膜蛋白;将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低温诱导表达,得到分子量为60kDa的重组蛋白,经鲤鱼肌肉丝氨酸蛋白酶(MBSP)抗体检测证实为Sp,且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细胞中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EhV99B1-Sp在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功能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赫氏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宿主-病毒(E.huxleyi virus,EhV)的互作过程是影响海洋碳、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在共进化过程中,Eh V通过基因水平转移从宿主基因组中“劫获”了一组鞘脂从头合成相关酶基因,重构宿主脂代谢网络以支持病毒的特殊需求。目前,对病毒这组相关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以颗石藻病毒Eh V-99B1基因组中的甾醇去饱和酶(EhV-SD)和脂肪酸去饱和酶(Eh V-FAD)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酿酒酵母重组表达载体p YES2/CT-SD和p YES2/CT-FAD,转化相应的基因缺陷型酵母菌株YMR015C和YGL055W获得重组酵母细胞株,进一步采用UPLC-Q-Exactive-MS非靶向脂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重组酵母和缺陷型酵母细胞脂质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Eh V-SD与Eh V-FAD基因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Eh V-SD过表达显著改变了重组酵母细胞脂质代谢,含多不饱和酰基链的磷脂酰胆碱(PC,20︰4/20︰5/20︰6)和甘油三酯(TAG,12︰3)种类的丰度显著升高;而部...  相似文献   

9.
珊瑚哀歌     
方舟 《海洋世界》2012,(8):58-59
珊瑚一直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的广泛海域内,都生长着大量的珊瑚。珊瑚具有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陆地海岸线等重要作用,然而在近几十年,由于气候变暖、病毒和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的生存正受到严重的威胁。最近,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两种病毒能够感染单细胞微藻,而这些单细胞微藻生活的环境恰恰是珊瑚生存的环境。珊瑚与这些藻类是以共生的形式存在的,病毒对单细胞微藻的感染,可能会“传染”给珊瑚,让珊瑚“得病”,进而引起珊瑚礁的白化,使珊瑚大面积死亡。其实,藻类与珊瑚感染病毒,也不是新鲜事儿。珊瑚、藻类和病毒已经在海洋中进化了数百万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它们都经受住了自然的考验,病毒虽然一直对珊瑚和藻类产生着影响,但三方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都没有遭受灭绝的厄运。目前,人类已经知道20多种病毒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但一直不知道导致这些病毒影响珊瑚的根源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世界》2008,(4):9-9
大多数人一生都在寻找幸福,可最近的研究却显示,“幸福”与否并不完全受我们掌控。爱丁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基因在“幸福”这个变量的决定因素中占50%。一些个性特征,如善交际、活跃、稳重、勤奋等都是幸福的决定因素,它们通常“打包”出现——一个人要么具有所有这些品质,要么一样也没有。另外一项研究通过对70多个国家的200多万人的调查发现,幸福感随年龄的变化呈现出典型的U型曲线:  相似文献   

11.
《海洋世界》2010,(4):7-7
HIV的隐秘藏身之所已被发现,这为找到清除病毒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新的方向 ·抗HIV药物已经能将血液中的HIV浓度降低到连标准测试都无法检验出的水平,不过,即便如此,至今仍没有一位艾滋病病人能真正治愈。  相似文献   

12.
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设计了染色体,然后把这个基因信息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3.
朱艳冰 《台湾海峡》2009,28(2):205-209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发现wssv021是与病毒基因组同源重复区中一个包含高度保守结构域的小重复片断DNA结合的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可能参与病毒复制或调控.时相转录分析发现,wssv021属于病毒感染的早期基因.将wssv021基因克隆到pQE-30表达载体,在E.coliXL1-Blue中进行融合表达.凝胶阻滞分析显示,体外表达的(His)6-WSSV021蛋白可以和同源重复区中小重复片断DNA特异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链霉蛋白酶制得了杜氏藻(嗜盐单胞绿藻)的原生质体。采用聚乙二醇(PEG)-钙离子法将它们与大肠杆菌(含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质粒)的球1,20,1状体进行融合。“融合子”酷似杜氏藻。它们对氯霉素抗性的显著提高寓示了大肠杆菌的质粒已转移到“融合子”细胞中;而且,“融合子”的蛋白质组分与杜氏藻和大肠杆菌相比已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病毒: 海洋生态动力学和疾病学研究的创新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毒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0^7~10^9个/mL,多种多样的海洋病毒几乎对所有的海洋生物都有影响,5%~40%的海洋生物是被病毒销毁的,近30%海洋蓝藻和60%游离异养菌的死亡与病毒有关。地球26%的碳循环经海洋病毒完成。病毒可以影响许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生态学过程,包括营养物循环、颗粒大小分布和沉积率、细菌和藻类的多样性和物种分布、赤潮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和种闻基因转移。各种生物种群内和种群闻有机会充分接触,为病毒传播及变异创造了条件,使海洋系统成为极富多样性的原始病毒库,除了对海洋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浮游生物等重要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相关的种群的感染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以外,病毒还导致海水养殖品种发生多种病毒性痰病,病毒生态学特征对海洋生物痰病的发生和流行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虽然国际上海洋病毒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但与海洋病毒的实际作用相比,研究还只是初现端倪,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世界》2008,(11):8-8
对艾滋病的全面深入了解对人类控制这种疾病、在未来阻止其他病毒的爆发十分关键。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M组毒株是于1930年在喀麦隆首次出现的;大约在1960年,艾滋病开始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流行。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HIV病毒很有可能已于1884—1924年的某段时间里在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类中开始传播。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到中国牙鲆淋巴囊肿病毒分离株(LCDV-cn)的lcn140基因编码锌指蛋白.为了进一步研究lcn140基因的功能,本文对lcn140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与结构分析.首先将lcn140基因克隆到pET24a(+)原核载体,再以E.coli BL21(DE3)为宿主菌表达目的蛋白;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解其结构与序列特征.结果表明,lcn140基因在原核载体中得到成功表达,表达的his标签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在结构和序列方面,lcn140基因编码C3H1型锌指蛋白,其含有4个C3H1锌指结构和4段简单重复序列.该结果为LCDV-cn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8.
壳聚糖硫酸酯制备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本身可生物降解,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经过硫酸化引入SO4^2-基团。给予化合物重要生理功能,使其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抑制病毒,降糖降脂,抗凝血,防治血栓,治疗溃疡和肾衰等方面的作用,国内外对其开发十分活跃,作者就壳聚糖硫酸酯的理化性质和几种制备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欧鳗“狂游症”病毒的细胞定位与超微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江华  颜青  方莹  黄印尧  倪子绵  陈信忠 《台湾海峡》2001,20(1):54-56,T001
应用电镜标本制备和观察技术对45尾“狂游症”欧鳗的主要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在脑、心脏、肌肉和皮肤组织中,发现一种致病性病毒,多数病毒定位于细胞的内质网腔,一般为球状或椭圆球状,大小约为50~80nm×100~150nm,具有囊膜,囊膜外附有纤突,可以造成脑细胞的肿胀、空泡变性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的结构破坏和空泡化等细胞病变.人工感染欧鳗中找到同样病毒,表明该病毒是欧鳗“狂游症”的致病原.  相似文献   

20.
以宏基因组技术探讨渤海秋冬季节病毒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渤海海域病毒群落总体状况,本文以渤海的B47站表层海水为代表,对两个时间点(2010年9月,2011年12月)的病毒宏基因组做出全面分析。采集海水样品后过滤并经过切相流系统浓缩,提取DNA测序,再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病毒组的种群分类、功能基因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等。分析结果指明,这两个时间点的病毒群落均由双链DNA病毒(97.75%,scaffold百分比)占据优势地位,其中尤以有尾噬菌体(80.86%,scaffold百分比)居多。按宿主区分,最大的一类病毒为聚球藻噬藻体(10.29%,scaffold百分比)。渤海病毒群落最为丰富的功能基因为复制、结合和修复基因,且冬季(33.77%,ORF百分比)大于秋季(16.39%,ORF百分比)。结果表明:在渤海病毒组中,(1)存在理论上只出现在亚热带海域的原绿球藻噬藻体;(2)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功能基因比例呈现季节变化;(3)相比远洋病毒组有一定独特性;(4)可能存在未知的T4-like病毒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