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良  贾东  李一泉  邓飞  孙圣思 《地质学报》2008,82(6):850-856
磁组构是一种灵敏的应变指示计。单一方向应力作用下,在平行层缩短的初始阶段,磁线理与地层走向是一致的。然而,在构造叠加背景下弱变形的沉积岩地区,另一个(多个)不同方向的应力使得已经产生定向排列的磁性矿物发生旋转,表现为磁线理和与地层走向斜交。川西北盆地在新生代是一个典型的构造叠加区域,来自龙门山和米仓山的变形在此相互作用。本文在川西北盆地分3条剖面在18个采样点中采集了172个样品进行了磁组构研究。研究区内观察到3种弱变形的磁组构类型: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由于应变的叠加,由盆地内部向造山带前缘没有出现应变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同时磁线理的方向也不一致。由盆地向造山带,来自米仓山的变形逐渐增强,磁线理从与地层走向一致转变成与地层走向斜交。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磁组构演化及其揭示的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北段前锋带至四川盆地边缘的川西北地区进行了磁组构研究.在江油和广元之间,沿着垂直于龙门山构造走向的4条采样路线,在18个采样点钻取了173个定向样品,样品采自侏罗纪和白垩纪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综合分析表明川西北磁组构反映的是新生代的变形,并在研究区域内总结出了3类磁组构:沉积磁组构、初始变形磁组构和铅笔状磁组构.除沉积磁组构之外的所有采样点样品的K1优势方向都是NE-SW向,说明研究区域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SE向,主要来源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在垂直于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走向上,从四川盆地到龙门山前锋,磁组构由沉积磁组构逐渐变为初始变形磁组构,直至铅笔状磁组构,说明盆地内部应变十分微弱,靠近造山带应变逐渐增强,且侏罗纪、白垩纪以来研究区的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造山带边缘或者还未传递到盆地内部.  相似文献   

3.
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传统的磁组构方法进行岩石构造变形分析时,发现这些方法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变形岩石磁化率量值椭球和应变椭球是否可以对应及对应条件,初始磁组构是否会影响变形碉石磁化率量值椭球与应变椭球的对应关系,岩石脆性破裂前的塑性变形是否影响磁组构,韧性变形如何影响磁组构,能否用磁组构来推断主应力方向,Ratore(1980)最小磁化率指向对韧性剪切带运动方向和方式的分析在多期变形区是否适用等,并据此提出解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龙门山南段冲断前锋带飞仙关断层传播褶铍剖面钻取了270个磁组构定向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与磁组构分析。通过等温剩磁和三轴热退磁实验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27个采样点的磁组构为中间组构与构造组构两种类型。通过对各点磁组构特征及各项磁组构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断层传播褶皱运动学模型,得出断层传播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应变及磁组构演化:断层扩展前的平行层缩短作用把原始的沉积组构改造成为中问组构;在断层扩展过程中,两翼地层的旋转抬升产生的简单剪切作用对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使得校正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局部升高,以及在剪切变形强烈的区域形成构造磁组构。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磁组构及其有限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  贾东  罗良  张明正  李一泉 《地质通报》2014,33(5):629-640
龙门山南段位于四川盆地以西,其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磁组构是一种灵敏的应变指示计,在变形微弱的沉积岩地区尤为适用。在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不同构造部位选取48个采样点开展磁组构研究,分析断层转折褶皱的有限应变特征及区域构造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邛西地区上白垩统中主要载磁矿物为高矫顽力的赤铁矿,背斜整体应变较弱,且存在3种类型的磁组构,以沉积磁组构和初始变形磁组构为主,铅笔状磁组构少见,主要存在于靠近褶皱中段的前翼部位,说明断层转折褶皱前翼较后翼和核部应变强,且中段地层应变较其他部位更为强烈。此外,各采样点磁线理的优势方位为近南北向(N10°E),表明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的形成与龙门山南段晚新生代近东西向的地壳水平缩短有关,暗示龙门山南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晚新生代存在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川西盐井沟断层传播褶皱的三维构造建模与磁组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断层相关褶皱研究的发展方向是从二维向三维的转换。文中基于Arcgis、Discovery以及Gocad等三维软件平台,对川西盐井沟地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解析,得出盐井沟背斜是一个典型的三剪断层传播褶皱,并建立了它的三维模型。同时考虑到单纯符合几何约束的构造解释普遍存在着多解性和不确定性,结合几何学的三维建模和动力学的有限应变分析研究断层相关褶皱。在川西盐井沟地区18个采样点钻取了184块定向岩心样品,通过磁组构的分析结果发现,盐井沟地区的磁组构基本上都是弱应变的初始变形组构,褶皱前翼应变强度比后翼略强。断层传播褶皱三剪带是有限应变最为集中的区域,在模型预测的三剪带内,磁组构反映的有限应变也较为强烈。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大致为NW-SE向挤压缩短,与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南段位于四川盆地以西,其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磁组构是一种灵敏的应变指示计,在变形微弱的沉积岩地区尤为适用。在龙门山南段邛西断层转折褶皱不同构造部位选取48个采样点开展磁组构研究,分析断层转折褶皱的有限应变特征及区域构造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邛西地区上白垩统中主要载磁矿物为高矫顽力的赤铁矿,背斜整体应变较弱,且存在3种类型的磁组构,以沉积磁组构和初始变形磁组构为主,铅笔状磁组构少见,主要存在于靠近褶皱中段的前翼部位,说明断层转折褶皱前翼较后翼和核部应变强,且中段地层应变较其他部位更为强烈。此外,各采样点磁线理的优势方位为近南北向(N10°E),表明邛西断层转折褶皱的形成与龙门山南段晚新生代近东西向的地壳水平缩短有关,暗示龙门山南段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晚新生代存在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研究区域断裂构造的新兴手段,磁组构在应变指示计较少的弱应变地区应用广泛.本文在详细调查江南断裂带(泾县段)露头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断裂带的岩石磁组构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样品中磁化率椭球体最大轴Kmax为259°∠8°和102°∠12°、最小轴Kmin为358°∠48°和193°∠5°,反映江南断裂带主要受近南...  相似文献   

10.
吴磊  汉景泰 《第四纪研究》2012,32(4):727-737
通过藏南乌郁盆地渐新世地层磁组构和岩石磁学的系统研究,结合研究区地质构造环境,揭示了该套地层不同层位普遍具有反磁组构特征.代表性样品的岩石磁学数据表明,其主要携磁矿物为单畴磁铁矿和/或磁赤铁矿(反磁组构),并含有不可忽略的顺磁性以及超顺磁性颗粒.AMS-磁组构三角关系数据图解显示出部分样品的磁组构为正磁组构与反磁组构混...  相似文献   

11.
磁组构成分析是利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应力作用方式和方向的方法,研究表明,中甲地区岩石各向异性度P值比较小,反映本区总体变形较弱,但变质石英砂岩相对变形较强。变质石英砂岩磁面理发育,磁线理较弱,显示压扁变形,变形主压应力方向是NW-SE向。火山(碎屑)岩具有明显的磁线理,反映流纹构造特征;最大磁化率轴方向屡示本区火山岩流体构造为NW-SE向。矿化蚀变岩和矿石的磁各向异性度P值明显  相似文献   

12.
A joint magnetic and mica fabric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rocks from recognised shear zones in Galicia (Spain). The two main aims of the study are to determine strain gradients in a foliated material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strain markers and to obtain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isotropy ellipsoid and the mica fabric axes. The intensity parameters of the fabric on profiles intersecting the studied areas indicate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two major shear zones on the fabric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fabric shows less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cross minor (less developed) shear zones.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gnetic fabric and strain reported by Rathore (1979, 1980) and Rathore and Henry (1982) is found to hold in the magnetic and mica fabrics comparison. The relationship found in this study is:  相似文献   

13.
衡山岩体西缘韧性剪切带磁性组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志强 《湖南地质》1989,8(2):23-27
本文对采自衡山花岗岩体西缘韧性剪切带的标本进行了岩石磁性组构研究,并将其与常规应变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予以比较,表明了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椭球体与应变椭球体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技术可望成为构造地质学的一种新手段。岩石磁性组构资料可应用于变形岩石的应变分析,特别是在没有宏观应变标志或者通常的岩石组构分析方法太费时间的情况下更显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岩石的磁性组构及其在岩石变形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本总结了对采自巴彦乌拉山韧性剪切带的部分标本进行岩石组构数据测定的分析结果,并将其与用常规应变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予以比较,表明了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椭球体能够反映总的应变椭球体,证明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技术做为一种岩石组构因素的研究是有发展前景的。岩石磁性组构资料可应用于变形岩石的应变分析,特别是在通常的岩石组构分析技术太费时间和粗糙的情况下更显示了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峰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磁性组构研究,同时与常规主应变分析方法所测结果比较,表明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椭球体与应变椭球体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磁性组构的特征为构造岩变形机制,以及断裂带的运动学、动力学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比较可靠、准确、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胶东地区招远-平度断裂带上的大磨曲家金矿区选取了典型的构造区域进行岩石磁组构研究。沿着断裂带在不同构造部位的36个采样点钻取了112个定向岩心样品,所有样品均沿勘探线布置。磁组构研究显示,研究区以弱磁性岩石为主,总体上,胶东群变质岩的磁化率值较高,而玲珑黑云母花岗岩的磁化率值较低,尤以碎裂程度高的强蚀变岩的磁化率值最低;磁化率各向异性方位主要为NE向挤压,磁组构所指示的构造应力场与大磨曲家矿区的区域挤压应力方向是相同的;对具不同程度矿化的81线的Au含量与80线磁组构各向异性度(P值)进行对比研究发现,P值与金品位呈负相关关系;弱矿化糜棱岩中的金矿化在磁面理发育的岩石中较为发育,成矿晚期,Au元素含量随着岩石磁性的减弱而增加,特别是在强应变后弛豫阶段矿液充填于相对张性的石英脉中Au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近期的川西地区深层火山岩勘探成果表明该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具有巨大勘探潜力,但目前以地震为主的勘探手段在精细刻画火山岩分布范围等方面尚存在困难,本研究尝试通过重磁方法为火山岩勘探提供更多有利证据。利用川西地区最新的重磁资料,结合现有地质认识分析川西地区重磁物性特征;根据不同模型的重磁正演模拟结果,总结川西地区深层火山岩重磁响应特征。通过实测重磁资料处理,分析研究区断裂分布特征和高磁异常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正演结果显示磁力异常对火山岩的反应敏感,重力异常对断裂构造反应明显,但对火山岩无明显反应;(2)磁力异常对火山岩的刻画能力较为突出,能够识别出厚度大于45 m的火山岩,但对于火山岩埋深、岩性变化的识别存在困难;(3)通过研究区重力异常解译出的断裂构造与研究区已知断裂构造吻合度较高,同时利用磁力异常刻画的火山岩分布情况与现有认识也具有可比性。重磁勘探在四川盆地火山岩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重力勘探可探明控制火山岩分布的深大断裂的发育情况,磁力勘探能够识别出火山岩平面分布特征,快速圈定有利靶区,进而为火山岩勘探提供有力的重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为例,通过测量分析不同岩性类型火山岩磁化率,确定研究区主要类型火山岩的磁化率特征,总结磁化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基性火山岩的平均磁化率为11.705×10~(-3)SI,中性火山岩的平均磁化率为6.325×10~(-3)SI,酸性火山岩的平均磁化率为0.345×10~(-3)SI,磁化率可以有效区分这三种具有不同磁性矿物组合的岩石类型。研究区火山岩受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其磁化率受矿物组成、成岩方式、结构构造及岩石蚀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钙质、硅质等逆磁性矿物不同程度地交代辉石和角闪石等强磁性矿物斑晶,且作为填隙物的主要成分充填于岩石孔缝中,是致使研究区中基性火山岩整体磁化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大兴安岭根河岩区晚侏罗世火山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兴安岭根河岩区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据岩石化学成分火山岩可划分为流纹质、安山质、英安质及粗面质几种类型,并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显示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并有幔源物质参与;岩石具火山弧的特点,形成于整体挤压大陆边缘并靠近板内一侧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龙脖河铜矿区火山岩地质及岩石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脖河铜矿床的成矿与该区火山岩关系密切,加强对其进行岩石化学的研究,对在本区和区域上同类矿床的勘查找矿和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龙脖河铜矿区典型火山岩及其组构特征、副矿物特征、蚀变特点和岩石化学特征,认为龙脖河铜矿区火山岩是一套富钠质的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与大红山群变钠质火山岩岩石组合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