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东西的小说创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在主题思想和叙述策略上均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倾向,足以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方式,以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东西小说创作的叙事手法和叙述语言等方面出发,试图对东西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2.
宝物主题、禁忌主题、婚恋主题、英雄主题和伦理主题 ,是民间叙事中最常见因而最重要的主题。民间叙事的形象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 ,形象的实质是人 ,进入民间叙事的万事万物都会打上或深或浅的人性烙印。民间叙事人物形象的根本特征是非常鲜明的类型化。民间叙事对于小说文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培养和提高了中国人的叙事思维和叙事能力 ;哺育滋养了文化人从记录民间故事进入自主创作的境地 ;从故事题材、人物形象、情节模式、民俗场景、细节语言等多方面不断给小说创作以营养 ;始终与中国小说的形式与发展相辅相扶而行。民间叙事还有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形态即活态的民间叙事。活态民间叙事包括以前曾被记录而今仍在口头存活的和一直只在口头流传而从未被记录过的两大部分。活态民间叙事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是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民间行为叙事。民间叙事传达民众的心声 ,打破了统治阶级官方话语和主流话语的霸权 ,对整个民族、国家有着极大、深刻、长远的影响 ,是有一种超越皇权、超越政府行政权力的在野权威  相似文献   

3.
中国市井风情小说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市民文学的艺术形式。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小说家的创作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现代小说形成了两次市民文学浪潮,出现了以北京为代表的"古都中国市井"、以上海为代表的"挟带洋场风韵市井"、以大江南北小镇等为代表的"闾巷市井"三种最具代表性的市井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民间叙事论纲(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物主题、禁忌主题、婚恋主题、英雄主题和伦理主题,是民间叙事中最常见因而最重要的主题。民间叙事的形象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形象的实质是人,进入民间叙事的万事万物都会打上或深或浅的人性烙印。民间叙事人物形象的根本特征是非常鲜明的类型化。民间叙事对于小说文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培养和提高了中国人的叙事思维和叙事能力;哺育滋养了文化人从记录民间故事进入自主创作的境地;从故事题材、人物形象、情节模式、民俗场景、细节语言等多方面不断给小说创作以营养;始终与中国小说的形式与发展相辅相扶而行。民间叙事还有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形态即活态的民间叙事。活态民间叙事包括以前曾被记录而今仍在口头存活的和一直只在口头流传而从未被记录过的两大部分。活态民间叙事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是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以身体动作为主要媒介的叙事——民间行为叙事。民间叙事传达民众的心声,打破了统治阶级官方话语和主流话语的霸权,对整个民族、国家有着极大、深刻、长远的影响,是有一种超越皇权、超越政府行政权力的在野权威。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叙事的视角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英美现代实验小说的先驱,詹姆斯通过长期的创作实验,在小说题材和创作技巧上实现了由传统“外倾”向现代“内审”的美学过渡。詹氏的叙事视角模式是他赖以构建小说世界的基础,它拓宽了小说的审美空间,使小说获得了再现心理现实的新角度。对詹氏三篇代表作的视角分析表明:视角模式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窥探他小说神秘世界的“窗户”。  相似文献   

6.
民间叙事是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口头叙述活动 ,主要指他们的艺术叙事。口头性是其基本特征 ,与此相关则有易变、易散失、往往无主名、在流传中发生增删而形成地域性和历史性异文、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反映民众心理、民众思想和趣味、真实反映与自由想象相混杂 ,以及与主流文化既矛盾又统一等特点。民间叙事首先大量地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 ,其次是寄居在文人叙事的文本中。文人的介入使民间叙事经历了一个文本化的过程 ,使民间叙事渐渐从活态的口化之物固化为书面文字。而官方的介入则进一步使某些文本变成了经典。文本 ,包括被经典化了的文本 ,又可以成为民间叙事的新源头 ,成为新的民间叙事的依据 ,即所谓“反哺”。  相似文献   

7.
民间叙事论纲(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叙事是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口头叙述活动,主要指他们的艺术叙事。口头性是其基本特征,与此相关则有易变、易散失、往往无主名、在流传中发生增删而形成地域性和历史性异文、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反映民众心理、民众思想和趣味、真实反映与自由想象相混杂,以及与主流文化既矛盾又统一等特点。民间叙事首先大量地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其次是寄居在文人叙事的文本中。文人的介入使民间叙事经历了一个文本化的过程,使民间叙事渐渐从活态的口化之物固化为书面文字。而官方的介入则进一步使某些文本变成了经典。文本,包括被经典化了的文本,又可以成为民间叙事的新源头,成为新的民间叙事的依据,即所谓“反哺”。  相似文献   

8.
刘恒是一个在创作风格上不断探索和努力变化的作家 ,他从 80年代中后期苍凉朴质的风格 ,变为 90年代中后期戏谑调侃的风格。这种大“悲”大“喜”的创作风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实质上 ,这不过是作家在叙述姿态上的调整、叙事策略上的转换 ,其悲剧性的精神内核并未彻底改变。刘恒作品的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这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9.
李旭雨的中篇小说《厚土》以"家族历史"为幕布,描画了"吕氏族人"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品的叙事契机是"不愤不启"式;叙事策略表现为:人物出场采用的是"牵引式",情节生成采用的是"径流式";叙事旨归表现为对文化的眷顾和对历史的反思。《厚土》在叙事艺术上展现的"平说"色彩开启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0.
刘恒是一个在创作风格上不断探索和努力变化的作家,他从80年代中后期苍凉朴质的风格,变为90年代中后期戏谑调侃的风格。这种大“悲”大“喜”的创作风格上的变化非常明显。实质上,这不过是作家在叙述姿态上的调整、叙事策略上的转换,其悲剧性的精神内核并未彻底改变。刘恒作品的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这种悲天悯人的精神内蕴。  相似文献   

11.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打动了读者 ,其艺术性则更是批评界所津津乐道的。它不同凡响的叙事审美效果与离奇的情节、独特的象征、迭起的悬念以及哥特式的氛围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作者精巧的叙事策略和手法当尤为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制图作为一种再现文学空间的文学地理研究方法,能将历时性叙事与共时性空间进行相互映射,但是过往的实践案例往往受限于单一的研究视角,忽略了二者内部的整体性互动关系及其与外部时空的联系。为了促使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与并置空间作为整体概念而服务于当代的文学制图实践活动,本文依据巴赫金文学时空体中的历史时空、文本时空和读者时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叙事时空数字模型,并以唐传奇小说《李娃传》为文学制图实践案例,可视化再现了这个以唐长安为中心的爱情故事。在融合了计算叙事和地理叙事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本文对叙事文本所蕴含的顺序的、多维的和背景性的信息,进行了语义提取、语义的时空循环映射和“时间—时空—空间”的叙事再现,从而呈现叙事的语言线性、体验性和意义性的特征。该模型以开放的和可对话的框架帮助当代人理解古典文学叙事及其地方性历史语境,同时将拓展从宏观、微观的角度以沉浸式方式对地方(place)进行叙事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广东女性文学一直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与岭南文化关系密切。文学作品充满着浓郁的岭南风情;文学题材日常而冷峻,文学语言既通俗又富有诗意,文学叙事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莫不平凡普通、求利务实。广东女性文学创作在地方风情、艺术风格、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岭南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4.
论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中的角色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湋诗歌在唐诗演进过程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其内倾凝缩的情感取向、注重细节的表现手法、清浅平远的审美风格与盛唐诗歌之外向浓烈、疏朗大气、雄浑爽健形成鲜明对照,对急于突破前人拘囿、有心另辟蹊径的中晚唐诗人有明显的开启、示范、渗透、辐射之功。其工于五律、兼擅七律的诗歌体式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痕迹,昭示出中晚唐古风消歇、近体勃兴与五律盛极、七律崛起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5.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给全球的社会经济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赋予了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建网络经济学的重任。实践正在热切地呼唤网络经济学的横空出发;在网络经济这一特研究领域里,客观存在着研究网络经济生产方工的特有矛盾,这为网络经济学的科学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网络经济既是一种覆盖全球的经济,又是一半随自身运行而产生若干新价值观念带许多新问题的经济。因此,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应有其独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唐代人喜欢写鹏,《全唐文》与《全唐诗》中留下了大量与“鹏”有关记载。鹏的形象内涵在唐代的不同阶段是不尽相同的,它与国运联系紧密。初唐,鹏的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熙熙攘攘、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盛唐,鹏的形象反映了意气昂扬、绚烂多彩;中唐,则回归到对《逍遥游》主旨的阐发,反映出遁世的态度;晚唐,出现了以《庄子》中“蝴蝶”“螳螂”等朝不保夕的小虫为描写中心的文章,表现出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对李唐王朝的离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结合草地资源调查要求和三调成果内容建立了草地分类与三调工作分类的对照关系,构建了基于三调成果的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路线与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对利用三调成果开展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