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序言(代研究简史) 有关福建栖霞组层位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1930年王绍文创立的“曹远石灰岩”及1935年侯德封等使用的“栖霞灰岩”其均指福建现今划为林地组与文笔山组之间的一套灰岩地层。当时不知其中尚包含有中、上石炭统的黄龙组和船山组层位。至1941年陈旭等在清流沙芜塘采获晚石炭世(竹蜓)类后方告分晓并予划出。到此福建“栖霞灰岩”才名符其实地  相似文献   

2.
引言“玉山页岩”、“大南岭灰岩”和“秦村系”是1933年高平在江西广丰、王山调查地质时所创立的地层单位,当时分别代表早奥陶世阿伦尼格期、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及中奥陶世晚期的沉积。此后,这些名称就长期为人所引用,但对它的含义则有所修正。如《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中,将玉山页岩划为下奥陶统,将大南岭灰岩和秦村“组”(系改称组)笼统划为中上奥陶统。1959  相似文献   

3.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原称孤峰层,由“孤峰镇石灰岩”一名演变而来。叶良辅、李捷(1924)在安徽泾县孤峰镇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将相当于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的一套灰岩统称为“孤峰镇石灰岩”。孤峰层是朱森、李四光、李毓尧等(1930,1932,1935)重新厘订的,指出孤峰层“为黑色灰质页岩及硅质甚富之灰岩等,间于栖霞灰岩与龙潭煤系之  相似文献   

4.
论棋梓桥灰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棋梓桥灰岩系田奇瑞等(1933)所创,标准地点在湘乡县棋梓桥镇万罗山,为一套连续沉积的碳酸盐岩,当时时代定为中泥盆世。嗣后,田奇瑞(1938)建立了棋梓桥系,由上而下包括棋梓桥灰岩和易家湾页岩,仍归属中泥盆统。潘江(1958)认为棋梓桥灰岩和易家湾页岩是同期异相沉积,王钰等(1962)和赵汝旋等(1978)同意这一观点,总称二者为棋梓桥组。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将田奇瑞等原义的“上跳马涧系”划归棋梓桥组,跳马涧组专指“下跳马涧系”。棋梓桥组在横向上包括不同相区的不同类型沉积,在纵向上包括岩相、岩性差异显著的上、下两部分。在区域地质调查中,一般称下部为“棋梓桥组泥灰  相似文献   

5.
黔北地区中石炭统灰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凯  肖光华 《贵州地质》1993,10(2):101-113
1986年以来我队在正安、道真、务川三县进行铝土矿远景调查时,在含铝岩组之下,志留系韩家店群页岩之上,发现有一层广泛分布的灰岩存在。1992年在灰岩中找到了有孔虫和(竹蜓)化石,该灰岩时代被确定为中石炭世,因其具有自身的岩石和生物组合特征,建议定名为“姚家林组”。这是贵州地层工作的一大进展。  相似文献   

6.
福金山组及昌平灰岩中发现Palaeolenus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明  陆宗斌 《地质论评》1963,21(3):145-145
高振西等(1934)所命名的青白口统景儿峪组泥灰岩层顶部,存在着一套岩性复杂相变多端的角砾岩或质地较纯的豹皮状灰岩,当时归入景儿峪组。张文佑(1935)在昌平龙山早寒武世馒头统之下的豹皮灰岩中找到了Redlichia等化石。随后命名为“昌平灰岩”,因此可以把它从景儿峪组中划分出来。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及邻区下古生界白云石化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阳  章雨旭 《地球学报》2000,21(1):78-85
近十年来 ,笔者在对北京西山及邻区下古生界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过程中 ,对白云石化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和层序地层意义进行了探讨 ,获得了如下新认识 :①根据泥质条带灰岩、泥晶灰岩和颗粒灰岩中白云石化发生的规律 ,证实粘土矿物 (泥质混入物 )的存在对白云石化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②北京西山下寒武统昌平组下部“疙瘩状”灰岩的形成与白云石化有关 ;③寒武纪和奥陶纪广泛发育的“生物扰动灰岩”已受到强烈的白云石化改造 ;④中寒武统徐庄组和张夏组中“砾屑状”鱼而粒灰岩的砾状构造和断续条带状构造并非原生沉积构造 ,有些“砾屑”是准同生白云石化的结果。根据白云石的形成条件 ,笔者认为 :①在奥陶系马家沟组的厚层藻纹层灰岩 -生物扰动灰岩 -白云质灰岩 -白云岩旋回中 ,白云岩是这类副层序的顶面 ;②三山子白云岩 (上部 )是寒武纪末期高水位体系域晚期的产物 ,而人们将其与三山子白云岩对比置于北京 -涞源 -浑源一带的微晶丘为低水位体系域的沉积 ,即寒武纪末期的海水仅退出了三山子白云岩分布区 ,而没有退出微晶丘分布区。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台东南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东南部,即晋、冀、鲁、豫、苏、皖六省边区,石炭纪地层广泛分布,并蕴藏着丰富的煤和铝土矿等沉积矿产。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对本区地质矿产方面的野外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探讨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和煤、铝等矿产的分布规律。一、本溪期的岩相古地理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以“山西式铁矿”、“G层铝土矿”或铁铝质泥直接覆盖在奥陶系或寒武系剥蚀面之上;顶部泉旺头灰岩或相当的徐家庄灰岩、畔沟灰岩与上覆太原组分界上部灰岩产小纺锤(蜓)等上带化石(FusulineUa-Beedeina),下部灰岩产原小纺锤(蜓)下带化石(Profusulinellu)。 (一)地层概况本溪期地层厚度较小,一般几十米至几米。东部临沂一带厚度最大,60—80m,局部达  相似文献   

9.
杨光忠  罗邦良  杨贵龙  林泽渊  王文杰 《贵州地质》2022,39(3):245-250, 261
据《中国区域地质志·贵州志》(2017),寒武系九门冲组定义为有机质灰岩(偶)夹炭质粘土岩,天柱大河边地区寒武系划归黔东南地层分区的三都小区,牛蹄塘组—变马冲组乃至杷榔组—乌训组,因岩性均为炭质黏土岩及炭质粉砂岩而统称为渣拉沟组。天柱寨脚重晶石矿勘查所划分的“九门冲组”,主要岩性为炭质黏土岩夹0-8层(套)灰岩建造,厚度分别从几十厘米至1423 m不等,产出部位高低不定,而且灰岩建造普见典型的滑塌滑移变形构造,结合乌训组滑塌角砾岩建造中包含来自其相变地层——台缘相清虚洞组的鲕粒灰岩成分的地质依据,综合分析认为,“九门冲组”中的“灰岩夹层或建造”应为外来滑塌滑移迁入。建议将老堡组之上的牛蹄塘组—“九门冲组”—变马冲组合并为渣拉沟组。而杷榔组和乌训组因岩性特征明显易于识别,应予保留。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出露于陕西省礼泉县唐王陵一带的砾岩层,一般称之为“唐王陵砾岩”。它的下伏地层为一套页岩、粉砂质板岩夹少许薄层灰岩,再向下为一套灰岩、白云质灰岩,未见底。在唐王陵以北,“唐王陵砾岩”被二叠系不整合覆盖(图1)。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砾岩层以下的页岩、粉砂质板岩类少许薄层灰岩暂称之为“页岩段”,其下伏的灰岩、白云质灰岩暂称之为“灰岩段”(下同)。1970年,陕西区调队将“唐王陵砾岩”的时代归于早奥陶世早期,并认为其成因属滨海陆源碎屑沉积;将“页岩段”归于中—晚寒武世,“灰  相似文献   

11.
赣西早石炭世杨家源组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西湘赣边境,于现划分的洋湖组之上,梓山组之下,发育一套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最早廖士范(1954)以湖南茶陵大节湖为层型地创名“大节湖灰岩”,嗣后,以统一地层学的观点,将其分为上、下两个地层单位,下部仍称“大节湖灰岩”,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岩关期;上部称石磴子灰岩,归于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但从岩石地层学观点看,上下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应为一个岩石地层体,不宜分解。现因“大节湖灰岩”一名,湖南省在本次清理中已废弃不用,故新创名杨家源组。  相似文献   

12.
赖才根 《地球学报》1981,3(1):85-85
<正> 一九七五年,林宝玉、郭振明和作者调查陕、甘、宁西南缘的奥陶系时,划分耀县桃曲坡地区的奥陶系为三道沟组、桃曲坡组和背锅山组(桃曲坡组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三道沟组为友及深灰色块状灰岩夹少量砾状灰岩,顶部10米岩层变薄,总厚80米。桃曲坡组和背锅山组以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为主,厚100米。以紫红色团块状灰岩做背锅山组的底界将该二组分开。在编写“中国地层”一书的过程中,我们已将桃曲坡组与背锅山组合并、称桃曲坡组,原三道沟组顶部10米薄层灰岩亦归入桃曲坡组的底部。这样,三道沟组的岩性均由厚层块状灰岩组成;桃曲坡组以薄层灰岩为主,仅中部夹钙质页岩(产笔石),上部夹紫红色团块状灰岩。  相似文献   

13.
湘西排碧位于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前人认为在寒武纪第三世时期该地区位于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发育为显著特征的“台缘斜坡相带”内,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条带灰岩及砾屑灰岩.本文通过对花桥组上段—车夫组典型沉积物的岩石组分及沉积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发现条带灰岩并非泥质条带灰岩,而是由灰岩条带——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与粉砂质条带——粉砂质灰岩、纹层状含炭质粉砂质灰岩互层组成,表现出内源碳酸盐沉积物与陆源碎屑沉积物混积以及陆棚环境沉积物的典型特征.砾屑灰岩及伴生岩石组合发育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等众多风暴成因的沉积构造,为具有不同风暴沉积序列的风暴沉积物.此外,花桥组上段—车夫组沉积物中含各种藻类等浅水生物及大量三叶虫骨刺.因此,认为花桥组上段—车夫组的沉积环境应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受周期性强风浪作用影响的混积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昆明西山、筇竹寺等地,下二叠统灰岩中普遍存在一种象“虎斑”和“积云”似的岩石构造。在下部,“虎斑”顺层排列;在上部,则呈“积云”般的分布。野外地质工作中,常以此作为划分栖霞组(P_1q)和茅口组(P_1m)的宏观标志。虎斑构造是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不同结构的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的灰岩,经受沉积——成岩——表生再造等作用形成的一种不均一的条带构造和斑杂构造(照片1)。虎斑构造除可以鉴定岩石成分、含量及岩石名称外,又是野外进行地层对比的一种极明显的宏观标志。  相似文献   

15.
桃源县芭茅洲大理石有“桃花石”和“墨玉”两种,分别赋存于奥陶系下统桃花石组和盘家咀组上段内,为浅海沉积型缓—中等倾斜层状矿床。矿区西部以“桃花石”为主,可分“紫玫瑰”、“春桃红”、和“夏荷绿”三个品种,为厚、巨厚层状生物屑泥晶灰岩;东部以“墨玉”为主,为黑色厚—巨厚层状含云质(化)泥质灰岩。矿层稳定,出荒率及成材率较高,具较好的装饰性和物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安徽安庆集贤关、怀宁月山的大隆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能树 《地质论评》1965,23(3):221-223
安庆集贤关及怀宁月山地区的上二迭统,在1955年以前未作详细划分,统称“龙潭煤系”。1957年开始分为上下两组。上组薛仪、陆彦邦等(1957,1958)称为“东阳港层”,陈文才等(1958)称为“长兴灰岩”,姚宗玉等(1960)发现 Pseudotiro-lites及Pseudogastrioceras等化石,称为大隆组。此外,安徽省地质局区测队在百子山也曾发现含  相似文献   

17.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牯牛潭组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之上,中奥陶统黄花冲组之下的泥质斑状灰岩中,盛产Yangtzeella kueiyangenis Yoh,俗称“扬子贝层”。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一套地层命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  相似文献   

18.
滇西昌宁—孟连带是探索古特提斯地质演化的热点地区之一。识别和梳理带内不同岩石地层单元所包含的内容,追索其分布情况,是深入、准确地了解这一地区地质演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石炭系密西西比亚系南段组分布于昌宁—孟连带东带,是一套厚度大、成熟度较高的被动陆缘浅海沉积。笔者近期在昌宁—孟连带西带的“中—上泥盆统”和“二叠系拉巴组”中识别出了一套碎屑岩地层,其化石面貌及岩石学和锆石年代学特征反映其为南段组沉积。它们与不同时代的硅质岩、碎屑岩、灰岩等混杂分布。前期的研究显示南段组为冈瓦纳大陆被动大陆边缘的“原位沉积”,而西带不同时代的硅质岩、碎屑岩、灰岩和玄武岩等则为源于古特提斯的“外来岩片”。在古特提斯闭合过程中,这些“外来岩片”就位于冈瓦纳大陆被动陆缘的“原位沉积”(南段组)之上。构造挤压和褶皱变形,以及后期的剥蚀,使得在“原位沉积”(南段组)与“外来岩片”的接触部位出现南段组与时代不同、沉积构造背景迥异的岩片穿插、混杂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江苏句容地区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碳酸盐沉积发育泥晶灰岩、细晶灰岩、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和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6种岩性,可区分出潮坪、开阔台地、台盆、浅滩和生物礁5种相类型。这套碳酸盐沉积序列由S1、S2和S3三个层序构成,其中S1为Ⅰ型层序,S2和S3为Ⅱ型层序。依据岩性、沉积相、古生物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编制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反映船山组经历了3次海平面相对上升和下降。相对海平面升降控制了层序的发育,层序S1由滨海砾岩-潮坪结晶灰岩(低水位体系域)、台盆相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浅滩相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层序S2由生物礁相泥晶生物碎屑灰岩与开阔台地相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开阔台地相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层序S3由开阔台地相泥晶灰岩(海侵体系域)和浅滩相含生物屑核形石灰岩-潮坪相结晶灰岩-块状灰岩(高水位体系域)构成。下扬子区船山组是在构造相对稳定背景下发育的一套以开阔台地为主局部有滩有盆出现的碳酸盐沉积。开阔台地和台盆环境中沉积的灰岩是良好的生油层位,礁滩环境中的灰岩具备良好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20.
论定河冲组的穿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元家 《地层学杂志》1990,14(2):131-135,130
<正> 湖南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泥盆系,有灰岩、白云岩相区(台地相)和泥灰岩、泥质灰岩相区(台盆相)之分。后者中常发育一套岩性以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页岩及泥灰岩为主的含硅质岩系。该岩系分布广,岩性稳定,且常有特殊的地貌显示,可视为“标志层”,但大化石稀少,时代依据不足,对其归属意见不一。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在1:20万衡阳幅,城步幅将其划为中泥盆统棋梓桥组上部;赵汝旋等(1978)划归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底部;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湖南区测队、姜水根(1983)沿用赵汝旋等方案,将其划为上泥盆统佘田桥组底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