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开展抑螺防病林研究有近30年的历史,在血吸虫病疫区建立了大量的抑螺防病林,为疫区人民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全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如何加强疫区各省、各县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实施管理,实施监测疫区钉螺滋生动态、动态跟踪评价抑螺防病林的抑螺防病效果,为实现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进行抑螺防病实时监测预警,初步提出了构建我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定位监测网络体系的设想,旨为今后开展全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的定位监测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林业血防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工程建设树立样板,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长江外滩建设了长江中游江滩地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区,建设内容包括抑螺防病林造林技术与优化模式建设示范工程、抑螺防病林植物材料收集保存与选育示范工程、抑螺防病林工程技术示范工程和抑螺防病效益监测工程。试验示范区边建设、边示范、边创新、边推广,达到了预期目的,已成为我国林业血防长期的科学试验基地、宣传教育基地、技术推广基地和定位观测研究基地,充分发挥了其示范作用,促进了血防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林业血防生态工程抑螺防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抑螺防病林建设控制血吸虫病的策略,并从生态系统中各相关要素及其变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抑螺防病林生态控制血吸虫病的机理,为抑螺防病林的深入研究和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指导林业血防工程的实施,由湖北省林业厅提出、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起草的湖北省地方标准《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日前通过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评审。该标准是湖北省林科院林业血防项目组在广泛调查研究、吸收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经验、并参考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滩地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编写制定的。该标准结合湖北生产实际,分别规范了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其发布实施对提高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湖北林科院胡兴宜供稿)  相似文献   

5.
利用林业血防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山丘区抑螺植物材料选择标准和模式配置要求,最后根据山丘区钉螺分布及地形特点,划分了山丘区抑螺防病林类型。  相似文献   

6.
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生物材料的筛选及抑螺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是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手段,生物材料的筛选是林业血防建设的重要环节。阐述了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生物(植物、微生物)材料筛选及研究进展,并从钉螺生理响应和解剖结构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生物材料抑螺机理。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4月8日,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巡视员血防办主任王前进、速丰办曾茱副处长等领导和专家一行4人到四川调研林业血防工程。四川省、市、县林业部门相关人员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眉山市仁寿县大化镇红塔村麻竹血防抑螺防病林基地、方家镇东岳村花椒血防林基地、洪峰乡新建村全国山丘型抑螺防病林试验示范基地调研,详细了解仁寿林业血防工程任务完成  相似文献   

8.
抑螺防病林林下经济经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产实践研究总结出林粮、林油、林药、林菌、林菜、林花、林茶、林禽、林渔等适合抑螺防病林开展的林下经济模式,这些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复合经营模式既可保证高效稳定的抑螺效果,又可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对促进林业血防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四川省在山丘型林业血防工程建设中,把林业血防工程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竹产业,促进了疫区经济的发展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力推进"山、水、田、林、路、螺"综合治理,紧紧围绕抑螺防病这个中心,改变钉螺滋生环境,抑制钉螺  相似文献   

10.
德阳市林业部门积极做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近年来,德阳市林业部门按照国家、省、市血防工作安排和总体部署,根据血吸虫防治林业实施方案,切实履行职责,紧紧围绕抑螺防病这个中心,  相似文献   

11.
血吸虫病的生态防治与抑螺防病林消除钉螺孳生环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历史悠久,传播广泛,危害严重。研究表明,血吸虫是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哺乳类动物(终末宿主)和钉螺(中间宿主)是血吸虫的两个宿主。由于钉螺寄生终末宿主哺乳类动物种类多样,活动区域繁杂,人类难以控制,抑制中间寄主——钉螺的繁生便成了血吸虫病防治的有效对策。钉螺具有水陆两栖特性,其中卵的孵化、幼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钉螺分布和数量受土壤和植被环境因素影响,并对栖息地具有严格的选择性。依据钉螺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彭镇华和江泽慧提出通过林业生态工程对血吸虫病进行生态防治的思路——兴林抑螺。参照前人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抑螺防病林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的机制:(1)在林木个体耗水、林分耗水、小流域耗水和林冠降低径流等方面,抑螺防病林降低了土壤水分含量,使得林地土壤水分无法满足钉螺的生长和发育条件;(2)从林木自身生物化学物质对钉螺外在生存和内部代谢环境影响角度,分析了林木自身代谢产物对抑制钉螺的生存和繁殖的作用及抑螺防病林抑制钉螺生存的生理生化机制。抑螺防病林除了具有抑制钉螺生长发育、控制血吸虫病的功能以外,还兼有人工林的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沅江市杨树生产的初步研究,着重讨论了杨树生产对沅江市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大面积种植杨树能有效抑制钉螺的生长和繁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吸虫病蔓延;带动当地家具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对当地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洪治水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大面积种植单一树种,也对湖区的湿地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地理环境因子对螺情影响的探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中国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态势,表现为急性感染人数和血吸虫病患病人数增多,局部地区钉螺扩散明显,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等。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对血吸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钉螺的生态学特征,综合高程、水文、土地利用、土壤、植被等因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地理环境因子对2009年湖北省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在垸内型流行区,整个流行季(3-10月)、特别是7-9月期间的植被覆盖与钉螺分布范围有关,密螺地带的特征为土壤质地粉砂含量适中、黄红壤和淹育水稻土,第一季度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② 在垸外型流行区,湖泊滩地、高覆盖度草地是其主要分布环境,而第一季度较高的植被覆盖,尤其是荻、芦苇等植被类型是高密度地区的环境特征;③ 在山地丘陵,河流附近的林地和耕地,潴育或淹育水稻土是钉螺密集分布的环境。筛选出的地理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遥感技术监测钉螺孳生地,从而为采取有效的控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血吸虫病危害严重。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经过近20年来的研究探索,已成为血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血吸虫病防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根源、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理念及其抑螺防病机理进行了系统阐述,对即将启动实施的全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进行了介绍,并就如何搞好林业血防工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简述林业与血防建设关系的基础上,强调了林业血防工程的重要性,着重论述了科技支撑对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推动、技术保障、引导和示范作用。总结了安徽省林业血防工程的成效,充分体现科技支撑在林业血防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滩地林业血防工程抑螺效应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洞庭湖区滩地对不同类型杨树抑螺防病林采取定位观测的研究方法,对滩地钉螺种群变化与抑螺防病林营造措施、林龄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前,通过林农复合等林地土壤管理措施,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可有效降低活螺和感染螺密度;林分郁闭后,林地水分、光照、植被等环境因子朝着不利于钉螺孳生的方向演变;滩地抑螺防病林生态系统抑螺效果具有显著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敦煌莫高窟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通过对敦煌莫高窟防沙历史的综合总结和分析,认为莫高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古代灿烂文化艺术的瑰宝,是甘肃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地之一。单纯的消极人工清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要和旅游业作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基本点的要求。那么,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及文物保护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整个窟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且其示范效应将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治理。根据风沙环境特征,提出了莫高窟防护体系建立的主导思想是:以防治西北、西南主害风为主,根据鸣沙山、砂(砾)质戈壁、窟顶崖面等不同地带的具体风沙运动规律,采取以固为主,固、阻、输、导相结合的防护原则,以切断或削弱鸣沙山沙源和固定流沙,并消除沙砾质戈壁面的就地起沙为目的,建立一个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从根本上消除风沙活动对莫高窟的危害。同时对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及防护宽度、砾石铺压的基本原理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对鄱阳湖地区抑螺防病林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赵安  王婷君 《地理研究》2008,27(2):250-257
血吸虫传播指数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直接对血吸虫的流行概况进行总体评估和预报。因此基于血吸虫流行传播机理,提出用极端气温对以往"改良Malone血吸虫传播指数"模型进行改进,参照前人洪青标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再改良Malone血吸虫传播指数"模型;然后引用世界粮农组织(FAO)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气象资料,用新模型对中国血吸虫病疫区内血吸虫传播指数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等划区;用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传播指数界线900为准,新模型将旧模型的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由原来的传播等级"中"转变成了"低"与"很低";还意外地发现了中国东部血吸虫病流行与并非流行区的界线与中国东部1月份-2℃等温线吻合得非常好。最后讨论了本研究作为一个"气象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实血吸虫病疫情之间还有一些因子需要考虑,并提出了模型本身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仁寿县钉螺数量和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山丘型血吸虫疫区——仁寿县钉螺数量和分布特征。活螺密度为4.71只/0.11m2(2006年)和5.22只/0.11m2(2005年);活螺框出现率为34%(2006年)和39%(2005年)。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呈线性关系,表明钉螺的分布和数量存在特定的环境条件。钉螺主要分布在荒坡、沟渠和河滩等处,数量较大,这些土地利用类型为血吸虫病生态防治的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