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原油气区侏罗系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中原油气区侏罗系地层古生物特征,提出该区存在下侏罗统—中侏罗统,未确证存在上侏罗统,过去所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归入下白垩统为宜。提出了区内北部临清坳陷的下侏罗统—中侏罗统地层可划分为中一下侏罗统的坊子组和中侏罗统的三台组、西南部济源凹陷下侏罗统的鞍腰组和中侏罗统马凹组、东南部黄口凹陷仅存在中侏罗统的三台组、南部中牟凹陷的侏罗纪地层与济源凹陷的相近,并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对比意见。  相似文献   

2.
从烃源岩特征、天然气组分、油气碳同位素、凝析油全烃和轻烃、储层沥青等方面对营山地区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油气源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阐明了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中、下侏罗统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营山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自身的煤系烃源岩,天然气以成熟腐殖型母质成因为主,而中、下侏罗统气藏产出的油气主要来自其自身的烃源岩。营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使得部分井区中、下侏罗统产出的天然气特征与下伏产层极为相似,反映了断层对该井区附近的各层段有一定的沟通作用。中、下侏罗统地层在部分井区可能有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的侵入,须家河组烃源岩对中、下侏罗统油气成藏有一定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杨永泰  张宝民  李伟  瞿辉 《地学前缘》2000,7(3):145-151
依据钻井、露头的生物地层研究成果 ,特别是以冷科 1井的生物地层标定为基础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柴北缘覆盖区侏罗系进行了地震地层的追踪对比与地震相、沉积相研究 ,并探讨了层序格架内烃源岩、储层的发育特征。其结果表明 ,柴北缘侏罗系可划分为 5个层序、11个体系域。其中 ,下侏罗统可划分为两个层序 ,沉积相均以扇三角洲与半深湖—深湖相为特征 ;中侏罗统为一个层序 ,沉积相主体为河流、沼泽相 ,仅该层序顶部发育浅湖—半深湖相 ;上侏罗统为两个层序 ,沉积相以氧化宽浅湖、三角洲、河流为特征。烃源岩发育于中下侏罗统中。而侏罗系砂体分布广泛 ,可构成天然气的优质储层 ,部分可构成原油的良好储层  相似文献   

4.
从冷科1井下部地层的归属探讨柴达木盆地成盆时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科1井是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北缘最重要的一口科学探索井。因该井首次发现了巨厚的新地层,所以对该井的4666-5200m地层划分存在较大争议。前人主要依据孢粉资料把冷科1井4666-5200m层段归属为下侏罗统,也有人依据从该段发现的海相化石碎片认为该段为石炭系。本文从岩性组合、古生物特征、地震剖面、测井电性及水介质特征等多方面对该层段进行了分析,否定了该段为下侏罗统和石炭系的可能,认为该段为上三叠统。该研究改变了过去柴达木盆地始于早侏罗世的观点,指出柴达木盆地起始于晚三叠世零星分布的断陷沉积。  相似文献   

5.
北武夷山地区之银矿源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万良 《江西地质》1996,10(1):65-68
北武夷山地区银矿源层有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地层,下侏罗统碎屑岩系地层、石炭-三叠系灰岩地层和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地层。  相似文献   

6.
利用测井资料对比分析了阿雷斯油田和南阿雷斯构造的地层特点,并确定了4 个标志层,认为白垩系和上侏罗统的阿克萨布拉克组的地层分布比较稳定,层内小层地质特征可对比性高,该组与下伏侏罗统地层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库姆科尔组应为中下侏罗统残余地层。详细分析了其南侧的南阿雷斯构造相应层位之间的地层关系,认为阿克萨布拉克组与库姆科尔组之间不整合特征明显,阿雷斯油田的阿克萨布拉克组与其下伏侏罗系地层存在不整合关系。基于上述不整合地层关系的认识,认为阿雷斯油田中下侏罗统油藏类型为多个地层不整合油藏。目前钻遇基底的出油井为单独成藏,受古隆起控制。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中生代含煤地层主要包括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三个层段。由于这些煤系地层多形成在半潮湿、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洪水流沉积特别发育,尤其是在河南省境内分布最广的上三叠统和上侏罗统地层中。周期性的洪水流沉积在沼泽和泥炭沼泽中反复出现,造成泥炭堆积时断时续,致使上三叠统及上侏罗统地层中的煤层层数甚多,但单层厚度薄,大多为不可采煤层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洪水流沉积是聚煤作用最重要的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8.
微体化石在解决地层的归属问题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新发现的几丁虫将苏泰103井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都4井的"中下侏罗统象山群"、葛9井的"葛村组"地层修改归属于志留系,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地质结论。在草9井的钻进过程中,根据孢粉化石确定已钻至浦口组,推测油气目的层已钻过或缺失,提前473.03m终孔,节省了钻井费用,创造了无形产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层序沉积时限以及基准面旋回界面识别标志,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甘泉地区下侏罗统进行了划分。识别出下侏罗统各级旋回层序界面,并将其划分为1个超长期、8个长期、32个中期、86个短期旋回层序。应用地层等时对比技术,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地层对比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研究区下侏罗统等时地层格架。下侏罗统沉积于盆地基底快速沉降、缓慢抬升的构造环境,在基底抬升速度周期性变化过程中,盆地边缘沉积了数层可采煤层,成为划分层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上二叠—中侏罗统由下而上可划分为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下三叠统百口泉组、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在10余口井的岩心、岩屑样品分析中,发现5个大孢子组合,通过对主要属种地史分布规律的分析和与国内外各地同时代大孢子组合的对比,将其时代归为晚二叠—中侏罗世.这些大孢子组合的建立和完善,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地层划分对比及全盆地生物地层工作及油气勘探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苏宁芜和溧水地区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早中侏罗世普遍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选取了下侏罗统钟山组、中侏罗统北象山组野外露头剖面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研究表明:钟山组为典型陆相曲流河相地层,北象山组主要为一套湖相地层,均代表了早中侏罗世坳陷盆地沉积,在坳陷盆地升降运动的主要驱动下,象山群(包括有钟山组和北象山组)中共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若干体系域。通过下中侏罗统层序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内多重地层划分方案,并对下中侏罗统沉积相演变过程有了新的系统认识。  相似文献   

12.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陆上面积最大、勘探程度最低的油气勘探新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油气科学钻探井的验证,对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认识不清。最近,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在北羌塘中北部的半岛湖地区组织实施了第一口深达4696.18米的油气科学钻探井—羌科1井,本文对该科探井的油气地质成果进行了报道。钻遇了从上侏罗统至上三叠统的连续地层,其中下-中侏罗统雀莫错组与下伏上三叠统那底岗日组地层为整合接触,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局限台地环境。羌科1井在雀莫错组中首次钻遇了烃源岩,并发现13层气测异常,其中,3层为重要含气层,此外还识别出两套重要的区域性盖层和一套直接封盖层。这些成果表明半岛湖地区油气保存条件较好,是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杨曙光 《新疆地质》2003,21(2):250-250
准北煤田西部(和什托洛盖盆地西部),西起色尔登,东至莫湖台,东西长约45 km,南北宽约22 km,面积约1 000 km2.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含煤20多层,八道湾组含煤2~3层,煤质较差,该区东北部也有八道湾组地层出露,但不含可采煤层u 1 构造活动对地层的影响 该区中生界底部缺失中下三叠统,发育有西山窑组、三工河组沉积.中生界顶部在全区缺失白垩系、上侏罗统和中侏罗统头屯河组v.构造运动造成中生界上部和下部地层在该区南北缘分布的差异性.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构造运动造成该区抬升,使之处于剥蚀状况,到晚三…  相似文献   

14.
江西新余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鹦鹉螺化石刘继钦(江西煤田地质局二二四队分宜336600)江西新余花鼓山矿区门口山向斜由下侏罗统至上三叠统地层组成。我们在该向斜找煤勘探时,有部分钻孔穿过该地层,在下侏罗统与上三叠统连续沉积的这段海相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  相似文献   

15.
北武夷山地区银矿源层有:(1)上侏罗统火山岩系地层(2)下侏罗统碎屑岩系地层(3)石炭-三叠系灰岩地层和(4)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地层。  相似文献   

16.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历史在合肥盆地的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位于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合肥盆地,其中的沉积是造山带剥露历史的重要记录。自生伊利石K—Ar测年,证实了合肥盆地中部安参1井自上而下钻遇了下白垩统,上、中、下侏罗统,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下伏为奥陶系。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表明其源区为大别造山带。安参1井内下二叠统砂岩不含造山带来源的碎屑多硅白云母。自下侏罗统至下白垩统,钻遇的砂岩中连续出现了丰富的碎屑多硅白云母(Si>3.3)。这不但指示大别造山带是合肥盆地的主要物源区,也限定了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在早侏罗世早期就已经剥露地表.继而连续出露。  相似文献   

17.
西天山阿吾拉勒一带侏罗系地层根据其岩石组合、生物组合面貌等特征,可分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和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J2x),并在此基础上对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其为大陆裂谷衰亡之后河湖相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对重庆地区下-中侏罗统界线地层进行了划分,进一步证实Coniopteris 属不同种的大量出现和蚌壳蕨科多个属的同时存在可视为中侏罗世的标志,双扇蕨科植物中Thaumatopteris属、Dictyophyllum nathorsti 等都不越过下-中侏罗统界线,而且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在界线附近的巨大波动也可确定下-中侏罗统界线的大致位置.依据界线的古植物标志和自流井组可划分两个沉积层序,提出区内下-中侏罗统的界线置于该组东岳庙段与马鞍山段之间,并以云阳水市口下-中侏罗统界线剖面为界线层型.  相似文献   

19.
张晓宝  何海清 《沉积学报》1997,15(4):109-114
利用物源方向综合判识方法,通过吐哈盆地草南1井中侏罗统与物源区岩性特征以及草南1井与邻井地层厚度、岩石学特征和沉积相时空分布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认为其物源应来自于盆地南部的觉罗塔格山。这一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沉积盆地物源方向判识方法,指导油气勘探部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车排子油田钻遇地层时代依据不足,地层划分与对比认识多有分歧。如前人在车探1井等井中所划分的莫老坝组无年代学依据。车探1井中同时出现莫老坝组和包古图组2个分属不同小区的地层,使车排子油田与盆北缘包古图小区地层系统对比混乱。笔者于车探1井3 538~3 774 m井段原划莫老坝组的岩心取孢粉样品分析,样品中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为53.50%,蕨类植物孢子含量为46.50%,主要孢粉组合为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Deltoidospora-Pinuspollenites-Disacciatrileti-Cycadopites,时代为中侏罗世。结合岩石组合、孢粉时代及区域对比,将原定“上石炭统莫老坝组”重新厘定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取消“莫老坝组”一名后,车排子油田全部地层序列与包古图地层小区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