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良士 《矿床地质》2009,28(3):381-383
民主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邻越南,东北连老挝,北及西北与泰国为界,西南临泰国湾,面积为181 035 km2.柬埔寨地势呈北高南低,其西部和北部为山地,海拔1 000 m左右;东北部为高原,海拔100~500 m;中部和南部为平原,海拔小于100 m.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盆地生储盖层发育等方面对比研究, 讨论南海南北部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 为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查指明方向.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 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 究其原因, 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 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 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 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 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 如北部陆架上的珠江口盆地的热流值在5 3~ 87mW /m2之间, 平均6 7mW /m2, 而南海南部大曾母盆地平均热流值达97mW /m2, 最大值达130mW /m2, 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 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 因此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 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 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 同时, 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 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 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 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 大型油气田较少, 中小型油气田较多.这就是为什么南海南部边缘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的地质原因.   相似文献   

3.
琉球弧前盆地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北部与欧亚板块汇聚部位,发育于琉球海沟北部增生楔与琉球岛弧之间,是典型“沟-弧-盆”体系的组成单元。现利用多道地震资料,首次建立琉球弧前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其新生代层序地层特征,阐明弧前盆地沉积充填演化过程,并探讨各盆地主要物源。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分析,表明:①始新世为岛弧变质基底沉积期,晚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阶段发育残余伸展盆地基底沉积,属于浅海环境,主要受岩浆活动影响,发育火山碎屑岩相;②中中新世-第四纪时期是弧前盆地的主体沉积期,盆地从半深海沉积环境向深海环境过渡,发育典型深海沉积相,局部为火山碎屑岩相;中中新世时北部的南琉球群岛是弧前盆地主要物源区;晚中新世至第四纪时期,台湾岛东北部陆区成为对该弧前盆地贡献最大的物源区,而南琉球群岛的物源供给量降为次要地位。该研究结果是对琉球岛弧及周缘构造控盆作用研究的拓展,并对台湾岛陆地与东部海域“源-汇”系统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良士  秦思婷 《矿床地质》2014,33(1):233-236
正斯里兰卡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隅,为一岛国,其南北最长434 km,东西最宽225 km,全国面积约65 610 km2,人口近2000万。境内中、南部为高原山地,山丛拥立,最高峰皮杜鲁塔拉格勒山,海拔2529 m;北部和沿海地区为平原,其中北部沿海平原宽阔,南部和西部沿海平原相对狭窄,海拔均在150 m左右。岛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近53年最大1小时降雨强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一丹  贾仰文  李志威 《水文》2013,33(1):32-37
北京市50多年以来的城化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和人口膨胀对区域短历时降雨的时空变化有显著影响.采用北京市27个代表性雨量站1956~2008年的最大1h降雨量实测数据,分析了北京市53年来短历时降雨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3年来北部、西部地区最大1h降雨量呈增加趋势,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从空间分析来看,东部和南部地区是两个短历时暴雨中心,东部地区的降雨量最大,其次是南部的降雨量,中心城区为易出现极端暴雨的区域,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降雨量较小.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最大金矿——菱刈金矿(储量120吨,平均品位80克/吨)位于九州南部鹿儿岛县境内。该县还有日本第三大金矿——串木野金矿以及布计、赤石、告户等金矿。 鹿儿岛属琉球岛弧,主要为陆相中新世火山岩带,为富含水分  相似文献   

7.
朱桂田 《矿产与地质》1993,7(5):334-342
区域构造地质特征表明琉球岛弧中部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嘉阳带、名户带、本部带、今归仁带和伊平屋带.琉球岛弧中部和南部没有相应的构造带可进行直接对比.BTL构造线在庆良间海裂的北东侧改变其方向为NWW向,而在南西侧,由于庆良间海裂的左行平移作用,可能将BTL构造线推移到琉球岛弧的东侧.琉球岛弧南部的高P/T变质带可能相当于西南日本的内带,与台湾的早期变质带不具相似性.台湾的变质带可能相当于三波川变质带.在220×10~6a左右就开始的变形和变质作用及一系列新的正断裂作用、岩浆侵入作用和热液活动,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从早中生代开始至今经历了长期的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东胜地区地温场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东胜铀矿区分别处于盆地南部渭北隆起的北侧边缘和盆地北部伊盟隆起的东部,赋矿层位都是中侏罗统直罗组。盆地南、北铀矿区在现今地温场及古地温场都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现今大地热值及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北部。对于下侏罗统延安组和石炭—二叠系煤层,黄陵地区镜质体反射率都高于东胜地区。通过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得出同一埋深的一套地层经历的最大古地温和对应的古地温梯度也有南部高于北部的现象。由于早白垩世后期盆地普遍整体抬升使得现今地温相对古地温降低,南部黄陵地区抬升剥蚀量大于北部东胜地区,导致古、今地温差异也大于后者。盆地南部庆阳—富县一带局部构造热运动,导致南部异常地温场的形成,使得南部热演化程度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9.
台湾造山带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 由于两板块斜向聚合作用, 使得台湾造山带构造极其复杂并具有分段性: 南部尚处于碰撞造山初期, 而北部已处于碰撞后期, 构造环境已从挤压转变为张裂。前人利用三维砂箱模型对造山带进行研究时, 主要关注于斜向聚合作用对造山带的影响, 较少考虑到冲绳海槽张裂作用。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通过添加砂纸带机器模拟张裂作用, 探讨挤压-张裂同时作用下砂体的变形模式, 解释台湾造山带北部—琉球地区的构造现象。通过分析实验图像和粒子图像测量(PIV)数据, 并与地震剖面、GPS速度场测量和古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后认为: 台湾岛北部顺时针旋转主要与斜向汇聚作用有关; 宜兰平原东西至东北—西南向的运动, 及南北有别的运动模式主要与冲绳海槽张裂作用有关; 琉球地区形貌主要受控于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形状, 在斜向聚合作用下造成地层褶皱和挤压。之后在由东向西发展的弧后伸展作用下, 形成冲绳海槽东宽西窄的凹陷区及一系列正断层, 并伴随琉球岛弧的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自垩系地下水盆地地处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南部和北部分别被黄土和沙漠覆盖,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在区域上差异显著,北部以淡水为主,南部以微咸-半咸水为主.在沙漠区和黄土区的深层含水层中(埋深大于400 m)分别采集了5组和3组水化学同位素样品.T和14C的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滞留时间在20343 a内,并且未...  相似文献   

11.
南薇西盆地重磁场特征及油气资源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南薇西盆地及邻区的重、磁力异常特征分析与综合反演,文章对该区油气有利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以高重高磁特征为主,火山活动强烈。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南部坳陷的北部表现为整体低重、低磁背景上的局部团块状高重、高磁异常,为火山岩与碳酸盐台地的综合反映。南薇西盆地新生界厚度呈北东向条带状薄厚相间的特征,南部坳陷新生界厚度最大,中部坳陷次之。盆地北部处于莫霍面隆起区,而南部莫霍面相对较深,为减薄型陆壳的特征。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居里面整体较浅,可能与南海扩张引起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侵有关。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居里面明显浅于南部坳陷,表明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热活动强于南部坳陷。重磁场特征及其反演结果与石油地质特征表明,南薇西盆地的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其西南盆地外围的区域应为盆地最好的油气远景区,其次为南部坳陷,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油气潜力不大。在油气远景区内,局部团块状、等轴状的重力高异常区部分可能为碳酸盐台地,生物礁较为发育,应为未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大量实测资料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阐明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下水不同埋深的分布面积、盐化特征、化学类型、补排量、含盐量的时空变化及成因.结果显示:(1)在绿洲平原区,地下水埋深3~6m范围最大,占总面积的39.68%;在灌区地下水埋深1~3m范围最大,占53.03%.在绿洲平原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范围最大,占总面积的91.98%;在灌区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g/L的范围最大,占94.81%.从pH值来看,pH值7.5~8.0范围之间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90.25%.(2)冲积洪积扇北部属于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HCO_3-Cl-SO_4-Ca-Na;冲积洪积扇中部属于上成下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SO_4-Cl-Na-Mg;冲积洪积扇南部属于上成下淡水带,水化学类型为Cl-SO_4-Na-Mg.从水质上看,Ⅲ级地下水分布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84.77%,其地下水资源量占61.89%.(3)地下水含盐量在时间尺度上,波动较大,1997、2000、2001年含盐量较高,均为3.7g/L以上,而1998、1999、2006年较低,为3.4g/L左右;在空间尺度上,研究区东部的地下水含盐量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东南部高于西北部.(4)可溶性矿物的溶解、地下水水位抬升、强烈的蒸发、降水量的稀少、农业灌溉、化肥的使用是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下水含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其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度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泻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角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度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的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  相似文献   

14.
太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湖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积为2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为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湖水力关系复杂。其主要补给径流来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区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过位于东太湖的太浦河及东北部的望虞河分别排入黄浦江与长江,由于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换水周期较短而北部较长。近几十年来,太湖由于污染而逐步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主要来自北部的无锡市和常州市,通过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与梅梁湾,因此上述两地的水质较南部差。在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亦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并殃及该地区的供水,加之该地区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积严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在太湖四周地区,由于湖泊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其污染净化能力将降低,从而加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太湖所面临这些问题,有待于强化湖泊科学管理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太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32  
太湖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积为2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为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湖水力关系复杂。其主要补给径流来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区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过位于东太湖的太浦河及东北部的望虞河分别排入黄浦江与长江,由于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换水周期较短而北部较长。近几十年来,太湖由于污染而逐步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主要来自北部的无锡市和常州市,通过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与梅梁湾,因此上述两地的水质较南部差。在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亦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并殃及该地区的供水,加之该地区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积严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在太湖四周地区,由于湖泊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其污染净化能力将降低,从而加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太湖所面临这些问题,有待于强化湖泊科学管理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吉林省白城市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运用地下水模拟技术对白城市地下水位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首先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含水系统概化为潜水含水层、越流层和承压含水层,并确定了系统的边界条件。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对研究区地下水流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扩大开采的情况下,潜水含水层水位总体下降约1~2 m;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增长,含水层在洮儿河扇形地、洮南、研究区东北部、镇赉、大安南部等地相继出现疏干现象,最大降幅达5~6 m。承压含水层在大安南部、镇赉北部等地水位下降较大,但是流场整体降幅不大,总体降幅在0.5 m以内。最后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北纬25度以北的江河湖海,冬季都有冰情现象发生。每年经常出现冰情的地区,主要在北纬30度以北16个省(区)和渤海、黄海北部。江河冰情的出现日期,南北相差很大,大约初冰日期相差三个月,终冰日期相差四个月。冰期南部一个月,北部长达八个月。封冻开始日期相差两个月。解冻日期相差四个月。封冻历时南部不到一个月,北部长达六个月。冰盖的厚度与封冻历时有关,历时最长的大兴安岭地区,一般在1.5m,黄河内蒙河段为0.8m左右,黄河山东河段只有0.4m左右。 河冰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阻碍航运、发电、供水、破坏桥梁和沿岸建筑物,而最  相似文献   

18.
胡秀艳 《江苏地质》2014,38(2):339-342
江都区位于宁通隆起与苏北坳陷接合部,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开发利用前景。地热资源主要为传导型,分为孔隙型和岩溶裂隙型2个地热系统。根据地热地质条件分为北部、中部及南部3个地热资源分区。北部以孔隙型为主,中部、南部以构造裂隙型为主。预测可采地热水资源总量约11.18万m3/d,地热水温度40~68℃。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位于华北陆块和秦祁昆山造山带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之间的过渡带内,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使其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及特殊的煤田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和六盘山东麓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组成,具有"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及区域构造控制因素,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和煤田勘查资料,恢复了本区自晚古生代以来的沉降抬升史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印支期:研究区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燕山期: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向,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向;喜马拉雅山期:北部受北西西-南东东向拉张应力,南部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田构造格局的形成与区域构造的演化的关系,强调北段贺兰山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的形成与阿拉善地块的向东挤出逃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依据青藏高原目前所取得冰芯的尘埃分析结果,初步分析了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大气尘埃载荷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高原南部达索普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270s~1380s和1870s~1990s,而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高尘埃含量时期为1130s~1550s和1770s~1940s。近1000年来青藏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总趋势,这可能指示了环境的变干趋势。青藏高原冰芯记录还反映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中的尘埃载荷明显高于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地区大气尘埃载荷春季最大,而南部地区非季风季节最大。另外,通过对高原南北冰芯中尘埃含量记录与δ18 O记录之间相关关系分析,揭示出大气尘埃载荷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关系在高原北部地区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南部地区却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青藏高原南北气候环境变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