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根据对我国扬子地台中部奥陶纪几丁虫生物地层及其壳壁光性特征和反射率的研究,联系华南及塔里木盆地有关的资料,系统总结了我国奥陶纪、志留纪几丁虫生物组合序列的划分及其对比,探讨了几丁虫的光性特征。指出几丁虫在所切光面上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性特征,只有反射率而无双反射率;在相同成熟度情况下,几丁虫的随机油浸反射率较笔石高,而较虫牙和疑源类低。通过对几丁虫反射率与同层或邻近层位中所测Ica、笔石反射率,尤其是分散有机质红外光谱分析所获等效镜质组反射率的对比说明,几丁虫的随机反射率R0为104%~170%,>17%~31%和>31%~41%时,分别相当等效镜质组反射率(R0,eq)09%~135%,>135%~22%和22%~30%,依次指示含几丁虫母岩有机质演化处于成熟、过成熟早期和过成熟晚期阶段。尽管这个对应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研究中去进一步证实,但至少说明,几丁虫反射率随有机成熟度增加而增加,对于不含镜质组的晚志留世以前地层来讲,它们可以作为有机质成熟度的指示。  相似文献   

2.
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在热成熟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中国湖北黄陵背斜周缘11条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剖面的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的研究,结合相同或邻近层位牙形石色变指数(CAI)和分散有机质成熟度的红外光谱鉴定,进一步证明:笔石、几丁虫和虫牙的反射率具有随成熟度增加而增加的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反射率径迹,因此,在不含镜质组的前泥盆纪地层中,它们可以作为热成熟度的指示。笔石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的光学特点,在平行层面所切笔石光面上测量笔石最大油浸反射率,对确定含化石母岩的成熟度最为合适。几丁虫和虫牙具有各向同性的光性特点,因而它们的光面仅显示反射率而无双反射率。笔石、几丁虫和虫牙反射率分布趋势的分析表明,可以将本区奥陶系与志留系划分为3个成熟度区。并对各区形成油气的潜在可能性进行了讨论,其结果与牙形石色变指数和有机质红外光谱分析,所证明的区域有机质成熟度分布模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笔石,几丁虫,虫牙等动物碎屑的时空分布、光性特征及影响动物碎屑反射率的因素。由于下古生界源岩中缺乏能表征成熟度指标的镜质体,使得动物碎屑反射率无法与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成熟度指标--镜质体反射率直接进行对比,而得利用CAI、红外参数及沥青反射率等中间媒介质间接地与镜质体反射率进行对比,由此建立起的动物碎屑反射率与镜质体反射率的对应关系的准确程度就受到一定影响。同时由于动物碎屑分布层位有限及本身光  相似文献   

4.
重庆城口廖子口奥陶系庙坡组的几丁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红  王传尚  张淼 《地层学杂志》2004,28(3):230-234,i001
系统介绍城口廖子口奥陶系庙坡组几丁虫分布、发育特征及其与笔石生物带的关系 ,讨论了几丁虫的地层意义 ,并与国外典型地区同期地层的几丁虫进行了对比。城口廖子口庙坡组几丁虫的组合特征虽然与波罗的海地区、加拿大纽芬兰和魁北克地区同期地层的几丁虫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但总体上具有分布广、地质延限长、生物地理分区不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动物碎屑的光性变化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泥盆纪地层中缺乏镜质体使得正确评价其有机质的热成熟度极为困难。但在下古生界中含有海生有机质笔石和几丁虫等 ,由于其光性特征随成熟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变化而被用于表征有机质成熟度。在 4 50~ 70 0nm可见光谱范围 ,由于笔石和几丁虫的光学色散特性反射率随成熟度增加 ,表现出与镜质体及沥青相似的变化趋势。这表明 ,随成熟度增加 ,笔石和几丁虫的分子结构芳香度及芳碳定向性均发生相似的变化。在低成熟阶段 ,笔石和几丁虫的光学色散谱从蓝区到红区降低 ,表明芳环聚合程度低 ,芳碳含量少。在中等成熟阶段 ,笔石和几丁虫的光学色散谱从蓝区到红区呈平稳型式。在高成熟阶段 ,笔石的光学色散谱从蓝区到红区呈上升趋势 ,表明具有高芳香度 ,芳香分子定向性增强。在Ro ,max为 2 5%左右笔石发生结构转化 ,但直到Ro ,max达 12 %也未发生石墨化作用 ,表明笔石主要发生增碳作用。笔石和几丁虫的光性参数是下古生界地层的极为有效的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6.
峡东地区上兰多维列统的几丁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峡东地区上兰多维列统几丁虫的地质分布特征,系统建立了几丁虫生物组合,阐述了这些组合的地层意义,并与国内外同期地层中的几丁虫进行了对比。结合几丁虫共生的腕足类及笔石的生态特征,探讨了峡东山区上兰多维列统几丁虫的生态特征。此外,还描述了两个几丁虫新种。  相似文献   

7.
陈孝红  危凯  张淼  张保民  周鹏 《地质学报》2017,91(12):2595-2607
调查分析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分乡的一口志留系钻孔,在龙马溪组下段至上段下部的进尺约100 m的岩芯中采取了313件样品进行几丁虫分离,其中165件炭质泥岩和泥岩样品中共发现保存完整的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917枚。自下而上识别出Belonechitina?postrobusta,Conochitina alargada,Armoricochitina sp.和Conochitina emmastensis生物带。几丁虫生物带的组合特征和时代意义,及其与全球其它地区同期几丁虫对比,暗示几丁虫Conochitina alargada的始限位置与笔石Monograptus triangularis的始限位置接近,可以作为埃隆期底界界线划分的生物化石参考标志之一。志留纪龙马溪组几丁虫多样性最早发生在鲁丹期末期,在埃隆期晚期出现丰度和分异度的明显升高。微量元素组成的环境意义研究显示龙马溪组下段下部黑色页岩与下段上部深灰色页岩和上段下部黄绿色页岩形成于氧化环境,龙马溪组下段下部黑色页岩中几丁虫属种稀少不是环境所致,而是奥陶纪生物大绝灭之后志留纪几丁虫生物复苏之前几丁虫生物残存复苏阶段的产物,暗示奥陶纪大绝灭之后志留纪几丁虫生物复苏开始于鲁丹期晚期,并在埃隆期中-晚期发生辐射。  相似文献   

8.
系统介绍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分布发育特征,将分乡组和红花园组的几丁虫自下而上划分为Lagenochitina destombesi带和Euconochitina symmetrica带,阐述了几丁虫组合特征,并与国外同期几丁虫生物带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陈善庆 《地球学报》1995,16(2):211-226
本文主要研究扬子地台西部黄陵背斜周缘早古生代有机壳化石的特征、光学特性和有机质成熟度规律,同时较为详细地研究了有机壳化石反射率随热成熟度变化特点与镜质组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提出该区以有机壳化石反射率为主要指标的有机质成熟度划分方案。认为笔石、几丁虫和虫牙等有机壳化石在形态、结构和构造上具有各自的特征,并具有突起、反射色、显微结构构造、非均性、异向光性、反射率和双反射现象等光学特征。有机壳化石反射率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湖北宜昌界岭剖面中—上奥陶统庙坡组的几丁虫进行系统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研究,鉴定出几丁虫18属43种。将庙坡组的几丁虫识别为Laufeldochitina stentor几丁虫带,并进一步划分为Cyathochitinasp.3和Armoricochitina granulifera两个亚带。除在庙坡组下部发现几丁虫以外,首次在庙坡组上部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几丁虫化石,填补了该层段以及华南该时段几丁虫研究的空白,丰富了华南晚奥陶世早期几丁虫的多样性记录。首次在华南报道冈瓦纳北部的典型分子Lagenochitina ponceti Rauscher,以及波罗的地区的特征分子Laufeldochitina stentor(Eisenack)和Cyathochitina sebyensis Grahn。根据几丁虫组合面貌特征及相关生物地层研究,认为晚奥陶世初期华南扬子区几丁虫的生物地理分区不明显,与波罗的、冈瓦纳北部、劳伦大陆以及阿凡隆尼亚板块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L.stentor,C.sebyensis以及A.granulifera等波罗的地区典型分子在华南庙坡组的首次报道,增强了达瑞威尔晚期至桑比早期华南与波罗的地区地层对比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湖北宜昌杨家湾志留系罗惹坪组—纱帽组一段剖面的72件样品,在其中36件泥岩、粉砂岩样品中发现大量保存完整的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自下而上识别出Conochitina rossica和Conochitina malleus生物带;分析了每一个几丁虫生物带的组合特征和时代意义,并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同期的几丁虫以及宜昌地区同期笔石和牙形石进行了对比,指出宜昌地区罗惹坪组的时代大致与笔石Stimulogratussedgwickii带相当,属于埃隆期晚期。  相似文献   

12.
陈孝红  张淼  王传尚  李志宏 《中国地质》2018,45(6):1259-1270
调查分析了湖北宜昌龚家冲志留系纱帽组剖面156件样品,在其中95件泥岩、粉砂岩样品中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早志留世几丁虫化石。自下而上识别出Conochitina malleus,Plectochitina pseudoaggltinans,Eisenackitinadolioliformis,Eisenackitina causiata等生物带。每一个几丁虫生物带均代表一次几丁虫多样性发展,由新生分子和已知分子所构成的组合特征能很好地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外同期地层的几丁虫组合进行对比。宜昌地区志留系几丁虫生物带与笔石、牙形石带的关系显示宜昌地区纱帽组的地质延限大致与笔石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至Oktavites spiralis带相当,特列奇阶底界位于纱帽组第二段底部,与几丁虫Plectochitina pseudoagglutinans生物带的底界位置接近。同期地层,在重庆涪陵焦石坝等地为产大量笔石的富有机质页岩,是页岩气的重要储层,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我国南方志留系页岩气储层的分布发育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湖北长阳花桥下奥陶统几丁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红 《现代地质》1994,8(3):259-263,T002
本文介绍了湖北长阳花桥下奥陶统几丁虫的分布发育规律,讨论了几丁虫的地质意义,并与国内外同期地层作了对比,指出了该几丁虫动物群生物古地理的亲缘关系,并对部分几丁虫种进行了拟定与描述.  相似文献   

14.
实验变形煤结构的13C NMR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波  秦勇 《地球科学》1998,23(6):579-582
通过4件煤的高温高压实验样品及2件原始样品的^13C固体核磁共振研究,揭示了变形煤结构演化的微观机理及其与镜质组反射率光性变异的内在联系,阐明了不同应变环境中应力作用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碳结构的演化,而镜质组反射率的差别正是煤结构差异的外在反映,因此,煤镜质组反射率光性组构真实地记录了煤变形历史中应力作用及应变环境特征,是煤田构造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应变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关于几丁虫种的判别—以Conochitina brevis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四川秀山大田坝龙以溪组D.triangulatus带中采集的Conochitina brevis为例,结合国内外一些几丁虫种的发育特点,对几丁虫内存在的形态、大小和装饰的变异性进行了讨论,揭示了Conochitina brevis的形态和大小的变异性,分析了其壳表大量发育的圆瘤状构造,认为这些构造是其在石化过程中受黄铁矿化等次生作用的影响而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装饰。同时对Conochitina brevis进行了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16.
陈孝红  汪啸风  李志宏  王传尚  张淼 《地层学杂志》2002,26(4):241-247,252,T001
对宜昌黄花场大湾组下段牙形石 Oepikodus evae带至 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系统采集与分析几丁虫样品 ,共发现几丁虫 6属 12种 ,其中包括 1个相似种、1个未定种 ,它们是 Conochitina raymondii,C.ordinaria,C.primitiva,C.langei,C.brevis,C.poumoti,C.decipiens,Belonechitina cf.micracantha,L agenochitina esthoni-ca,L.sp.,Eremochitina baculata和 Cyathochitina dispar等。根据上述几丁虫的地质和地理分布特征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 Conochitina langei带和 Eremochitina baculata带 ,讨论并指出了他们与相关笔石、牙形石生物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华南阿伦尼格世几丁虫生物地层与古生物地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孝红  汪啸风 《地质论评》1996,42(3):200-208,T001
本文系统介绍了湖北宜昌黄花场及浙江常山黄泥塘剖面Arenig统几丁虫分布发育规律,指出华南地区Arening统的几丁虫自下向上可划分为Conochitinasymmetrica,Eremochitinabaculata,Eremochitinabrevis-Conochitinalangei,Conochitinapirum,Rhabdochitinaturgida等生物带。讨论了华南地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18.
应用反射率十字图解研究了中国部分地区下古生界地层中动物有机碎屑笔石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成熟度较低时 ,笔石呈现双光轴中性特征 ,即Rmax-Rint≈Rint-Rmin;随成熟度的增加 ,笔石具有明显的双光轴负光性特征 ,即Rmax-Rint相似文献   

19.
从镜质组的成因论其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重点分析几个盆地不同类型有机岩共生剖面中镜质组光性及其与成因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镜质组和壳质组之间的过渡类型,客观评价了不同类型镜质组反射率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镜质体反射率是确定油源岩成熟度最广泛使用的参数,显微荧光强度及其变化也已成为检测烃源岩有机质生烃尤其是生油的标志之一,而红外光谱在研究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结构、类型和生烃潜力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傅立叶红外显微镜的问世,给单显微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本文应用上述方法对一套人工熟化样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显微组分的光性演变特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显微组分的生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