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基于POMgcs海洋模式建立中国海及邻近海域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系统的海面温度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利用2011年预报的月平均海面温度数据同卫星观测的月平均海面温度资料相比较,发现三维温盐流数值预报系统预报偏高。此外,分别利用2011年GTS海洋观测海面温度数据和2012年2、3、4月份卫星融合海面温度数据,与该系统海面温度预报逐日产品进行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预报精度随着预报时效逐渐降低;预报海面温度高于观测值1℃~2℃。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在NCAR气候模式CCM1(R15L12)基础上改变为用于长期数值预报的CCM1(R15L7),以1991年5月2日12时(GMT)国家气象中心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分别以巴伦支海附近海域不同的海冰边界作为下垫面极冰条件,进行了相应相应的月长期数值预报试验。以研究该海区海冰对大气环流特别是东亚天气的影响。试验〈A〉以接近于91年5月平均冰边界作为极冰边界条件,试验〈B〉和试验〈C〉分别对应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4年9月18~30日南沙群岛海域渚青礁的近海面大气湍流观测实验资料,分别计算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的空气动力粗糙度(zo)、中性曳力系数不(CDN)。rutsaert的假定,推导了一组求取标量粗糙度(zT,zQ)、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CHN、水汽交换系数CEN)的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和分析了该海域近少顷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zo,zT,zQ,CDN,CHN,CEN及它们关于  相似文献   

4.
西沙、中沙和南沙等三沙周边海域位于南海中部和南部,该海域复杂海洋动力环境严重影响着海洋生产和交通安全等,因此开展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1—2012年的HY 2高度计、散射计和辐射计数据,开展了三沙周边海域海浪波高时空分布统计分析、海面风场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分析和海面温度(SST)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分析,检验和分析了HY-2卫星数据应用于该海域海洋动力环境监测能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HY-2卫星数据可有效地应用于三沙海域的动力环境监测,可为海洋预报、防灾减灾等服务。  相似文献   

5.
利用航天飞机成像雷达图像分析南海内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航天央南海海面获取的内波的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数据,计算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波段海面的后向散射系数的差异。系统给出了SAR图谱到海浪二维谱的计算过程,改进了一些处理方法以适用于内波分布海面,并利用众SAR图像获得的海浪谱,简要分析了内波与风成海浪的相互作用,探讨该区内波的激励因素,认为潮流是激励温跃层在该海区产生有规模内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用Geosat高度计数据观测黑潮流系的低频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Geosat高度计ERM T2-GDRs共2.3a的海面高度数据进行了处理,研究区域为西北太产洋10° ̄45℃N,120℃ ̄160°E,包括整个黑潮流系,时间段为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经过数据筛选,地球物理、环境因子校正及轨道误差较正后,用客观分析方法得到时空均匀的50个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异常场,Geosat高度计的海面高度异常与验潮站实测水位高度符合较好,之证明处理结果是可信的,海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4年9月-2005年4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产调查资料及海面温度数据,按经纬度1°×1°空间分辨率,采用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鸢乌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海面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月-翌年1月作业渔场分布比较分散,分布在11°30′~19°30′N,58°~64°E海域;2-4月作业渔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15°~16°30′N,60°~61°30′E。各月份的平均日产量波动不大。作业渔场的适宜海面温度为25~29℃。经Kruskal-Wallis统计检验,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C.A.等(1963。1965)提出的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无因次普遍函数,利用1957~1964年暖半年渤海、黄海、东海159个站次连续站的资料和作者(1983)提出的海面热量平衡的简易计算公式计算海面的热量收支,建立了海洋上均匀层厚度、温跃层强度和跃层下界深度的半经验半理论模式。该模式反映了形成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主要因子及其作用,同时避开了一般理论模式中的起算点和目前难以获得的物理海洋学参数,而可以直接利用表面水温、气温和风速进行海洋上层温度特征的计算。  相似文献   

9.
对Geosat高度计ERMT2CDRs共2.3a的海面高度数据进行了处理,研究区域为西北太平洋10°~45°N、120°~160°E,包括整个黑潮流系,时间段为1986年11月至1989年3月.经过数据筛选、地球物理、环境因子校正及轨道误差较正后,用客观分析方法得到时空均匀的50个时间序列的海面高度异常场。Geosat高度计的海面高度异常与验潮站实测水位高度符合较好,这证明处理结果是可信的。海面高度异常值均方场表示黑潮变异的能量分布,它与黑潮的弯曲及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ROMS模式的南海SST与SSH四维变分同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遥感观测获得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海面实时信息,包括海面温度(SST)和海面高度(SSH)等,同化进入数值模式可有效提升模拟精度。本文基于ROMS模式与四维变分同化方法(4DVAR),使用AVHRR SST和AVISO SSH数据,开展了南海区域同化实验。为检验同化的效果,分别利用HYCOM再分析资料和Argo温盐实测数据分析了同化结果的海面高度、流场及温盐剖面的精度。对比结果表明,SST和SSH的同化能够改善ROMS的模拟结果:同化后海面高度场能够更为准确地捕捉海洋的中尺度特征,与HYCOM海面高度再分析资料相比,平均绝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54 m和0.066 m;与HYCOM 10 m层流场相比,东向与北向流速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0.12 m/s和0.11 m/s,相比未同化均提升约0.01 m/s;温盐同化结果与Argo温盐实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温度和盐度平均绝对偏差为0.45℃、0.077,均方根误差为0.91℃、0.11,单个的温盐廓线对比说明,同化结果与HYCOM再分析资料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11.
Two new species (Nitzschia sinensis Liu, sp. nov. and Podosira granulata Liu, sp. nov.) and one new variety (Xanthiopyxis microspinosa var. ellipticus Liu, var. nov.) collected from the urface sediments off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re described and a list of diatoms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survey area and some new records in China are attached.  相似文献   

12.
黄海及东海海域大气降水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2000年5月至2002年5月在黄海的千里岩岛和东海的嵊泗群岛两个采样点共采集了120多个降水样品,测定了pH值和重金属Cu、Pb、Zn、Cd的含量。结果表明,两个采样点的降水样品中重金属的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的浓度高于夏季。千里岩岛降水中的重金属的浓度明显高于嵊泗群岛,尽管其降雨量小于嵊泗群岛,千里岩岛大气降水中重金属的沉降通量仍大于嵊泗群岛。在千里岩岛,Pb以干沉降为主,而Cu、Zn、Cd的湿沉降占明显优势,表明在黄海海域湿沉降对重金属元素向海洋的输送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的头足类稚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进一步证明:一些头足类的稚仔具有表层浮游期,是浮游生物网中经常出现的类群。头足类稚仔数量分布资料是评估头足类资源的重要依据。目前,关于头足类稚仔的研究,国外专题报告尚少;在我国则本文为首次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Before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ere were only 20 species of diatoms recorded from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All the surface sediments were collected bythe First and Second Institutes of Oceanography, Nati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 fromOct. to Nov. of 1977. Three sections including 26 stations were selected in almost equaldistances from each other at random, from a range of 28°30′N to 32°30′N, and fromthe coastal region to 129°E. Their exact positions are plotted in Fig. 1. About 50 grams of samples from each station were taken, and treated with diluteHCl, Conc. H_2SO_4 and then CdI_2 (sp.g. 2.4), to separate the diatoms from the se-  相似文献   

15.
锥头虫科环虫,虫体多细长,口前叶圆锥形、球形或平截形。围口节1-2节,皆无附肢和刚毛。吻可外翻但无附属器官。疣足双叶型,鳃有或无。刚毛简单型:毛状、钩状、叉状或矛状等。躯干部分为两部:扁平、疣足侧生的胸部和圆柱状,疣足背生的腹部,这是锥头虫类区别于其他多毛环虫的重要形态特征。 除口前叶圆钝或平截的居虫属Naineris 栖于岩岸海藻丛中外,锥头虫多建造临时性的栖管,穴居于泥沙滩。 目前,锥头虫计有两亚科14属130余种(Hartman, 1959; Fauchald, 1977)。在黄海、东海我们只记录到锥头虫亚科的种类。 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进行整理的,共报道5属14种,其中9种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6.
东海表层沉积硅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77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所属单位对东海大陆架进行了综合调查,采集了比较丰富的样品.有关资料报导了在东海大陆架有12种硅藻的记录,大陆坡11种,海槽区12种,如归并重复出现的种类,总计有20种硅藻.本文基本上用同一批材料对沉积硅藻的沉积问题,提出了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南海沉积岩芯中粘土矿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南海中部5个沉积岩芯的粘土矿物做了定性分析和半定量估算。提出南海粘土矿物组合特征为陆架浅海型与大洋型间的过渡型,这一特征表明,南海沉积物以多源性为特征。研究指出,南海沉积岩芯中粘土矿物含量高低呈现出周期性的旋回变化,并且有可对比性,控制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沉积过程中古气候冷暖的周期性旋回变化及其所影响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多次对黄、东海陆架进行了调查,利用薄片分析、数理统计、化学分析及古生物鉴定等多种方法,分别对所采获的砂岩砾石的结构、组成等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砂岩砾石不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而且大小不一,从<1cm到最大60cm不等,形态细长、扁平,成因类型属于风成石类。此外,砾石中普遍含有海绿石及海相有孔虫、介形虫等.证明黄、东海陆架上大面积出露以砂岩砾石为代表的第三系海相地层,经过长期复杂的风化作用后,其破碎产物成为海底沉积物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黄海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从黄海中国近海分得的84株海洋发光细菌作了广泛的表型特性测定。测得结果借助电子计算机作了数值分析,根据菌株间的表型相似程度,所有菌株被分成三大簇群。对三个簇群的6株代表菌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作了凝胶双向扩散试验,结果6株菌分别属于弧菌属(Vibrio)和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二个属,与数值分析结果相符。3个簇群的菌株分别被定名为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Vibrio fischeri和V.harveyi,均是首次在黄海发现。  相似文献   

20.
南黄海盆地26口钻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南黄海盆地54年来油气探井钻探成败的经验,图示了井震圈闭的特征,指出迄今南黄海盆地完钻26口井,其中中国21口,总进尺54 502 m;124°E以西平均8 047km2钻井1口。钻井揭露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与第四系,最老地层为石炭系;钻遇岩性有碳酸盐岩、煤系和碎屑岩;揭露了16种地层接触关系,解剖了背斜、断块、透镜体岩性和不整合面等圈闭类型。中方21口井主要分布于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北部坳陷和勿南沙隆起3个区带,先后在CZ6-1-1井获得轻质原油2.45t、在ZC1-2-1井泥岩岩心裂缝中见轻质油以及在其他3口井中见油气显示。最后提出了古生界参数井钻探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