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次研究在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承担的调查项目,优选出硒资源潜力丰富的六枝特区耕地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富硒土壤划分根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 0295-2016)和贵州省富硒土壤评价分级标准(试行)”,采用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硒含量及分布特征评价,结合五种农作物硒含量分析结果,初步查明了研究区内基岩和各类土壤硒背景值,根据硒含量初步划定了区内不同富硒区范围,为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硒含量值处于004753 mg/kg之间,平均含量054 mg/kg,总体接近背景值。研究区基岩硒含量值有一定差异,表现为二叠系上统含煤岩系中硒含量最高,平均值098 mg/kg,高于周缘耕地土壤硒含量,指示出该地层可能提供部分硒;侏罗系粘土岩分布区中硒含量最低,平均值020 mg/kg,低于区域耕地土壤硒含量。综合解读分析测试数据,初步圈定区内富硒土壤面积约723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379%,其中可开发面积约6729万亩,具有发展富硒产业的良好基础,本次研究对于调整区内富硒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特优农作物种植,增加就业和脱贫攻坚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化壳的形成过程中化学风化因素尤为重要,江西相山响石风化壳不同部位遭受的风化程度不一。为了解风化作用对不同风化部位中微量元素的迁移影响,本文以江西相山风化壳中风化土样、风化球体及基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地球化学分析。微量元素方面,以Rb、Sr、Ba、Cs为代表的活动性元素,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逐步从寄主矿物中淋失,风化土样、风化球体与基岩的元素含量表现出明显差异;过渡系金属Sc、V、Cr的含量变化差别不大,被有效地保留;风化土样与风化球体和基岩均富集Rb、Th、U、Nb、Ce、Nd、Hf、Ti、Yb,风化土样与风化球体和基岩具有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Th、U的分布与其自身性质有关,基岩与风化球体和风化土样三者在风化过程中Th含量基本保持不变,U含量出现一定差异;相山风化壳中不同部位风化程度不一,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一。  相似文献   

3.
福州盆地地热水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地热田是以燕山晚期侵入岩为主要热储层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通过对福州盆地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取样分析发现,福州盆地不同类型地下水中微量元素质量浓度变化关系较复杂.研究表明,地热水微量元素质量浓度主要受含水介质的岩性控制,也与地下水温度有关.对所检测的19个微量元素,除个别元素外,第四系孔隙水微量元素质量浓度均大于基岩裂隙水;Ga、Rb、Sb、Se、Sr、Tl元素质量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基岩裂隙热水与第四系孔隙水混合形成的第四系热水中,As、Cd、Cu、Mo、Pb、Sb、Se、Sr等元素质量浓度明显增高,说明在混合过程中这些元素又发生了溶解作用.根据地热水微量元素与盆地周围不同期次侵入岩体微量元素质量浓度的聚类分析,得出福州地热水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主要与福州岩体、魁岐岩体和文笔山岩体的岩性有关.地热水微量元素是地热水在形成过程中与这些岩体的岩石接触发生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京房山山前地区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分布及其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定当地土壤、粮食、蔬菜和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计算出当地居民对微量元素锂、锌、硒的日摄入量,从而发现高锂低锌硒的地球化学环境是诱发房山区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江西龙南地区表层土壤Se平均含量为0.34 mg/kg,总体足硒,局部富硒,且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处于安全水平。异常查证结果表明,富含硒的基岩是富硒土壤分布的控制因素。在研究区发现天然富硒水稻、富硒大豆优质农产品,其中大豆的富硒率达100%。土壤中有效Se与总Se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Se含量增大可增加有效Se量;有效Se与阳离子交换量(CEC)、N、P呈较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粘土矿物及有机质对Se有较强的吸附、络合作用,且土壤中有效Se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水稻、大豆中Se的生物富集系数均与土壤Se、N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K2O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硒是与生物密不可分的微量元素,其含量和赋存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富硒地区陕西紫阳,测定该地区地层中29个不同岩性岩石样品的Se含量,探明了该区岩石组合主要以富硒的碳质板岩、硅质岩、黑色页岩和含黄铁矿煤样为主,而在灰岩中硒的富集程度不强。选取14个典型富硒岩石和煤样品,通过四步五态顺序提取法,阐明了硒的五种赋存形态特征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陕西紫阳地区岩石硒形态以硫/硒化物结合状态为主,残渣态、有机结合状态硒次之,紫阳地区沉积环境偏还原性。本文为深入认识陕西紫阳地区富硒岩石硒含量和硒迁移转化行为及富硒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环境科学与人体健康研究的深入,硒作为人体必需的15种微量元素之一,尤为科技工作者所重视。硒属于一种稀散微量元素,主要用于电子和电器工业以及导弹,高空通讯设备等。在半导体﹑橡胶﹑石油工业中,硒也有着广泛的用途。人体硒水平偏低,可致老年期衰减速度加快,合理地补充硒可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增强体液的免疫力,并能有效地防止肿瘤的扩展,起到预防和治疗癌症的作用。本文应用专属性强的AFS方法分析证实,对测定粉煤灰中的硒,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取样量少、测定范围宽等优点。其加标回收率在:90.0%~101.0%之间,RSD为:3.36%~6.02%。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安徽石台仙寓地区土壤-作物系统中硒的富集及迁移特征,在该区系统采集了岩石、土壤、灌溉水、农作物及根系土样品,研究土壤硒的地球化学特征、赋存状态、主要影响因素及生物有效性等。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为0.27~15.79 mg/kg,平均值为0.87 mg/kg,显著高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但与pH值无相关性;不同基岩地层的硒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蓝田组、荷塘组及皮园村组碳质页岩是该区土壤硒的主要物质来源;土壤硒形态主要为腐殖酸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生物可直接利用形态的硒约占3%。研究区稻谷、茶叶对硒的平均富集系数分别为0.21和0.08,采集的水稻样品全部达到富硒标准,具有良好的富硒产业开发优势。  相似文献   

9.
恩施硒中毒区土壤高硒的成因:自然硒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湖北恩施渔塘坝土壤硒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地段田地土壤中存在异常高硒样品。其硒含量变化范围是346~2018 mg/kg,平均(899±548)mg/kg(n=11),相对于坝内成土基岩和耕作土硒含量0.5 mg/kg与3.5 mg/kg的水平而言,表明这些土壤硒受到了外来源硒的严重污染。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表明,这些土壤样品中均有大量晶体状自然硒的出现,其特征类似燃煤型成因的自然硒,证实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恩施当地居民石煤火熏土作肥的耕作方式,并直接导致了田地土壤硒的骤然增加。渔塘坝当地居民在1963年间的硒中毒爆发性流行,乃至恩施地区人畜硒中毒的普遍流行,极可能是人为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0.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其对重金属元素毒性具有拮抗作用,通过食物链转化方式获得硒是人体最主要和最安全可行的途径.以荔波县大面积分布的天然优质富硒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分析了 30组水稻籽实和配套根系土样品,据此评价稻米食用安全性,研究水稻—根系土系统硒含量关系,探究土壤理化条件对水稻硒吸收运移的影响,以期为研究区富硒...  相似文献   

11.
豫北粘土矿集中分布于沁阳-焦作一带,在东段因受断层破坏,矿层呈长条状分布;西段受沟谷切割,矿层在山顶成为孤立的残留体。矿体形态、产状主要取决于基底碳酸盐古岩溶地形。根据岩相地理环境的差异和矿床特征,豫北地区由南到北划分为两个矿石-岩石相带,根据岩石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微量元素等特征,将区内中石炭的沉积由北至南依次划分为滨-浅海相、滨海相两个相区,以此探讨该区粘土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基底岩系对火山岩型金矿成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浙江治岭头、黑龙江团结沟、辽宁二道沟和日本菱刈等四个金矿床为例,说明火山岩型金矿之矿体除产于火山岩中之外,亦产于火山岩下伏基底岩系中,其基底岩系对火山岩型金矿成矿的意义在于:①基底岩石原岩常含有基性和超基性岩所含金丰度较高,且同位素资料显示出成矿的部分金来源于基底岩石;②基底岩系所含碳较高有利于金的成矿;③基底岩块相应上隆部位是成矿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3.
川东南地区灯影组葡萄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灯影组葡萄石的成因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灯影组葡萄石及基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讨论了灯影组葡萄石的形成环境。灯影组葡萄石与基岩相比,具有较明显的Ce负异常和相对低的稀土总含量,说明了葡萄石并非是和基岩同时沉积而成;葡萄石中Na、K元素含量低而Mn、 Fe含量较高,具有很低的Sr/Ba比值,同时具有碳、氧同位素明显偏负和87Sr/86Sr值偏高的特点,表明葡萄石是在淡水的作用下形成的。证实了灯影组在沉积过程中有过一次短暂暴露过程,这次沉积间断使灯影组暴露地表接受淡水淋滤,形成了小规模的岩溶现象,为葡萄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次短暂暴露过程对人们更好地理解葡萄石的成因及灯影组中部储层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榆神矿区保水采煤的工程地质背景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论述了榆神矿区煤层上覆红土、风化带基岩、未风化基岩的工程地质特征,认为红土层具有较好的隔水性能,风化带基岩中粘土矿物的含量增加,隔水性能明显增强。2-2煤层上覆基岩为中硬岩石,而且有较多的软弱岩石夹层,煤层开采的冒裂带发育高度相对较小,影响不到第四系萨拉乌苏组含水层底部,具有较好的保水采煤工程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5.
赣中变质岩带的岩石学特征及原岩恢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岩性岩相学及构造学研究表明,赣中变质岩带由深层次结晶基底和浅层次褶皱基底组成。结晶基底中除斜长角内岩为正变质岩体,其它变质岩均为副变质,斜长角闪岩原岩为基性火成岩,副变质岩原岩主要为杂砂岩,其次为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粘土岩,褶皱基底其原岩为泥质岩,含炭泥质岩(炭质)硅质岩。  相似文献   

16.
贵州织金含稀土磷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扫描电镜配合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方法,研究了贵州织金含磷岩系剖面稀土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剖面上稀土含量与磷灰石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稀土主要赋存于磷灰石矿物中;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分析方法对生物碎屑、白云石和胶磷矿进行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胶磷矿中稀土含量最高,生物碎屑和白云石稀土含量较低,说明织金含稀土磷矿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利用稀土元素化学物相分析研究同样表明只有少量的稀土元素被磷块岩中粘土矿物所吸附,大量的稀土元素以类质同相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  相似文献   

17.
甘肃崖湾金矿微量元素特征及矿床剥蚀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启明  李岳 《甘肃地质》2005,14(1):27-32
崖湾金矿床定位于礼县—白云—山阳深大断裂西端的分支断裂罗坝—礼县断裂中段,是李坝大型金矿床的外围矿床之一。通过对矿区水系沉积物、岩石微量元素特征的总结,结合地质因素,指出矿床的主要微量元素为As、Bi、Sb、Ag、Hg。与Au矿关系密切的伴生元素依次为Sb、As、Ag、Hg、Bi。矿床微量元素具有垂直分带性,从上至下的序列为:Ag—Mo—Hg—Pb—Bi—Sb—Au—As—Zn—Cu。对矿体标高和微量元素垂直分带性的研究后认为矿床总体剥蚀程度为上部,矿床向西、向东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夏河县孜孜合一带中侏罗世火山岩特征及构造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河县孜孜合一带侏罗纪地层中发育的中基性火山岩 ,为碱性玄武岩系列、钠质类型。岩石类型主要为 :安山质火山角砾岩、玄武岩、球颗状玄武岩、安山玄武岩、杏仁状安山玄武岩、杏仁状安山岩等。其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特征均表明其具有板内碱性玄武岩的特征。火山岩是在燕山期由早期的挤压挠曲转换为晚期的伸展裂陷环境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广西芒场锡多金属矿隐伏岩体特征及含矿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芒场隐伏岩体的形态特征、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认为芒场隐伏岩体为一成矿花岗岩体,早阶段侵入的花岗岩体对W、Mo成矿有利,晚阶段侵位的花岗岩体更有利于Sn的成矿。  相似文献   

20.
库车坳陷盐下构造对盐上盖层变形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库车坳陷是在地壳或者岩石圈尺度整体挤压作用下,收缩构造变形形成的一个构造单元,膏盐岩层等软弱岩层可能导致滑脱断层发育,并引起盐上和盐下不协调收缩变形,区域挤压作用下一些先存基底断裂带的逆冲位移是控制盐上层冲断褶皱变形的主要因素。运用地震资料、地表露头、钻测井资料以及非地震资料等,对库车坳陷区域大剖面的盐上层、盐下层的构造变形样式进行分析,认为南天山在挤压收缩变形中隆升,诱导盆山过渡带发育基底卷入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先前基底断层的复活影响了盆地沉积盖层的构造变形,基底断裂与盖层断层组合样式在走向上基本一致,盖层强变形带与基底断裂带上下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