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重复地震是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一组地震,具有相似的震级、高度相似的波形和震源机制。由于具有相同的震源和传播路径,重复地震的走时变化可以反应的介质波速的变化,从而可以作为测量地壳中介质波速变化的有力工具。而对区域地震的重复性研究,也可以反过来说明该地区地震发震机制的变化情况。利用波形互相关的方法对浙江温州境内珊溪水库附近发生的地震事件序列进行处理,计算波形互相关系数,选取相关系数大于0.8的地震对进行研究,分析珊溪水库地区地震事件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并分析此方法对地震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利用首都圈数字化地震台网2001—2006年的波形资料分析北京平原地区隐伏断裂的深部滑动速率。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识别出35组相似地震对和20组多重相似对,大部分相似地震活动表现为非周期性,重复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针对研究区内台站分布稀疏和低信噪比波形记录的现状,在波形相似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在子采样条件下的S-P相对到时差(dSmP)和相对到时拾取误差来对相似地震震源位置的一致性进行强约束,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波形意义上重复地震的识别方法。基于4组"重复地震"估算北京平原区黄庄-高丽营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在不同孕震深度处的滑动速率为1.0~1.2mm/a,怀安镇盆地南缘断裂地表以下9.4km处的滑动速率估计值为1.5mm/a,这一结果和地质资料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
使用断层附近两个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重复地震数据研究了发生2008年汶川M7.9灾难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通过波形互相关分析,识别出波形高度相似的231组相似地震对和224组多重相似对。大部分相似地震活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复发间隔从数分钟到数百天不等。针对每一组多重相似对,我们首先依据在同一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来塑造参考地震的波形,用以量取每个地震相对于参考地震的S与P波的相对到时差,并确定每个地震与多重相似对质心的相对距离,从而挑选出每组地震中的重复事件。我们识别出了位于M7.9汶川地震震源区的12组重复微震,大部分重复微震分布在2008汶川地震同震大破裂闭锁区的边缘,揭示了微震活动与未来破坏性大震在空间位置上的密切关系。由重复微震直接获取的滑动速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4~18km深度范围滑动速率为3.5~9.6mm/a,约为GPS和地质等浅表观测的滑动速率值的2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断层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2004-2009年银川地震台数字地震仪记录的数字观测波形资料进行震相分析,总结震中距30°-50°范围内地核界面反射波PcP、地核界面反射转换波ScP的震相特征.结果表明,在30°-50°范围内,银川地震台对于地震频发的印度尼西亚震区地核界面反射波PcP、地核界面反射转换波ScP的记录最为清晰,此结论有助于台站工作...  相似文献   

5.
波形极相似的地震丛集中剪切波分裂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991年大同MS5.8地震余震的记录中,一些小地震丛集中可见波形极为相似的地震对,利用各对地震记录的互相关函数可以确认其相似性.为了辨认剪切波波形中发生的微小变化,采用重采样技术提高采样率.可以直接从地震图中观察到丛集中成对地震的剪切波分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相似地震是具有相似波形记录的一组地震,往往以地震丛集的方式发生.而重复地震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地震,一般具有相近的震源机制解和几乎重合的破裂面积.对相似地震特别是重复地震的研究是我们认识断层的结构和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似度距离概念和聚类分析技术的相似地震识别方法,可以利用单个台站对其记录到的地震事件进行快速的相似地震和重复地震识别.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汶川地震东北端的余震序列,获得了该地区相似地震的分布图像,并对其中存在的重复地震的发震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太原基准地震台记录的核爆及天然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天然地震相比,核爆震相特征相对独特;②地震优势频率较窄,而核爆优势频率则较宽,即对于震中距相近、当量不同的核爆波形,太原台记录的时频变化特征相似;③对于震中距相近的天然地震与核爆波形,太原台记录的时频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东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01- 2012 年的地震观测报告及波形资料分析了沂沭断裂带及周缘地区的地震活动并利用识别出的重复地震估算了断层深部滑动速率。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清晰展示了沂沭断裂带南北两段及东西两侧地震活动的显著差异,在研究时段内,6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沂沭带东侧的两条断裂上,震源深度分布与研究区的深部构造吻合。根据波形意义上相似地震(cc≥0.8)的定义,识别出了沂沭断裂带及其周缘相似地震共50例,组成相似地震对和多重相似地震对共19组,相似地震对的复发间隔较为随机,从数小时到数百天不等。通过对相似地震对震源位置- -致性的强约束后,基于1组重复地震估算出安丘-莒县断裂在地表以下5.9km处的滑动速率估计值为2.19mm/a,与GPS和地质等浅表观测的滑动速率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数字地震资料的预处理是每个使用数字地震资料的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基本问题。为避免波形处理中烦琐的手工劳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微机来完成绝大部分操作,实现波形处理的程序化,是国内外地震软件学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本文在这方面作了探索,所开发的软件确实使数字地震波形预处理变得很轻松。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短周期与宽频带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一致性,分别对山东地震台网青岛、济南、荣成、五莲、烟台的5个同一摆墩上安装的两套观测系统记录的同一地震事件波形资料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先将宽频带记录通过等波纹带通滤波器进行频带为1~20 Hz的滤波处理,再将短周期记录进行过采样处理,实现与宽频带记录的采样率一致。分析表明,宽频带和短周期地震计记录近震、地方震和非天然近距离地震波形在形态上一致,地震波形的振幅和相位存在较好相似性,震中距越近地震波形振幅和相位的相似度越高,宽频带和短周期地震计得到速度震级间差别不大,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冶勒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为124.5m,坝址区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复杂。大坝上布设了9台强震仪组成的强震监测台阵,自2005年12月开始投入运行至2014年12月底共获得有效记录57次,其中包括汶川地震、攀枝花地震和芦山地震记录。对典型强震记录进行时域分析和频谱分析,初步总结了冶勒大坝的动力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坝坝顶部位的动力反应主要以放大为主,并且随着底部PGA的减小,坝体放大倍数明显增大;由于地震动本身震源特性、传播途径的差异,大坝在不同地震中动力反应的频谱特性明显不同,但多次记录均显示土石坝体有较为明显的滤波作用。  相似文献   

12.
辽宁是历史地震资料比较缺乏的地区,深入研究历史疑难地震,尤其是确认一些破坏性地震,对补充已有的地震目录和开展地震预测及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地震研究中认真考查,论证已有的地震史料是最主要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地震资料,按"地震重复"发生理论反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破坏性地震,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地震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按照这一思路,本文在进一步分析地震史料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地震活动图像和大地震震害现象的对比,确认辽宁地区1509年4月21日的地震是一次破坏性地震,并对1552年10月27日的地震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高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本文设计了一个典型的比例为1/15的20层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缩尺模型,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本文重点介绍试验中模型结构在各级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描述了模型结构的破坏位置及过程,并根据相似理论得到了原型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研究表明:原型结构基本能够满足我国现行规范"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标准;核心筒发挥了主要抗侧力作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延性;钢框架与核心筒的连接节点在结构设计时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4.
Maximum earthquake size varies considerably amongst the subduction zones. This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a variation in the seismic coupling, which is presumab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conditions of the fault zone. The rupture process of a great earthquake indic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strong (asperities) and weak regions of the fault.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ree great earthquakes (1963 Kurile Islands, MW = 8.5; 1965 Rat Islands, MW = 8.7; 1964 Alaska, MW = 9.2) are studied by using WWSSN stations in the core shadow zone. Diffraction around the core attenuates the P-wave amplitudes such that on-scale long-period P-waves are recorded. There are stri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ismograms of the great earthquakes; the Alaskan earthquake has the largest amplitude and a very long-period nature, while the Kurile Islands earthquake appears to be a sequence of magnitude 7.5 events.The source time functions are deconvolved from the observed records. The Kurile Islands rupture proces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breaking of asperities with a length scale of 40–60 km, and for the Alaskan earthquake the dominant length scale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is 140–200 km. The variation of length scale and MW suggests that larger asperities cause larger earthquakes. The source time function of the 1979 Colombia earthquake (MW = 8.3) is also deconvolved. This earthquak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ingle asperity of length scale 100–120 k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bove pattern, as the Colombia subduction zone was previously ruptured by a great (MW = 8.8) earthquake in 1906.The main result is that maximum earthquake size is related to the asperity distribution on the fault. The subduction zones with the largest earthquakes have very large asperities (e.g. the Alaskan earthquake), while the zones with the smaller great earthquakes (e.g. Kurile Islands) have smaller scattered asperities.  相似文献   

15.
李立平 《地震研究》1991,14(4):397-400
通过对《易经》六十四卦中的震卦辨析,证明成书于公元前十二世纪的《易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描述地震的文献。中华民族研究地震的历史至少可追朔到商朝末年。震卦的自然科学内容是地震。震卦六爻隐含了商代四级烈度观。  相似文献   

16.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是地震工程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人们对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并对不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介绍基于强度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韧性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中国大陆已发生的22个8级大震的研究,发现8级大震的发生有其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表现在8级大震发生的年份可组成一个矩形地震链,这种规律可用来对中国大陆8级大震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以南北地震带北部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华北构造区过渡部位为例,通过建立地震构造模型,计算静态库仑破裂应力改变量(ΔCFS),研究了该区1561~1920年360年间5次M≥7级地震之间的触发过程.结果表明,在1561年罗山东麓71/4级地震之后,下一次地震无一例外地发生在前面地震产生的应力触发区(ΔCFS>0).在4条被触发的发震断裂中,有3条发震断裂的平均ΔCFS>0.2×105 Pa,最大可达0.62×105 Pa,超出目前普遍认为触发应力阀值(0.1×105 Pa).根据断裂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量(ΔCFS)和构造应力累计率(δτ),计算获得了下一次地震发生的提前量(ΔT),地震活动提前量最大可以达到160a.在一条重要活动构造带或地区上,一次地震发生对下一次地震的触发缩短了地震重复发生所需要的累积时间,使得地震可以提前发生,这一方面使得某一特定的发震断裂在时间尺度表现出准周期性,另一方面使得空间上不同发震断裂的地震活动表现出丛集发生的现象.此项研究有助于认识断裂间相互作用特点、揭示地震丛集发生规律以及预测未来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19.
以震报震是我们测震学预报地震方法中的一种。各个区域每年发生的小地震事件较多,了解区域小震与小震之间的联系规律,对于今后发生的地震,我们可以通过近期发生的地震,找出未来应力变化的区域,对潜在震源区提前做出预判,也为今后大震发生找出点研究线索。本文通过对区域直达纵波走时的变化来研究地下应力的变化,从而了解区域地震与地震之间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地分析了目前各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科学思路的基础上,认为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的“因”,即由于已经发生的地震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导致未来发生较强地震。这一类包括的预报方法较多,如空区、条带、b值、地震迁移、相关地震等等及其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方法。另一类是把已经发生的一些地震作为区域应力场增强的“果”,即已经发生的地震是区域应力场增强过程中的一种反映,而未来地震不一定是已经发生的地震所导致的结果。这一类包括“地震窗口”、小震群活动等方法。针对第一类方法,各种预报方法都是力图从地震三要素中提取未来地震的信息,而具体作法又都是利用地震三要素这个多维空间的某个剖面。为了从地震活动诸要素的多维空间提取综合信息,我们对每个地震加入了破裂面方位,构成了地震第四要素,并依据地震4要素建立了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概括了多种测震学地震预报方法的科学思路和预报经验,从而可以形成测震学的综合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