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海啸与海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土成  欧秉松 《台湾海峡》1991,10(3):264-270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水暴涨。在剔除那些因台风暴雨而引起的海水暴涨外,本区自公元647年以来共发生9次,本文按其形成把它划分为地震海啸和地震海溢两种类型,通过对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阐述其成因条件。认为地震海啸可分布在台湾海峡内,而地震海啸只能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在地震海溢中,震级(M)和它影响的距离(△)关系为:M=5.892+0.019△。  相似文献   

2.
Uma  Shankar  N.K.  Thakur  B.  Ashalatha  龚跃华 《海洋地质》2008,24(1):23-32
印度西部大陆边缘的多道地震反射资料揭示了流体排驱是否与天然气水合物相关。在地震剖面上没有典型的似海底反射存在,为了在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我们在印度西部大陆边缘的一个小水道找到其它地震反射证据。我们研究了通过海底的排气通道、麻坑、海底滑坡以及反映流体运移通道的断层、清楚的含气沉积、弱振幅、底辟和泥火山等,地震剖面上所有这些流体逸散特征预示着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内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存在。  相似文献   

3.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第九次国际协调组会议(IOC/ITSU-IX),于1984年3月13~17日,在美国檀香山厦威夷大学的东西方中心召开。加拿大、智利、中国、危地拉、日本、新西兰、美国、苏联及香港等9个国家和地区共18名代表,以及日本、美国的30名观察员出席了会议。海委会及其有关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这是自1968年第一次协调组会议以来,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会议。 地震海啸是太平洋沿岸主要的自然灾害。随着沿海人口的增长、工业和港口设施的增多。海啸灾害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为了减少这种损失,美国于1948年在檀香山附近的地震观测站,组建了地震海啸波警报系统。1966年,海委会要求美国以上述系统的机构为基础,成立国际海啸情报中心(ITIC),与此同时,海委会设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国际协调组(英文缩写ITSU)。协调组届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目前,参加协调组的太平洋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4.
2016年全球地震海啸监测预警与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2016年全球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的总体状况, 并基于震源生成模型和海啸传播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详细介绍了几次主要海啸事件及其影响特性。2016年全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共对全球6.5级(中国近海5.5级)以上海底地震响应了45次,发布海啸信息81期, 没有发生对我国有明显影响的海啸。结合精细化的数值模拟结果和浮标监测数据,重点介绍了苏门达腊7.8级地震海啸、厄瓜多尔7.8级地震海啸、新西兰7.1级和7.8级地震海啸, 以及所罗门7.8级地震海啸的波动特征和传播规律, 模拟结果与实测海啸波符合较好。针对厄瓜多尔7.8级地震海啸事件, 本文比较分析了均匀断层模型和多源有限断层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针对新西兰7.1级地震海啸, 探讨了色散效应对海啸波在大水深、远距离传播过程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5.
海底滑坡广泛发育于海底陆坡上,是改变海底地形地貌的主导因素,也是大陆坡上沉积物往深海盆地搬运的重要方式。利用神狐海域针对水合物储集层做过特殊处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首先根据剖面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区域海底滑坡的后壁、侧壁以及滑坡内部构造进行识别、分析和解释,其次根据海底及海底以下不同反射时间的时间切片对该区域海底滑坡的整体形态以及空间展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最后结合流体聚集区频谱分析结果以及滑坡分布与流体活动带的对应关系,分析了该区域海底滑坡与流体活动的相关性,推断了该区域海底滑坡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6.
拖缆式浅地层剖面采集系统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拖缆式浅地层剖面地震资料采集系统中往往采用检波点组合的方式进行资料采集,当海水深度较深时,可以忽略组内距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当海水深度较浅时,这种采集方式容易导致波形畸变和高频信息丢失。利用多道地震的思想,对传统拖缆式浅地层剖面采集系统进行改进。新的浅地层剖面采集系统采用拖缆式施工、多道、无组合单点接收方式进行采集,即可以获得各检波点采集到的数据,同时改进数据记录的方式。新的采集系统中可以同时监控原始单炮记录、直接叠加后单道记录、时差校正后叠加单道记录、时差校正后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7.
林法玲 《台湾海峡》2012,31(4):565-570
福建地处西北太平洋沿岸,在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是海啸灾害潜在风险区."3.11"日本地震海啸,福建沿岸验潮站就监测到其海啸波.利用CTSU地震海啸数值模式,模拟了"3.11"日本地震海啸对福建近海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况较吻合.同时,利用该数值模式模拟分析了可能来自于琉球群岛和南海附近海域的地震海啸对福建近海的影响,分析表明,如果在琉球群岛海域(28.0°N,129.0°E)发生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在4.5 h左右抵达福建北部海岸,最大海啸波幅可达2 m;如果在马尼拉海沟附近海域(17.5°N,119.0°E)发生8.8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将在4 h左右抵达福建南部海岸,最大海啸波幅可达3 m,均会给福建沿海地区带来灾害性影响.为此,本文亦针对性提出了防范地震海啸的一些措施与建议,为福建省海洋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1995年以来,俄罗斯海上地质勘探公司(SEVMORGEO)同步采集了广角反射/折射剖面(WARRP)、多道地震(MCS)和测深等资料,即测线1—4AR。这些测线穿越整个巴伦支海-喀拉海地区和Paikhoy—Novozemelskiy褶皱带,测线3AR的北部和测线4AR的东南部连接SevemayaZemlya群岛前缘和Taimyr半岛北部,显然为研究北喀拉海地体(板块)的深部构造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跨南海西南次海盆及两侧陆缘的一条1050km长的、包括海底地震(OBS)、长排列多道地震和重磁在内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CFT)进行了构造成像和研究。在多道地震成像基础上建立了CFT剖面初始速度模型, 进而通过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CFT剖面的速度结构模型, 在重力异常资料的约束下建立了CFT剖面的综合地壳结构模型。讨论了沿CFT剖面出现的下地壳高速体、龙门海山的低密度物质等地质问题。结果表明, 下地壳高速层在北部陆坡、西南海盆和南部南沙地块均有分布, 厚度在0~4km之间, 可能与陆缘下地壳物质和地幔物质熔融混合, 以及深海盆海底扩张期间构造拉伸导致地幔蛇纹岩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线性长波方程和缓变地形近岸波幅格林公式建立了覆盖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准实时地震海啸波幅预报系统。系统利用了GPU并行加速技术,可在90 s之内完成太平洋区域32 h的海啸传播计算和中国沿海城市岸段的波幅特征值预报。筛选了自2006年以来的9次发生在太平洋区域,矩震级(Mw)超过8.0且资料丰富的历史地震海啸事件,对预报系统进行了后报检验。结果表明,线性长波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海啸在大洋中的传播过程;格林公式能够较为准确的估算缓变水深和开阔地形条件下的近岸海啸最大波幅,波幅预警准确率可达80%,基本满足海啸预警需求。以2011年日本Mw9.0地震海啸为例,评估了该系统对中国城市岸段的波幅预警能力,结论基本合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该系统计算对海啸源特别敏感的近场海啸波幅可能产生较大偏差。提出了若要进一步提高定量海啸波幅预警的准确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和业务实践:一是采用多数据联合反演方法提升海啸源的精度;二是提高格林公式的适用性,或者构建高效的近岸精细化海啸数值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位于陆缘强烈伸展区,蕴含着岩石圈临界伸展破裂和洋盆扩张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文利用多道地震剖面和重力异常数据,对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构造单元进行划分,研究陆缘南、北部洋陆转换带结构构造特征,探讨陆缘伸展演化过程。多道地震剖面资料显示,北部洋陆转换带发育有裂陷期断陷和向海倾斜的掀斜断块;南部发育有低角度正断层控制的裂陷期断陷、海底火山以及局部隆起;从陆到洋方向,重力异常值变化明显。根据上述结果南海西南次海盆被动陆缘划分为近端带、洋陆转换带和洋盆三个构造单元,分别对应了其伸展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前裂谷阶段、陆缘裂陷阶段和海底扩张阶段。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译丛》2009,(1):115-115
我国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研究与调查,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1996~1998年属前期研究阶段,1999~2001年为预调查阶段,2002年以来为专项调查、钻探阶段,主要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工作,采用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多波束、浅层剖面、单道地震、地质地化取样(站位)、海底摄像、热流测量以及站位钻探等手段。  相似文献   

13.
受地震加速度、沉积物超荷载或超孔隙压力等外部机制的触发,开阔陆架或峡谷内可能会出现斜坡失稳的情况。这些斜坡失稳可以迅速释放出大量的物质,形成驱动滑坡或各种流动的重力。滑坡发生后,滑体沿着陆坡向下的加速移动会对水体(海啸成因)、沉积结构和构造产生不同影响。一些滑坡没有足够的能量流动,因此当它们开始滑动后可能会突然终止。其它一些滑坡则发生剧烈变形,加速并形成可以产生流动(具有紊流、混合、沉积分异等特征)的重力。本次工作的目的是将三维斜坡失稳分析(Samu3D;Sultan等,2007)得出的初始条件与一个模型框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早期的多道地震和浅剖测线数据表明东沙西南海域可能存在一些泥火山。2014年在该海域加密了多道地震测线和浅剖测线。通过对新采数据的处理,在多道地震剖面中发现了大量反映泥火山存在的丘形隆起、喷发凹槽及反射空白带等特征;在浅剖剖面上发现了指示泥火山存在的丘状构造、局部海底反射加强以及气体羽等现象。对比分析相邻的多道和浅剖剖面,发现该区存在大量泥火山,沿NWW—SEE方向呈带状分布。其中最大泥火山长度大于15km,宽约8km,高约285m。泥火山坡度较大,两翼倾角在5.5?~15.9?之间。剖面上显示有些泥火山对应的构造形变及反射空白带至少延伸到海底以下5.5km深度,经过与附近海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的对比,推断泥火山物质来源层位为中生界。  相似文献   

15.
Gebra谷位于中Bransfield盆地的斜坡上,该盆地是一个年轻的、断裂活动强烈的南极洲半岛内的裂谷盆地。盆地后期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滑坡,现在的Gebra谷是所谓“Gebra—Magia滑坡复合体”的一部分。滑坡复合体构成了块体坡移的主体部分,包括两个大型泥石流谷。本文的研究结果是根据多波束测深,高一极高频地震剖面资料得出的。通过对地貌沉积特征以及地震层序分析,对Gebra泥石流谷的沉积演化史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对3个典型的滑坡海啸强度的预测模型进行了介绍,并将其与海底边坡稳定性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滑坡海啸的预测方法。采用滑坡海啸预测方法计算了岙山原油码头潜在滑坡区滑坡海啸的强度,结果表明,若该地区发生滑坡,局部海岸将会产生波高为2~3 m的海啸,与当时观测到结果相吻合,因而该预测方法是具有一定准确性的较好预测海啸强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按河道形态,河流分为4类:(1)顺直河;(2)曲流河;(3)辫状河;(4)网状河。根据河道砂岩体主体的宽(w)与(h)高之比,河道砂岩体分为带状砂岩体(w∶h小于15)和席状砂岩体(w∶h大于15)。在参考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在横切河道的地震剖面上河道砂岩体的反射形态、结构及振幅变化。重点介绍了曲流河内侧沙洲地震勘探,以及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寻找河道砂岩体方面的应用。并强调指出,在河道砂岩体地震勘探中,应当加强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测井资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对2012年4月11日(世界时)发生在北印度洋的一次地震海啸进行了模拟研究,给出了海啸模拟所需地震参数的获取途径,以及海啸波初始场的建立方法,分析了该海啸过程最大波幅分布和海啸波传播波时分布,并与测站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海啸波的能量传播方向存在不均匀性,能量传播集中方向的波幅较大,具有更强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如何快速而准确的识别并提取海底滑坡的特征形态信息一直是海洋工程地质、特别是深水工程地质评价中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滑坡后形成的地形形态,基于水深梯度求值运算的原理,通过Matlab编程建立了一种快速识别海底滑坡的方法。以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为例进行海底滑坡的识别,并利用浅地层剖面做验证,结果显示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其最大的优点是滑坡识别速度快,对于规模小且数量多的滑坡识别效率较高。通过实测数据进一步的分析表明:(1)阈值的选取对识别结果有明显影响,阈值的选取需要结合其他物探资料(如浅地层剖面和声呐影像)综合判断来确定;(2)水深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会影响滑坡识别结果的准确度,合适的空间分辨率会提高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千叶近海沉积盆地位于日本弧东北部的南部弧前。MITI(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的地震剖面中存在似海底反射层(BSR)(图1)。下面讨论其地质背景和成因。1 千叶近海沉积盆地的BSR1974年Teikoku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在房总半岛东部陆架小于1000m水深进行了两次地震调查,但没有探测到BSR。1977年MITI从较深的位置取得了地震剖面,在称为铫子坡尖的底层、两条地震测线交叉的地方发现了一个BSR。图1 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包括似海底反射层和日本近海的气体水合物分布(据Matsumoto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