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及其地文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通过河床比降和凹度两个指标,研究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形态的自动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比降和下凹度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28和1.35,偏离均值为1~2%,变化很小,说明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抬升的形态调整,标志着河道已进入了老年期发育阶段。对于研究河道发育史和老年期河道的特点,以及在治河上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与基岩侵蚀模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取分析天山北麓10条河流的纵剖面,通过函数拟合纵剖面形态特征,同时运用基岩侵蚀力模型来研究河流纵剖面形态的发育演化过程,来揭示河流纵剖面的发育与构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天山北麓河流地貌地形发育阶段处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的前均衡状态时期.塔西河的纵剖面凹曲度最大,向东西两侧河流凹曲度依次降低,乌鲁木齐河与四棵树河凹曲度最小,河流的凹曲度(θ)和河道坡度(Ks)的数值分布规律与所对应构造部位晚更新世以来的抬升速率和地壳缩短速度相一致,排除时间、气候因素和基岩性质影响因素后.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天山北麓河流纵剖面形态变化主要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分析了黄河下游纵剖面及其横断面的长期变化后,提出了河口延伸情况下河道溯源淤积模型,用比降分析,相关分析及河床质粒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沿程与溯源两种淤积方式对黄河下游纵剖面调整的影响.用最低能量原理和平衡的概念,分析黄河下游平衡纵剖面的形式,说明黄河下游不能达到平衡的原因及现在黄河达到平衡的条件. 经分析作者提出以下论点:黄河下游主要是沿程淤积,溯源淤积居次要地位,其影响范围在艾山以下.横断面形态变化对纵剖面调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1-2011 年野外调查资料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生态输水影响下的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植被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典型断面植被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 各断面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与河道来水过程密切相关,近10 年来经历了显著抬升(2000-2005 年)—缓慢降低(2006-2009 年)—小幅抬升(2010 至今) 的过程,主要表现为随生态输水量的改变呈波动变化;地下水位抬升幅度与生态放水量的相关系数达0.78,与生态放水持续时间的相关系数为0.70。(2) 2001-2011 年塔河下游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灌木林地和草地变化显著,林地和耕地面积呈小幅度变化;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表现为2001-2006 年显著提高和2006-2011 年小幅变化。(3) 植被覆盖度随地下水位的抬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垂直河道的方向上,同时期植被覆盖度与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均以输水河道为轴向两侧植被覆盖度(地下水埋深) 逐渐降低(增大);平行河道的方向,植被覆盖度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幅度随着离大西海子水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闵石头  王随继 《山地学报》2007,25(5):524-533
为了揭示滇西纵向岭谷区河谷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规律,采用1∶5万DEM图件,利用ARCG IS软件提取研究区41个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据此计算了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半高宽深比、断面面积、凹度、不对称系数及河谷纵剖面特征的指标。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北部河谷横断面的宽深比很小,其宽深比在4~16间,但沿流向往南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最大达到24。这是由于北部的构造抬升作用强从而引起该区更强列的河流下蚀作用的结果。河谷横断面的凹度显示大多数河谷属于"V"型谷,表明研究区的河流仍然以下切过程为主。谷宽不对称系数及谷面不对称系数揭示了研究区河谷横断面主要是左倾型河谷,即河谷断面上河道左部谷坡较缓,这是强势西南季风在河流左岸迎风坡形成强降水带和在河流右岸背风坡形成弱降水带的雨水差异侵蚀引起的。河谷纵剖面具有明显的下凹特性,凹度在1.40~1.65间。河道比降具有沿程变小的趋势,并遵循指数衰减关系,平均比降在1.22‰~1.85‰间。在纵向岭谷区北部,响应构造抬升作用的西强东弱的现状,河流主河道的比降具有从西向东变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描述河流横断面的窄深程度,无非是用来衡量它对过流能力和输沙能力的影响大小,及其在河流地貌方面的时空上的调整变化。回顾总结了以往描述横断面形态的常用指标,包括河相系数、宽深比,或湿周与平均水深的比值,指出这几种指标在描述黄河中下游河道时所存在的共同缺点:(1)缺乏物理意义;(2)不能真正代表断面的窄深程度;(3)明显的夸大了宽浅和窄深断面的差别。从表称流量的概念出发,作者认为,应该使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等面积的表称流速来描述断面形态。如果用表称流速来衡量黄河下游河南和山东河道的断面形态的差别,就会发现,断面形态的不同,其对过流能力的影响不过1:2,远不象河相系数和宽深比所描述的达到1:6甚至1:11那样的悬殊程度;黄河下游河道主槽“多来多排”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表称流速。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水沙输移关系及数学模拟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前人对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为基础,本文讨论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关系、断面形态对输水输沙的影响,并根据实测资料,提出黄河下游弯段与直段断面冲淤变化的两种模式,建立了主流摆动及坍岸影响断面形态变化以及纵向冲淤量在断面的分布两种数学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8.
滇西北三江河谷纵剖面的发育图式与演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地壳持续、匀速抬升继以长期稳定的构造条件下,均一流域河谷纵剖面形态是以河口或河源为原点的抛物线(h=Al~N)。抬升期,河流深切侵蚀,纵剖面为上凸抛物线型;稳定期,河流均衡调整,纵剖面为下凹抛物线形;其间过渡阶段,纵剖面为直线型。流域地貌随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最终形成准平原。滇西北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接近理想假设条件,其河谷纵剖面的形态和演化符合上述的图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陈志清 《地理研究》1995,14(3):74-81
根据黄河下游7个控制断面的深泓高程、平均河底高程、滩槽高差及过水断面面积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河道的萎缩过程,大型水利工程的运用及引黄灌溉加速了下游河道的淤积和萎缩。  相似文献   

10.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三角洲岸线变迁中的河流纵剖面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三角洲岸线变辽对河口变化频繁的河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各种进口水沙过程和尾水位过程组合的水槽实验,建立了冲积河流纵剖面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艾南山  陈洪凯 《地理科学》1996,16(4):298-304
根据沙依德格尔的对抗性原理,研究了新构造应力场对公路水毁的影响问题,发现在高应力区,如果公路走向平行于新构造应力场的剪切面或垂直于这个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公路的稳定性即将变坏。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高原区峰丛洼地的形态特征与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忠信 《热带地理》1997,17(3):267-274
本文通过对黔西南坡岗地区峰丛洼地形态参数的统计和趋势面分析,论证了高原区峰丛洼地的形态特征与发育,探讨了高原区暗河纵剖面形态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珠江三角洲感潮河段年最高洪潮水位存在长期上升趋势的事实,提出了河口区感潮河段洪潮水位频率分析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新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未来不同年代同频率的设计洪潮水位各不相同,也存在相应的长期变化趋势。以灯笼山站为例,新方法计算的2030年和2050年的百年一遇设计洪潮水位分别为3.12m和3.28m,比传统频率分析方法计算的结果分别高出0.24m和0.40m。建立有关部门在制定河口区的防洪标准时,根据洪潮水位的长期变化趋势作相应的动态调整,以适应河口区洪潮水位变化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徐海亮 《热带地理》1998,18(2):162-167
“94·6”华南大水,珠江三角洲网河的顺德、番禺洪水水位异高,引发对网河及近岸环境变异的探讨。近年来,河口网河区的资源开发、环境变异引起各界的关注。河口网河区河床变化,水文环境发生变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对网河水位过程进行非线性模拟,输入径流与进流资料,以历史长序列与近年实测资料训练模型和检验,认为ANN较适应于网河高度非线性水文模拟,也较适应于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冲击的河口水文模拟;在河口  相似文献   

16.
关于长江正源的确定问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铭鼎 《地理研究》1983,2(1):23-34
江源水系诸河,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人迹罕至,对那条河是长江正源,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可以遵循。通过考察后,在江源诸河中,论长度,沱沱河(包括源头冰川)最长,当曲稍次;论河道上下游的一致性,尕尔曲最顺,沱沱河其次;而论水量,当曲最丰,沱沱河其次。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沱沱河长度既长,方向又顺,应为长江正源。综合上述观点,我们算得:由沱沱河源至四川省宜宾,长3474公里;宜宾至长江口约为2806公里。由于长江中下游下流主泓经常摆动,入海口段已有相当延长,故长江全长约为6300公里。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干预后的塔里木河水资源持续利用问题*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李新  周宏飞 《地理研究》1998,17(2):171-177
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干旱区河流原有的水文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如何持续利用变化后的地表水资源,是保证干旱区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该文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文干预的后果,认为人类活动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水量的时空分布改变,径流规律趋于复杂化.指出,维持一定的河流水量,整治河道和改变用水模式是持续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Situated at an elevation of 905 m above sea level in the Province of North Sumatra, Lake Toba and its surrounding landscapes are regarded as a natural heritage in a certain extent, as a quoted national treasure. Unfortunately degradation of th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watershed along Lake Toba is taking place at an alarming and totally unacceptable rate. The quality of the lake is partly depended on input the quality of the rivers. When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area the water quality that influenced by the piggeries are highly pollut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albe River at the downstream of the piggeries has been polluted and apparently it is a serious problem to the catchment area managemen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polluted river would influence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Lake Toba. Based on calculation, the permissible BOD5 according to B- river standard is 238 mg/L, it means the river still in B standard but the condition and quality are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Following the Indonesian health standard the permissible BOD is - 461 mg/L. It means BOD in the river should be reduced 461 mg/L or clean program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9.
干旱地区水资源评价和认识的若干问题——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国土整治规划有密切联系。本文以新疆为例,对干旱区水资源的正确评价、水资源开发如何利用自然优势、水资源的地区间调剂以及水文现象与生态环境变化的深入认识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探讨性意见,以供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钮仲勋 《地理研究》1986,5(1):58-64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发生过多次变迁,人类活动是影响变迁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此对战争中的人为决堤,治河中的人工挽堵、筑堤以及中游地区的农垦等方面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