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岷江一级支流龙溪河右岸次级支流干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沟口为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龙池镇主要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根据流域地质地貌条件,5·12地震诱发崩塌、滑坡山地地质灾害特征及泥石流发育历史等方面,分析预测了干沟震后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研究表明,干沟为一多期次泥石流沟,其中两次在沟口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泥石流堆积扇;流域内5·12地震滑坡、崩塌极为发育,固体碎屑物质极为丰富,在持续强暴雨下有发生大规模泥石流的极大可能,将对沟口过渡安置房集中居住区带来严重危害。据此,提出了停建干沟沟口过渡安置房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堆积物给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将导致灾区部分山洪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为此,给出了一种泥石流沟的判识方法和指标。调查发现,汶川灾区的地形地貌和降雨条件满足泥石流的暴发条件,提出用流域单位面积的松散固体物质方量来判识泥石流沟;调查西部山区的50条泥石流沟,提出以0.1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以2m^3/m^2的松散固体物质量作为粘性泥石流沟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3.
韦方强  徐晶  江玉红  张继 《山地学报》2007,25(5):616-621
降水诱发的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泥石流灾害类型。降水是该类泥石流灾害预报的关键动态因子,不同的降水监测和预报技术与方法决定了泥石流预报的不同时空尺度。分析了不同降水监测和预报技术的时空尺度和时空分辨率,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下垫面条件分析,建立了不同时空尺度的泥石流预报体系框架:大中区域泥石流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中小区域泥石流预报(多普勒天气雷达)─单沟泥石流预报(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降水遥测)。具体的技术体系包括下垫面条件分析、降水监测和预报方法以及预报结果的表述与发布。  相似文献   

4.
受强降水以及地震影响,镇原县金龙沟泥石流沟沟谷内斜坡稳定性降低,特别是镇原县,在强降水等条件下,金龙沟沟内滑坡、滑塌频发,形成泥石流的物源剧增,存在较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本文从镇原县的自然地理特征、岩石地层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金龙沟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为该处泥石流灾害的防治、预警和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泥石流输沙及其对山区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崔鹏  何易平  陈杰 《山地学报》2006,24(5):539-549
泥石流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大小混杂的固体物质输入主河,影响主河河床演变,形成灾害。在连续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泥石流输沙的强度、级配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际测量,分析了泥石流在沟道内冲淤特征以及影响泥石流冲淤特征的因素,如泥石流活动规模和局部沟道条件等。通过水槽实验,分析了泥石流与主河交汇的机理,将泥石流入汇主河的模式概括为掺混模式、潜入模式、推进模式和堵河模式,并且从能量角度阐释了汇流区的水沙交汇特征,提出了泥石流堵江的判据。最后,分析了泥石流多发区受泥石流入汇影响,主河河床在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纵断面形态和河型等方面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原则与指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属类型区划.其遵循的是相对一致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主导因素,以及综合分析四个原则,区划的指标有:1.自然指标,即统计单元内泥石流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地貌、地质、气温和降水各自的综合评价值;2.经济指标,即统计单元内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单位面积上的社会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值,工业产值与社会生产总值之比值,以及交通发展程度系数.对环境条件和经济条件分别作了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以进行泥石流危险度区划.  相似文献   

7.
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2010-08-07T23:00左右,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强暴雨,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将沿途村庄和城区夷为平地,摧毁了沿途的楼房民居,毁坏了大量的农田.泥石流还冲进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将半个舟曲县城淹在水中.此次泥石流流速快、流量大、规模超大,发生于半夜,且表现为山洪-泥石流-堰塞湖灾害链形式,因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08-15,共造成4 496户、20 227人受灾,水毁农田约95 hm2、房屋5 508间,1 248人遇难,496人失踪,是建国以来我国损失最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现场调查与遥感图像分析表明,舟曲泥石流是局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水力型特大泥石流灾害.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总方量约220×104 m3.沟内储存的大量的崩塌、滑坡体及坡积物、残积物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形成区陡峭的地形以及沟道内堆石坝、拦沙坝形成的陡坎级联堵溃效应,加大了泥石流的流速、流量与破坏力.在分析本次泥石流的背景条件、灾害成因、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8.
动床条件下粘性泥石流沟道淤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淤积是危害建筑物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探讨动床条件下泥石流沟道淤积规律,开展了不同泥石流重度、不同沟床物质重度、不同沟道坡度以及不同泥石流总量共4组单次淤积实验和1组不同沟道坡度下的泥石流连续淤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单次淤积时,泥石流淤积厚度随着沟道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泥石流重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泥石流总量的增大而增大,受沟床物质重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连续淤积时,随着沟道坡度的增加,第2次淤积相对于第1次淤积结果依次表现为完全淤积、冲淤交替以及完全冲刷,且冲刷始于沟道前缘,逐渐向后缘发展.在分析泥石流淤积厚度的影响因素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动床条件下粘性泥石流沟道淤积厚度的经验预测公式:H=0.005x+ (1.63E-11)e(rc)-0.003ln(sinθ) +0.22V-0.02.  相似文献   

9.
汶川县古溪沟“7·10”泥石流形成特征及防治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3-07-10汶川古溪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从物源、地形和水源条件入手,分析了灾害成因与形成演化过程。堰塞体失稳补给、坡面泥石流入汇和沟道侵蚀是这场泥石流的三种物源形式,充沛的前期降雨和短历时强降雨是本次泥石流的诱发因素,陡峻的支沟地形促进了泥石流的加速,沿途松散物质补给,导致泥石流流量不断放大,峰值流量最大可达1 063 m3/s。主支沟泥石流呈明显的阵流特征,原因在于各支沟泥石流起动条件不同,沟道中地形条件的差异和防治工程的分布,以及各支沟汇流长度存在区别。泥石流总规模约为100×104m3,防治工程拦挡了60%的泥石流体,并拦截了泥石流中的大石块,降低了出口峰值流量和流速,同时避免了各条支沟泥石流同时到达而流量激增。沟口泥石流峰值流量约为722 m3/s,约40×104m3泥石流冲出沟口,下游泥石流破坏形式以淤埋破坏为主。本研究可为此类面积较大、修建有防治工程的流域泥石流形成和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平川沟泥石流为例 ,基于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基本特性的分析 ,遵循“以泄为主、导排结合”的防治原则 ,提出了有效治理此类泥石流的汇流 #速流结构 ;运用地基梁计算理论对速流槽进行了力学分析计算 ,比较详细地进行了汇流槽侧墙、锚固桩的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11.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直墙V型排导槽横断面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勇  柳金峰 《山地学报》2008,26(2):218-222
排导槽横断面的形状及尺寸是泥石流排导槽设计的重要参数,如何合理选择过流断面的形状和尺寸,使泥石流排导槽具有最佳的排泄能力,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还比较少涉及.直墙V型断面排导槽是目前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横断面形状之一,以其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水力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横断面的优化设计进行了探讨.泥石流排导槽的断面形态系数(M)定义为湿周(P)与水力半径(R)之比,直墙v型排导槽水力最佳时相应的断面形态参数M=[8(1 m2v)1/2-4]/mv直墙"V"型排导槽水力条件最佳时的断面形态参数M仅与槽底横坡系数有关.假定在已知泥石流直墙V型排导槽排泄流量Q、槽底纵比降I以及泥石流体颗粒级配特征的条件下,推导出了联合求解最优水力条件下直墙V型槽断面形态尺寸的组合公式,并以大渡河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沟把丫沟为例,对该沟的泥石流排导槽横断面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根据对云南省2000条泥石流沟的调查,综合分析了全省泥石流形成的区域环境背景条件,阐述了泥石流危害现状和对我省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了云南省泥石流灾害活动规律和区域分布特征,为全省泥石流灾害区域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在水利水电开发河段上的泥石流,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得到各支沟出口处泥石流的流型、流速、峰值、总量、过境时间和相应的激发暴雨量。通过以上实例分析,可以对暴雨泥石流的发生,作出可能的报警和预报。  相似文献   

15.
西宁市火烧沟泥石流产流突出,规模中等,易发程度为易发,本文简述了火烧沟泥石流形成的自然背景、地形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条件、水力条件,对该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分区特征及流动、堆积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该泥石流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提出工程治理方案预防其危害。  相似文献   

16.
天山独(山子)库(车)公路北段泥石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天山独库公路北段泥石流的考察和半定位观测,研究了该地段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危害方式和危害程度以及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类型,发育趋势等,并为泥石流治理提出应采取的措施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地震后北川苏保河流域泥石流危害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汶川8级地震直接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山地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灾后遇高强度降水,已引发大规模的次生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灾民安置点和灾后重建场址.以北川苏保河流域为例,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和降水条件,总结了苏保河流域泥石流的危害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形态调查法和雨洪法对泥石流流量的计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后苏保河流域演变为泥石流多发区域,泥石流将会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灾后抢险救灾公路和人类生存环境;苏保河流域泥石流具有呈群发性,危害范围大、密度高,搬运能力强、激发泥石流的雨量相对偏小、多灾种复合性的特征;地震后,由于强震引发松散固体物质的剧增、地表植被破坏引起径汇流条件的变化、沟道性质的变化及沟道内形成的多级堵塞,使泥石流的规模增大.  相似文献   

18.
勘察加半岛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区,与火山相关的熔岩流、碎屑流和泥石流现象非常普遍,其形成、运动特征以及基本物质组成也与我国暴雨泥石流有很大差别。作者于2013年8月实地考察了该区中东部Shiveluch、Klyuchevskoy和Tolbachik三座活火山的泥流、火山碎屑流和熔岩流灾害。通过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研究区地形、地质、气象等背景信息,对火山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控制条件、物质组成和堆积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希望对我国火山泥石流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强震区泥石流启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区的泥石流物源主要来源于滑坡、崩塌等松散体,具有结构疏松,密实度低,堆积时间短等特点,与非地震环境中的滑坡、崩塌堆积体的结构有所不同,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堆积体转换为泥石流所需的外界条件也相应的改变。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龙池镇典型泥石流灾害为例,分析了地震滑坡、崩塌松散体的堆积形态和堆积体的应力环境。从静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堆积体在强降雨条件下的起动特征,探讨了降雨作用形成的地表径流水深与堆积体失稳时的应力极限状态的关系。分析得出沟道岸坡滑坡堆积体发生侵蚀时的地表径流力为F=(τ1f-f1sinα)/cos(α-26.65),并建立径流水深与地表径流力的关系:H=F/4ρsgJ。分析在动量守恒条件下,堆积体单位时间内的侵蚀体积dV=dM/γs模型。为了进一步探讨在实际现场的应用,以汶川地震区都江堰市的水打沟泥石流为例,分析发生泥石流时的地表径流水深为0.011 m,其结论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甘肃天水地区为低频泥石流事件的典型多发区,区域内不仅具有特殊的气候环境特征,还为低频泥石流的孕育提供极佳的地形地貌条件。2013年7月21日,甘肃天水麦积区马跑泉镇大沟村发生大型泥石流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此次泥石流发生过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链,属于典型小流域低频泥石流。本次研究以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大沟村泥石流为研究对象,从地质条件、成因分析、形成过程与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其独特的形成机制,采用模型计算泥石流临界径流深,反演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强度,为此类缺少降雨资料的低频小流域泥石流计算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