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门狮子山矿床稀矿山式铁铜矿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在易门狮子山因民组中下部热水沉积岩中发现(似)层状含铁铜矿体。通过成矿古环境分析及岩石,矿床学研究,认为该矿为中元古代裂谷早期火山-喷流沉积成因,属东川稀矿山式铁铜矿类型,类似于奥林匹克坝型,从而为滇中地区找矿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易门狮子山铜矿成矿环境及稀矿山式铁铜矿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天福  蒋家申 《云南地质》1996,15(2):192-204
一九九四年,我所在易门狮子山因民组中下部发现的(似)层状含铁铜矿产于热水沉积岩中,其底板为细碧岩及火山质沉积角砾岩。通过成矿古环境分析及岩石、矿床学研究确认为中元古代裂谷早期火山—喷流沉积成因,属东川稀矿山式铁铜矿类型,类似于奥林匹克坝型,从而为滇中地区找矿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东川铜矿因民组紫红色砂泥质白云岩和落雪组底部马尾丝铜矿石以及少量的大姚铜矿矿源层,铜矿石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东川铜矿和大姚铜矿矿源层中的铜均主要呈吸附态形式存在于岩石中  相似文献   

4.
因民铜矿床是云南省东川铜矿田中一个重要的矿床,发育有两种矿化类型,分别为赋存于因民组中的稀矿山式铜铁矿体以及赋存于落雪组地层中的东川式铜矿体。文中采用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并结合相关热力学计算,探讨含矿岩系因民组及落雪组的岩石特征、沉积环境、构造背景及其铁、铜迁移机制和富集机理。结果表明,因民组及落雪组中以白云岩、硅质白云岩为主,并含少量白云质砂岩,综合100(Fe_2O_3/SiO_2)-100(Al_2O_3/SiO_2)、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La-Th-Sc及Th-Co-Zr/10关系图解,指示因民组及落雪组具有大陆边缘区的沉积特点。V/Cr、V/(V+Ni)及Ce/La氧化-还原环境判别图显示,因民组及落雪组整体形成于贫氧过渡状态下的深水-半深水沉积环境。热力学计算表明,在流体迁移过程中,铁、铜主要以氯的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当成矿流体运移到表层与含硫碱性较还原性水体发生混合时,导致成矿体系温度、Eh和f(S_2)降低,pH值升高,铜、铁络合物发生失稳,先后生成磁铁矿、赤铁矿等氧化物以及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等硫化物,在因民组及落雪组中分别形成稀矿山式铜铁矿体和东川式铜矿体。  相似文献   

5.
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沉积-改造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因,前人多持“沉积-变质”观点。通过研究,本文提出“沉积-改造”成因的新认识。新观点认为,沉积阶段铜不是在落雪组富集,而是在因民组红层中富集。在成岩阶段或成岩后,沉积岩中的水分被裂谷的高热流所加热,并由于深断裂的减压作用所驱动而产生对流循环。这种盐度较高的热液能淋滤汲取因民组中的铜质,并在断裂带附近向上运移。当含铜热液上升到达落雪组底部时,便与那里由细菌还原的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积,形成层状铜矿。这个由热液将因民组(矿源层)中的铜转移到过渡层和落雪组底部(赋矿层)中成矿的过程,就叫做“改造”作用,它既不同于成岩作用也不同于变质作用。本文由此总结了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矿模式为“红层预集一改造热液转移一藻白云岩成矿”。  相似文献   

6.
李志伟 《矿床地质》1998,17(Z4):651-654
从东川类型铜矿含义出发,分析了东川类型铜矿主要容矿蚀变围岩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成分、稀土元素变化特点。讨论了围岩蚀变与成矿之间的联系。指出因民组内发育的黑云母化,绿泥石化、钠化与铁铜矿关系密切;萤石化对稀土、Nb、Ta的迁移与富集具有重要作用。而褪色化、硅化、碳酸盐化在落雪式、大箐式铜矿成矿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上述的围岩蚀变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肖剑  赵志丹  祝新友  张雄  曾瑞垠  张敏 《岩石学报》2021,37(4):1270-1286
东川式铜矿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北部的康滇地区,属于典型的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以东川地区的东川铜矿床铜储量最大。东川群是东川式铜矿的主要赋矿围岩,查明东川群物源对于识别沉积作用的源区、沉积构造环境和Cu成矿作用以及对于研究沉积岩型容矿铜矿床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东川地区东川群的因民组、黑山组、青龙山组样品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定年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东川群绝大多数碎屑锆石属岩浆锆石,且来自S型花岗岩源区。所有锆石显示了~2.7Ga、~2.5Ga、~2.2Ga、~1.8Ga和~1.5Ga等5个年龄峰值,首次确定青龙山组最大沉积年龄为~1220Ma。东川群含矿地层成岩和成矿物质具有二元特征:地层主体成分来自于毗邻的哥伦比亚造山带的S型花岗岩,而金属Cu应为同一造山带内先期存在的Cu矿床或者富Cu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和沉积成矿作用富集的。  相似文献   

8.
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沉积-改造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因,前人多持“沉积-变质”观点。通过研究,本文提出“沉积-改造”成因的新认识。新观点认为,沉积阶段铜不是在落雪组富集,而是在因民组红层中富集。在成岩阶段或成岩后,沉积岩中的水分被裂谷的高热流所加热,并由于深断裂的减压作用所驱动而产生对流循环。这种盐度较高的热液能淋滤汲取因民组中的铜质,并在断裂带附近向上运移。当含铜热液上升到达落雪组底部时,便与那里由细菌还原的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积,形成层状铜矿。这个由热液将因民组(矿源层)中的铜转移到过渡层和落雪组底部(赋矿层)中成矿的过程,就叫做“改造”作用,它既不同于成岩作用也不同于变质作用。本文由此总结了东川式层状铜矿的成矿模式为“红层预集—改造热液转移—藻白云岩成矿”。  相似文献   

9.
张学诚  马丽华 《云南地质》1994,13(2):139-148
东川稀矿山铜(铁)矿产于昆阳群因民组地层中,是一富铜矿床,具中型规模以上的远景。这一矿床一直被认为是沉积—变质成因,铜矿化形成于铁矿以后的热液期。笔者等近年来发现该矿床以喷流一热水沉积岩为容矿岩,受火山洼地控制,与因民期火山活动有关,具典型的喷流作用所形成的“喷气孔”矿石构造和稀土元素模式。本文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矿石类型及组构、同位素组成等方面来阐述该矿床应该是火山—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0.
李希绩 《云南地质》1991,10(3):323-355
本文回顾了滇中地区前震旦纪铜铁矿找矿过程中的失败和成功实例,总结了找矿取得进展的关键在于领悟到它们的层控性并对各赋矿层在区域地层柱中的位置及控矿构造有所了解。以东川式铜矿床为重点,探讨了区内铜矿成矿时代由老到新的继承、发展过程,强调了昆阳群底部因民组红层作为古砂岩铜矿的矿源层、赋矿层及其逆断一底辟构造中控矿在找矿中的重要性。对东川矿区可能存在超大型铜矿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找矿工作方法的探讨。本文对区内铁矿的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也作了概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东川昆阳古裂谷型铜矿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泰  包昌良 《矿产与地质》2003,17(Z1):342-344
从东川铜矿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环境、富集规律和控矿因素的角度入手,对东川昆阳古裂谷演变的整个过程作了简要的说明.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东川矿区铜矿的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式;确定了东川铜矿区以寻找稀矿山式、东川式、桃园式和滥泥坪式铜矿为主要目标.同时根据东川矿区各类型铜矿的分布特点,预测了东川铜矿区新一轮找矿的方向及靶区位置,为东川铜矿区的找矿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东川铜矿的两个主要矿区(因民、落雪),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在含矿地层之下首先发现了一套火山岩;认定了因民期浊积岩的存在;对因民角砾岩的火山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昆扬群中包括有东川火山-沉积含铜建造,对建造中各岩段进行了相分析和形成环境的讨论;认为东川铜矿床是受发育在扬子古陆边缘、夭折了的中—晚元古代裂谷——康滇裂陷槽控制的火山-沉积-受变质层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13.
老山式铜矿是东川中元古代裂谷喷流作用带来的成矿物质以机械、化学及生物(藻类)沉积方式形成的矿床。赋矿层位为落雪组底部,含矿岩石主要为具热水沉积特征的硅质条带白云岩、含藻白云岩和凝灰质砂质白云岩。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40Ar-^39Ar真空击碎技术和阶段加热技术,测定了采自落雪矿的“东川式”层状铜矿之两个石英样品的年龄,获得了810-770Ma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这是首次获得的“东川式”铜矿的成矿年龄。这些年龄与作者以前获得的脉状铜矿石英的年龄范围一致,远远小于赋矿围岩落雪组的年龄,研究结果表明“东川式”层状铜矿并非沉积成因,与脉状铜矿一样,也是热液成因,并且再次证实晋宁-澄江期是东川铜矿的主要成矿期。  相似文献   

15.
因民铁铜矿区地质演化复杂,构造样式具有多样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钻孔与巷道编录资料制作东西向剖面地质图,结合矿区平面地质图对落因褶皱-断裂带进行分析,并推测落因复式倒转褶皱东翼几何形态。同时,对因民铁铜矿区深部三个巷道工程进行断裂要素测量,制作玫瑰花图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因民铁铜矿区深部断裂呈反扇形分布的几何学特征,与落因复式倒转褶皱具有构造和谐性趋势。通过对落因褶皱-断裂带特征与控矿规律的研究,发现落雪组中东川型铜矿体与因民组中稀矿山型铁铜矿体严格受落因褶皱-断裂带控制,认为在落因褶皱-断裂带东翼具有寻找隐伏稀矿山型铁铜矿床和东川型铜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汤丹铜矿是东川矿区探明的大型铜矿床之一,已探明铜储量超过129万t。矿床位于东川矿区东南部,是典型的东川式铜矿床。铜矿体主要赋存于落雪组白云岩中,少量矿体赋存于黑山组碳质板岩中。矿石类型按产状主要分为2种:一种为产在白云岩中的层状铜矿石,矿石矿物以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为主;另一种为与菱铁矿和石英共生的脉状富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斑铜  相似文献   

17.
黄仲权 《云南地质》1995,14(1):69-78
云南中东部前震旦系昆阳群滑覆构造黄仲权(云南省地质矿产局)昆阳群地层正倒之争,至今认识尚有分歧,主张正层观点的同志,认为因民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其间存在“东川运动”,持倒层观点的同志则认为因民组与下伏地层之间为断层接触,下昆阳群因民...  相似文献   

18.
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龚琳  王承尧 《地质科学》1981,(3):203-211
云南东川地区,元古界昆阳群落雪白云岩中规模巨大的层状铜矿,1941年由谢家荣命名为“东川式铜矿”[1],用以代表与闪长岩有关的岩浆热液矿床。李洪谟、王尚文(1941年)、孟宪民等(1948年)[3]对这一成因观点都有详细的论述。1960年后,孟宪民指出,东川铜矿可能为沉积成因。笔者在东川白锡腊、因民、落雪、汤丹等地,发现铜矿床中保留了很多沉积成岩的标志,同时根据脉状铜矿是变质脉、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小于层状铜矿等特征,从而提出了沉积变质的成因认识。1975年,桂林冶金地质研究所提出此类矿床应更名为火山—沉积—浅变质矿床[4]。近年来,通过对含矿层的岩相和岩石学的研究、铜矿与藻类叠层石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东川式铜矿”的成因不是单一的,是沉积成岩、蒸发成岩、变质改造等多成因、多阶段形成的一种复合矿床,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东川铜矿是我国著名的铜矿区之一。前震旦系东川群落雪组白云岩中的铜矿,1941年谢家荣曾命名为东川式铜矿。其中有一种铜矿石呈细脉状,李洪谟、王尚文称为“马尾丝矿”,并认为它是岩浆热液沿灰岩叶理交代生成。谢家荣提出它是藻类组织,“为铜矿所交换或充填者”。1947年孟宪民也作了详细的研究。 1981年龚琳、王承克提出铜矿沿叠层石基本层分布,密集时可连成纹理,构成特有的“马尾丝”构造。“马尾丝”铜矿是富矿,含铜品位一般为1~3%。1984年,笔者在东川穿天坡东川群落雪组,采到一些铜质叠层石,现提出一些看法,对研究叠层石与铜矿  相似文献   

20.
东川裂谷因民期火山——岩浆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川裂谷因民期火山—岩浆活动强烈,也是重要的铁铜成矿期。火山活动旋回均经历爆发—喷发—喷溢—(喷流)阶段。主要发育在裂谷中心落因火山链和蓑衣坡火山盆地中。落因火山链早期形成火山—沉积角砾岩段,火山活动以喷溢的火山熔岩为主,主要有钠质基性熔岩、玄武岩、安山岩,均已蚀变,并有钠长斑岩的侵入活动。中期火山喷发形成凝灰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发育了铁铜矿化。在蓑衣坡火山盆地中因民期火山—岩浆活动发育两次火山—沉积旋回,即两次爆发(角砾岩)—喷发(凝灰岩)—喷溢(熔岩)—喷流(硅质岩),在喷流相发育赤铁矿层和含铜硅质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